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

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世民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商周
  • 铜器
  • 中国古代史
  • 文物研究
  • 历史学
  • 青铜时代
  • 文化遗产
  • 学术研究
  • 考古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50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618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字数:6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作者关于中国考古学史和商周铜器等方面的论文,考古学史方面,包括概述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长篇论文、研讨中国考古学前身金石学若干问题的专论,以及对郭沫若、郑振铎、梁思永、夏鼐、陈梦家等多位老一辈专家学术贡献的评述;商周铜器方面,包括商周铜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西周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方法的论述,以及西周诸侯方国铜器、西周金文中的诸侯爵称、两周时期的礼器制度及编钟发展等专论;并附载关于金属铸币与汉代纺织品、南方楚墓与马王堆汉墓、卜天寿写本《论语郑氏注》等专题论文或述评。

作者简介

王世民,江苏徐州人,生于1935年,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随即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从事秘书工作和学术资料整理工作,致力于中国考古学史和商周青铜器研究,讲授中国考古学史课程。曾负责《中国大百科全书》一版“考古学卷”考古学史部分的编撰工作,任《殷周金文集成》的项目负责人,参与《中国青铜器全集》、“夏商周断代工程”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主持《夏鼐文集》、《夏鼐日记》及陈梦家著作的整理编辑工作。合著《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等书。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古文字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秘书长和顾问等。

目录

我与中国考古学史研究(代序)/1

上 编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17
北宋时期的制礼作乐与古器研究/72
记所见薛氏钟鼎款识原石宋拓残本/79
罗振玉、王国维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93
《殷虚书契考释》的罗氏原稿与王氏校写/99
马衡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109
李济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116
梁思永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119
郭宝钧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122
黄文弼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130
尹达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136
郑振铎与文物考古工作/141
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引航掌舵
  ——考古学家夏鼐的学术人生/155
傅斯年与夏鼐/190
郭沫若与夏鼐/199
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206
中国古文字学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242
陈梦家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245
整理出版陈梦家的著作是对他的最好纪念/265
王振铎先生生平/268
苏秉琦先生生平/271
怀念蒋若是先生/275

下 编
商周铜器考古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81
殷代帝乙帝辛时期青铜容器的形制/292
关于西周青铜器的分期断代研究/328
西周时代诸侯方国青铜器概述/333
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367
西周春秋金文所见诸侯爵称的再检讨/392
关于西周春秋高级贵族礼器制度的一些看法/401
西周铜器赏赐铭文管见/415
西周暨春秋战国时代编钟铭文的排列形式/424
春秋战国葬制中乐器和礼器的组合情况/447
最近十多年来编钟的发现与研究/462
晋侯墓地编钟的再探讨/475
应侯见工钟的组合与年代/486
西周甬钟之南北比较分析/491
略说商末周初的青铜罍/500
略说陕西眉县新出西周铜器的形制和纹饰/508
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随想/512
略说吴地发现的春秋后期青铜礼器/524
《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序/538
关于王献唐先生遗著《国史金石志稿》/542
林巳奈夫著《殷周青铜器综览》中文版序言/545
回顾妇好墓发掘后的研究历程/552

附 编
周都丰镐位置商榷/563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冢墓/574
东周金属铸币的发现与研究/589
汉代纺织品的发现与研究/600
马王堆汉墓在考古学上的意义/610
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的主要收获/621
再说马王堆汉墓发掘的意义/639
我所亲历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修改定稿工作/644
唐卜天寿写本《论语郑氏注》残卷说明/649
所谓黄文弼先生藏唐写本《文心雕龙·隐秀篇》究竟是怎么回事/655
我曾收到陈毅副总理的一封亲笔信/663

精彩书摘

  《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研院史语所于1946年5月迁回南京鸡鸣寺。傅斯年为考古组确定的工作方针是:两年内不做田野工作,先把旧账还清,出版报告。于是夏先生除几度回温州探亲外,集中大部分精力,抓紧进行西北考察所获资料的整理研究,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他首先用英文写出《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一文,在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杂志》发表;继而用中文写出《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和《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二文,在《中国考古学报》发表,郑重地向国内外学术界公布:宁定县阳洼湾两座齐家墓葬的发掘中,在一座墓的填土中发现两块彩陶钵残片,第一次从地层学上确认甘肃远古文化的相对年代应为甘肃仰韶文化(现称“马家窑文化”)早于齐家文化。临洮县寺洼山6座墓葬的发掘,则揭示寺洼文化的内涵,并且推测寺洼文化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的氐羌民族有关;进而提出中国史前时期的文化系统问题,认为晚于马家窑文化的寺洼文化和辛店文化是同一时代的两种文化,沙井文化也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相互之间并没有因袭变迁关系。这便宣告,曾有相当影响的安特生中国史前文化分期体系已彻底破产,中国史前时期考古研究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夏先生又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发表两篇蜚声史坛的考据性文章,充分显示其深厚的文献学功底。《新获之敦煌汉简》一文,对1944年敦煌两关遗址和烽燧遗迹发掘出土的30余支汉简进行考释,为判定敦煌小方盘即为汉代玉门关故址提供确切的物证,又对太初二年以前的玉门关位置提出新的看法,指出“玉门关在元鼎六年敦煌建郡以前,便已在敦煌的西北,但也可能是同一年的事”。他还全面检视居延汉简资料,审视600多张有关的照片,找到300多条字形证据,纠正马衡等人将汉简中汉武帝征和年号释作“延和”的谬误。
  ……
史前人类的足迹: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精细化研究 一、 导论:理解人类演化的关键节点 本书聚焦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是智人(Homo sapiens)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发生关键性飞跃的阶段。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宏观的文化分期,而是深入到具体的考古遗址,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视角,重建史前人类的生存策略、社会组织形态以及与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一套精细化的分析框架,用以解读那些沉默的石器、骨器和环境遗存。我们认为,理解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关键,在于其行为的“适应性复杂性”——即人类如何在高变的环境压力下,发展出高度分化和区域化的适应机制。 二、 遗址发掘与地层学重建:时间的刻度尺 遗址的发掘工作是理解史前行为的基础。本书首先详细介绍了我们在特定关键遗址(例如,华北某大型洞穴遗址和西北黄土高原的开放式遗址群)所采用的精细化、三维地层学记录方法。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文化层”概念的粗略划分,转而采用基于沉积学特征、动物骨骼聚集模式和人工制品空间分布的“微地层”分析。 关键技术应用: 1. 高精度地层采样: 采用系统的立方米网格系统和GPS/全站仪辅助定位,对每一件出土物进行三维坐标记录。这使得我们能够重建古代地表(Paleosurface)的形态,区分自然搬运和人为堆积的差异。 2. 沉积物微观分析: 通过对沉积物中植硅体(Phytoliths)、淀粉颗粒和微体动物化石的提取与分析,重建遗址周围植被的微环境变化,特别是与火塘活动和工具制造相关的局部沉积特征。 这种细致入微的地层重建,使我们能够区分发生在同一“文化层”内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序列,从而更精确地还原人类的作息周期。 三、 石器工业的深度解析:技术与认知的前沿 旧石器时代晚期,莫斯特文化向细石器技术过渡,标志着认知能力的重大飞跃。本书对石器工业的分析超越了传统的“类型学”描述,转向了对“技术链”(Technological Sequence)的重建。 技术链的重建: 我们通过对石核的显微观察和断裂面分析,系统地追踪了从原料选择、预处理、剥片技术(如勒瓦娄哇技术、盘状石核技术向更灵活的平台制、锥状石核技术的演变)到工具修整和使用磨损的全过程。 原料的区域流动性: 通过对石料来源地的地质学追溯(Obsidian Sourcing),结合统计学模型,我们量化了史前社群的活动半径。数据显示,在某些时期,关键的优质石料(如黑曜石、燧石)的交换网络跨越了数百公里,这直接指向了更复杂的社会互动和信息交流模式。 工具的功能分异: 利用磨损分析(Use-Wear Analysis)和残留物分析(Residue Analysis),我们对刮削器、尖状器、刀具等进行了功能特化程度的评估。例如,某些刮削器上发现的动物皮脂和木材纤维残留,揭示了它们在狩猎后的剥皮和工具制造中的特定用途,证明了工具箱的多样性和专业化。 四、 饮食结构与狩猎策略:环境适应的动态平衡 人类的生存策略直接受制于可获取的生态资源。本书通过对动物骨骼遗存的深入研究,描绘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群的食谱演变。 1. 动物考古学(Zooarchaeology): 对动物遗骸的物种鉴定、生长阶段分析(牙齿和骨骼的骨化程度),以及死亡模式分析(Taphonomy)是核心。我们区分了哪些动物是主动狩猎所得,哪些是食腐所得,哪些是自然死亡积累。特定的狩猎技术(如驱赶至陷阱或悬崖下)在骨骼上的痕迹得到了详细的记录和讨论。 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对选定的人类骨骼样本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以确定其长期主要的蛋白质来源——是偏向于大型哺乳动物(如猛犸象、野牛),还是水生资源。这些数据与骨骼形态学上表现出的体力压力(如关节的骨赘形成)相结合,提供了关于生活方式的直接证据。 3. 植物资源的利用: 结合微体植物化石证据和环境重构,本书探讨了史前人类对可食用植物、坚果和药用植物的采集策略,尤其关注季节性采集的模式及其对技术需求的反馈。 五、 行为的符号表达:装饰品与早期艺术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是审美和符号行为的出现。本书对遗址中发现的穿孔贝壳、雕刻骨片和赭石块进行了深入考察。 装饰品的社会意义: 我们不再将这些物品简单地视为“装饰”,而是探讨其在社群内部的可能功能:个体身份标识、性别区分、年龄组划分,或是在社群间进行交流和维护亲属关系时的媒介。通过分析这些物品在遗址中的分布密度和组合关系,我们试图推断其在特定仪式或社交场合中的使用情境。 颜料的来源与加工: 赭石(赤铁矿)的使用被视为早期艺术和身体装饰的重要线索。本书利用X射线衍射(XRD)等矿物学技术,确定了赭石的原始矿源。同时,通过对赭石块表面加工痕迹的显微分析,揭示了其研磨和混合媒介的过程,从而推断出颜料在史前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方式。 结论:面向未来的综合性研究范式 本书的最终结论强调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多样性和局域适应性。技术进步并非线性演化,而是对特定生态位和资源约束的精妙回应。通过整合地层学、技术分析、古生态学和符号学证据,我们构建了一个更具层次感和解释力的史前人类行为模型,为理解现代人类心智的起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深化多学科数据的整合,以期解开那些跨越数万年的行为模式之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或许在于它对“史”的重新定义。作者通过对考古学研究方法论的梳理,实质上是在探讨我们如何“构建”历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历史。在商周铜器研究方面,作者对“器物学”的批判性继承尤其值得称道。他没有完全否定传统器物学的积累,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结构和物质文化研究的视野下进行再评估。这种视角的转换,让原本专注于器物铭文和纹饰的解读,扩展到了对社会权力运作、意识形态传播层面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关于研究范式转变的论述,它们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了我在探索相关领域时可能遇到的思维迷宫。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智慧、视野开阔且极富启发性的著作,它远超出了我对一本专业书籍的期待。

评分

坦白说,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其内容的晦涩难懂,毕竟“考古学史”听起来就颇具门槛。然而,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成功地消解了这种顾虑。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各个历史时期和学术流派之间,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梳理,又不乏微观的生动案例分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文化交流”概念的探讨,它超越了简单的“输入输出”模式,深入探讨了商周文明在接受外来影响时所进行的本土化改造过程,尤其体现在对某些异域纹饰的吸收与重构上。这种对复杂文化互动的深刻洞察,使得全书充满了动态的美感,而不是静止的断代史描述。读完后,我对商周礼乐制度的理解也因此立体化了许多,因为青铜器不再是孤立的礼器符号,而是权力、信仰和技术交织的复杂产物。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语言的张力和对材料的精准驾驭。对于商周青铜器研究的探讨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摒弃了许多陈旧的、基于传统文献的臆测,转而将焦点集中于出土实证和科学断代之上。书中对不同时期铜器铭文的书写风格、纹饰母题的流变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对比分析,那种层层递进的推导过程,如同侦探破案一般引人入胜。我曾对某些特定器型如鼎、簋的形制演变感到困惑,但读完相关章节后,那些原本模糊的界限和看似随机的变化,忽然间变得井然有序,脉络清晰可见。作者似乎能将冰冷的器物“激活”,使其诉说着那个时代工匠的技艺水平和礼制规范的细微调整。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熏陶,让人学会用更具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事实”。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巧妙,它并没有将考古学史和青铜器研究割裂开来,而是将两者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互为支撑的论证体系。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田野考古实践对后续器物解读影响的章节。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博物馆里被精心修复和摆放的文物,但本书却带领读者回到了发掘现场——泥土、断层、与其它遗存的关系。这种对“背景信息”(Context)的强调,极大地提升了对青铜器价值的理解深度。比如,某件青铜器是伴随墓主人身份的何种遗物一同出土的,这直接影响了我们对该器物在社会网络中地位的判断。作者的论证逻辑坚实,数据翔实,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使得本书的学术可靠性极高,让人读起来信心十足,不需要时刻担心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对于一个严肃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种扎实的学风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这本《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真是一部让人爱不释卷的学术巨著啊。我最近沉浸在对先秦时期历史的探索中,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对某个特定时期或器物的简单罗列,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从考古学如何在西方兴起,如何逐步影响到我们对本土历史的认知,那种学术脉络的梳理清晰而富有逻辑性,读来令人心悦诚服。特别是书中对早期考古学家们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的描绘,充满了人情味和对知识的敬畏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学派观点交锋的处理方式,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将复杂的问题置于历史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展现出极高的学术担当。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考古学学科建制本身,而非仅仅关注出土文物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入门与进阶的指南。它让我明白,每一件青铜器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学术思想的演变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