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以明智,让人明理悟利,塑造智慧的人格。饮酒以释然,令人畅快洒脱,激发超然的兴致。因此,读书与饮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推崇。闲暇时,执书一册,温酒一壶,窗外寒风瑟瑟,松柏凛凛,室内炉火灼灼,酒香悠悠,合上手中之书,浅酌一杯,细细琢磨其中之蕴意,发现饮酒竟是如此微妙。古人讲“道”为事物之源,万物皆有道可循。白酒之道究竟从何?脑海中随之浮现出“中庸”二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强调为人做事既不能“张扬”,也不可“羞涩”,主张内中外和。饮酒也如此,过之为狂,欠之为怯。喝到妙处,尽显内中外合、超凡脱俗之意境。
饮酒如此,酿酒亦然。勾兑工艺为酿酒中的点睛之笔,抑、扬、顿、挫蕴含其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和”。正所谓喜怒哀乐,人生百态;酸甜苦辣,酒中百味。人生的要义旨在领略世间百态后悟出从容豁达的处世智慧;而白酒勾兑也正是在百种滋味中寻求最终的内中外和:酸甜苦咸鲜五味俱全却均不露头,最终是让酒体在舒适幽雅中释放出浑然一体的美妙和灵动,其中之道不言而喻。
勾兑于白酒如雕琢于璞玉,玉不精雕细琢难成大器,酒不精心勾调难成佳酿。因此,勾兑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将万千滋味集于一身却恰到好处,令人尽回味。
真正的勾调技术发展至今,已久远矣,但此项技艺的形成绝非偶然,为白酒工艺发展趋向所致。在倡导饮食科学、健康、安全的时代,传统的白酒产业不断探索前行,勾兑、品评、检测技术结伴而生。酒中的健康成分被不断发现,特征香气物质逐渐被确定,产品批次间一致性得以提升,勾兑技术在白酒酿造中的作用日渐突出,甚至发挥出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然物极必反,正是白酒勾兑快速有效的优势,易被一些人予以滥用,利用“勾兑”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使“勾兑”一词蒙羞,被外界所曲解。故此书的编写,也有意于为勾兑追本溯源,为读者还原真实的勾兑技艺。
艺术源于生活,理论源自实践。如同《中国白酒品评宝典》一般,本书在编写之初,对勾兑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解剖,并进行了大量试验,通过对关键工序控制点的研判、评估、论证,以实验数据作支撑,反复验证其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提炼出了经典结论。
在研究喝酒上头易醉等问题时,对酸酯比、高级醇量比等进行试验分析,以饮后舒适度作为判定标准,反复进行上百次的人体试验,年轻的大学生们作为试验的骨干力量,全力以赴,以身试酒,其中的艰辛滋味可想而知。他们的勇气和精神可嘉,令我看到了中国白酒的未来,感动之余甚是欣慰。
在对骨架酒和丰润酒的选用上,采用正交试验法,对骨架酒酒龄、量比,丰润酒类别、比例等进行多因素多水平正交试验分析,通过品评、分析,为优化产品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本书的实例操作提供了应用素材。
因此,本书编写中既有本人对勾兑的一隅之见,也有大量资料对原有理论的扩充,还有勾兑工作中多年的经验积累,更有参编的年轻人对勾兑试验的分析论证。将这些内容糅合穿插于本书的十二章中,相互渗透,前后印证。书中前十章为小勾部分,对勾兑原理作以新的阐述,将勾兑方法、勾兑原则高度概括,以勾兑十法诠释勾兑要诀,并附有大量操作实例供读者参照。后面两章为大样勾兑和酒的储存管理。十二章结构清晰、内容翔实,便于读者阅读、参考、体会。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勾兑离不开品评,品评贯穿于勾兑的始终,几乎每个勾兑环节都要品评判定,因此,优秀的白酒勾调师首先应是一名出色的品酒师。《中国白酒品评宝典》的出版,应该是本书的前序。在品评中思考勾兑之法则,在勾兑中体会品评之要诀,两本书相得益彰,相互补充,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对品评若有所不解,亦可参考品评书籍,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思考去体会,相信会颇有收获。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多位白酒专家为本书提出了指导意见,为编撰成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书编写过程中,高洁、苟静瑜、金成勇、王元、任金玫、房海珍、刘丽丽、邢钢、张永利、屈勤兵、杜杰、段科林、黄婷同志均做了大量的工作,将自己在白酒行业中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转化成了文字,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另外王科岐、闫宗科、翟锁奎、冯雅芳、付万绪、王印、李锁潮、张永平、刘刚治、韩超、侯宏武、李洁同志也为本书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同样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时间紧促,限于笔者学识和水平,书中不当之处恐亦难免,望广大专家和读者指正。
贾智勇
2017年6月
这本《中国白酒勾兑宝典》的封面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古朴的宣纸纹理,搭配烫金的“中国白酒勾兑宝典”几个大字,一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窖藏的醇厚酒香。书脊处的字体选择也极具匠心,遒劲有力,颇有书法大家的风范。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略带韧性,翻阅起来手感极佳,这对于一本厚重的工具书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细节。装订也很牢固,每一页都缝合得严丝合缝,相信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出现散页的情况。总而言之,从外观上看,这本书就给人一种“货真价实”、“值得珍藏”的感觉,这无疑会勾起我更深入了解其内容的强烈欲望。我一直对中国白酒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它背后蕴含的复杂工艺和文化传承,而这本书的名字,恰好戳中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探寻其中的奥秘。
评分我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性非常强。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而是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实践指导。他针对不同的白酒香型,分别给出了详细的勾兑配方建议,从基酒的选择、原酒的调配比例,到辅助香气的添加,都有明确的说明。这些配方并不是生硬的数字堆砌,而是融入了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独到见解。例如,在介绍清香型白酒的勾兑时,他会详细分析如何通过不同比例的乙酸乙酯、乳酸乙酯等物质来营造出“清爽、干净”的口感;在讲述酱香型白酒时,则会重点讲解如何通过调整焦香、糟香、果香等复合香气来达到“醇厚、复杂”的风格。此外,书中还附带了许多图表和流程图,将复杂的勾兑过程可视化,大大降低了理解和实践的门槛。对于我这样希望在家尝试一些基础勾兑,或者想更深入了解白酒生产过程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操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作为一本“勾兑宝典”本身。它更像是一部中国白酒文化的百科全书。在讲解勾兑技艺的同时,作者还穿插了大量关于中国白酒历史、酿造工艺、地方特色、名人轶事等内容,将枯燥的技术性描述与鲜活的文化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了解到,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白酒,其独特的风味正是源于历代酿酒师对勾兑技艺的不断探索和传承。书中对不同产区、不同时代白酒风格演变的梳理,让我对中国白酒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勾兑的技巧,更感受到了中国白酒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它让我明白了,每一滴看似寻常的白酒,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汗水和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白酒的理解,从“饮用”上升到了“品味”和“鉴赏”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部分,在于其对于“勾兑”这一行为的独特视角。过去,我总觉得“勾兑”二字带有一点负面的含义,似乎是某种“偷工减料”的手段。然而,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到,在博大精深的中国白酒工艺中,科学而艺术的“勾兑”才是升华其品质、统一其风格、赋予其灵魂的关键所在。作者以极其专业的态度,系统地阐述了勾兑的原理、目的、方法和技巧。他将勾兑的过程分解为“取样、品鉴、组合、调整”等几个关键环节,并对每个环节的操作要领进行了详细的指导。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品鉴”的部分,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从色、香、味、体等多个维度去感知和评价白酒,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品鉴术语,这让我感觉像是获得了一本“白酒品鉴的秘籍”。他甚至还根据不同的白酒风格,给出了详细的勾兑思路和参照标准,这无疑为我今后在品鉴和选购白酒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和更深的理解。
评分读完第一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严谨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配方和技术,而是从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香型”的定义,不同香型的形成原因,以及在勾兑过程中,不同微量成分对最终风味产生的微妙影响。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实际案例,将这些原本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欣赏他对“微量成分”的深入剖析,他列举了很多以前我从未注意到的物质,比如某些酯类、醇类、酸类,以及它们在不同发酵阶段的生成和转化,以及对白酒口感、香气、风格的影响。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还对不同地区、不同厂家、不同年份的白酒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仿佛在我眼前打开了一幅幅生动的白酒风味地图。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逐渐领悟到勾兑的精髓,而不是被淹没在复杂的专业术语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