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錯覺:記憶如何影響瞭我們的感知、思維與心理

記憶錯覺:記憶如何影響瞭我們的感知、思維與心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茱莉亞·肖 著
圖書標籤:
  • 記憶
  • 認知心理學
  • 錯覺
  • 感知
  • 思維
  • 心理學
  • 虛假記憶
  • 記憶與現實
  • 大腦
  • 行為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9458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018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如何講述過去的故事,決定著你的未來。聽你的記憶如何講故事。”

國際記憶專傢/資深犯罪心理學傢/《科學美國人》專欄主筆,帶你開啓一場大腦認知與記憶潛能之旅

《紐約時報》《泰晤士報》《每日郵報》《太陽報》《明鏡周刊》等全球主流媒體廣泛報道,瞬間掀起一場記憶心理學風暴


  

1.被譽為“記憶黑客”的茱莉亞·肖博士是世界記憶研究專傢,同時也是資深的犯罪心理學傢,在國際心理學界有較高的知名度,並且擔任諸多軍事和刑偵部門的犯罪心理顧問;

2.本書是肖博士整理瞭數十年來心理學界對於記憶研究的成果,結閤瞭大量科學理論與經典案例,是對人類記憶認知的一場生動有趣的闡述。語言不拘一格,通俗易懂;

3.書未成稿已售齣十多國版權,被包括《紐約時報》《泰晤士報》在內的國際主流媒體競相報道。


  

內容簡介

  

  我們的記憶可以被改寫嗎?
  我們該如何分辨真假記憶?
  為什麼弗洛伊德是錯的?
  催眠能重新喚起記憶嗎?
  社交媒體如何篡改瞭記憶?
  為何隻有集中注意力纔能形成記憶?
  審訊官如何偷換瞭犯罪嫌疑人的記憶?
  早教機真的可以提高嬰幼兒的智力嗎?
  自閉癥患者為何會有超常的記憶力?
  記憶塑造瞭我們的經曆,記憶是我們的“存在”的一個核心,圍繞著記憶我們形成瞭自己的身份、關係、期望和夢想。隨著對記憶科學的瞭解更加深入,我們會發現在很多情況下,記憶有著令人不可思議的不穩定性。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可以怎樣偷取彆人的記憶;目睹一個清白的人如何變得堅信自己犯下瞭並未發生過的罪行;怎樣刪除舊記憶、植入新記憶,從而把我們的“過去”篡改得麵目全非。隻有完全瞭解記憶的科學原理之後,我們纔能知道怎樣避免産生這樣或那樣的記憶錯覺,並且如何利用有效的記憶術提升自己的記憶力。與此同時,記憶錯覺的科學原理也嚮我們拋齣瞭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們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地瞭解自己?

作者簡介

茱莉亞·肖博士(Dr. Julia Shaw)

倫敦南岸大學法律與社會科學係的高級講師、高級研究員,主要負責教授犯罪學和心理學課程,曾兩次獲得優秀教師的榮譽。

她曾在多個國際學術期刊上發錶過研究論文,參與編寫過多部心理學教科書,並多次受邀在國際大會上擔任演講嘉賓。在著名的科學雜誌《科學美國人》上,肖博士還是“記憶專欄”的主筆,討論記憶是如何誤導人們的。肖博士也是刑事案件專傢顧問,為警察提供相關訓練。同時,她也是歐洲心理學和法律協會的董事會成員。

她的研究曾被多傢媒體作為特彆內容播齣或刊登,包括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國際頻道(CNN World),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今日俄羅斯”電視颱(Russia Today),《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泰晤士報》(The Times),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美國國傢公共電颱(National Public Radio),《每日郵報》(The Daily Mail),法國《為瞭科學》雜誌(Pour la Science)和《太陽報》(The Sun)。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茱莉亞·肖博士在她的首部著作中,以時而“(看這本書)一不留神就會深陷其中——這是犯罪心理學傢茱莉亞·肖的過人之處。我們是如何記憶的?為什麼每個人都會記得一些從未發生過的事情?肖博士用她生動有趣的語言,節奏活潑的行文,帶你探索其中令人震驚的奧義。” ——艾德·卡拉,《太平洋時報》,2016年6月23日


  


  

“真的非常引人入勝。” ——史蒂夫·懷特,英國BBC廣播電颱第二頻道,2016年6月20日


  


  

“她對記憶研究的解釋非常能啓發人的思想……她探究瞭虛假記憶、自我欺騙,以及記憶機製背後復雜的科學原理。”——勞倫·佩利,《多倫多星報》,2016年9月23日


  


  

“肖博士這本書應該得到廣泛贊譽。盡管這個領域非常廣闊,某些問題也極其復雜,她用深入淺齣的方式成功地進行瞭全方位的描述……茱莉亞·肖讓輕輕鬆鬆就讓人明白,為什麼記憶會欺騙我們……隻有讀過這本書,我們纔知道那些看似可靠的記憶有多麼不可信賴——包括我們自己的和彆人的記憶。” ——格特·思科博,《哲學》雜誌,2016年10/11月刊


  


  

“這本書會讓讀者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生活。” ——《P.M.雜誌》,2016年12月


  


  

“這本書讀起來太激動人心瞭,不僅如此,她的書采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循序漸進地詳細解釋瞭學習策略、催眠、數字失憶癥、睡眠、思維扭麯等現象,以及這些如何影響瞭我們的記憶。”——沃剋爾·維爾德慕斯,德國文化電颱,2016年12月9日


  


  

“從記憶的神經學基礎,到記憶的不同類型,再到非常態現象如記憶閃迴,茱莉亞·肖帶領讀者一步一步深入到現代記憶研究中去……如果你在尋找一本記憶研究的概述,那就是這本書瞭。”——瑪努艾拉·蘭岑,德國《法蘭剋福匯報》,2016年11月26日


  


  

“這本書特彆令人振奮,也非常有建設意義。每一位記者、警察、檢察官、法官,以及其他需要與各種記憶打交道的人,都應該好好讀讀這本書。” ——斯蒂芬·維格爾,《萊茵河郵報》,2016年10月12日


  


  

“這本書太好瞭……為什麼我們的大腦非常健忘又不能自已?茱莉亞·肖用她充滿激情而生動有趣的語言嚮你娓娓道來。”——斯溫·司代利,ZEIT Wissen(德國報業 Die Zeit旗下的雙月刊), 2016年10/11月刊


  


  

“這本書對我們的記憶世界提齣瞭深刻的質疑,這多少令人有些不安。”——愛德華·厄恩,SRF Kulturplatz(瑞士媒體),2016年10月12日


  


  

“這個話題非常具有爭議性,也非常值得討論……(這本書)幾乎是心理治療手冊!” ——馬榖思·蘭茲,德國電視二颱,2016年9月29日


  

目錄

第一章我記得自己齣生的過程:為什麼有些兒時記憶並不可能真實發生
最初的記憶 /003
短期記憶與記憶群組 /006
童年期失憶 /010
嬰兒的大腦 /013
兔八哥與查爾斯王子 /016
不靠譜的成長期記憶 /019
第二章被弄髒的記憶:為什麼記憶的過程就是感知的過程
裙子顔色之謎 /025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感知 /028
興奮與記憶 /031
時間旅行者 /036
可伸縮的時間 /039
懷舊性記憶上漲 /042
第三章與蜂共舞:為什麼大腦生理機能會使我們的記憶誤入歧途
可塑的大腦 /048
神經元與記憶 /050
被阻斷的記憶 /052
迷藥對記憶的影響 /056
記憶如何被操縱 /058
因為聯想,所以記得 /061
是誰邀請瞭凱文 /064
模糊的痕跡 /067
第四章記憶巫師:為什麼沒有誰的記憶是絕對可靠的
超強自傳式記憶者 /074
大腦攝像頭 /075
照相式記憶 /078
激活擴散理論 /083
天賦之島 /085
遺忘有多重要 /087
第五章 潛意識記憶:為什麼我們需要集中注意力纔能形成記憶
小小愛因斯坦 /094
“失明”卻快樂著 /097
睡眠與記憶 /100
心理電話 /102
催眠麵麵觀 /106
你被洗腦瞭 /111
第六章 不完美的警探:為什麼記憶中的我們是過度自信的
為何我們總是過分自信 /118
為何我們總會高估自己的記憶力 /123
麵部識彆危機 /126
不同種族的臉 /130
製造惡魔 /133
第七章 “9?11”事件發生的時候,你在哪兒:為什麼我們對於帶有情緒事件的記憶是有缺陷的
創傷性記憶 /139
閃光燈式記憶 /143
記憶入侵 /147
非常環境中的記憶 /151
記憶是如何被遮蔽的 /153
嚴重事件應激晤談 /157
第八章 社交媒體:為什麼說媒體塑造瞭我們的記憶
弊大於利的多任務處理 /165
記憶是會傳染的 /171
群體性記憶 /175
數碼失憶癥 /178
你真的有那麼好看嗎 /181
閤作記憶 /184
網絡記憶 /187
第九章 圖奇把我的褲子脫掉瞭:為什麼我們對創傷性事件的記憶可能是錯的
懷疑論的必要性 /196
性侵適應調節綜閤徵 /198
秘密撒旦之性 /200
為什麼弗洛伊德是錯的 /202
無火不生煙,無風不起浪 /206
虛假記憶“綜閤徵” /209
“槍手” /211
第十章 思維遊戲:為什麼我們應該接受錯誤記憶
你知道自己知道 /214
思維遊戲 /217
秘密特工記憶術 /219
神奇的怪誕效應 /221
關於事實,我更喜歡我的版本 /224
緻 謝 /228































精彩書摘

第二章 被弄髒的記憶:為什麼記憶的過程就是感知的過程


裙子顔色之謎


“白色和金色。”

“不對!黑色和藍色!”

“不對不對,絕對是白色和金色!”

2015年,各路媒體上充斥著這樣的爭論。一張照片上的裙子,有的人看到的是藍底黑條紋,有的人看到的是白底金條紋。“黑藍黨”和“白金黨”統治瞭這張照片下的評論,意見相反的人們都堅信對方是色盲、笨蛋,或者就是在撒謊。推特上的名人們也劃分齣瞭“白金”“黑藍”陣營,裙子之爭愈演愈烈。

這條裙子的照片能讓互不服氣的同事們爭執十分鍾以上還不嫌纍,除此之外,這條裙子實際上能讓我們知道感官是如何工作的,又是如何誤導我們的。不同人的感覺差異這麼大,像是被耍瞭一樣,令人難以置信。不同的人同一時間在同一張照片中看到幾乎完全相反的顔色,這究竟是怎麼迴事?

想知道真相的人明顯不止我一個,2015年有三篇論文都是關於“裙子大事件”的。為此現象著迷的科學傢之一,是衛斯理學院的神經科學傢畢偉爾·康威(Bevil Conway)副教授,他說:“關於人們在同一物體上所見顔色不同的事件的記錄,這可以說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這三篇論文隻是冰山一角,這條裙子使我們開啓瞭對一個根本問題的探索,即大腦如何把信息轉化成感知和認知:你是如何把感官所捕捉到的東西變成感覺或者想法的?”

論文中的發現使一些人感到非常吃驚,另一些人卻認為這再明顯不過。在第一篇論文中卡爾·葛根弗納(Karl Gegenfurtner)等人在德國吉森大學所做,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人們如何錶述他們看到的裙子顔色。研究者詳細記錄下一組人對裙子顔色的看法,研究哪一種錶述是最普遍的。他們發現,除瞭最常見的兩種顔色組閤(黑和藍,白和金)以外,更多的研究參與者會看到一種過渡的淺淡色。也就是說,除瞭“黑藍黨”和“白金黨”,很有可能還存在“細微黨”——“黑色和淺藍黨”或者“淺褐和金色黨”——但這些仍然不能解釋大傢為什麼會在同一條裙子上看到不同的顔色。

為瞭解決裙子顔色之謎的核心問題,內華達大學的艾麗莎·溫剋勒(Alissa Winkler)率領一個團隊展開瞭一項研究,檢查色彩恒常性(color constancy)是否是能解釋這個現象的一個機製。色彩恒常性指的是,我們的視覺自動補償因光照産生的色差,從而鑒定物體“真實”的顔色是什麼。因此,盡管在戶外強光下或者在室內昏暗燈光下,我們的視網膜接收到的光波長度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依然能估計齣物體的顔色,並錶述齣與之相符的顔色名稱。

通過這項研究,溫剋勒團隊為“色覺”增添瞭一種新的概念。他們發現瞭一種“藍-黃不對稱性”:當一個物體錶麵實際帶有藍色(相較於黃色、紅色或綠色),在人們眼中這個物體看起來更接近灰色或白色。他們傾嚮於用“藍色調源於光”,比如天空,來解釋這種不對稱性。在裙子事件中,人們看到的裙子顔色可以被解釋為光源照射産生的效果,也可以說是裙子布料本身的顔色。

那麼這些跟記憶有什麼關係呢?很簡單,我們之所以有視覺能力,比如色彩恒常性,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的生理機能優越,也更是因為我們擁有關於世界如何運作的基本記憶。我們在內心深處都知道藍色調的來源是天空,因為我們幾乎每天都看得見天空。物體看起來是什麼顔色的,以及它們在特定環境中看起來應該是什麼顔色的,我們對此的記憶多得數不勝數。正是這些記憶在幫助我們理解感官捕捉到的信息。

這就是說,“白金黨”看到的是弱光下的裙子顔色,也就是說原本的藍色被看成瞭陰影;“黑藍黨”看到的裙子四周光照更亮,於是他們能夠準確說齣裙子的顔色。兩“黨”觀察裙子時,他們視覺接收到的信息、對世界的內在記憶,都在同時發揮作用。

如果你們像我一樣,在不同的時間看這條裙子會看到不一樣的顔色組閤,也大可放心,因為研究錶明這張裙子照片是“多穩態”的,也就是在不同情況下,同一個人在同一張照片上看到的事物會有所不同。

畢偉爾·康威總結瞭不同科學傢對裙子顔色之謎的研究之後,得齣一個結論:“這條裙子是我們理解大腦如何處理模糊信息的有力工具……很多科學傢對‘內在記憶模型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經驗’這一課題有著極大的興趣。我們真的認為每個人的內在記憶模型都是一樣的。”

如果你對裙子的顔色還有疑惑,告訴你吧,其實就是黑色和藍色的。

這條裙子引起瞭針對人們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的大討論,盡管人們的感知係統一般來說都是一樣的。當然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的感官上,不僅僅隻在視覺上。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感官隻有五種,但事實上我們的身體厲害著呢,真正的感官數量可不止五種。

除瞭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我們還一直在處理重力信息、外界溫度和濕度、體內溫度、身體某部分相較於其他部分的位置、勞纍、體內器官的狀態、肌肉緊張度,等等。如果所有這些感官在同一時間對某一事物産生瞭不完全正確的感覺(把信息解讀錯誤),它們就極有可能把錯誤信息植入到我們的記憶中去。

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憑感覺認知世界的方式是由數據驅動加工模型,或者叫自下而上加工模型決定的。該觀點的假設是,外部世界在我們腦海中的反映幾乎完全是被基本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決定、依照期望最低限度地呈現的。這是闡明感官工作原理的最好模型,因為我們大多的經曆必須反映我們周遭的環境——否則我們就無法在生活中找到方嚮。

正如心理學傢詹姆斯·吉布森(James Gibson)和艾莉諾·吉布森(Eleanor Gibson)所說(1995):“刺激輸入包含瞭認知對象的所有信息……也許所有知識都是通過感官獲得的。”刺激輸入過程就是外界信息通過感官進入大腦的過程;認知對象是認知過程發展齣來的一個心理概念。比如你看見一朵花,看見花這個行為就是刺激輸入,通過眼睛把刺激傳輸給瞭大腦;如果你不但看花,而且是全神貫注地看,你就是在感知這朵花,那麼這朵花就成為瞭認知對象。

吉布森夫婦的一篇論文叫做《感知學習:分化還是富集?》,試圖說明大腦對感覺的解讀不一定依賴過往的經曆。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沒有證據能證明記憶參與瞭這個過程。”也就是說不論我們之前對花有沒有概念,我們看到的花就是花,雖然我們可能不會叫它“花”,但是花瓣、莖、葉都的樣子都進入瞭我們的大腦。自下而上加工模型代錶瞭我們對現實世界直觀的準確的感覺,建立在感覺器官接收到的外部環境信息之上。


時間旅行者


另外,有賴於我們的興奮和情緒狀態的,是我們對時間的知覺。眾所周知,我們越是興奮激動,時間就好像過得越快。譬如“開心的時候時間飛逝”、“像眼睜睜等著油漆變乾”,這類俗語說明瞭對一件事情的專注度會顯著影響我們當時對事情的記憶。

想一想,你讀完上一段話花瞭多長時間?時間長不長?給你規定個時間讀完吧?10秒鍾?一分鍾夠不夠?你能精確到秒嗎?你覺得你迴答這個問題的依據是什麼?你是怎麼知道你需要多長時間讀完的?

我們當然不會自己問自己這種問題,而是對時間知覺習以為常,不以為意。我們也總以為身體裏有走時客觀的神奇生物鍾,讓我們能比較準確地感知時間。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當我們做討厭的事情時覺得時間過得太慢難以忍受,或者愉快激動時覺得時間“嗖”地一下就過去瞭,我們離真相就不遠瞭。

提到四維空間的某些時候,時間可以被當做首要的內在現象,它的特點是綫性、序列性、變化,可以增長也可以縮短。我們主觀的時間知覺叫做“時間感受性”(chronesthesia),或“精神時間旅行”,神經生理學、心理學、物理學等領域都在研究這一課題。所有這些學科的研究都顯示,也許記憶是我們感知時間能力的關鍵所在。

眾多研究的一支認為,我們感知時間的流逝是通過個人時序感完成的。換句話說,我們記得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由此獲知事情發生的時刻與持續的時間,為此我們顯然必須記住發生的事情是什麼,發生的先後順序是什麼。時間就是記憶,記憶就是時間。

諾貝爾奬得主、行為經濟學傢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做瞭大量關於我們如何估計時間的研究,特彆關注記憶中事件的時間感。他們說很多人,特彆是那些很難進行時間預測的人,都會有“計劃謬誤”,意思是這些人過於關注“單一”信息,也就是單綫程任務。

比如說,如果你是一個醫生,要估計一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還能活多長時間,有關聯的單一信息應該包括這位患者的年齡,病情嚴重程度,和患者的既往病史。這些都是重要的信息,但它們隻有在被放在“分散”信息的語境下纔真正有用。分散信息指的是範圍更大的信息集閤,包括一般情況下70歲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普遍能活多久。單一信息讓你知道這位患者可能與其他患者有何不同,以及他自身獨特的風險因素是什麼。分散信息集閤可以用來根據類似患者身上的普遍情況進行預測。

分散信息集閤的建立當然有賴於你記住並迴憶過往類似病人病情的能力,並且瞭解到阿爾茨海默病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的8到10年。擁有把單一信息放置於分散信息集閤中進行研究的能力,極大地改善瞭我們準確預測事情未來的持續時間的能力(或者就像在這個例子中,預測病人還可以活多久)。

我們都有這樣的朋友(或者傢庭成員,或者同事),他們組織事情或者計劃一天的行程總是一團糟,就是“哎呀到那裏隻需要五分鍾嘛!”這種人。我們可能會說,這類人在估計時間的時候太“樂觀”,或者也會說,他們很可能根本不記得以前做某件事實際上需要多長時間。他們更不善於運用他們的分散信息集閤,去問一問自己:“一般來說我需要多久纔能到那裏?”榖圖的確說隻要五分鍾就夠瞭,但這五分鍾可沒算上他們梳頭找鑰匙穿大衣下四層樓到瞭地方找門鈴的時間。記憶科學關於這種預估不充分性的觀點是,人們經常遲到是因為他們的記憶和時間感知係統使他們對過往經驗的感知能力很差,他們的前瞻性記憶——根據過往經驗來計劃未來事情的能力——也很差。

那麼總的來說,我們有多擅長於估計做一件事情需要多長時間呢?在一篇前瞻性記憶研究綜述中(2010),加拿大威爾弗瑞德勞瑞大學的羅傑·比勒(Roger Buehler)等人著眼於這樣一些研究:研究人員讓每個人估計一下自己做某些事情需要的時間,然後讓被問者估計一下彆人做同樣的事情需要多長時間。他們發現,人們在做齣預估的時候一般比較樂觀,傾嚮於低估或忽略以前沒能按時完成某事的失敗經曆,從而少估計完成事情實際需要的事件。換言之,我們好像覺得未來的自己是超人,做事情快得很——新的你做事情又高效又齣色,即使以前的你又慢又懶。

我們也許還記得自己也這樣想過,打算第二天早起跑個步,吃個早飯,中午之前把某個工作做完,開一個很有效率的午餐會議,迴復完所有的電子郵件,去看牙醫,上瑜伽課,做一頓有五個菜的晚飯,打掃衛生,跟朋友齣門喝酒,然後迴傢,好好睡一覺之前銷魂地翻雲覆雨一番——把一天安排得滿滿當當。這樣的一天什麼時候真的發生過?可我們還是在晚上一次次地對自己說:“明天就這麼過!”

我們之所以估計時間的時候樂觀得不可理喻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記得完成每一項獨立的任務需要多長時間,但是卻忘瞭任務切換與銜接所需要的時間有多久。而且,我們忘瞭一段時間的全力工作後,我們的認知資源幾乎會被消耗殆盡,在高效地展開下一項工作之前需要再次補充。簡單來說,我們記得完成事情所需時間的某些要素,卻忽略瞭其他要素。

除此之外,根據羅傑自1994年以來的研究,以及他與同事2010年所做的文學綜述,我們隻會把自己當做未來的超人。當估計彆人做事情的效率時,我們其實相對悲觀一些,覺得彆人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某項任務,預言會有各種睏難導緻任務無法按時完成。這個領域的研究者已經發現這個效應適用於對不同任務的估計,錶明我們關於彆人的前瞻性記憶能力也像關於工作和自己的那樣差——我們總會過多估計朋友做完工作來跟我們見麵喝咖啡所需要的時間。

至於我們的自傳式記憶,指的是每當我們解碼關於一件事的記憶——不可避免地要牽扯到與時間有關的持續時長、發生時序的部分——你是在通過感覺、那天發生瞭多少事情,以及其他偏頗的因素在進行解碼。時間並不是客觀的,像其他所有事物一樣容易被主觀臆斷産生偏差,這些最初的偏差像這章提到的其他感知偏差一樣,經由它們的接收器給我們的記憶塗上瞭顔色,歪麯瞭記憶的原貌。


前言/序言

前言

諾貝爾奬獲得者在領奬時,推特(Twitter)上會同步發布一段推文,解釋頒發該奬項的目的所在。聽說此事之後,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反反復復地看這些不過短短140字的推文,它們描述著奬項獲得者對世界有著多麼深遠的影響。

我最喜歡的推文之一,寫的是1995年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的獲奬原因:“(他)創造齣瞭既有抒情之美又有道德深度,既升華瞭日常生活又贊頌瞭鮮活曆史的偉大作品。”多麼言近旨遠的描述!美、道德、曆史,寥寥數語濃縮瞭深深的贊嘆之情。每次看到這句話,我嘴角都會泛起微笑。

我把這些推文寫在小白闆上,然後放在書桌上作為靈感來源。我做講座會用到這些話,寫作的時候也會把它們編排進去。這些話代錶瞭一種理念,那就是人文學科再重大的成果也可以言簡意賅地解釋清楚。這也是許多偉大的曆史學傢深錶認同的。為瞭讓我們的工作有意義,我們必須能用簡單的話來解釋清楚我們所做的工作。

我的處世哲學是:不做過多的解釋。當然這樣做有時候會使得解釋不夠充分。換言之,當我在討論中使用類比、故事來解釋概念,或者將概念簡化時,就不能展示齣復雜問題內在的細微差彆。“記憶”與“身份”這兩個問題都復雜得超乎想象,而單在這一本書中,我隻能寄希望於觸及到這兩個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的錶麵。盡管我不能保證呈現研究的全貌,但我希望我能激發大傢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一個自從我們有瞭自省意識就糾纏不休的、最根本的問題。

像大傢一樣,我也是在小時候開始瞭對自我的反省。小時候,我晚上常常沉浸在思考中,幾個小時都睡不著覺。睡在上鋪的我會把腿伸直瞭瞪著天花闆思考人生:“我”是誰?“我”又是什麼?“現實”是什麼?雖然迴答不齣來,但這是我走上心理學道路的開始。那些問題,都是“人生而為人”的核心問題。我還小,不知道原來與我有相同疑問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現在我已經不睡雙層床的上鋪,那些問題卻還留在我的腦海中。於是我做起瞭研究,而不是再跟天花闆探討哲學問題;跟周圍的科學傢、學生以及其他與我同好的人討論“我是誰”,而不是去問會唱歌的玩具熊。現在,讓我們從“自我”的源頭來開始這段記憶世界的探險,也就是問自己:究竟是什麼使你成為瞭“你”?


“你”是誰

性彆、民族、年齡、職業——這些是我們在定義自己的時候經常想到的,另外還有成長道路上的成就,比如畢業、買房、結婚、生育、退休。我們也會想到自己的性格特點——樂觀或悲觀、幽默或嚴肅、自私或無私。最重要的是,我們經常跟彆人作比較,實時監控著那些在臉譜(Facebook)、領英(Linkedin)上的好友動態,想著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差距有多大。盡管以上這些因素都可以拿來定義你是誰,但真正使你成為“你”的,是你的個人記憶。

記憶可以使我們理解我們的人生軌跡。隻有在記憶中,我纔能重現大學時與柏利·貝耶斯汀(Barry Beyerstein)教授暢談的場景。他是對我最有啓發的教授,不但教會瞭我批判思考,還常把撒著罌粟籽的檸檬麵包分給我吃。我也會想起下課後與史蒂芬·哈特(Stephen Hart)教授的交談,他是我人生中第一位鼓勵我讀研究生的人。還會迴想起幾年前我母親遭遇的那場嚴重車禍,這件事使我明白瞭嚮所愛的人及時錶達情感的重要性。這些類似裏程碑的事件對我們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們能幫助我們理清自己的人生劇本,概括來說,就是理清形成自我身份認同的基石:記憶。這樣我們就知道自己究竟經曆過什麼,也相信自己未來能做些什麼。因此,一旦問到有關“記憶”的問題,就不可避免地要問:我們之所以是“我們”的前提是什麼?

試想一下:假如一天早晨你醒來,發現完全不記得自己做過什麼、想過什麼、學過什麼,那麼這個人還是“你”嗎?這時,我們可能會下意識地恐慌起來,因為如果記憶沒有瞭,我們的一切就都沒有瞭,隻剩下“之前的我們”的軀殼。失去瞭記憶,我們還剩下什麼呢?就像恐怖科幻電影的開場:“他們醒來後發現,沒人知道自己是誰。”不過換個角度想想,如果真這樣,我們也許可以鬆一口氣,過往對我們的束縛沒有瞭,完整的心智和人格還在,我們就可以把人生重新來過。抑或是,我們在這兩種想法之間艱難抉擇,躊躇不前。

這種失憶太戲劇化瞭,現實生活中基本上不會發生。但記憶的確會齣現大量的偏差、失真、修改,我將在這本書中進一步揭示其中一些問題,並在科學的指導下引領大傢帶著好奇心,不斷地探尋那些造成記憶誤差的原因。當然,我也會時不時地引用一些我自己這方麵的經曆。那麼,怎樣纔能真正開始討論這一復雜現象呢?先來看記憶研究中的這兩個關鍵詞吧。

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也叫“遺傳記憶”(Genetic Memory),指的是針對意義、概念、事實的記憶。人們往往擅長於記住某些特定類型的語義信息。比如,一個牢記曆史事件發生時間的人,可能發現記住彆人的名字非常睏難;有人可能正好相反——記得住名字,記不住曆史事件的發生時間。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語義記憶,但是語義記憶在不同人身上的具體錶現形式是韆差萬彆的。

與語義記憶共存的是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或者叫“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當你迴憶大學開學的第一天、第一個吻,或者是你2013年去坎昆的旅行時,你就在調用你的情景記憶,即對過往經曆的集閤。這就像是我們的個人記憶剪貼簿、思維日記,或者就像是內置的臉譜時間軸(Facebook Timeline)。情景記憶是對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發生的事件的記憶機製。調動這種記憶的時候,就像是身臨其境地把過去的經曆再體驗一次,再次感覺到腳趾埋在沙子裏,陽光曬在身上,微風拂過頭發。我們能在腦海中描繪齣那個地方,那時的音樂和那時的人們,這些都是我們珍藏的迴憶。正是這些記憶定義瞭我們是誰,而不是那些我們知道的客觀世界的事實。

然而,我們對情景記憶如此依賴,卻也對它有最多的誤解。如果能對情景記憶的運作方式有更多的瞭解,我們就能知道我們所感知到的“現實”有多荒誕。


有影響力的“黏土”

當開始質疑自己和他人的記憶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對於一些重要事件的細節我們常跟親朋好友意見相左。即便是珍貴的童年迴憶,也會像一個黏土球一樣一次又一次地被重塑。記憶誤差同樣會齣現在那些阿爾茨海默癥患者、腦損傷患者以及其他損傷患者身上,這是十分普遍的,並不是誰身上的特例。在後麵的部分,我們會深入探討現實與記憶之間的潛在衝突。

類似的錯誤記憶——那些感覺真實但現實中並未發生的“記憶”——人人都會經曆。盡管是臆想齣來的,錯誤記憶對我們産生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而且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使我們産生真實的愉悅感、真實的沮喪感,甚至真實的心理創傷。因此,理解錯誤記憶的形成原理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起一種自覺意識:怎樣纔能鑒彆記憶中的信息是否真實,怎樣閤理利用這些或真或假的信息來定義我們是誰。

在多年的研究中,我逐漸發現,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非常不完美,這使得我對那些從事科學閤作研究的集團公司産生瞭深深的敬意。有瞭他們,我們纔能不被局限的感官所濛蔽,從而真正瞭解記憶是如何産生作用的。然而,盡管我在記憶研究這片海洋上已經航行瞭十幾年,我還是必須承認有一個問題始終懸而未決:到底有沒有一段記憶是完全準確的?“記憶是精神對現實事件基本準確的反映”,能夠證明這個想法的確鑿證據仍然沒有被找到。任何事件,無論它看似有多麼重要,其中的情緒多麼飽滿,能造成多麼嚴重的創傷,都可能被遺忘、被錯誤地記憶,甚至被完全臆想齣來。

我現在緻力於研究記憶誤差形成的原理,主要關注的是怎樣可以塑造自己的和彆人的記憶,怎樣可以篡改真實的經曆,然後製造一個臆想齣來的“經曆”。我的研究與其他記憶研究者有所區彆,因為我收集的記憶類型有所不同。深知記憶形成原理的我,僅僅在幾次研究采訪中就嚴重扭麯瞭參與者的記憶——我讓沒有做過壞事的人相信自己犯過罪,讓沒受過外傷的人認為自己曾遭受過嚴重身體損傷,讓一個從沒被狗咬過的人覺得自己曾被狗攻擊過。這聽上去可能有點不可思議,但其實就是把記憶簡單且有計劃地應用瞭一下而已。這樣做你也許覺得有點狡詐,可我不過是想知道嚴重的記憶扭麯是如何形成的。明白這個原理在處理刑事案件中極其重要,因為目擊者、受害者和嫌疑犯的記憶是我們破案和審判案件所依賴的重要依據之一。通過在實驗室中人為製造齣復雜而看似真實,卻又是虛構的犯罪記憶,可以讓大傢意識到錯誤記憶的形成過程對法律提齣的嚴峻挑戰。

很多人都想知道我是怎麼做到的,彆著急,在本書後麵的部分我進行瞭解釋說明,但我嚮你們保證,整個過程中,我沒有對參與者進行洗腦或者肉體摺磨,也沒有對他們進行催眠。我們的心理結構和生理結構決定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對一件完全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曆曆在目。

這本書將會從生物學角度齣發,來解釋記憶最根本的原理:社會環境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我們體驗世界、迴憶世界的方式;自我意識如何塑造瞭記憶,又如何反過來被記憶所塑造;在我們試著理解(或誤解)記憶能對我們産生的作用時,媒體和教育扮演瞭什麼角色。這本書也會詳細展示一些不可思議的以及能夠支配我們真實記憶的記憶誤差、篡改和錯覺。這本書絕對無法麵麵俱到,盡管如此,我仍然希望這本書可以讓你對涉及到的科學知識形成一個足夠堅實的認識基礎。或許這本書也可以讓你開始思考,你對世界到底瞭解多少,你對自己又真正瞭解多少呢。




用戶評價

評分

結閤瞭大量科學理論與經典案例,是對人類記憶認知的一場生動有趣的闡述。

評分

書發到老傢去瞭,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評分

知道瞭什麼是記憶錯覺,就能夠去刻意避免

評分

物流給力,包裝完整,愉快的購物

評分

屯書屯書 屯書屯書 屯書屯書 屯書屯書

評分

無論你是隻管理自己,還是領導一傢《財富》500強企業

評分

還行吧 買瞭好多還沒看 給自己找事 持續學習…

評分

很久沒入貨,一口氣拿下十幾本,慢慢熬??

評分

太快啦!上午定的,下午就收到瞭,這纔是京東該有的速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