编辑推荐
《管理理论构建论文集》:管理理论的构建既依赖于管理学研究的技术,又离不开管理实践的艺术,更植根于管理研究哲学。
十六篇理论构建经典文章,十六位中国管理学者的反思与拓展,构建中国管理理论必读著作。
内容简介
《管理理论构建论文集》:这是一本关于管理学者如何构建理论的参考书。
书中收录了十六篇有关理论构建的西方经典论文,它们分别涉及理论构建的基础性、相关性和应用性知识。
十六篇文章的译者凭借自己对中国管理研究的观察与思考,将文章观点与本土管理理论构建相联系,分别对所译文章进行了或对话、或反思、或拓展式的介绍与评论。管理理论构建会经历从好的理论到好的理论体系这一必要过程。
相信本书一定会对有志于构建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学者带来启发。
作者简介
徐淑英,美国圣母大学杰出教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杰出客座教授,曾任教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杜克大学,是学术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第14任主编,美国管理学会第67任会长。2002年,创办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多次获得研究和学术方面的杰出奖项,是文章被引用率很高的全球管理学家之一,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求真之道,求美之路:徐淑英研究历程》等学术著作。
任兵,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中国本土管理研究与理论建构青年论坛常务理事、理事长;中国社会网与社会资本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14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组织与网络、创业与创新、国际商务及本土管理理论。
吕力,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后。中国本土管理研究与理论建构青年论坛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企业管理伦理论坛常务理事、副理事长。2011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15年入选百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具影响力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本土管理、企业伦理、管理研究方法论。
目录
引言 任兵
第一部分 基础篇
第一章 科学哲学与知识生产理论
解释性社会科学:概述(Frank C. Richardson & Blaine J. Fowers),原理 译
译者评介
从纯理论研究到问题解决:关于知识生产的科学哲学的理论(Martin Kilduff, Ajay Mehra & Mary B. Dunn),贾良定等 译
译者评介
第二部分 相关篇
第二章 理论的概念与特征
理论不是什么(Robert I. Sutton & Barry M. Staw),章凯 译
译者评介
理论无所及,理论化有所为(Karl E. Weick),杜义飞 译
译者评介
扎根理论之所非(Roy Suddaby),韩巍 曾宪聚 译
译者评介
那是有趣的!迈向社会学的现象学与现象学的社会学(Murray S.Davi),姚小涛 译
译者评介
第三章 通过情境化构建理论
“情境”对组织行为的重要影响(Gary Johns),周帆 译
译者评介
创业研究如何构建情境化理论(Shaker A. Zahra),杨俊 译
译者评介
情境化研究:以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为例(A.S. Tsui),刘林青 译
译者评介
第四章 理论构建的过程
运用程序化研究来构建一个扎根理论(Edwin A. Locke),井润田 译
译者评介
开发关于理论开发的理论(Henry Mintzberg),徐飞 路琳 苏依依 译
译者评介
从借用到混合:组织理论构建过程的再思考(Cliff. Oswick,Peter Fleming & G. Hanlon),武亚军 译
译者评介
第三部分 应用篇
第五章 理论构建的方法
抓住实践逻辑:借助实践理性构建理论(Jorgen Sandberg & Haridimons Tsoukas),张书军 译
译者评介
通过质疑假定提出研究问题(M. Alvesson & J. Sandberg),吴建祖 译
译者评介
对比解释法如何促进理论构建(Eric W. K. Tsang & Florian Ellsaesser),韵江 译
译者评介
靶子文章
东西融合:新概念与新理论(H. G. Barkema,X. P. Chen,G. George,Y. Luo & A. S. Tsui),谢佩洪 译
译者评介
后记:管理学研究的技术、艺术与哲学——从好的理论到好的理论体系 吕力
前言/序言
序:实践呼唤“本土管理理论”
也许存在争论,但大部分人认同这样一个观点:科学或者任何一种知识的生产都是一种社会实践,而实践最重要的部分是参与实践的人。早期现象学派的哲学观点总把我们拉回到对“人”和“意识”的关注。而在历史学中的“观念史”研究里,研究者则特别关注“观念”在不同时期的兴衰和演变。虽然在管理学主流理论中,也有许多关于人的研究或者假定,诸如“管理者”(对应高阶理论)、“创业者”(创业者特质理论)、“理性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社会人”(社会学的基本假定)等说法,但是社会科学研究者却未能从这些理论或假定中获得关于“人”(我们自己)的智慧。一个隐含的困境在于: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包括管理学者)的人类,其作为实践者的身份和意义在哪?
毫无疑问,实践者的意义在于改造世界。这是作为“人类”与作为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本质差别。人类带着“情感”“意识”“观念”“习惯”,在不同的实践之中历练自己,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有些人关注实践的目标是什么,有些人看重实践的目标有没有实现,有些人探询实践中的实践者是谁,有些人尝试理解实践系统的更大意义。无论如何,作为社会实践的一分子,研究者的目的绝不仅仅是理解这个世界,还包括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在自己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这是一种“在世”(关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立场。在该立场下,无论是谁,都逃离不开对自己与实践世界的“亲密关系”的注视。这包括:作为实践者,我们有着怎样的“意识”与“观念”?作为实践者,我们有着怎样的“情感”?
实践者与我们做研究的角色有什么关系?与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有什么联系?实践者参与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经验困境。一个科学家既是一个理论学者,又是一个经验观察者。这意味着科学家必须投身于实践的世界里去发现有什么样的困境需要被解释,从而开启一个新理论或者修订一个已有理论的机会之窗。而由科学家发展出来的任何一个理论,当在重复检验中持续一致地与现实相符(即数据与理论的预测相一致),或者被认为有启发,即成为一种新知识,开启了重新认识实践和改造实践的的机会之窗。
然而,在认识和改造实践上,我们本土管理研究者仍是新手。虽然我们中的某些成员生活阅历相对丰富,但大部分人却不敢宣称我们曾构建过什么基于本土实践的“理论”,又用该理论怎样帮助或改造了本土“实践”。有据为证:三位编者中有两位都在两个本土管理研究的微信群里,三位编者也都同时在一个共同的本土研究邮件群里。每一天,我们热衷于争论。也许大家都知道:真理越辩越明;我们在“构建理论”的“道路”上挣扎;我们更被浮躁捕获,还没有耐心学会就跳到一边批判。
回到本土管理学者耕耘的田野里,我们面对的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动态性。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国的管理实践?作为理论学者,我们是否有机会也有责任去构建新的管理理论,去解释在中国情境下的复杂管理现象?这无疑是编辑《管理理论构建论文集》(以下简称《理论构建》)一书的初衷。此刻,我们的学术共同体正在发生着转向:我们开始更有耐心,更愿意倾听不同的观点。抱着良好的愿望并保持开放已成为本土管理研究爱好者的践行理念。不能不说,这反映了本土管理学者作为实践者在“意识”与“观念”、“情感”与“心态”上的成熟与进步。
《理论构建》一书的核心目标是针对如何构建与发展理论的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讨论,通过翻译与此问题有关的重要的、有影响力的文章,把它们引入国内管理学术界,一方面增强我们对国外同行在相关问题上的认识,另一方面成为我们中国管理学研究者的一个认识的起点。为什么要在中国内地出版《理论构建》一书?相信包括编者在内的很多本土管理学者都会意识到:中国内地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已经掌握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但在构建理论上依然很薄弱。因此,有关“如何构建理论”的一系列问题便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开发的一个知识系统。然而,尽管国内管理学界十分清楚理论构建的重要性,开发这个知识系统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这一项工作的艰巨性体现在选稿、翻译与校对三个环节。
作为一本开创性的理论构建论文集,所选论文应体现其“经典性”。为达到这一初衷,徐淑英老师首先提供了一个名录,并提议其他两位编者继续寻找可能的候选论文。如今想来,这个最终名录的确定非常不容易。在翻译环节,我们选择了学术功底扎实、致力于本土研究且精力充沛的青年学者,并一再要求他们必须亲自翻译、亲自校对。
《理论构建》一书共包括六大部分:科学哲学与知识生产理论,理论的概念与特征,通过情境化构建理论,理论构建的过程,理论构建的方法,以及靶子文章“东西融合:新概念与新理论”。它们一起构成了理论构建的基础性、相关性和应用性的文献起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针对所译文章发表了很多不同的观点。于是我们邀请他们针对所译文章撰写了介绍与评价(简称评介)。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在本书开篇,由任兵老师撰写的引言介绍了编辑本书的依据与主要内容。此外,对译者评介进行了分类,它们反映了译者对“贡献者”(所包括的每一篇文章的理论学者本身,文章的主要观点及相应的意义)的解读和诠释方式。引言中还讨论了与本土理论构建相关的五个议题,包括:理论的构建要紧密联系实际,抓住“本土”,掌握“合适”的方法,提升理论的“品质”,以及保持“开放”。由吕力老师撰写的“管理学研究的技术、艺术与哲学——从好的理论到好的理论体系”则作为本书的后记。
毫无疑问,管理学界已经有很多使用本土概念聚焦于当地现象的优秀研究,比如发表在《组织与管理评论》(MOR)——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的官方期刊——上的那些文章。 然而,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进步,我们用于理解中国管理特征的知识仍然太少;无论是组织层面还是个体层面的管理研究,都显示了非常有限的进步。世界急需原创的“管理的中国理论”。
我们希望这本《理论构建》可以成为国内组织与管理学者和研究生的一个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和知识来源。
致谢
很多人都对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心血。首先,感谢十六篇文章的作者,是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智力资源,供我们学习如何构建理论。其次,感谢参与翻译本书的学者团队,感谢他们的专业精神、细致和耐心。作为志愿者,他们致力于与我们一起推动本土管理理论的构建。再次,感谢这十六篇文章的原出版机构授权我们在中国出版它们的文章,特别要感谢美国管理学会(AOM),她免去了书中来自《美国管理学会学报》和《美国管理学会评论》八篇论文的版权费。最后,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徐冰和周莹女士,感谢她们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所给予的耐心协助与支持。
在选编文章过程中, 韩巍教授推荐了本书中的“解释性社会科学”一文,Jeffrey J.Reuer教授推荐了“那是有趣的!迈向社会学的现象学与现象学的社会学”一文,Saras Sarathsvathy教授推荐了“创业研究如何构建情境化理论”一文。在此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与敬意。编者团队在编辑和出版本书过程中一直与三个学术交流平台保持互动。它们是:本土管理邮件群(包括100多位国内外跨领域的学者),本土管理研究工作坊微信群(由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郭毅老师牵头),以及中国本土管理研究与理论构建青年学者论坛微信群。工作过程中,本土心理学家黄光国和Louise Sundararajan,以及James March和 David Whetten教授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了重要启发。
在此一并致谢!
徐淑英 任兵 吕力
《变革之潮:企业组织再造与管理创新实践》 编辑寄语: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组织与管理如同航船的罗盘与风帆,其效能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乘风破浪,抵达成功的彼岸。技术革新加速、市场需求多元、全球化竞争加剧,这一切都在呼唤着企业对自身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进行深刻的审视与再造。本书系,正是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旨在汇聚学界与业界的前沿智慧,探讨在转型浪潮中,企业如何构建适应性更强、韧性更足、创新力更旺盛的组织,并实现管理理念与实践的突破。 内容梗概: 《变革之潮:企业组织再造与管理创新实践》并非一本单一主题的论著,而是一部集结了多位资深学者与一线实践者智慧的论文集。它深入剖析了当下企业组织面临的核心挑战,并从多个维度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与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本书的核心在于“再造”与“创新”这两个关键词,前者强调的是对现有组织结构的颠覆性重塑,后者则聚焦于管理流程、工具和思维模式的革新。 第一篇:组织再造的理论基石与动因分析 本篇首先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了驱动企业组织再造的深层原因。我们将追溯历史,审视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组织模式的演变,理解每一次变革背后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因素。在此基础上,本篇将重点解析当前驱动组织变革的关键力量,包括: 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如何重塑企业的信息流、决策链乃至权力结构。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技术如何催生新的组织形态,如平台型组织、网络化组织等。 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的重塑: 分析国际贸易规则变化、供应链重构、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如何影响企业的全球布局和组织韧性。企业需要如何构建跨越国界、应对不确定性的柔性组织。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崛起: 探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理念如何渗透到企业组织设计和管理决策中。这不仅仅是合规要求,更是企业构建长期价值、提升品牌声誉的内在需求。 人才战略的根本性转变: 面对知识经济和零工经济的兴起,企业如何吸引、培养、激励和留住多元化人才,如何构建鼓励学习、共享和创新的组织文化,以及如何实现从“雇佣”到“赋能”的转变。 本篇还将深入介绍一些经典的组织再造理论,如敏捷组织、精益组织、学习型组织等,并分析它们在不同行业和情境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学者们将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对这些理论进行批判性评估,并提出新的发展方向。 第二篇:组织再造的实践模式与路径探索 在理论铺垫之后,本篇将转向更为具体的实践层面,深入探讨企业组织再造的多种模式与实施路径。我们将呈现一系列来自不同行业的案例研究,展现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挑战、采取的策略以及取得的成效。 结构性再造: 关注扁平化、去中心化、矩阵式、项目制等组织结构的变革。探讨如何打破层级壁垒,提升决策效率,并促进跨部门协作。本部分将详细解析不同结构模式的优缺点,以及企业如何根据自身战略目标选择最合适的结构。 流程再造(BPR): 深入研究业务流程再造(BPR)的理念与方法。分析如何通过识别、评估和优化核心业务流程,实现效率、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显著提升。本篇将包含具体的方法论,如流程映射、瓶颈分析、自动化应用等。 文化再造与赋能: 强调组织文化在再造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探讨如何通过重塑企业价值观、领导力风格、沟通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容忍试错、赋能员工的文化氛围。本部分将聚焦于领导者的角色转型,以及如何通过激励机制激活个体潜能。 技术赋能的组织变革: 详细阐述数字化技术在组织再造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如何利用协作平台提升沟通效率,如何运用数据分析支持战略决策,如何通过自动化工具优化运营流程,以及如何构建支持远程办公和混合办公的组织体系。 创新生态与开放式创新: 探讨企业如何通过构建和参与外部创新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共享、知识共创和风险分担。本部分将深入研究开放式创新、合作研发、产业联盟等模式,以及企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篇:管理创新与领导力转型 组织再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理念的更新和领导力的转型。本篇将聚焦于管理创新,探讨在新的组织形态下,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新的能力和思维模式。 敏捷领导力: 探讨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领导者如何展现敏捷性、适应性和决策力。这包括如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如何有效管理不确定性,以及如何激励团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高绩效。 数据驱动的管理: 分析如何利用数据进行科学决策,如何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管理反馈机制。探讨数据分析在绩效评估、风险管理、客户洞察等方面的应用。 赋权与信任的领导: 阐述如何从“命令-控制”的传统模式转向“赋权-赋能”的新型领导方式。探讨如何建立互信关系,如何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以及如何构建高绩效团队。 变革的领导与沟通: 深入研究领导者如何在组织变革过程中有效地沟通愿景,管理阻力,并引导团队成员克服挑战,拥抱变化。本部分将提供实用的沟通策略和冲突管理技巧。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与维护: 探讨如何将持续学习融入到组织的日常运营中,如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如何鼓励分享和反思,以确保组织在动态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道德领导与价值导向: 强调在组织变革中,领导者需要坚守道德原则,并将企业价值观内化于决策和行为之中。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公平、包容、负责任的组织文化。 第四篇:行业洞察与未来展望 本篇将提供来自不同行业的具体案例分析,展现组织再造与管理创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挑战。我们将邀请来自科技、制造、金融、服务等行业的专家,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独到见解。 科技行业的颠覆与进化: 分析科技巨头如何通过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保持其创新活力和市场领导地位。 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探讨制造业、零售业等传统行业如何运用数字化和组织再造实现凤凰涅槃。 服务业的客户导向与体验创新: 分析服务型企业如何通过优化组织流程和提升员工能力,为客户提供卓越体验。 公共部门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变革: 探讨非营利组织和公共部门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创新管理和组织再造提升服务效率和影响力。 最后,本书系将对未来企业组织与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预测可能出现的新的组织模式、管理工具和挑战。我们希望本书能够为广大企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对组织管理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参考。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各类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战略规划人员、以及对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创新管理等领域有深入研究需求的学者和学生。它也为希望理解现代企业如何应对变革、保持竞争力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结语: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组织与管理不再是僵化的框架,而是需要不断演进的生命体。《变革之潮:企业组织再造与管理创新实践》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实践价值的视角,帮助企业在变革的洪流中找到方向,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