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国茶

一本书读懂中国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龙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茶
  • 茶叶
  • 茶文化
  • 品茶
  • 茶道
  • 历史
  • 文化
  • 生活
  • 饮品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36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73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00
字数:3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爱茶人士

什么是明前茶和雨前茶?新茶与陈茶的区别是什么?如何鉴别香精茶与染色茶?自来水怎么处理更适合泡茶?儿童可以喝茶吗?本书解决新手面临的各种疑难问题,一步步走近茶文化、领悟中国茶,快速成长为茶道高手,领略中国75种名优茶品,做个爱茶懂茶人。

内容简介

本书由著名茶人陈龙主编,书中首先从为什么喝茶说起,再说冲茶喝茶,再去了解各种茶的品种,随后才是茶的种植、加工、选购、存储,以及茶具、水、茶仪、茶史等用具与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
总之,本书是想让不懂茶的年轻人开始了解茶,并喜欢上茶、爱上茶,一本书就能找到自己想知道的品茶秘籍。

作者简介

陈龙,高级评茶员,高级茶艺师,出生于中国茶叶**镇――安溪县感德镇;曾任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茶》制片人、《劳动午报?茶业品牌》副主编;感德茶铁观音品牌创始人;现为感德真品茶业机构总策划、茶书网主笔、《中国法治杂志》记者、北京中华茶艺协会马连道联络处负责人。

目录

上 篇从这里开始认识茶
寻茶 走进名茶乡,认识中国茶
茶源自何处 14
好茶生长的基础:土壤、气候、地形 15
说说中国的四大茶叶产区 16
细数那些名茶之乡 18
知晓茶树的形态与组成 24
茶树的组成 25
茶叶是怎样采摘的 26
“ 一芽几叶”指的是什么 27
为什么喝茶 总有一条理由满足你
不可或缺的天然饮料 28
各类茶叶的主要保健功效 28
清除体内垃圾,减肥瘦身 29
美容养颜,保持年轻 30
预防便秘又抗癌 30
对抗电脑、手机辐射 31
清血管,降三高 31
提神醒脑,利尿解乏 32
以酒会友不如以茶会友 32
办公室的减压剂 33
茶中常识 让你迅速变身茶饮达人
什么是明前茶和雨前茶 34
新茶与陈茶的区别是什么 34
新茶不一定比陈茶好 35
如何鉴别香精茶与染色茶 35
为什么说本地人最宜购买本地茶 35
自来水怎么处理更适合泡茶 36
可以用雨水和雪水泡茶吗 36
茶叶用量多少合适 37
水温对茶叶影响大吗 37
冲泡时间 38
一杯茶冲泡几次为宜 38
什么是醒茶 39
什么是温壶温杯 39
什么是淋壶 39
什么是凤凰三点头 39
什么是高冲水 39
什么是关公巡城 40
什么是韩信点兵 40
怎样使茶汤浓度一致 40
什么是伸掌礼 41
什么是屈指代跪 41
保温杯可以泡茶吗 41
春季适合喝什么茶 42
夏季适合喝什么茶 42
秋季适合喝什么茶 42
冬季适合喝什么茶 42
不同的茶选不同的人 43
儿童可以喝茶吗 44
女性经期可以喝茶吗 44
孕妇能喝茶吗 44
酒后能饮茶吗 44
喝茶能减轻吸烟的危害吗 45
饭后可以立即饮茶吗 45
隔夜茶能喝吗 45
饮茶的温度能太高吗 45
能用茶水送服药物吗 45
茶的冲泡 简单还是烦琐都在你
行云流水紫砂壶冲泡 46
极富韵味的盖碗冲泡 48
尽显曼妙茶舞的玻璃杯冲泡 50
魅力独特的冷泡茶 51
简便的办公室飘逸杯冲泡 52
便于携带的拼配茶包 54
舒缓旅途疲惫的静心茶 56
别有滋味的调饮茶 58
买茶存茶 巧选购,妥保存
茶叶选购常识 60
茶叶保存常识 70
茶具、茶水 让茶味、茶品更上层楼
茶盘 74
茶叶罐 75
茶道六用 76
茶壶 78
茶荷 79
水盂 79
品茗杯 80
闻香杯 81
公道杯 81
盖碗 82
茶巾 83
茶针 84
盖置 84
更上层楼的宜茶之水 85
茶礼茶俗 吃茶小事和人生修养
为客人泡茶的礼仪 86
为客人奉茶的礼仪 86
做客吃茶的礼仪 87
北京大碗茶 88
广州早茶 88
四川盖碗茶 89
蒙古族奶茶 89
藏族酥油茶 90
侗族打油茶 90
白族三道茶 90
茶人茶事 漫谈茶史增茶味
“ 茶”字的由来 92
神农尝百草 92
茶圣陆羽及《茶经》 93
林语堂“三泡”说 94
禅门公案:吃茶去 94
甘露大师吴理真 94
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95
《七碗茶歌》与卢仝 95
下 篇品鉴中国名优茶
绿茶必知茶品
西湖龙井 西湖美,龙井茶更美 98
碧螺春 才子帝王使名扬 100
太平猴魁 茶中魁首猴采摘 102
黄山毛峰 云蒸霞蔚出珍品 104
信阳毛尖 淮南茶,信阳第一 106
都匀毛尖 三绿透三黄 108
顾渚紫笋 紫、笋皆为极品 109
六安瓜片 工艺最复杂的绿茶 110
蒙顶甘露 如甘泉美露 112
安吉白茶 名为白茶的独特绿茶 114
平水珠茶 宛如珍珠,色泽绿润 116
千岛玉叶 浙江名茶后起之秀 117
庐山云雾 鸟雀衔种,云雾浸染 118
峨眉竹叶青 形似嫩竹 120
恩施玉露 毫白如玉,格外显露 122
超值绿茶
南京雨花茶 新品名茶,三针之一 124
崂山绿茶 崂山道观养生珍品 125
遵义毛峰 小江南的新毛峰 126
老竹大方 竹叶铁色大方 127
狗牯脑 遂川三宝之一 128
敬亭绿雪 形似雀舌露白毫 129
惠明茶 四杯五杯茶韵犹存 130
金坛雀舌 清香、花香、甜香合一 131
天山绿茶 鲜明“三绿”特色 132
武阳春雨 泡时如雨丝垂落 133
黄山绿牡丹 形如牡丹 134
婺源茗眉 纤细如眉 135
红茶必知茶品
祁门红茶 红茶皇后,清誉高香 136
正山小种 世界上最古老的红茶 138
金骏眉 茶中珍品,顶级小种 140
银骏眉 茶中珍品 142
九曲红梅 名气稍逊西湖龙井 144
宁红工夫茶 茶盖中华,价甲天下 146
宜红工夫茶 湖北的主要茶种之一 148
政和工夫茶 隐约间有紫罗兰香气 149
信阳红 清新花果香扑满 150
竹海金茗 金毫满挂,乌润甘醇 151
遵义红 金毫显露,鲜爽浓郁 152
日照红梅茶 有独特腊梅香韵 153
超值红茶
川红工夫茶 最年轻的中国红茶 154
白琳工夫茶 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一 155
贵妃红茶 浓、强、鲜、香 156
荔枝红茶 兼具荔枝的香和红茶的醇 157
日月潭红茶 媲美南亚高级红茶 158
蜜香红茶 极具天然的蜜香 159
滇红工夫茶 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 160
英德红茶 鲜醇浓烈,浓厚甜醇 161
乌龙茶必知茶品
安溪铁观音 七泡有余香 162
黄金桂 有桂花奇香的“透天香” 164
武夷大红袍 武夷茶王,茶中状元 166
冻顶乌龙茶 最负盛名的台湾高山乌龙茶 168
武夷肉桂 奇香异质,乌龙茶奇葩 170
永春佛手 散发犹如佛手柑的奇香 171
武夷水仙 阵阵花香扑鼻来 172
东方美人茶 英国女王为其赐名 173
超值乌龙茶
阿里山乌龙茶 有“岩骨花香” 174
凤凰单丛 单株采收,单株制作 175
水金龟 内敛的梅花品质 176
白芽奇兰 有奇特的兰花香味 177
黑茶必知茶品
安化千两茶 有千年历史的“世界茶王” 178
广西六堡茶 特殊的槟榔香味 180
黑砖茶 色泽黑润,块状如砖 182
老班章 有王者风范 183
湖北老青茶 口感细腻而厚重 184
老茶头 一团一团的茶疙瘩 185
普洱生茶 不经人工发酵光渥堆 186
普洱熟茶 瘦身功效更明显 187
普洱沱茶 又称“谷茶”,茶形似碗 188
雅安藏茶 褐叶红汤,陈醇回甘 189
超值黑茶
七子饼茶 多子多福的礼节茶 190
漓江乳雪 结合两大黑茶创新而成 191
黄茶必知茶品
蒙顶黄芽 蜀土称茶圣,蒙山味独珍 192
君山银针 极具美感的“琼浆玉液” 194
霍山黄芽 又名“抱儿钟秀” 196
白茶必知茶品
白毫银针 茶中“美女” 198
白牡丹 绿叶夹银白毫心,形似花朵 200


快速查找:超实用的茶品小知识
西湖龙井巧识真假 99
碧螺春的采制 101
太平猴魁的独特特征 103
分辨特级黄山毛峰 105
信阳毛尖的“三绿三鲜” 107
六安瓜片有“齐山云雾瓜片”之称 111
好的蒙顶甘露是什么样子的 113
安吉白片与安吉白茶有什么区别 115
安吉白茶是在白化期采摘的 115
选购千岛玉叶要注意什么 117
庐山云雾茶属于高山好茶 119
竹叶青鲜叶的采摘 121
恩施玉露的采摘 123
遵义毛峰茶的制作工艺“三保一高” 126
老竹大方的采摘特点 127
惠明茶,南水泉 130
金坛雀舌每天适合喝多少 131
天山绿茶的品种繁多 132
什么是有机茶 133
黄山绿牡丹的采摘标准 134
婺源茗眉的制作工艺 135
祁门红茶辨识真假 137
正山小种真假辨识 139
金骏眉真假辨识 141
银骏眉的保存方法 143
金骏眉和银骏眉的区别 143
九曲红梅优劣辨识 145
宁红工夫茶如何储存 147
信阳红的特点 150
红茶的发酵 151
白琳工夫茶的功效 155
蜜香红茶的特性 159
安溪铁观音巧识真假 163
黄金桂巧识真假 165
武夷大红袍巧识真假 167
普通冻顶乌龙茶与优质冻顶乌龙茶的区别 169
乌龙茶的功效 172
东方美人的发酵度 173
什么是岩茶、洲茶、半岩茶 176
安化千两茶品饮须知 179
广西六堡茶真假辨识 181
黑砖茶的制作 182
普洱茶的等级 186
生普洱与熟普洱的区别 187
七子饼茶如何存放 190
漓江乳雪的创始人 191
蒙顶黄芽选购要点 193
君山银针三起三落的景观 195
霍山黄芽如何储存 197
白毫银针采用最原始的加工方法 198
白牡丹制作工艺要求“三白” 200

精彩书摘

  茶源自何处

  茶源于中国。茶圣陆羽在《茶经》第一章便提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为我们寻找茶树的原生地,勾画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

  早在20世纪20年代,吴觉农在《茶树原产地考》一文中就论证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茶学工作者又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与演化,对茶树的原产地做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与论证,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可以从古今有很多地区发现野生的大茶树得到证实。中国同时

  也是野生大茶树发现得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和贵州一带,以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为最多,其次是四川省南部和贵州省。这些地区的茶树大多属于乔木,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总之,中国西南三省(云南、四川和贵州)及其毗邻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前言/序言

咖啡、饮料、奶茶……任何一种饮品都无法取代茶的地位,从古至今,饮茶风尚一直都在传承着,从未间断。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茶的故乡,茶从这里起源,走向世界。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白茶,在中国的四大茶叶产区,人们孜孜不倦地将茶之事业发扬光大。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而这浩瀚的茶文化殿堂,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好者,本书从茶的历史、种植采摘环境、茶的冲泡技巧等讲起,列举了知名茶品,详细介绍了茶品特点,以便更好认知。

不管是新手,还是资深茶友,都能找到自己的所求所好。针对每一种茶品,有真实的图片拍摄,分别有干茶、茶汤、叶底的展示。参考价格、正宗产地,让您在选购的时候能够正确判断。

爱茶就要懂茶,本书可以让您读懂茶文化,了解中国茶。



茶之韵味,溯源九州:一部穿越时空的饮品史诗 书名:茶之韵味,溯源九州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主题的深度剖析,如“一本书读懂中国茶”那样试图在有限篇幅内穷尽中国茶之精髓。相反,它旨在勾勒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全球饮品演变图景,以茶为参照系,展开一场跨越地理、文化与历史的探寻之旅。我们不关注中国六大茶类的精确冲泡技艺,而是着眼于人类历史上,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饮品如何塑造了文明的轨迹,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渗透与竞争。 第一编:液体的起源与早期文明的印记 人类对液体的依赖,是生存本能与文化创造的交汇点。本篇将从史前时期开始,探讨最早的饮品——水,如何被早期人类赋予神圣的意义。随后,我们将深入研究那些在文明摇篮中诞生的重要饮品: 谷物发酵的奇迹: 介绍古代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啤酒,其在宗教仪式、社会阶层划分以及早期税收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不仅考察其酿造工艺的原始形态,更探讨它如何成为古埃及法老的权杖,以及苏美尔泥板上记载的工人配给。 葡萄与阳光的结合: 追溯地中海地区葡萄酒的起源。从高加索山脉的考古发现,到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对美酒的辩论,葡萄酒是如何从一种药用饮品,演变为希腊城邦文化、宴会礼仪乃至哲学思辨的载体。 南美洲的秘饮: 侧重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中美洲地区(如阿兹特克文明)的可可饮品。这种与茶、咖啡同属提神饮品的“黑水”,其在皇室垄断、宗教献祭中的地位,及其在东西方交流史中扮演的“新世界”代表角色。 本书在这一部分,刻意避开了中国茶的早期起源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世界其他角落,用啤酒和葡萄酒的案例,来反衬饮品在不同文明中承担的社会功能差异。 第二编:热饮的崛起与全球贸易的动脉 进入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随着全球贸易网络的拓展,一些具有强烈地域特性的热饮开始跨越海洋,改变了世界的饮水习惯,并引发了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 马黛茶的“南方共饮”: 聚焦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的马黛茶(Yerba Mate)。分析这种饮品如何超越单纯的社交功能,成为阿根廷、乌拉圭等地民族认同的象征。描述其特有的饮用器具(葫芦与金属吸管)和共享仪式,以此类比古代中国饮茶的集体性。 东方之醒:咖啡豆的征服之路: 详述咖啡豆如何从埃塞俄比亚的卡法地区,经由也门港口摩卡(Mocha)走向世界。重点分析奥斯曼帝国时期咖啡馆的出现,这些场所如何成为情报交流中心、政治异议的温床,并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扮演了“无需酒精的公共头脑风暴室”的角色。我们探讨咖啡对西方时间观念(工业化)的潜在影响,而非其在东方(如中国)的传播路径。 全球化的催化剂——糖与饮品的联姻: 探讨糖作为一种新兴的、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如何与咖啡、红茶(欧洲殖民体系下发展出的饮品)紧密结合,并由此催生了关于奴隶贸易和种植园经济的复杂伦理问题。 本篇旨在构建一个“咖啡-糖-殖民”的三角关系网络,将饮品视为经济地理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驱动力。 第三编:文化炼金术:饮品对身份认同的重塑 饮品的选择,往往比食物更能鲜明地界定一个群体的身份和立场。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饮品如何被“编码”入特定的文化实践中。 苏格兰的生命之源:威士忌的法律与烈性: 深入分析威士忌(Whisky)的蒸馏技术在苏格兰高地和爱尔兰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其与土地(风土Terroir)、私酿反抗官方税收的历史斗争,以及它如何从农家烈酒演变为高度规范化的全球烈酒品牌。 帝国的饮品与身份的对立: 详细对比英国殖民地背景下,红茶在印度次大陆(Chai)的本土化改造,与欧洲上流社会中“下午茶”的严格仪式感之间的张力。分析一个饮品如何被不同社会阶层和种族群体“挪用”并赋予新的意义。 战后时代的流变:软饮与身份的解构: 转向二十世纪,探讨碳酸软饮料的工业化普及,及其如何在美国文化主导下,成为一种“去地域化”的、快速消费的身份符号,并与传统饮品(茶、咖啡)的慢节奏、仪式感形成鲜明对比。 结语:饮品作为历史的度量衡 本书总结认为,无论是中国那片广袤土地上演化出的精妙茶艺,还是世界其他角落那些同样具有生命力的饮品,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液体证据”。通过对比这些不同饮品的起源、贸易路线、仪式载体以及社会影响,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全球化、阶层流动和文化冲突的复杂性。本书提供的是一幅广阔的饮品全景图,而不是对任何单一饮品(包括中国茶)的详尽指南。它邀请读者以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日常杯中所蕴含的巨大历史能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本书读懂中国茶》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我一直觉得我对中国文化了解得还算可以,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在茶这个领域是多么的浅薄。它不仅仅是在介绍茶,更是在展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茶与养生的内容,比如不同茶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茶来调理身体。这让我觉得,喝茶不只是一种情调,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选择。它还探讨了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角色,从帝王将相的御用贡品,到文人墨客的清谈之物,再到普通百姓的日常饮品,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品鉴一杯好茶,更感受到了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它所承载的丰富意义。

评分

这本《一本书读懂中国茶》,真是我最近淘到的宝藏!我一直觉得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但每次想深入了解,总感觉门槛很高,要么太学术,要么太碎片化。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茶师,用最平实易懂的语言,一点点为我揭开了中国茶的神秘面纱。它没有上来就灌输那些拗口的术语,而是从我最关心的“怎么喝”开始,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场合选择合适的茶,冲泡时水温、茶叶量的比例怎么掌握才能让茶汤滋味最佳。我尤其喜欢它关于不同茶类的介绍,不是简单地列举,而是细致地描绘了每种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以及它们独特的风味和口感。读完之后,我再也不是那个只会拎着茶叶包随便泡一杯水的人了,真的能感受到大红袍的岩韵、龙井的豆香,还有普洱陈年的厚重。书里还穿插了不少关于茶的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读起来津津有味,让我觉得喝茶不再仅仅是解渴,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体验。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中国茶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略知一二的“茶友”。

评分

我拿到《一本书读懂中国茶》的时候,就想着随便翻翻,结果一下午就过去了,完全停不下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活,一点也不呆板。它就像一个资深的旅游达人,带着你去探访中国的各个茶叶产区。从高山云雾缭绕的武夷山,到西湖边翠绿的龙井茶园,再到西南边陲的古茶树林,它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茶香,听到采茶姑娘的歌声。而且,它还详细介绍了不同产区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人如何与茶共生共息,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我尤其喜欢它对茶马古道的描绘,那种跨越时空的交易和文化交流,让我对中国茶的传播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真的太有画面感了,让人读着读着,就想立刻收拾行囊,踏上一次寻茶之旅。

评分

刚拿到《一本书读懂中国茶》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读物,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它不像一本正经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聊天,娓娓道来。它有很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这个对茶完全没概念的人也能很快进入状态。比如,在介绍绿茶的杀青工艺时,它用了“让茶叶的生命在瞬间定格”这样的句子,一下子就把那种关键性的动作描绘出来了。而且,书中的配图也相当精美,无论是茶叶的特写,还是冲泡过程的演示,都清晰直观,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介绍茶道时,并没有讲那些高高在上的规矩,而是强调了“用心”和“感受”,让原本有些严肃的茶道变得亲切可近。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品茶,真的可以是一场身心的修行。

评分

不得不说,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翻阅《一本书读懂中国茶》的,没想到却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它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中国会有这么多种类的茶?为什么有些茶需要陈化,而有些则讲究新?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茶叶的生长、加工、品饮与中国的地理、气候、历史、民俗紧密地联系起来。我读到关于茶树的基因演变,读到不同地区的气候如何塑造了茶叶的独特风味,读到历代文人墨客如何将茶融入诗词歌赋,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挖掘深层原因的写作方式,让我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真正理解了中国茶文化的根基。它让我明白,每一片茶叶的背后,都承载着大自然的馈赠和人类的智慧。读完之后,我对一杯茶的看法完全变了,不再仅仅是味道,更是其中蕴含的万千信息。

评分

实用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服务好,配送速度快。

评分

摆放供赏阅的,茶经1

评分

简单的介绍了中国名茶的基础,全书彩页,读起来很方便也很好懂。书的质量不错,喜欢茶的人值得购买拜读。

评分

物流快,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

物有所值

评分

看到中信的2018年榜单,就把喜欢的都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