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转折:赫尔利使华

中美关系转折:赫尔利使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钦涵,吕彤邻 编
图书标签:
  • 中美关系
  • 赫尔利
  • 历史
  • 外交
  • 政治
  • 冷战
  • 美国
  • 中国
  • 20世纪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116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549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外国观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战:美军观察组延安机密档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72
字数:5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赫尔利使华期间,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国内形势经历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美国调整对华外交政策的转折阶段,因而围绕“赫尔利使华”进行相关史料的整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外国观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战:美军观察组延安机密档案”系列丛书之一。赫尔利,1944年9月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出访中国,11月接替高斯出任美国驻华大使,直至1945年11月27日辞去大使之职。在赫尔利出使中国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直接参与了史迪威事件、国共和谈、重庆谈判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外交事件。
  本辑收录的内容来自于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比瑟尔图书馆和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前者非常完整地保留了赫尔利职业生涯内的各类私人文书和公务档案,有关他出使中国的文献尤为丰富。其中,赫尔利与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宋子文、罗斯福、杜鲁门等重要人物之间的往来函电,少见于其他已公布的政府档案和私人文件,因此格外珍贵;后者所藏文件虽大部分内容均已解密,或者有些文件曾被部分、甚或全文刊载过,但仍有相当重要的报告、函电未曾公诸于世,更为重要的是,原始档案的史料价值是文字录入稿和中文翻译文件无法比拟的。

作者简介

  吕彤邻,系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之女、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习教授,多年从事中美关系及中共抗战史研究并成果显著,颇具影响。

  贾钦涵,是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历史学博士,发表多篇论文,乃学界新秀。

深入剖析冷战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复杂棋局 《迷雾中的抉择:杜鲁门政府对华战略的演变与挑战(1945-1953)》 本书聚焦于二战结束后至朝鲜战争爆发前夕,杜鲁门政府(Harry S. Truman Administration)对华政策从最初的期望、接触,到最终的幻灭与转向的全过程。这不是一部关于特定外交使团的传记,而是对一个关键历史时期内,美国决策层内部思想冲突、外部环境剧变以及战略适应性的深度考察。 第一部分:战后遗产与摇摆不定的开端 (1945-1947) 本书首先回顾了罗斯福时代“中国为盟友”的遗产如何与战后世界的急速变化发生碰撞。杜鲁门的内阁继承了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对华政策框架:一方面是基于《雅尔塔协定》的对国民政府(KMT)的道义与物质支持承诺;另一方面,是对中国内战的深刻忧虑以及对苏联在远东扩张的警惕。 我们详细分析了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的“不干涉”主张与国务院内鹰派(如艾奇逊、詹宁斯·哈里曼)之间关于如何平衡“友邦”支持与“不被拖入泥潭”的路线之争。关键在于,杜鲁门政府初期并未对国民政府的腐败和军事效率问题做出清晰的战略判断,导致援助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书中将通过解密档案,重构1946年至1947年间,美国对华政策“观望”态度的形成过程,探讨美国试图在国共和谈破裂后,如何避免全面倒向一边的艰难处境。 第二部分:战略收缩与“止损”尝试 (1947-1949) 随着内战局势的天平向共产党倾斜,杜鲁门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内政治压力和国际战略压力。本书深入剖析了美国对华政策从“积极干预”向“有限支持”乃至“战略性撤退”的转变。我们不再关注单一的调停努力,而是侧重于政策背后的逻辑转变:即美国决策层如何评估国民政府“不可挽救”的程度,以及如何为“失去中国”做最坏的政治准备。 重点章节将详述“X报告”(即著名的“国防部政策评估报告”)的起草过程及其对高层的影响。报告强调,中国战场的失败更多是国民党自身的失败,而非美国援助不足。这一论断成为日后杜鲁门政府为自身政策辩护的核心论据。同时,我们考察了美国如何开始将遏制战略的重心转向日本的重建,将其视为对抗共产主义在亚洲扩张的“新堡垒”,这种侧重调整,实质上预示了对中国大陆的放弃。 第三部分:新政权的诞生与政策的剧烈转向 (1949-195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杜鲁门对华政策的彻底失败。本书对新政权成立后的复杂局面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初期,美国国内对是否承认“北京”存在巨大分歧。我们将分析国务院的“等待观望”派与国会中的“强硬反共”派(特别是参议员麦卡锡和参议员威廉·弗尼尔·诺兰的立场)之间的激烈交锋。 书中探讨了“中国因素”如何迅速渗透并重塑了美国国内政治,特别是“谁失去了中国”的大辩论,如何为后来的政治清洗和外交路线的僵化埋下了伏笔。我们考察了美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上的长期僵局,以及对大陆的贸易禁运政策的逐步建立,这些都是美国试图在不爆发全面战争的情况下,对新政权进行孤立和施压的体现。 第四部分:朝鲜战争:从孤立到全面对抗 (1950-1953)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朝鲜战争视为杜鲁门对华政策的“应激性反应”和最终定论。朝鲜战争的爆发,彻底终结了对华政策“模糊性”的所有可能,将中美关系推向了直接的军事对抗。我们详细梳理了麦克阿瑟将军与杜鲁门总统之间关于是否跨越鸭绿江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是军事指挥权之争,更是对遏制战略在远东应用范围的根本分歧。 通过分析杜鲁门政府如何应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介入,本书揭示了美国在处理大国冲突时,对风险评估、决心展示以及国内政治平衡的复杂权衡。朝鲜战争的停火标志着杜鲁门时代对华政策的最终定型:即一种基于军事威慑和意识形态对立的长期冷战模式。 结论:历史的教训与战略遗产 全书的总结部分,将评估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得失。它未能阻止共产党的胜利,但在其任期内,成功地避免了美国卷入一场更大规模的陆地战争。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一个超级大国如何在面对一个无法完全控制或预测的对手时,进行艰难的战略调整和政治妥协。这不是一个关于“应该做什么”的简单叙事,而是一个关于“在历史的特定制约下,他们是如何做的”的深刻案例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吸引人,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和烫金的标题,让人一眼就觉得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书脊上的字体选择也颇有讲究,既有庄重感又不失现代气息。拿到手里的时候,沉甸甸的质感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封面插图似乎是某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照片剪影,虽然模糊,但隐约能辨认出一些早期的外交场景,这为整本书定下了一种严肃而又引人入胜的基调。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扉页上的那段引文,虽然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但那种深思熟虑的感觉,仿佛作者在邀请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充满迷雾的年代。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清晰,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整体来看,从第一印象到最终捧读,这本书在视觉上传达出一种极高的专业水准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第一页,一探究竟。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史实的梳理和观点的阐述,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刻反思的能力。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某些既定印象产生了动摇,开始以更加审慎和多维度的眼光去看待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些惯性思维。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论据扎实,但又不乏人文关怀,没有陷入纯粹的宏大叙事陷阱,而是始终关注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影响。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需要读者投入一定的精力去消化和理解,但其回报是巨大的——它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复杂世界格局的后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系。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内,极具深度和启发性的一部力作,值得所有对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感兴趣的人仔细品味。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这主要归功于作者对场景描绘的功力。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空气味道,看到那些关键会晤中的灯光、家具布置乃至人物的肢体语言。比如描述某个重大谈判的章节,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详细铺陈了会谈前夕的微妙气氛,各方代表的焦虑与期待,以及会谈室内那种剑拔弩张又不得不保持礼节的微妙平衡。这种细节的堆砌并非累赘,反而像电影镜头一般,精准地捕捉了历史瞬间的张力,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沉浸感。它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探讨,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诗剧本,让读者仿佛置身局中,亲历那风云变幻的岁月,见证历史是如何在一间间密室中被塑造出来的。

评分

初读之下,作者的叙事风格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布匠,将不同历史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时代图景。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能够被阐释得条理分明,不至于让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感到迷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历史事件背后心理动机的捕捉,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结果,但这本书却深入挖掘了决策者们在关键时刻的犹豫、权衡与最终拍板的过程,那种基于时代局限性的无奈与挣扎,读来令人感同身受。他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堆砌史料,而是将史实作为支撑,重点在于“人”的能动性与局限性,使得那些遥远的年代仿佛触手可及,充满了戏剧张力。这种“有温度”的历史书写,远比冷冰冰的年代记要来得引人入胜,让人对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化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相当高,但作者处理信息的方式非常得当,通过大量的侧面描写和关键人物的私人信件、回忆录摘录,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段话,因为其中可能蕴含着对某一外交政策深层次的批判或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事件,更像是在提供一套分析历史动态的全新视角和方法论。尤其是关于特定历史阶段的某些决策背景的剖析,那些以往在教科书中被一笔带过的细节,在这里被放大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格局中审视,让人不得不重新评估过去对某些历史节点的固有认知。这种“去神化”的处理方式,让历史的真实面貌得以展现,既有高光的成就,也有难免的失误与遗憾,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