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史與商周銅器研究

考古學史與商周銅器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世民 著
圖書標籤:
  • 考古學
  • 商周
  • 銅器
  • 中國古代史
  • 文物研究
  • 曆史學
  • 青銅時代
  • 文化遺産
  • 學術研究
  • 考古方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509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6189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學者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字數:62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瞭作者關於中國考古學史和商周銅器等方麵的論文,考古學史方麵,包括概述中國考古學發展的長篇論文、研討中國考古學前身金石學若乾問題的專論,以及對郭沫若、鄭振鐸、梁思永、夏鼐、陳夢傢等多位老一輩專傢學術貢獻的評述;商周銅器方麵,包括商周銅器研究的迴顧與展望,西周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方法的論述,以及西周諸侯方國銅器、西周金文中的諸侯爵稱、兩周時期的禮器製度及編鍾發展等專論;並附載關於金屬鑄幣與漢代紡織品、南方楚墓與馬王堆漢墓、蔔天壽寫本《論語鄭氏注》等專題論文或述評。

作者簡介

王世民,江蘇徐州人,生於1935年,研究員。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隨即進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後屬中國社會科學院)。長期從事秘書工作和學術資料整理工作,緻力於中國考古學史和商周青銅器研究,講授中國考古學史課程。曾負責《中國大百科全書》一版“考古學捲”考古學史部分的編撰工作,任《殷周金文集成》的項目負責人,參與《中國青銅器全集》、“夏商周斷代工程”等國傢重點科研項目;主持《夏鼐文集》、《夏鼐日記》及陳夢傢著作的整理編輯工作。閤著《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等書。曾任中國考古學會第三、四屆理事會理事,中國古文字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副秘書長和顧問等。

目錄

我與中國考古學史研究(代序)/1

上 編
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曆程/17
北宋時期的製禮作樂與古器研究/72
記所見薛氏鍾鼎款識原石宋拓殘本/79
羅振玉、王國維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93
《殷虛書契考釋》的羅氏原稿與王氏校寫/99
馬衡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109
李濟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116
梁思永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119
郭寶鈞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122
黃文弼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130
尹達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136
鄭振鐸與文物考古工作/141
為中國考古學發展引航掌舵
  ——考古學傢夏鼐的學術人生/155
傅斯年與夏鼐/190
郭沫若與夏鼐/199
郭沫若的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206
中國古文字學上難以逾越的高峰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242
陳夢傢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245
整理齣版陳夢傢的著作是對他的最好紀念/265
王振鐸先生生平/268
蘇秉琦先生生平/271
懷念蔣若是先生/275

下 編
商周銅器考古學研究的迴顧與展望/281
殷代帝乙帝辛時期青銅容器的形製/292
關於西周青銅器的分期斷代研究/328
西周時代諸侯方國青銅器概述/333
西周春鞦金文中的諸侯爵稱/367
西周春鞦金文所見諸侯爵稱的再檢討/392
關於西周春鞦高級貴族禮器製度的一些看法/401
西周銅器賞賜銘文管見/415
西周暨春鞦戰國時代編鍾銘文的排列形式/424
春鞦戰國葬製中樂器和禮器的組閤情況/447
最近十多年來編鍾的發現與研究/462
晉侯墓地編鍾的再探討/475
應侯見工鍾的組閤與年代/486
西周甬鍾之南北比較分析/491
略說商末周初的青銅罍/500
略說陝西眉縣新齣西周銅器的形製和紋飾/508
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隨想/512
略說吳地發現的春鞦後期青銅禮器/524
《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匯編》序/538
關於王獻唐先生遺著《國史金石誌稿》/542
林巳奈夫著《殷周青銅器綜覽》中文版序言/545
迴顧婦好墓發掘後的研究曆程/552

附 編
周都豐鎬位置商榷/563
中國春鞦戰國時代的塚墓/574
東周金屬鑄幣的發現與研究/589
漢代紡織品的發現與研究/600
馬王堆漢墓在考古學上的意義/610
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的主要收獲/621
再說馬王堆漢墓發掘的意義/639
我所親曆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修改定稿工作/644
唐蔔天壽寫本《論語鄭氏注》殘捲說明/649
所謂黃文弼先生藏唐寫本《文心雕龍·隱秀篇》究竟是怎麼迴事/655
我曾收到陳毅副總理的一封親筆信/663

精彩書摘

  《考古學史與商周銅器研究》: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研院史語所於1946年5月遷迴南京雞鳴寺。傅斯年為考古組確定的工作方針是:兩年內不做田野工作,先把舊賬還清,齣版報告。於是夏先生除幾度迴溫州探親外,集中大部分精力,抓緊進行西北考察所獲資料的整理研究,撰寫瞭一係列重要的論文。他首先用英文寫齣《齊傢期墓葬的新發現》一文,在英國《皇傢人類學會雜誌》發錶;繼而用中文寫齣《齊傢期墓葬的新發現及其年代的改訂》和《臨洮寺窪山發掘記》二文,在《中國考古學報》發錶,鄭重地嚮國內外學術界公布:寜定縣陽窪灣兩座齊傢墓葬的發掘中,在一座墓的填土中發現兩塊彩陶鉢殘片,第一次從地層學上確認甘肅遠古文化的相對年代應為甘肅仰韶文化(現稱“馬傢窯文化”)早於齊傢文化。臨洮縣寺窪山6座墓葬的發掘,則揭示寺窪文化的內涵,並且推測寺窪文化可能與文獻記載中的氐羌民族有關;進而提齣中國史前時期的文化係統問題,認為晚於馬傢窯文化的寺窪文化和辛店文化是同一時代的兩種文化,沙井文化也屬於不同的文化係統,相互之間並沒有因襲變遷關係。這便宣告,曾有相當影響的安特生中國史前文化分期體係已徹底破産,中國史前時期考古研究從此進入瞭新的發展階段。
  夏先生又在《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發錶兩篇蜚聲史壇的考據性文章,充分顯示其深厚的文獻學功底。《新獲之敦煌漢簡》一文,對1944年敦煌兩關遺址和烽燧遺跡發掘齣土的30餘支漢簡進行考釋,為判定敦煌小方盤即為漢代玉門關故址提供確切的物證,又對太初二年以前的玉門關位置提齣新的看法,指齣“玉門關在元鼎六年敦煌建郡以前,便已在敦煌的西北,但也可能是同一年的事”。他還全麵檢視居延漢簡資料,審視600多張有關的照片,找到300多條字形證據,糾正馬衡等人將漢簡中漢武帝徵和年號釋作“延和”的謬誤。
  ……
史前人類的足跡: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精細化研究 一、 導論:理解人類演化的關鍵節點 本書聚焦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這一時期是智人(Homo sapiens)在全球範圍內擴散、認知能力和行為模式發生關鍵性飛躍的階段。我們不再將目光局限於宏觀的文化分期,而是深入到具體的考古遺址,通過多學科交叉的視角,重建史前人類的生存策略、社會組織形態以及與環境的復雜互動關係。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提供一套精細化的分析框架,用以解讀那些沉默的石器、骨器和環境遺存。我們認為,理解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關鍵,在於其行為的“適應性復雜性”——即人類如何在高變的環境壓力下,發展齣高度分化和區域化的適應機製。 二、 遺址發掘與地層學重建:時間的刻度尺 遺址的發掘工作是理解史前行為的基礎。本書首先詳細介紹瞭我們在特定關鍵遺址(例如,華北某大型洞穴遺址和西北黃土高原的開放式遺址群)所采用的精細化、三維地層學記錄方法。我們摒棄瞭傳統的“文化層”概念的粗略劃分,轉而采用基於沉積學特徵、動物骨骼聚集模式和人工製品空間分布的“微地層”分析。 關鍵技術應用: 1. 高精度地層采樣: 采用係統的立方米網格係統和GPS/全站儀輔助定位,對每一件齣土物進行三維坐標記錄。這使得我們能夠重建古代地錶(Paleosurface)的形態,區分自然搬運和人為堆積的差異。 2. 沉積物微觀分析: 通過對沉積物中植矽體(Phytoliths)、澱粉顆粒和微體動物化石的提取與分析,重建遺址周圍植被的微環境變化,特彆是與火塘活動和工具製造相關的局部沉積特徵。 這種細緻入微的地層重建,使我們能夠區分發生在同一“文化層”內不同時間段的活動序列,從而更精確地還原人類的作息周期。 三、 石器工業的深度解析:技術與認知的前沿 舊石器時代晚期,莫斯特文化嚮細石器技術過渡,標誌著認知能力的重大飛躍。本書對石器工業的分析超越瞭傳統的“類型學”描述,轉嚮瞭對“技術鏈”(Technological Sequence)的重建。 技術鏈的重建: 我們通過對石核的顯微觀察和斷裂麵分析,係統地追蹤瞭從原料選擇、預處理、剝片技術(如勒瓦婁哇技術、盤狀石核技術嚮更靈活的平颱製、錐狀石核技術的演變)到工具修整和使用磨損的全過程。 原料的區域流動性: 通過對石料來源地的地質學追溯(Obsidian Sourcing),結閤統計學模型,我們量化瞭史前社群的活動半徑。數據顯示,在某些時期,關鍵的優質石料(如黑曜石、燧石)的交換網絡跨越瞭數百公裏,這直接指嚮瞭更復雜的社會互動和信息交流模式。 工具的功能分異: 利用磨損分析(Use-Wear Analysis)和殘留物分析(Residue Analysis),我們對颳削器、尖狀器、刀具等進行瞭功能特化程度的評估。例如,某些颳削器上發現的動物皮脂和木材縴維殘留,揭示瞭它們在狩獵後的剝皮和工具製造中的特定用途,證明瞭工具箱的多樣性和專業化。 四、 飲食結構與狩獵策略:環境適應的動態平衡 人類的生存策略直接受製於可獲取的生態資源。本書通過對動物骨骼遺存的深入研究,描繪瞭舊石器時代晚期人群的食譜演變。 1. 動物考古學(Zooarchaeology): 對動物遺骸的物種鑒定、生長階段分析(牙齒和骨骼的骨化程度),以及死亡模式分析(Taphonomy)是核心。我們區分瞭哪些動物是主動狩獵所得,哪些是食腐所得,哪些是自然死亡積纍。特定的狩獵技術(如驅趕至陷阱或懸崖下)在骨骼上的痕跡得到瞭詳細的記錄和討論。 2. 同位素地球化學分析: 對選定的人類骨骼樣本進行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以確定其長期主要的蛋白質來源——是偏嚮於大型哺乳動物(如猛獁象、野牛),還是水生資源。這些數據與骨骼形態學上錶現齣的體力壓力(如關節的骨贅形成)相結閤,提供瞭關於生活方式的直接證據。 3. 植物資源的利用: 結閤微體植物化石證據和環境重構,本書探討瞭史前人類對可食用植物、堅果和藥用植物的采集策略,尤其關注季節性采集的模式及其對技術需求的反饋。 五、 行為的符號錶達:裝飾品與早期藝術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個標誌性特徵是審美和符號行為的齣現。本書對遺址中發現的穿孔貝殼、雕刻骨片和赭石塊進行瞭深入考察。 裝飾品的社會意義: 我們不再將這些物品簡單地視為“裝飾”,而是探討其在社群內部的可能功能:個體身份標識、性彆區分、年齡組劃分,或是在社群間進行交流和維護親屬關係時的媒介。通過分析這些物品在遺址中的分布密度和組閤關係,我們試圖推斷其在特定儀式或社交場閤中的使用情境。 顔料的來源與加工: 赭石(赤鐵礦)的使用被視為早期藝術和身體裝飾的重要綫索。本書利用X射綫衍射(XRD)等礦物學技術,確定瞭赭石的原始礦源。同時,通過對赭石塊錶麵加工痕跡的顯微分析,揭示瞭其研磨和混閤媒介的過程,從而推斷齣顔料在史前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方式。 結論:麵嚮未來的綜閤性研究範式 本書的最終結論強調瞭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多樣性和局域適應性。技術進步並非綫性演化,而是對特定生態位和資源約束的精妙迴應。通過整閤地層學、技術分析、古生態學和符號學證據,我們構建瞭一個更具層次感和解釋力的史前人類行為模型,為理解現代人類心智的起源提供瞭堅實的物質基礎。未來的研究應繼續深化多學科數據的整閤,以期解開那些跨越數萬年的行為模式之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非常巧妙,它並沒有將考古學史和青銅器研究割裂開來,而是將兩者緊密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互為支撐的論證體係。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田野考古實踐對後續器物解讀影響的章節。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隻是博物館裏被精心修復和擺放的文物,但本書卻帶領讀者迴到瞭發掘現場——泥土、斷層、與其它遺存的關係。這種對“背景信息”(Context)的強調,極大地提升瞭對青銅器價值的理解深度。比如,某件青銅器是伴隨墓主人身份的何種遺物一同齣土的,這直接影響瞭我們對該器物在社會網絡中地位的判斷。作者的論證邏輯堅實,數據翔實,引用瞭大量一手資料,這使得本書的學術可靠性極高,讓人讀起來信心十足,不需要時刻擔心信息來源的準確性。對於一個嚴肅的曆史愛好者來說,這種紮實的學風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

初讀此書,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語言的張力和對材料的精準駕馭。對於商周青銅器研究的探討部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它摒棄瞭許多陳舊的、基於傳統文獻的臆測,轉而將焦點集中於齣土實證和科學斷代之上。書中對不同時期銅器銘文的書寫風格、紋飾母題的流變進行瞭極其細緻的對比分析,那種層層遞進的推導過程,如同偵探破案一般引人入勝。我曾對某些特定器型如鼎、簋的形製演變感到睏惑,但讀完相關章節後,那些原本模糊的界限和看似隨機的變化,忽然間變得井然有序,脈絡清晰可見。作者似乎能將冰冷的器物“激活”,使其訴說著那個時代工匠的技藝水平和禮製規範的細微調整。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熏陶,讓人學會用更具批判性和係統性的眼光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事實”。

評分

這本《考古學史與商周銅器研究》真是一部讓人愛不釋捲的學術巨著啊。我最近沉浸在對先秦時期曆史的探索中,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它不僅僅是對某個特定時期或器物的簡單羅列,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之旅。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從考古學如何在西方興起,如何逐步影響到我們對本土曆史的認知,那種學術脈絡的梳理清晰而富有邏輯性,讀來令人心悅誠服。特彆是書中對早期考古學傢們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的描繪,充滿瞭人情味和對知識的敬畏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學派觀點交鋒的處理方式,沒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將復雜的問題置於曆史發展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展現齣極高的學術擔當。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考古學學科建製本身,而非僅僅關注齣土文物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不可多得的入門與進階的指南。它讓我明白,每一件青銅器的背後,都承載著一段學術思想的演變史。

評分

坦白說,初拿到這本書時,我有點擔心其內容的晦澀難懂,畢竟“考古學史”聽起來就頗具門檻。然而,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成功地消解瞭這種顧慮。他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於各個曆史時期和學術流派之間,既有宏觀的理論框架梳理,又不乏微觀的生動案例分析。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文化交流”概念的探討,它超越瞭簡單的“輸入輸齣”模式,深入探討瞭商周文明在接受外來影響時所進行的本土化改造過程,尤其體現在對某些異域紋飾的吸收與重構上。這種對復雜文化互動的深刻洞察,使得全書充滿瞭動態的美感,而不是靜止的斷代史描述。讀完後,我對商周禮樂製度的理解也因此立體化瞭許多,因為青銅器不再是孤立的禮器符號,而是權力、信仰和技術交織的復雜産物。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或許在於它對“史”的重新定義。作者通過對考古學研究方法論的梳理,實質上是在探討我們如何“構建”曆史,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曆史。在商周銅器研究方麵,作者對“器物學”的批判性繼承尤其值得稱道。他沒有完全否定傳統器物學的積纍,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結構和物質文化研究的視野下進行再評估。這種視角的轉換,讓原本專注於器物銘文和紋飾的解讀,擴展到瞭對社會權力運作、意識形態傳播層麵的思考。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關於研究範式轉變的論述,它們如同燈塔一般,照亮瞭我在探索相關領域時可能遇到的思維迷宮。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充滿智慧、視野開闊且極富啓發性的著作,它遠超齣瞭我對一本專業書籍的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