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轉摺:赫爾利使華

中美關係轉摺:赫爾利使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賈欽涵,呂彤鄰 編
圖書標籤:
  • 中美關係
  • 赫爾利
  • 曆史
  • 外交
  • 政治
  • 冷戰
  • 美國
  • 中國
  • 20世紀
  • 迴憶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遠東齣版社
ISBN:978754761168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5498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美軍觀察組延安機密檔案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72
字數:59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赫爾利使華期間,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中國國內形勢經曆重大變化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美國調整對華外交政策的轉摺階段,因而圍繞“赫爾利使華”進行相關史料的整理就顯得格外重要。

內容簡介

  本書是“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美軍觀察組延安機密檔案”係列叢書之一。赫爾利,1944年9月作為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特使齣訪中國,11月接替高斯齣任美國駐華大使,直至1945年11月27日辭去大使之職。在赫爾利齣使中國的一年多時間裏,他直接參與瞭史迪威事件、國共和談、重慶談判等一係列重大政治外交事件。
  本輯收錄的內容來自於俄剋拉荷馬州立大學比瑟爾圖書館和美國國傢檔案館館藏資料。前者非常完整地保留瞭赫爾利職業生涯內的各類私人文書和公務檔案,有關他齣使中國的文獻尤為豐富。其中,赫爾利與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宋子文、羅斯福、杜魯門等重要人物之間的往來函電,少見於其他已公布的政府檔案和私人文件,因此格外珍貴;後者所藏文件雖大部分內容均已解密,或者有些文件曾被部分、甚或全文刊載過,但仍有相當重要的報告、函電未曾公諸於世,更為重要的是,原始檔案的史料價值是文字錄入稿和中文翻譯文件無法比擬的。

作者簡介

  呂彤鄰,係開國上將呂正操將軍之女、加拿大濛特利爾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緻遠講習教授,多年從事中美關係及中共抗戰史研究並成果顯著,頗具影響。

  賈欽涵,是上海交通大學文學院曆史學博士,發錶多篇論文,乃學界新秀。

深入剖析冷戰初期美國對華政策的復雜棋局 《迷霧中的抉擇:杜魯門政府對華戰略的演變與挑戰(1945-1953)》 本書聚焦於二戰結束後至朝鮮戰爭爆發前夕,杜魯門政府(Harry S. Truman Administration)對華政策從最初的期望、接觸,到最終的幻滅與轉嚮的全過程。這不是一部關於特定外交使團的傳記,而是對一個關鍵曆史時期內,美國決策層內部思想衝突、外部環境劇變以及戰略適應性的深度考察。 第一部分:戰後遺産與搖擺不定的開端 (1945-1947) 本書首先迴顧瞭羅斯福時代“中國為盟友”的遺産如何與戰後世界的急速變化發生碰撞。杜魯門的內閣繼承瞭一個復雜且充滿矛盾的對華政策框架:一方麵是基於《雅爾塔協定》的對國民政府(KMT)的道義與物質支持承諾;另一方麵,是對中國內戰的深刻憂慮以及對蘇聯在遠東擴張的警惕。 我們詳細分析瞭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的“不乾涉”主張與國務院內鷹派(如艾奇遜、詹寜斯·哈裏曼)之間關於如何平衡“友邦”支持與“不被拖入泥潭”的路綫之爭。關鍵在於,杜魯門政府初期並未對國民政府的腐敗和軍事效率問題做齣清晰的戰略判斷,導緻援助的有效性大打摺扣。書中將通過解密檔案,重構1946年至1947年間,美國對華政策“觀望”態度的形成過程,探討美國試圖在國共和談破裂後,如何避免全麵倒嚮一邊的艱難處境。 第二部分:戰略收縮與“止損”嘗試 (1947-1949) 隨著內戰局勢的天平嚮共産黨傾斜,杜魯門政府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國內政治壓力和國際戰略壓力。本書深入剖析瞭美國對華政策從“積極乾預”嚮“有限支持”乃至“戰略性撤退”的轉變。我們不再關注單一的調停努力,而是側重於政策背後的邏輯轉變:即美國決策層如何評估國民政府“不可挽救”的程度,以及如何為“失去中國”做最壞的政治準備。 重點章節將詳述“X報告”(即著名的“國防部政策評估報告”)的起草過程及其對高層的影響。報告強調,中國戰場的失敗更多是國民黨自身的失敗,而非美國援助不足。這一論斷成為日後杜魯門政府為自身政策辯護的核心論據。同時,我們考察瞭美國如何開始將遏製戰略的重心轉嚮日本的重建,將其視為對抗共産主義在亞洲擴張的“新堡壘”,這種側重調整,實質上預示瞭對中國大陸的放棄。 第三部分:新政權的誕生與政策的劇烈轉嚮 (1949-1950)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杜魯門對華政策的徹底失敗。本書對新政權成立後的復雜局麵進行瞭細緻的描摹。初期,美國國內對是否承認“北京”存在巨大分歧。我們將分析國務院的“等待觀望”派與國會中的“強硬反共”派(特彆是參議員麥卡锡和參議員威廉·弗尼爾·諾蘭的立場)之間的激烈交鋒。 書中探討瞭“中國因素”如何迅速滲透並重塑瞭美國國內政治,特彆是“誰失去瞭中國”的大辯論,如何為後來的政治清洗和外交路綫的僵化埋下瞭伏筆。我們考察瞭美國在聯閤國席位問題上的長期僵局,以及對大陸的貿易禁運政策的逐步建立,這些都是美國試圖在不爆發全麵戰爭的情況下,對新政權進行孤立和施壓的體現。 第四部分:朝鮮戰爭:從孤立到全麵對抗 (1950-1953)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朝鮮戰爭視為杜魯門對華政策的“應激性反應”和最終定論。朝鮮戰爭的爆發,徹底終結瞭對華政策“模糊性”的所有可能,將中美關係推嚮瞭直接的軍事對抗。我們詳細梳理瞭麥剋阿瑟將軍與杜魯門總統之間關於是否跨越鴨綠江的衝突,這種衝突不僅是軍事指揮權之爭,更是對遏製戰略在遠東應用範圍的根本分歧。 通過分析杜魯門政府如何應對中國人民誌願軍的介入,本書揭示瞭美國在處理大國衝突時,對風險評估、決心展示以及國內政治平衡的復雜權衡。朝鮮戰爭的停火標誌著杜魯門時代對華政策的最終定型:即一種基於軍事威懾和意識形態對立的長期冷戰模式。 結論:曆史的教訓與戰略遺産 全書的總結部分,將評估杜魯門政府對華政策的得失。它未能阻止共産黨的勝利,但在其任期內,成功地避免瞭美國捲入一場更大規模的陸地戰爭。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理解一個超級大國如何在麵對一個無法完全控製或預測的對手時,進行艱難的戰略調整和政治妥協。這不是一個關於“應該做什麼”的簡單敘事,而是一個關於“在曆史的特定製約下,他們是如何做的”的深刻案例研究。

用戶評價

評分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史實的梳理和觀點的闡述,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深刻反思的能力。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某些既定印象産生瞭動搖,開始以更加審慎和多維度的眼光去看待現代國際關係中的一些慣性思維。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論據紮實,但又不乏人文關懷,沒有陷入純粹的宏大敘事陷阱,而是始終關注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選擇與影響。它不是一本輕鬆讀物,需要讀者投入一定的精力去消化和理解,但其迴報是巨大的——它為你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復雜世界格局的後門,提供瞭寶貴的曆史參照係。這本書無疑是近年來在這一領域內,極具深度和啓發性的一部力作,值得所有對曆史、政治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人仔細品味。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體驗到一種強烈的代入感,這主要歸功於作者對場景描繪的功力。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空氣味道,看到那些關鍵會晤中的燈光、傢具布置乃至人物的肢體語言。比如描述某個重大談判的章節,作者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詳細鋪陳瞭會談前夕的微妙氣氛,各方代錶的焦慮與期待,以及會談室內那種劍拔弩張又不得不保持禮節的微妙平衡。這種細節的堆砌並非纍贅,反而像電影鏡頭一般,精準地捕捉瞭曆史瞬間的張力,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可讀性和沉浸感。它超越瞭單純的學術探討,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詩劇本,讓讀者仿佛置身局中,親曆那風雲變幻的歲月,見證曆史是如何在一間間密室中被塑造齣來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很吸引人,那種略帶復古的米黃色紙張和燙金的標題,讓人一眼就覺得它承載著厚重的曆史感。書脊上的字體選擇也頗有講究,既有莊重感又不失現代氣息。拿到手裏的時候,沉甸甸的質感讓人對裏麵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封麵插圖似乎是某個特定時期的曆史照片剪影,雖然模糊,但隱約能辨認齣一些早期的外交場景,這為整本書定下瞭一種嚴肅而又引人入勝的基調。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的考究,比如扉頁上的那段引文,雖然具體內容我已經記不清瞭,但那種深思熟慮的感覺,仿佛作者在邀請我們一起走進那個充滿迷霧的年代。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清晰,字體大小適中,行距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整體來看,從第一印象到最終捧讀,這本書在視覺上傳達齣一種極高的專業水準和對曆史的敬畏之心,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第一頁,一探究竟。

評分

這本書的知識密度相當高,但作者處理信息的方式非常得當,通過大量的側麵描寫和關鍵人物的私人信件、迴憶錄摘錄,極大地豐富瞭文本的層次感。我發現自己經常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某一段話,因為其中可能蘊含著對某一外交政策深層次的批判或解讀。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復述事件,更像是在提供一套分析曆史動態的全新視角和方法論。尤其是關於特定曆史階段的某些決策背景的剖析,那些以往在教科書中被一筆帶過的細節,在這裏被放大並置於更廣闊的國際格局中審視,讓人不得不重新評估過去對某些曆史節點的固有認知。這種“去神化”的處理方式,讓曆史的真實麵貌得以展現,既有高光的成就,也有難免的失誤與遺憾,展現瞭曆史的復雜性與多麵性。

評分

初讀之下,作者的敘事風格猶如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布匠,將不同曆史綫索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建齣一個宏大而又細膩的時代圖景。行文流暢,邏輯清晰,即便涉及復雜的國際政治博弈和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也能夠被闡釋得條理分明,不至於讓初涉此領域的讀者感到迷茫。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曆史事件背後心理動機的捕捉,很多時候,我們隻看到瞭結果,但這本書卻深入挖掘瞭決策者們在關鍵時刻的猶豫、權衡與最終拍闆的過程,那種基於時代局限性的無奈與掙紮,讀來令人感同身受。他不像某些曆史著作那樣堆砌史料,而是將史實作為支撐,重點在於“人”的能動性與局限性,使得那些遙遠的年代仿佛觸手可及,充滿瞭戲劇張力。這種“有溫度”的曆史書寫,遠比冷冰冰的年代記要來得引人入勝,讓人對曆史人物有瞭更立體化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