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赏(上)

艺术品鉴赏(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邹婧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鉴赏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艺术理论
  • 西方艺术
  • 艺术文化
  • 艺术入门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44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11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5
字数:28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艺术品鉴赏》以时间为经,以艺术品的分类为纬,分门别类、周到细致地对不同艺术品的产地、特色、收藏价值、真伪鉴别进行叙述,让收藏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不同艺术品的独特魅力。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实用易行的鉴赏指南带您进入异彩纷呈的艺术品世界,从青铜、陶瓷、玉器、书法、绘画、服饰、杂项等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七大类别,从文化背景、类型、特色与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分析与解读。让每一种艺术品的特色在娓娓道来的文字当中和精美图片衬托下,显得引人注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青铜器鉴赏

青铜,是指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最常见的是铜与锡、铜与铅的合金。青铜是现代人给予的名字,古时候的青铜是黄色偏红,因埋在土里颜色发生氧化而呈青灰,便成了青铜。与纯铜(红铜)相比,青铜有三大优点:一是熔点低,易于铸造;二是硬度大,可根据需要加减锡(铜)的比重,得到不同的硬度;三是溶液流畅,少气泡,易于铸造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花纹,所以青铜的发明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

我国古代的青铜文化艺术,极具特色和传统,尤其是商周青铜器,以其雄伟的造型、古朴的纹饰、丰富的铭文著称于世,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瑰宝,世界美术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1.1.3.1 早期(公元前16

世纪—前15

世纪中叶)

河南郑州二里冈文化的青铜器是商代早期的代表,其后河北藁城、江西吴城、湖北

盘龙城、山东大辛庄、河南偃师等地也相继出土了同期青铜器。与“二里头文化”的青

铜器相比,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不论在造型设计、花纹镂刻,

或是工艺技术上都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1. 造型特征

此时青铜礼器占主导地位,成为青铜时代最主要的象征。礼器通常是成套的,表现

了当时礼制的发展和国家机器的加强。商代早期的青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铸造水平较

高,但传世品较少。


综合各地出土的器物来看,一般包括鼎、大鼎、大方鼎、鬲、簋(读作guǐ)、爵、

管流爵、觚、斝、罍(读作léi)、提梁壶、瓠(读作hù)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

涉及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较早的器类都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而成的

一套酒器已被普遍使用。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状,

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与器腹之所以相通,是因为当时还没

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此时的方鼎体形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

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式样,一律为扁体平底,

流部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都有

“十”字形大方孔,有的更在圈足的边缘,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

这种实例。商代早期壶提梁类分为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两种,也有小口器

颈不高且不设提梁的。


2. 花纹与装饰

一般胎质较薄、纹饰简单质朴,大多是宽线和细线组成的变形兽面纹,出现了类似

二里冈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此外这个时期纹饰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

了浮雕(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


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糙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

纹也在这时出现。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的主体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

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作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兽

面纹上、下常有圆圈纹作边框,方鼎左、右、下方有乳钉纹。


前言/序言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造就了中国种类丰富而又数量众多的艺术品,它们是人类宝贵的社会遗产,历经千年,经过了无数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珍贵的记忆。我们能从这些艺术品中看到十分生动的历史,以及历史上的人情事态。它们不只是艺术品,还有着更加深厚的内涵,向人们传达出多方面的信息,是立体的、形象的历史,是当时社会的缩影,积淀了文明民族的传统与精神,值得我们去欣赏和感悟。

所谓“乱世藏金,盛世收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要,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消费需求正日益高涨,文化艺术产业正成为知本经济时代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已达7 0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参与人员和成交额还在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艺术品投资正成为与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并驾齐驱的三大投资方式之一,成为经济投资界的一大热点。艺术品投资市场持续升温,使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开始关注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而对于投资者和收藏家而言,如何提高辨别真伪能力,选取艺术品和如何让持有的艺术品升值,也就是艺术品的鉴赏和经营管理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书将艺术品分为青铜器、玉器、漆器、家具四大类,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品,并在每一类的最后选取出此类别艺术品的经典代表,以实例的方式进行具体的鉴赏,让每一种艺术品的特色在娓娓道来的文字当中和精美图片的衬托下,显得引人注目。同时,本书是为普及艺术品鉴赏知识而作,写作要求简明易懂,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强等特点。所编各类艺术品重在其历史发展演变、鉴赏方法、鉴定真伪方法等。

艺术品鉴赏是一件雅事,有条件能够成为艺术品收藏家、鉴赏家自然很好,若没有条件,也不妨碍我们了解艺术品,增加艺术品鉴赏的知识。若此书能在这些方面对喜欢艺术品收藏和鉴赏的朋友有所帮助,那也就可以满足了。



远古的回响:史前壁画与岩刻的神秘符号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数万年的时光,深入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我们不再仅仅将史前壁画和岩刻视为简单的“图画”,而是将其视为早期人类思想、信仰与社会结构最直接的文本。 第一部分:烛光下的叙事——洞穴艺术的发现与解读 本部分详尽考察了世界各地最重要的史前洞穴遗址,重点剖析其艺术表现的地理分布与时间跨度。 拉斯科的蓝色野牛: 深入法国拉斯科洞穴(Lascaux)的核心区域,解析其令人惊叹的壁画技术——矿物颜料的调配、固定技术以及对光影的运用。探讨“主题”的选择,为何是大型有蹄类动物占据主导地位?这些描绘是狩猎记录、巫术仪式的一部分,还是星象图谱的早期雏形?我们摒弃单一的解释框架,侧重于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壁画的细微差异所揭示的文化变迁。 阿尔塔米拉的穹顶: 聚焦西班牙阿尔塔米拉(Altamira)洞穴中那些“沉睡的野牛”。这些作品表现出的惊人立体感和动感,如何突破了我们对“原始艺术”的刻板印象?研究侧重于岩石自然形态与绘画主题的结合,探讨艺术家如何利用洞穴的凹凸起伏来增强动物的体积感和生命力。 肖维的先驱: 考察法国肖维岩洞(Chauvet Cave)中发现的更古老、更具风格化的作品。这里的狮子、猛犸象和犀牛描绘,其写实程度和动态捕捉能力远超后世许多作品。我们分析了肖维艺术的“叙事性”与“情感张力”,探讨这些早期大师如何处理空间透视与群体组合。 第二部分:刻在石头上的语言——岩画与符号学 走出幽暗的洞穴,本书将目光投向开阔地带的岩石表面,探索那些直面风雨、记录日常与信仰的岩画(Rock Art)。 狩猎的仪式与部落的图腾: 在非洲、澳大利亚和美洲的沙漠与山脉中,岩画构成了连续的文化景观。我们分析了狩猎场景的布局,区分“行动中的人物”与“静态的符号”。特别关注那些与动物形象并置的人形(Anthropomorphs)和半人半兽形象,它们揭示了早期人类对自我身份、精神世界与自然界界限的模糊认知。 几何符号的密码: 史前艺术中充斥着点、线、圆圈、网格等抽象符号。本书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符号分类学,探讨这些重复出现的几何图案是否代表了早期的计数系统、领地标记、或与精神世界沟通的“通道”。我们对比不同大陆的符号体系,寻找可能存在的跨文化交流的线索,尽管这种联系难以确证,但其相似性本身就值得深思。 文字的萌芽: 部分岩画中出现了类似文字系统的结构,例如在欧洲和西亚发现的刻痕序列。本部分将这些序列视为从具象表达到抽象记录演变的关键步骤,探讨它们在氏族传承、资源分配或历法记录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第三部分:技艺与信仰的交织——史前艺术家的世界观 艺术品鉴赏的核心在于理解创作者的意图与背景。本部分深入挖掘史前艺术背后的社会、宗教与技术维度。 材料科学的古老智慧: 探究史前艺术家如何从自然界中提取并加工颜料——赤铁矿(红色)、二氧化锰(黑色)、高岭土(白色)。分析粘合剂(如动物脂肪、血液或植物汁液)的选择如何影响了颜色的持久度和附着力。这些对材料的精湛掌握,证明了早期人类具备高度发达的实用技术知识。 艺术与“萨满”的角色: 许多研究倾向于将洞穴艺术与萨满教仪式联系起来,认为艺术家可能是部落中的特定角色——萨满或巫师。这些作品被视为进入“他者世界”的媒介或记录。我们考察了作品中描绘的“迷幻”或“变形”状态的形象,探讨这些状态如何被纳入艺术的表达体系中,以及它们对社群功能的重要性。 时间感与永恒性: 史前艺术品往往被深埋于人迹罕至的洞穴深处,这本身就构成了重要的艺术行为。这种“隐藏”的实践,暗示了这些作品的目的可能并非为了日常观赏,而是为了某种超越个体生命周期的目的——与祖先沟通、确保物种繁衍、或是巩固部落的集体记忆。本书将分析这种对“永恒”的追求如何在材料选择和空间布局中得以体现。 结论:超越时间的回响 史前艺术是对“成为人”这一过程的最早记录。它不仅是艺术史的开端,更是人类认知能力、象征思维和文化建构的里程碑。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多学科的交叉分析,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远古灵魂的渴望与恐惧,理解他们如何用石头和矿物,为后世留下了关于生存、神圣与秩序的第一批宏伟宣言。本书旨在培养读者一种更具同理心和历史深度的鉴赏视角,去尊重和理解这些沉默的、却极具力量的早期艺术杰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简直是艺术品本身。封面的排版简洁却又充满力量感,配色方案选得极其考究,不是那种俗套的学院派蓝或者纯黑,而是用了一种略带复古的墨绿搭配着暖调的米白,让人忍不住想要仔细摩挲封面上的每一个细节。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是高水准,那种微微带有一点纹理的哑光纸,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油墨的印刷效果极佳,即便是最细微的线条也能清晰呈现。光是这本书本身的物理形态,就足以让任何一个热爱书籍、注重阅读体验的同好感到愉悦。我想,作者和出版社在实体书的制作上投入了巨大的心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代表着对知识和美学载体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已经超越了一般教科书的范畴,提升到了收藏级的标准,体现了出版方对“鉴赏”二字深刻的理解——鉴赏,首先要从欣赏它的物质形态开始。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尤其是章节之间的逻辑推进,展现出一种近乎数学般的严密性,然而这种严密性却被包裹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学习路径之中。它似乎深知读者的知识图谱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从基础的“观察方法论”开始,逐步过渡到对“媒介特性的理解”,然后再深入到“历史语境下的风格演变”。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避免了知识的零散和混乱,让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我注意到,每完成一个大章节的学习,作者都会设置一些引导性的“思考题”或“对比练习”,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记忆问答,而是要求读者走出书本,去实际的博物馆、美术馆或者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比对和反思。这种实践导向的设计,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之一,它强迫读者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构建理解,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内化,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

评分

我必须赞扬作者在处理跨文化艺术交流时的那种宏大视野和细腻考量。很多同类书籍在介绍西方艺术史时,很容易陷入欧洲中心主义的窠臼,而这本书则巧妙地穿插了对非西方,特别是东方古典艺术中的一些核心美学理念的对比性阐述。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罗列差异,而是深入挖掘不同文明在面对“美”、“永恒”和“自然”这些终极命题时,所采取的不同表达路径。这种全球视野的拓宽,让读者在理解某一种特定艺术形式时,不会将其视为绝对的真理,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人类文明坐标系中进行审视。这种开阔的胸襟和包容的视角,对于培养新一代鉴赏家来说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们欣赏多样性,理解审美是流动的、历史性的,而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这无疑是本书哲学层面的重要贡献。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上来就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温和、渐进式的引导方式。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一个初入艺术殿堂的求知者对话,开篇的几章,没有直接深入复杂的技法分析,而是着重于培养读者的“观看眼光”,如何去感知光影、理解构图中的张力,以及色彩在情感表达中的微妙作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作品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既有学者应有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灵动和画面感,读起来绝不枯燥。比如,当他描绘一幅油画的光源时,我几乎能想象出画室里空气的湿度和颜料散发出的特殊气味。这种将纯粹的分析转化为生动的场景再现的能力,是真正的高手所为,它让抽象的美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艺术学习的门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心境和眼界都被潜移默化地提升了。

评分

关于内容支撑的详实程度,这本书简直是细节控的福音。在讨论任何一个流派或艺术家的成就时,作者从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会精确到具体的作品编号、创作年份,甚至是所用材料的细微差异。比如,在解析某位大师的晚期作品时,书中不仅展示了画作的高清局部图,还附带了对其特定时期所使用的颜料配方变化进行的小段分析,甚至提及了当时的科学发现对色彩理论的影响。这种深挖到材料学和技术层面的深入剖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鉴赏”一词的定义,原来鉴赏不仅仅是判断好坏,更是理解“如何如此”背后的所有科学、社会和个人奋斗的集合体。这本书的每一个论点,似乎都有坚实的、经过反复查证的资料作为后盾,读起来让人感到极大的心安和信服,完全可以作为一本深度研究的参考手册来使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