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纪要

甲午中日战争纪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悦,整理校 注
图书标签:
  • 甲午战争
  • 中日战争
  • 历史
  • 军事
  • 战争纪要
  • 清史
  • 近代史
  • 东亚历史
  • 日本史
  • 海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68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3881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甲午中日战争纪要》由民国南京政府参谋本部第二厅第六处编定,正如书名所示,该书属于是简述、纲要的性质,各章的篇幅紧凑短小,叙事以简明扼要的风格为主。作为一本官修甲午战争史著的《甲午中日战争纪要》是一本奇特的读物,它由民国军方研究人员以中国为视角进行叙述,对战争和军事内容的描述采取了军方特有的专业口吻、辞藻,其内容则综合了《日清战史》、《东方兵事纪略》等中、日双方材料。并择交战双方国家的史著材料、运用军事专业的视角和话语进行分析和叙述,恰是现代军史研究者们所渴望达到的治史境界。

除此,《甲午中日战争纪要》行文简略,内容概括,仍然是可以借之整体了解甲午战争的概览性上乘著作。对于甲午战争史的研究而言,该书对甲午战争各战役的划分,以及用专业军事化的语言对战役意图、决心和战斗过程的表述,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悦,1978年生,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历史顾问、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客座研究员,长期专注于中国海军史、船政史、舰船兵器技术史、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和普及,著有《北洋海军舰船志》《近代国造舰船志》《民国海军舰船志》《中国军舰图志》《甲午海战》《沉没的甲午》《船政史》等,曾主持和参加山东威海“定远”纪念舰、辽宁丹东“致远”纪念舰仿古设计工作,曾担任《船政学堂》《甲午》《“定远”归来》《北洋海军兴亡史》等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的历史顾问。

目录

第一章 战争之起因
第一节 远因
第二节 近因

第二章 战前一般形势
第一节 中国方面
第二节 日本方面
第三节 朝鲜方面

第三章 战前中日在朝鲜之兵力
第一节 中国在朝鲜之兵力
第二节 日本在朝鲜之兵力

第四章 战争开始
第一节 丰岛附近日本海军之袭击
第二节 日本陆军之进攻成欢

第五章 中日宣战及各国之态度
第一节 中国之宣战
第二节 日本之宣战
第三节 各国之态度

第六章 中日两国之作战方略
第一节 日本军之作战方略及其计画
第二节 中国军之作战方略

第七章 平壤之役
第一节 日本军之冬季作战方针及其计画
第二节 中国军之态势及作战计画
第三节 中国军在平壤之防御部署
第四节 平壤战斗之经过
第五节 中国军退守九连城

第八章 黄海之役
第一节 战前中日两国海军之行动
第二节 黄海海战两国海军之兵力
第三节 黄海战之开始
第四节 黄海战之经过

第九章 黄海及平壤战后中国军之总方略
第一节 对于前线之布置
第二节 与敌持久之方略

第十章 鸭绿江之役
第一节 日本军之作战指导
第二节 中日两军在鸭绿江畔之攻防
第三节 鸭绿江畔战斗之经过

第十一章 辽东半岛东北地区诸役
第一节 鸭绿江畔战后中日两军之布置
第二节 岫岩及赛马集之战斗
第三节 樊家台及草河附近之战斗
第四节 陡岭子及土门岭之战斗
第五节 宽甸及长甸之战斗

第十二章 旅顺之役
第一节 日本第二军之编成及作战计画
第二节 中国军在金州防守情形
第三节 金州之战斗
第四节 大连湾之战斗
第五节 旅顺形势及中国军之守备
第六节 日本军攻击旅顺之计画
第七节 旅顺之战斗经过

第十三章 日军占领金旅后中国军之布防
第一节 辽河平原之防堵计画
第二节 山海关之防御计画

第十四章 辽河平原诸役
第一节 析木城之战以至日本军之占领海城
第二节 缸瓦寨之战斗
第三节 盖平之战斗
第四节 盖平战后中国军对辽东作战之指导
第五节 中国军四次反攻海城
第六节 大平山之战斗
第七节 海城日本军之出击
第八节 日本军之袭击牛庄
第九节 日本军之进占营口
第十节 田庄台之战斗

第十五章 山东半岛之役
第一节 山东形势及威海卫之守备
第二节 战前山东之兵力及开始筹防
第三节 中国军之布防及作战计画
第四节 日本军在荣城[成]湾之上陆
第五节 中国军对荣城[成]湾上陆日军之防堵
第六节 威海卫战斗之经过
第七节 中国北洋海军之覆没

第十六章 议和
第一节 和议之酝酿及顿挫
第二节 马关议和
第三节 和约之签定及烟台换约

精彩书摘

  第一章战争之起因

  第一节远因

  中日甲午之役起于朝鲜,究其远因,乃由日本欲厚殖势力于朝鲜,不得不先间朝鲜使脱离中国之宗属,故日朝所订条约系以尊重朝鲜独立为言。及光绪十一年(日本明治十八年)天津约成,中国在朝鲜之地位因以坠落。顾中国向居上国,对日本侵朝之谋,义难漠视,且鉴于已往之放任,亦亟欲有以补救,遂任陈树棠为驻朝商务总办,统理朝鲜通商交涉事宜,并任袁世凯为商务委员,留兵二千屯王京,以实行监护,中朝之宗属关系因以复固,而中日之积怨亦随以日深。会朝鲜禁谷事起,逋臣金玉均又被诱杀,日朝势成水火,中日之冲突遂成积薪近焰之势矣。

  第二节近因

  光绪二十年(即甲午年)东学党乱起,朝鲜不能平,求救于中国,及中国派兵东渡,日本大军亦即继至,且踞汉城诸要隘,华侨出入城门,必严加搜检,华侨争内渡。朝乱既平,中国屡约共同退兵,日本坚拒不允,并向中国提出共同改革朝鲜内政方案,中国则力持朝鲜内政应由其自主,中日由是龃牾。各国公使出任调停,亦无成议。驻朝日使大鸟圭介复威胁朝鲜驱逐所谓侵害朝鲜独立之华军,朝鲜答复未满其意,即于六月二十一日侵[清]晨,率兵入王宫,杀卫士,掳其王李熙,又矫王命流其执政闵泳骏等于恶岛,凡朝臣不亲日者皆逐之,而以大院君主国事。所谓日韩同盟,由斯以立。中韩条约,遂公然废弃之矣。至是中国知日本决心挑衅,和平已不可期,遂决定出兵。

  第二章战前一般形势

  第一节中国方面

  中国在甲午战前,光绪虽已亲政,但在母后慈禧威权炙手可热之时,亦不能有所施展。宫中、府中,俨分帝后两党,恭亲王奕訢为当时贵族中之较有头脑者,慈禧恶其权重望隆,藉端罢去,而以庆亲王奕劻继任总理大臣。奕劻贪而寡识,以之秉政自难有好果。而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均注重各国之调停,望其有效,故在军事上着着落后,使日人得占机先。当时朝臣不少见及此点,曾交章纠责,卒以议论盈廷,久无决策。乃至六月初十日,中政府谕令户部尚书翁同龢、礼部尚书李鸿藻与军机大臣、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会同详议,翁、李均为反对李鸿章之人,自此参与枢密,遂成为翁李两派对立之局。故当时大局,帝后两党暗斗于内,翁李两党倾轧于外,朝政纷乱,强邻乘之,不待交绥而胜负之数已可知矣。

  第二节日本方面

  日本在往昔常受中国文明诱导之惠,自欧风东渐,所谓西欧文明之元素亦流注于远东,明治维新更努力采用西欧文明改弦更张,骎骎日上,一变旧面目,而见新日本之勃兴。国势既振,乃谋向外发展,既占琉球于先,又欲扩张权力于朝鲜。处心积虑,已非一日。适朝鲜东学党乱起,狡焉思逞之日本闻中国出兵朝鲜,以为时机已至,其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提议派兵赴朝,作非常准备,内阁皆赞同之。乃藉天津条约之派兵权,乘机出兵朝鲜,以与中国争衡。由伊藤内阁总理与参谋总长炽仁亲王、次长川上中将议定派遣军队之计划。当时日本众议院虽有不信任伊藤内阁之奏劾,亦未能影响于阁议之决定,且决议奏请解散议会,于是政潮澎湃之日本倏然平静,而专力对外矣。

  第三节朝鲜方面

  朝鲜与中国宗属关系历史甚久,自熙伦王卒,立兴宣院君昰应之子熙为王,年方十二,昰应遂以大院君摄政。昰应性顽固,柄政后力主锁国。光绪元年(日本明治八年)因江华岛炮击日舰,日本藉此胁订修好条约,朝鲜门户与以开放。日本离间中国抚属朝鲜之狡谋由此得逞,而朝鲜之祸乃日亟。至光绪八年,欧美诸国皆援日本例,纷请与朝鲜通商,中国派道员马建忠偕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东渡监盟,是时朝鲜国王已亲政,王妃闵氏以强宗专柄,颇裁抑昰应。及朝鲜与各国立约互市,且聘任日本军官教练军队,昰应忿甚,尤与闵族相水火,卒以镇兵突入王宫欲杀闵妃,未获,焚日使馆、杀日本军官七人。中国闻讯,即派总兵吴长庆率兵二千人赴朝鲜,执昰应以归,其乱始寝(大院君昰应复于光绪十一年释回)。自是闵族柄权,外戚专横,内政窊败,民怨沸腾,朝鲜王又愚暗无能,一任新党煽惑,致又有甲申金朴之乱,乃犹不知矫正积弊,赋重刑苛,民不堪命。至光绪二十年,复酿成东学党人之乱,引起中日间之纠纷,其国家亦随之而灭亡,可哀孰甚焉。



《铁与血的交响:1860年代欧洲军事变革实录》 一、 序曲:工业革命的催化与军事思想的萌芽(约300字) 本书聚焦于1860年代这一关键的历史断裂点,深入剖析了欧洲大陆在工业革命浪潮的裹挟下,军事思想、技术和组织结构所经历的深刻且剧烈的变革。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战史记录,而是对驱动战争形态转型的深层力量的探究。蒸汽机的轰鸣不再仅仅是工厂的背景音,它正在重塑军队的行军速度、物资补给的效率以及火力投送的规模。 在这一时期,旧式的、依赖贵族精英和线性战术的军队体系,正面对着新兴的、基于国民动员和专业化管理的挑战。从普鲁士的容克军官团到法国的第二帝国技术官僚,新兴的工业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入军事决策。我们考察了军事教育体系的改革,诸如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建立如何系统性地将科学思维引入战略规划。同时,早期关于“总体战”雏形的思想,虽然尚未完全成熟,却已在军事学院的讨论中显露出端倪,预示着未来战争的全面性。本卷通过对这一时期各国军事理论著作的梳理,展现了从“战争艺术”向“战争科学”转化的艰难过程。 二、 武器的革命:从滑膛枪到后膛装填的质变(约400字) 1860年代是火器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十年。本书详细描绘了新式武器的诞生及其对战场的影响。核心内容集中在两种革命性技术:后膛装填步枪和后装式线膛炮。 以德莱斯步枪(Dreyse Needle Gun)为代表的针发枪,以及随后出现的布雷德利步枪(Breech-loading Rifles),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前膛装填模式。射速的提升不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级的。书中通过对实际射击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量化了这种优势在决定交火结果中的决定性作用。普法战争前夕,各国部队在实战中对这种新式步枪的依赖程度和战术调整,构成了本书一个重要的分析侧面。 在炮兵领域,克虏伯(Krupp)的钢制无膛线后膛炮的出现,标志着火炮进入了全新的纪元。与传统的前膛铸铁炮相比,其射程远、精度高、装填快,极大地增强了火力密度和纵深打击能力。我们描绘了这些新式火炮如何被整合进炮兵序列,以及它们在关键战役中对敌方步兵阵型所造成的心理和物理上的双重摧毁效果。从弹道学的发展到爆炸性炮弹的改进,本书力求展示技术细节如何直接塑造了战场的几何形态。 三、 动员的竞赛:铁路网络与国家意志的结合(约350字) 现代战争的胜利,往往在硝烟弥漫之前就已经在交通枢纽决定。1860年代的欧洲列强,将铁路视为战略资源的最高体现。本书将铁路建设的进度与军事动员能力直接挂钩。 我们详细考察了普鲁士在整合其庞大的铁路网络,以实现快速、高效地将预备役和物资输送到边境的系统工程。这不仅仅是铺设铁轨,更涉及复杂的铁路时刻表制定、信号系统标准化以及军用物资的标准化包装和转运。这些“看不见的战线”的竞争,成为决定各国战略反应速度的关键因素。 与之相对,我们也分析了其他国家(如奥地利或法国)在面对快速集结的对手时,其铁路基础设施和预备役制度上的滞后与僵化。铁路运输的规模化,使得以前难以想象的大规模兵力调动成为可能,从而催生了新的战略概念——例如“先发制人”的压力被空前放大,因为一旦开战,战线可能在数日内形成,留给外交斡旋的时间被压缩到了极致。 四、 组织与指挥的蜕变:总参谋部模式的扩散与挑战(约300字) 这一时期,指挥体系的变革与武器革新同样关键。普鲁士模式的“幕僚制”开始被欧洲各国视为高效的范本。本书探讨了总参谋部如何在和平时期承担起战争准备的主要职能:地理测绘、战争推演、兵力部署规划以及与政治决策层的沟通。 我们对比了不同军队的参谋体系。例如,法国军团司令部仍倾向于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指挥,而普鲁士则强调基于既定计划的协同作战和“分散决策”的授权。这种差异在战场上体现为:当主帅阵亡或通信中断时,一方的军队可能瞬间陷入混乱,而另一方则能依靠事先制定的原则继续推进。本书通过对几次关键战役中指挥链条的重构,揭示了组织结构对战场应变能力的决定性影响。 五、 结论:迈向“总体战”的门槛(约150字) 1860年代的军事变革并非孤立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系统性的重构,它将工业潜力、国家意志、技术创新和组织效率熔于一炉。这场“铁与血的交响”,清晰地划定了旧时代与新时代的军事疆界。它宣告了依赖贵族骑兵冲锋的时代终结,并为下一阶段的工业化大规模冲突——即后世所称的“总体战”——奠定了不可逆转的技术、组织和战略基础。本书旨在为理解现代战争的逻辑提供一个坚实的历史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只能用“炉火纯青”来形容。它完全摆脱了那种枯燥乏味的历史编年体叙述,转而采用了一种极富画面感和节奏感的笔法。段落之间如同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低沉压抑,时而激昂澎湃,将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处理得干净利落,却又不失韵味。尤其欣赏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将高层决策的荒谬与底层百姓的苦难并置,这种强烈的张力,让读者在阅读时体验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历史必然性的喟叹,也有对无谓牺牲的痛惜。对于军事部署和外交斡旋的描述,并非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融入了对战略思维的深度剖析,那种运筹帷幄间的微妙失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合上书卷,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事件的碎片,而是一部结构完整、充满生命力的历史画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史料的扎实程度上远超我的预期。它显然是倾注了作者无数心血的结晶,引用的资料之广博,考证之严谨,令人叹服。不同于坊间许多流行的历史解读,它似乎更加侧重于对一手文献的还原与重构,让历史的“现场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对于信息传递滞后性和误判的分析,这部分内容放在今日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作者没有试图去“美化”或“丑化”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姿态,呈现了各方在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冲突下的行为逻辑。这种“去神圣化”的处理方式,恰恰体现了最高的历史诚意。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证词”,它用无可辩驳的细节,支撑起对历史复杂性的理解,让“尘埃落定”的论断变得不再轻易。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史诗,它没有落入传统历史叙事的窠臼,而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将读者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为观止,那些宏大叙事背后被忽略的个体命运,被描摹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闻到硝烟弥漫的气息,感受到前线士兵的恐惧与决绝。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在时代洪流面前的挣扎、迷茫与最终的选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句子,它们如同锋利的匕首,直刺历史的要害。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深刻的反思,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轻易提及的“历史教训”,用更审慎、更具人文关怀的眼光去看待过去。那种对历史进程中复杂博弈的细腻梳理,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文献汇编,更像是一部思想的探险录。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巧妙地游走于宏观战略层面与微观个体经历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多焦距”观察模式。与其说它是在讲述一个国家间的冲突,不如说它是在解剖一个时代的精神困境。作者在描述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时,总是能精准地抓住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微小变量”——或许是一次错误的通讯、一个未被采纳的建议,或是一个决策者的瞬间动摇。这种对“偶然性”在历史中的作用的强调,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动态的张力,而非宿命论的沉闷。此外,书中对社会思潮变迁的穿插描绘,也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维度,让我们看到,战争的爆发绝非仅仅是军事或政治的较量,更是文化、认知和社会心理全面交锋的结果。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历史更深一层错综复杂的肌理。

评分

我很少读到如此具有“温度”的历史著作。尽管主题沉重,但作者的文字中却蕴含着一股强大的同理心。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身居庙堂的官员,还是饱受战火蹂躏的百姓,都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恐惧有希望的鲜活个体。书中对于战后重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社会韧性与创伤记忆的描绘尤为动人,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结束并非意味着一切的终结,真正的考验往往在硝烟散去之后才开始。这种关注历史“后效应”的写作角度,让这部作品的价值得到了升华。它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总结,更是一份对人类面对苦难时如何重建价值体系的深刻考察。读毕,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份对和平的珍视,也因此变得更加具体和沉重。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套中国海军稀见史料是新近出版的,有几本很喜欢

评分

这书很喜欢,价格还可以,书品相好。

评分

默认好评默认好评默认好评默认好评

评分

挺好的书,收集了不少史料

评分

挺好的书,收集了不少史料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正品!

评分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纪要 甲午中日战争纪要

评分

这书很喜欢,价格还可以,书品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