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藏書:傳習錄

中華經典藏書:傳習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王陽明 著
圖書標籤:
  • 傳習錄
  • 程硃理學
  • 明代文獻
  • 經學
  • 哲學
  • 文化典籍
  • 中華經典
  • 古籍
  • 學術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南海齣版公司
ISBN:978754428121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774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精心譯注,文白對照,精裝珍藏,古為今用 無障礙閱讀 精闢透徹。

  ★陽明心學經典 儒傢傳世之作,深入詮釋王陽明哲學思想的“心學聖經”!

  ★張居正、曾國藩、孫中山等高度稱贊!毛澤東、章太炎、梁啓超等一緻推崇!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儒傢簡明而有代錶性的哲學著作。

  ★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百部,精心篩選,傾力打造,全譯全注、簡體橫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現原汁原味的陽明心學。

  

  《中華經典藏書係列》從立項到齣版,曆時三年,花費大量精力財力,傾力打造。所收書目是傳統國學中很經典的著作,以經典版本為核校底本,進行注釋和翻譯,認真研究,精雕細琢。

  【足本定本精心譯注】

  本書為精裝珍藏版,參照國內的原版古籍書,能做足本的絕不刪除,盡量做到全麵,準確,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既能閱讀又適閤收藏的版本。

  【無障礙閱讀通俗易懂】

  原版古籍書生澀難懂,對原文做瞭準確的翻譯,並對每一個難讀的字詞和難懂的語句做瞭通俗的譯注和點評。

  【以史為鑒古為今用】

  本書的特點是不但對原書做瞭譯注,還以史為鑒,延伸閱讀,古今結閤,把很多觀點引用到現代的生活工作中,讓讀者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印刷精美高端大氣】

  本書封麵采用進口高端冰白紙,並做瞭燙金工藝;內文為瞭讓讀者閱讀更舒服,保護讀者視力,采用太陽高端本白膠版紙;內文用環保大豆油墨印刷,無異味,又充滿書香。


內容簡介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傢、哲學傢,在學術思想方麵繼承瞭宋代大儒陸九淵的“心學”,並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瞭獨具一格的“心學”體係。《傳習錄》是王陽明門人弟子所記錄的王氏講學言論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論學書信的匯編,包含瞭王陽明思想的哲學體係及基本主張,是研習王陽明心學的最基本的著作。其與孔門的《論語》相似,為“陽明學派”的啓濛典籍,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本書對《傳習錄》原典進行瞭全麵而細緻的解讀,從現代人立身處世的需要齣發,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闡釋瞭王陽明在立誌、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麵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從各個角度闡發蘊藏其中的真理,以便讀者更加透徹地理解《傳習錄》中所包含的智慧,從中獲得熏陶和啓迪。


精彩書評

  守仁勛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緻,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於中者歟。  ——《明史·王守仁傳》

  讀此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因陽明以知行閤一為教,要閤觀學問事功,方能看齣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經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於硃、陸諸集。  ——梁啓超《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

目錄

上 捲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八月,王陽明的門人薛侃刊刻《初刻傳習錄》於江西贛州。刊本內容包括正德七年(1512年)至正德十三年(1518年)的王陽明語錄,分“徐愛錄”“陸澄錄”和“薛侃錄”。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捲。

《傳習錄》上捲是王陽明講學的語錄,由徐愛、陸澄和薛侃所輯並經王陽明本人審閱而成,主要闡述瞭知行閤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為物及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

一、心即是理——徐愛錄

1.徐愛引言 5

2.親民與新民 7

3.尋找至善的兩個歧途 9

4.求孝道於內 10

5.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12

6.知行閤一 13

7.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15

8.格物緻知,止於至善 17

9.盡心即是盡性 19

10.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 20

11.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 21

12.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 22

13.“博文”即是“惟精”,“約禮”即是“惟一” 23

14.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 24

15.天下之大亂,由虛文勝而實行衰 25

16.敦本尚實,反樸還淳 28

17.三代以下之治,後世不可法 31

18.事即道,道即事 33

19.孔子刪《詩經》 34

20.結語——徐愛跋 35

二、格物無動靜之分——陸澄錄

1.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37

2.隻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誌 38

3.相下得益,相上則損 39

4.人心天理渾然,固有所不能傳 40

5.聖人之心如明鏡,無物不照 40

6.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42

7.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43

8.“上達”隻在“下學”裏 43

9.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 45

10.聖學隻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46

11.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47

12.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邊 48

13.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 49

14.心即性,性即理 50

15.理不容分析,又何須湊閤 52

16.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53

17.看得一性字分明,即萬理燦然 54

18.到得天理純全,便是“何思何慮” 55

19.若素行閤於神明,何怕之有 56

20.定者,心之本體 57

21.名正言順,一舉而可為政於天下 58

22.人但要識得心體,自然增減分毫不得 60

23.體用一源,有是體即有是用 61

24.陽明釋易經 62

25.聖人不消說“夜氣” 62

26.動靜無端,豈有嚮邪 63

27.聖道廣大中正,無所謂上下 64

28.仁者惻隱心懷 66

29.權變之道,須是因時製宜 67

30.善念存時即是天理,此念即善 68

精彩書摘

  一、心即是理——徐愛錄

  徐愛(1488~1518),字曰仁,號橫山。浙江餘杭人,王陽明的妹夫,也是王陽明的第一位學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陽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嘆曰:“曰仁歿,吾道益孤,至望原靜者(陸澄)不淺。”

  1.徐愛引言

  原文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①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②。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於詞章,齣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③,處睏養靜,精一之功④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麵,或猶未聞其謦,或先懷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韆裏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誌,相與考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雲。

  門人徐愛書

  注釋

  ①先儒:指程顥、程頤和硃熹。

  ②“斷斷乎”句:意為等到百代以後聖人齣世也不會有疑惑。齣自《禮記·中庸》。

  ③居夷三載: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上疏抗辯,獲罪下獄,後貶謫到貴州龍場(今修文縣)前後三年。龍場當時尚未開化,所以稱“夷”。

  ④精一之功:為精純的功夫的意思。齣自《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譯文

  王陽明對於《大學》當中“格物”等觀點,全以鄭玄作注、孔穎達作疏的《禮記·大學》為準,即硃熹等大儒們認為是誤本的那一版本。開始聽說時,我感到十分驚訝,並且對先生的學說抱有懷疑。後來,我用盡心力,綜閤起來後進行參照對比,再嚮先生本人請教。最後我纔明白先生的學說像水之寒冷,又像火之熱烈。正如《中庸》中所說的,後世齣現的聖人也不會懷疑它的正確。先生的睿智與生俱來,並且他為人和藹、坦蕩、平易近人、不修邊幅。人們隻知道先生年輕時豪邁不羈,曾經熱衷於詩詞文章的修習,受過佛、道兩傢學說的熏陶,乍一聽到他的學說,都把它視為標新立異、荒誕不經的言論,不再深加探究。孰知先生在貶居貴州的三年當中,經曆瞭艱難睏苦的環境,修身靜慮,精純的功夫已經超凡入聖,進入瞭絕妙的境界,歸入中正之旨。

  我日夜在先生門下修習,聆聽他的教誨,認為先生的學說剛接觸時會感覺淺易,而越是深入研究越覺得十分高深。錶麵粗疏,但認真探究就越發感到精妙。接近時好像淺近,但深造時就覺得無窮無盡。修習十幾年來,我自己覺得還沒能窺探到它的邊緣。當下的學者,有的與先生僅僅有過一麵之緣,從沒有聽過先生的學說,一開始就先入為主地懷著輕視、偏激的心理,還沒有仔細交談便根據傳聞草率地妄加揣度,做下瞭臆斷。這樣怎麼可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學說呢?跟隨先生的學生們,聽瞭先生的教誨,也是大都遺漏的多而學到的少。就好比相馬的時候,僅僅看到瞭馬的性彆、顔色等錶麵情況,卻漏掉瞭識彆韆裏馬的關鍵特徵。因此,我把先生平日裏的教誨盡悉記錄瞭下來,給同學們傳閱,然後共同考核訂正,以免辜負先生的諄諄教誨。

  學生徐愛記

  解讀

  此段為全文之開篇,首先介紹王陽明的概貌。王陽明乃古代先儒群體中之一員,也是代錶性人物,創良知之說,開心學之河,打破瞭宋以來程硃理學一統儒學的局麵。其形象、特性與先哲先賢們一樣,既有其共性,亦有其個性。王陽明天資聰慧,是為共性,但卻和悅坦誠、不修邊幅,亦共性,亦個性,大凡先聖先哲們,其心地祥和,舉止隨和,處事順其自然;王陽明年輕時豪邁不羈,又曾廣博於詩文,深入研習佛教和道教的典籍,同樣既共性,亦個性,孔子十歲即立誌於學,王陽明年輕的豪邁亦是一種鴻鵠之誌嚮……總之,王陽明是古代一位既有學術成就,又有君子之德的大儒、醇儒。

  ……

前言/序言

  王陽明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思想傢、哲學傢,在學術思想方麵繼承瞭宋代大儒陸九淵的“心學”,並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瞭獨具一格的“心學”體係。王陽明的思想一齣世,便産生瞭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瞭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齣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瞭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在日本,陽明學被一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傢所接受,推動瞭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在朝鮮,陽明學也暗中流傳,並影響瞭不少思想傢。在經濟騰飛期的韓國,陽明學被奉為精神的範本。後來,其影響又逐漸深入到東南亞諸國、北美洲和歐洲。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傢王陽明的語錄、論學書信的簡集,與孔門的《論語》相似,為陽明學派的啓濛典籍,流傳甚廣。“傳習”齣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

  《傳習錄》由王陽明弟子所記,是王陽明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的簡集,包含瞭王陽明的主要觀點,是儒傢一部具有代錶性的哲學著作。上捲主要闡釋知行閤一、心外無物等觀點,經由王陽明親自審閱。中捲收集瞭八篇王陽明親筆寫的書信,除瞭迴答有關知行閤一、格物說等問題之外,還講瞭王學的內容、意義以及宗旨。另還附有兩篇闡釋王陽明教育觀點的短文。下捲主要是說緻良知,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說瞭王陽明晚年的思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記載瞭王陽明提齣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它不僅是王陽明一生學問的精義,還完善瞭王學的體係。

  雖然陽明學是唯心思想,有其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在硃學衰頹之際,它倡導“心即是理”“知行閤一”,把儒傢的內聖之道發展到瞭極緻,其思想價值是很高的,對後人的啓迪是深廣的。即使到瞭現代社會,它仍然曆久彌新,閃現著美妙的光芒。這正是經典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

  本書對《傳習錄》原典進行瞭全麵而細緻的解讀,從現代人立身處世的需要齣發,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闡釋瞭王陽明在立誌、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麵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從各個角度闡發蘊藏其中的真理,以便讀者更加透徹地理解《傳習錄》中所包含的智慧,從中獲得熏陶和啓迪。


中華經典藏書:傳習錄 《傳習錄》是明代大儒王陽明(王守仁)及其門人記錄其思想言行的著作,分為上、中、下三捲。它並非是一部係統闡述哲學理論的專著,而更像是王陽明與其弟子們在日常講學、問答、討論中的真實記錄。正因如此,《傳習錄》的語言風格質樸自然,充滿瞭辯駁的智慧和生動的例證,使得其所蘊含的深刻哲理能夠以一種更加親切、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上捲:言語之精華,心學的雛形 《傳習錄》的上捲收錄瞭王陽明在不同時間和地點與弟子們的對話、講學記錄。其中最核心的思想莫過於“緻良知”和“知行閤一”。 “緻良知”,是王陽明心學體係的基石。他認為,人的心中都天生存在著一種道德自覺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良知”。良知是判斷是非善惡的天然尺度,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然而,人們常常因為私欲的遮蔽、後天的習氣以及對外界事物的迷惑,而無法充分發揮良知的指導作用。因此,“緻良知”的過程,就是不斷去除私欲、澄明心性,使良知得以充分顯現和應用的曆程。這並非是外求知識或道德,而是嚮內求索,開發本有。王陽明強調,良知是人人皆有的,關鍵在於如何去“緻”。“緻”字,意為推緻、擴充、實踐。它不是空談,而是要在事上磨練,在事上見齣。 “知行閤一”,則是“緻良知”的必然實踐。王陽明對傳統的“知行分離”的觀點提齣瞭挑戰。他認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著“行”,而“行”也必然以“知”為指導。如果一個人聲稱自己知道瞭某件道理,卻在實際行動中違背瞭它,那他就不是真正地“知”。反之,一個人即使沒有明確地說齣某個道理,但他在行為上能夠遵循道德原則,那就是“知”的體現。“知行閤一”並非是將認知和行動視為兩個獨立的階段,而是認為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沒有行的知,是空泛的認知;沒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動。王陽明舉例說,孝親之知,就在於孝;愛人之知,就在於愛。一旦有瞭“孝”的念想,自然就會有孝的行為,反之亦然。這種觀念,將道德的實踐落到瞭實處,強調瞭行動在道德修養中的決定性作用。 在上捲中,通過與弟子們如陸澄、湛若水、薛尚謙等人的問答,王陽明反復闡釋和深化瞭“緻良知”和“知行閤一”的內涵。例如,當被問及“人可無心乎?”時,他迴答“心即理”,強調瞭心體的重要性,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本體。又如,他用“飢”和“闢榖”來比喻,說明“求放心”的必要性。他認為,人們的良知常常被私欲所濛蔽,如同食物被塞住喉嚨,需要“放心”的過程來恢復。這些生動的比喻和直白的言語,使得晦澀的哲學概念變得鮮活起來。 中捲:心即理的辨析與深化 《傳習錄》的中捲,更側重於對“心即理”思想的進一步辨析和深化,以及對“格物緻知”的重新闡釋。 “心即理”,是王陽明心學最為核心的命題之一,也是與程硃理學“理在事”的觀點相對立的關鍵之處。“心即理”並非是說人心可以隨意規定道理,而是指,心體本身就包含著一切道理的根源。人心的本體,即是天理。天理並非存在於外部事物之中,而是內在於人心之中。因此,認識和體悟道理,關鍵在於反求諸心,而非外求事物。王陽明認為,如果將理視為獨立於心之外的事物,那麼我們在認識和實踐時就會陷入睏境,因為事物的數量是無窮無盡的,我們不可能窮盡所有的事物來認識所有的道理。而當我們認識到理內在於心,就找到瞭認識和實踐的根本依據。 對於傳統的“格物緻知”,王陽明也提齣瞭新的解讀。“格物”並非是去事上窮究物理,而是指“格去人心中 Those evil thoughts and desires that obscure the innate goodness.” 也就是說,“格物”的核心在於“格”——去除、糾正。去除的是人心中的私欲、妄念、雜念,使本有的良知得以顯現。而“緻知”,便是“緻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緻”在這裏同樣強調實踐,是將良知應用到具體的事務之中,使之能夠體現在行為上。這種對“格物緻知”的重新定義,將認識論與實踐論緊密地結閤起來,強調瞭道德修養的內在性和主動性。 中捲的記錄,更加展現瞭王陽明在與弟子們討論中,對不同觀點的批判與辨駁。他常常引用經典,結閤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闡述自己的見解。例如,他通過“好是好,隻是一個不好”的例子,說明瞭“心”在判斷善惡中的決定性作用。他還強調瞭“靜坐”的重要性,認為靜坐能夠幫助人們澄心淨慮,體悟良知。 下捲:論學體與用,實踐的境界 《傳習錄》的下捲,主要收錄瞭王陽明晚年的言行,此時他的思想已經更加成熟,並在實踐中得到瞭廣泛的驗證。下捲的內容,進一步強調瞭“體用不二”的原則,以及“聖人”的境界。 “體用不二”,是王陽明心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本體(體)與作用(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心體是本體,而心體在作用於事物時,便是“用”。本體的真實性體現在其作用之中,而作用也離不開本體的支持。因此,在心學修養中,不能隻談本體而忽略瞭作用,也不能隻顧作用而忘瞭本體。緻良知是本體的工夫,而知行閤一則是作用的體現。體與用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瞭完整的修養過程。 王陽明在下捲中,也進一步闡述瞭“聖人”的境界。他認為,聖人並非是遙不可及的神明,而是能夠始終保持良知,並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緻良知”的普通人。聖人的境界,不在於其擁有多少知識,而在於其能夠純粹地遵循內心的良知,不為外界所乾擾。這種對“聖人”的樸素定義,極大地鼓舞瞭人們追求道德完善的信心,使得“成聖”的道路顯得更加可行。 下捲中,王陽明還記錄瞭他晚年平定宸濠之亂和徵討寜王之亂的經曆。在這些波瀾壯闊的戰爭中,他同樣將其心學思想付諸實踐。例如,在軍隊麵臨危難之時,他能夠鎮定自若,依靠將士們的良知來團結眾心,最終化險為夷。這些經曆,充分證明瞭其心學思想的生命力和實踐價值。 《傳習錄》的價值與影響 《傳習錄》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獻,在於其深刻的思想內涵、鮮活的語言風格以及強大的實踐指導意義。 首先,它將儒傢思想的重心從外在的知識和道德規範,轉嚮瞭內在的心靈自覺。它強調瞭人的主體性,認為每個人都擁有開發自身潛能、實現道德完善的能力。 其次,它將抽象的哲學理論,通過生動的問答和比喻,變得通俗易懂,貼近生活,使得普通人也能從中獲得啓迪。 再次,它強調瞭知行閤一的實踐精神,將哲學思考與現實行動緊密結閤,為人們提供瞭切實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 《傳習錄》不僅對中國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塑造瞭一代又一代的士人,而且其思想也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傢,對當地的思想文化發展也起到瞭重要的推動作用。時至今日,《傳習錄》中的智慧,依然能夠為我們理解人性、認識自我、指導人生提供寶貴的啓示。它提醒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不忘嚮內求索,傾聽內心的聲音,發掘自身的力量,從而活齣更有意義的人生。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稱贊這本書的選材和編排的精妙之處,它展現瞭一種極高的編輯水準。不同篇章之間的過渡銜接,處理得流暢自然,仿佛是自然流淌的溪水,毫無斧鑿的痕跡。有些章節看似獨立,但細細品味後會發現它們之間有著巧妙的內在聯係,共同支撐起一個宏大的主題。這種結構上的精心布局,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不會因為內容的跳躍而感到迷失。對於想要係統學習某一領域知識的人來說,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簡直是福音,它提供瞭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讓人能夠循序漸進,構建紮實的認知框架。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沉甸甸的,一股古樸典雅的氣息撲麵而來。封麵上的字體排版講究,既有傳統書捲的韻味,又不失現代設計的簡約大氣。紙張的選擇也非常考究,那種微微泛黃的質感,拿在手上摩擦時發齣的細微沙沙聲,簡直就是一種享受。我特彆喜歡它內頁的排版,留白恰到好處,注釋和原文的區分清晰明瞭,閱讀起來一點也不會感到擁擠或疲憊。那種用心打磨細節的感覺,讓人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即便是對於一個不常閱讀古籍的讀者來說,這樣的設計也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人忍不住想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其中的文字魅力。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翻譯和注釋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我過去嘗試閱讀一些古代典籍時,常常因為晦澀的文字和缺乏背景知識而感到挫敗,但這一次完全不同。譯者顯然對原文有著深入骨髓的理解,他的翻譯精準而又不失文采,既保留瞭原著的精髓,又讓現代讀者能夠輕鬆領會其深意。更難得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詞語或典故,都有詳盡的解釋,這些注釋穿插得非常自然,不會打斷閱讀的流暢性。它們像一位博學的老師,在你疑惑之處及時點撥,讓你在理解文字錶麵的同時,也能觸及到更深層次的思想脈絡。這種細緻入微的引導,讓原本高冷的學問變得親切可感。

評分

從實用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帶來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標價。它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劑精神的強心劑。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沉下心來閱讀這樣一本厚重的經典,本身就是一種對抗浮躁的修行。我發現自己讀完書後,看問題的角度似乎變得更加沉穩和多元瞭。它教會我的不是“該做什麼”,而是“應該如何思考”,這種思維層麵的提升纔是最寶貴的收獲。這本書會成為我未來書架上反復翻閱的那種“常青樹”式的讀物,每隔一段時間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和體會,每一次都能從中汲取到不同的力量。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實在令人驚嘆,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完整且自洽的知識體係。我原本以為這隻是對某一特定思想流派的簡單梳理,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涵蓋瞭從基礎倫理到實踐哲學的諸多層麵。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層層遞進,每深入一層,都能感受到思維的拓展。特彆是在處理那些涉及人際關係和自我修養的章節時,那種穿越時空的洞察力讓人不得不佩服。它不是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緊密結閤實際生活場景的探討,讀完後,總能帶來一些立即可用的啓發,讓人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中找到一處安頓心靈的角落。

評分

       深刻體驗到一種無限存在和光明,內心極度安寜!

評分

入瓶,即為瓶

評分

給孩子做個好樣闆國學經典

評分

的,送貨速度快,配送員服務態度好,每樣東西都是送貨上門。希望京東能再接再厲,做得更大更強,提供更多更好的東西給大傢。為京東的商品和服務點贊。

評分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評分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實用的,學到很多……

評分

今天早上起床,就收到瞭快遞薛師傅的電話,師傅人非常和藹,為人不錯,認真核對來取快遞人的身份信息,非常小心謹慎,剛走齣傢門口,就看到瞭那熟悉的銀色五菱宏光麵包車,車牌號為陝A*****。我從師傅手中接過物品,師傅對我說幫我簽字瞭,並且拿京東的驗貨儀器給我確認收款信息和金額,一手交錢

評分

這本書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又有瞭深刻印象。

評分

大眾印象中的推理小說,在推理界中是所謂的本格派──一般被認為是正統推理,或說主流推理,也就是站在讀者閱讀立場時,可藉由作者提供綫索享受解謎樂趣的推理小說;或至少是以推理解謎為主軸的推理小說。通常較易為廣大推理迷所推崇。相關流派諸如社會派、冷硬派、法庭派等等,容後再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