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味道,是历史,是记忆,是情感。关于食物的深刻记忆,大多与人生的酸甜苦辣紧紧相连。高贵的满汉全席、精致的官府美食、琳琅满目的市井佳肴,甚至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汁、乡土气息浓重的爆肚,都能让人念念不忘,各种各样的美食和老北京难以言传的味道,传达着京味文化的魅力与风情,早已嵌进了历史脉络之中,成为北京城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人的饮食记忆,不仅仅只是欲望的记忆,更映照的是一个城市的饮食风情,是人文的记忆,也是生命的记忆。
本书重在通过对老北京饮食生活的回忆,以及对宫廷风味、北方少数民族风味和山东风味为代表的集萃百家、兼收并蓄、格调高雅、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京味饮食文化的记述,从饮食这一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习俗视角,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人口结构的饮食文化在北京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化过程,展现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
王丹,1966年出生,籍贯北京,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从事管理工作。承担学校公共选修课“北京导游”中部分专题课程讲座;曾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京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作北京历史文化的专题讲座;应邀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华文教育教师研习”培训班、“中国寻根之旅”海外优秀华裔青少年夏令营作北京文化专题讲座;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教材——北京历史文化》的编写和志愿者培训讲座。发表过《北京南城与京剧艺术》《京华大观园——恭王府花园》《北京的醇亲王府》《赛金花与八国联军——一桩历史的悬案》《慈禧与万牲园》《清代“旗民分居”政策对北京文化的影响》《“南宛北季”话烤肉》等多篇论文。
目录
名噪京城的饭庄与饭馆
消失的二荤铺与大酒缸
老北京那些“跑堂儿的”
故宫前代味
清代官府菜的活化石——谭家菜
京菜头牌——北京烤鸭
餐桌上的“大戏”——北京涮羊肉
“南宛北季”话烤肉
清净无染的北京清真菜
“洁”字为先的北京清真小吃
红白喜事中的“口子菜”
贴秋膘·坤宁宫吃肉·砂锅居
京味儿中的“化腐朽为神奇”
远去的味道
不是茶的“茶”
北京的传统糕点
北京人冬天的当家菜——大白菜
年味儿
西餐在北京
说说老北京餐桌上那些规矩
精彩书摘
味道,是历史,是记忆,是情感。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味道,它与街道、院落、景观等有形的建筑物不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令人无法忘怀的,而它的消失往往也是不知不觉、无声无息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作为一种非常具体的生活方式,成为窥察地域文化的极好窗口,也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特色。戴安娜·艾克曼(美国)所著《感觉的自然史》一书中说:“食物对大多数生命来说,是快乐的源泉。那是一种复合的满足感,既是生理的,同时也是心理的,其中很大一部分还与童年的记忆相关联。”随着怀旧风起,饮食文化的寻根更加令人欲罢不能。人们发现,味蕾记住的味道不仅可以带来愉悦的心情,还可以唤醒记忆。这种记忆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童年少年时期养成的。它与人们的生长环境、生活状态、地域特点、血脉亲情联系在一起。且看今日,无论是街头餐馆还是电视、网络中的美食专题,什么“妈妈的菜”“童年的味道”“胡同滋味”等,都让人们感受到与家乡有关的唇齿之间、味蕾之中的情缘与记忆。当人们品味着记忆中的味道时,注重的已不再是食物本身,而是将情怀转化为日常生活的点缀,是“人文”的记忆。
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千百年来全国各地各民族的美味佳肴,驰名饮品,在此相互影响、融合与升华。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我国北方重镇,更是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交往融合的中心地之一。作为一个“五方杂处”的大都市,汉、满、蒙古、回等各族人民聚居于此,世界和全国各地文化在此融会交流,也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带到了北京。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人口结构的饮食文化在北京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化,最终形成了以宫廷风味、北方少数民族风味和山东风味为代表的集萃百家、兼收并蓄、格调高雅、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京味饮食文化。
“帝都品物,擅天下无双”,作为有着八百多年建都史的“首善之区”,北京集全国之物力,将中国精致的生活赋予了宫廷、皇室、士大夫和商人等各阶层人士。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集中了全国最丰美的食品,并通过中外交流,不断地吸收国外饮食文化中的精华。《旧都文物略》对昔日北京的饮食文化有这样一段描述:“北平昔为皇都,豪华素著,一饮一食,莫不精细考究。市贾逢迎,不惜尽力研求,遂使旧京饮食得成经谱。故挟烹调技者,能甲于各地也。”可见当时京城饮食文化已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从高贵的皇宫御膳、精致的贵族府宴到琳琅满目的市井小吃,北京饮食文化显现出了丰富的层次性。
“一口京腔,两句二黄,三餐佳馔,四季衣裳。”作为天子脚下的百姓,在帝都精致生活的熏染下,不分小康与贫穷,都会把生活过的精细、讲究。老北京人的饮食习惯颇具特色,一年四季,讲究什么节令吃什么食物,如:打春的春饼、抻面;夏至的凉面、荷叶粥;立秋的白煮肉、烤肉;冬至的馄饨。节日中有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小年儿的糖瓜,除夕的饺子,初一的年糕,上元节的元宵,五月节(端午节)的粽子,乞巧节(七夕)的时令水果,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花糕……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一日三餐品种繁富。以早餐的品种为例,干的有炸油饼、油条、焦圈、糖耳朵、枣儿切糕、炸糕;稀的有豆浆、豆汁、面茶、炒肝、老豆腐、豆腐脑、炸豆腐、杏仁茶……家常饮食之外,那些京城里老字号饭庄的美食更是各具特色,如“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都一处”的烧麦、“烤肉宛”的烤肉、“同合居”的葱烧海参、“仿膳”的宫廷御膳、“致美斋”的名点萝卜丝饼、“正明斋”的糕点、“月盛斋”的酱牛肉、“天福号”的酱肘子、“六必居”和“天源酱园”的酱菜、“通三益”的秋梨膏、“信远斋”的酸梅汤……数不清的美食为北京人的饮食生活增添了光彩。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大风味菜系及国外的著名餐饮,纷纷涌进北京,各地饮食风俗空前的大融合,使北京成为享誉中外的美食之都。“吃在北京”,名不虚传。在见证北京的现代化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北京传统的饮食习惯、饮食风俗逐渐淡化,成为了历史。一些餐饮老字号在时代的变迁下逐渐消失,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厨师对饮食文化不懈努力和心血的传统京味菜式,成为文化的缩影、历史的见证。那些老北京难以言传的味道与其所传达的京味文化的魅力与风情,早已嵌进了历史脉络之中,成为北京城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故都风华录:京城百年物语 一部以寻常巷陌的“物”为线索,串联起京城百年风云变幻的非虚构史诗。 内容提要: 《故都风华录:京城百年物语》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教科书,它是一部关于“人”与“物”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老北京独特精神图谱的民间史志。本书深入挖掘了自清末民初至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城内最具代表性、却又最容易被宏大叙事遗忘的日常物件——从胡同里老张家的那把手工打制的黄铜马勺,到前门外大栅栏里绸缎庄的镇店之宝——绫罗绸缎,再到老城居民冬日里赖以生存的蜂窝煤炉,以及他们用来消磨时光的“老三样”(鸽哨、蝈蝈、蛐蛐)。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空泛地描述宫廷的威严或政治的波谲云诡,而是选择以“物”作为时间胶囊,通过对这些具体物品的材质、用途、传承方式、甚至磨损痕迹的细致描摹,反向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下,北京市民的生存哲学、生活习惯、审美情趣以及社会阶层间的微妙张力。 全书共分八个篇章,每一篇章聚焦一类核心“物种”,以物件为引子,追溯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并穿插数十位老北京口述史料的精彩片段,力求还原出声音、气味和温度俱全的“活着的”历史。 --- 第一章:瓦片下的泥土芬芳——居所与营生 本章聚焦于老北京居住形态最核心的元素:砖、瓦、木与土。我们探究一块青砖如何从城郊的窑厂运至城内,最终成为四合院的墙体。书中详尽考证了梁檩结构中的“卯榫”工艺,它不仅是建筑智慧的体现,更是家族观念的物质载体。同时,本章细致描绘了胡同里那些看似简单的营生工具:剃头的剃刀、磨刀的石轮、收粪的扁担。这些物件的形态和磨损度,直接记录了底层市民的辛勤劳作与尊严所在。特别收录了对清末几位著名大宅院管家关于日常采购和维护的详细口述记录,揭示了大家族运作背后的精细化管理。 第二章:市井间的烟火气息——饮食的器皿与传承 北京的“味”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更是盛放食物的器皿。本章的主角是那口铸铁的老砂锅,它如何世代相传,吸收了不同家庭的味道;老北京人对“瓷”的独特偏爱——从景德镇的贡瓷残片到自家用的粗陶碗,反映了对精致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妥协。此外,我们对老北京的“吃食”工具进行了深度挖掘:铜制的打酒壶、竹篾编的蒸笼、用于制作炸酱面的木杵。通过这些物件,读者可以窥见老北京人“不时不食”的季节观念以及对“体面”饮食礼仪的坚持。 第三章:光影中的衣料与针线——服饰的纹样与阶层 本章关注的是布匹与纺织品。从清朝贵族女性爱穿的织锦缎到普通百姓过冬的棉布,我们通过不同布料的纤维密度和染色技术,分析了当时的技术水平与社会阶层区分。重点介绍了老北京裁缝手中的“老虎头”剪刀和不同尺寸的骨质顶针,这些工具如何承载着几代人的技艺。书中还收录了对几位健在的老裁缝的访谈,他们回忆了定制一套寿衣或嫁衣所蕴含的复杂仪式和情感重量。 第四章:时间的脉动——计时与娱乐的物件 老北京人对时间的感知与现代人截然不同。本章聚焦于钟表。从紫禁城里的西洋自鸣钟,到胡同口茶馆里的铜壶滴漏,再到寻常百姓家里的老式挂钟,它们走动的声音构成了城市背景音。更引人入胜的是那些用来消磨时间的“小玩意”:鸽哨上的竹节工艺、竹制蛐蛐笼的透气设计,以及过去戏园子里用来记段落的木质签子。这些物件的衰落与保留,映射了娱乐方式的时代更迭。 第五章:笔墨里的春秋——文房的古意与新潮 本章细述了知识分子阶层与老北京的文化生活。主角是徽墨的香气、澄心堂纸的细腻触感,以及端砚上被反复研磨出的包浆。我们不仅仅描述这些文具的制作工艺,更关注它们如何被使用。例如,一个旧式书箱里,除了笔墨纸砚,通常还放着一盏小小的油灯和一副旧眼镜,这些“伴侣物件”揭示了阅读的艰辛与乐趣。书中特别对比了民国时期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与传统私塾先生在文具选择上的分野。 第六章:交通的变迁——从轿子到脚踏车 北京的交通工具,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最好注脚。本章从黄包车的坚固车把与磨损的坐垫入手,追溯了人力运输的巅峰与衰落。我们详细描绘了清末贵族使用的黑漆官轿的形制与等级标识,以及20世纪上半叶,“二八大杠”自行车作为第一代城市代步工具时,人们对它的珍视与保养。这些物件,无声地记录了城市节奏的加速。 第七章:信仰的寄托——神祇的塑像与祭祀用具 老北京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日常的祭祀用品得以体现。本章深入探究了不同宗教和民间信仰中共用的物件:香炉的铜质厚重感,佛龛上供奉的各式小摆件,以及用于占卜的竹签筒。书中详述了春节和中元节期间,不同阶层家庭祭祀用品的使用规制,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这些“敏感物件”如何被小心翼翼地隐藏或改造,以应对时局变迁。 第八章:旧物的再生——修补与循环的智慧 本章是对前七章物件精神的总结。老北京人有着极强的“惜物”观念,这本书的最后一个核心物件便是“补丁”与“浆糊”。我们探讨了那些专精于修补家具、缝补衣物的匠人,以及他们赖以为生的工具——各种形状的熨斗、特制的磨刀油。这些物件的“二手”生命周期,体现了老北京人对抗消耗性社会的独特生活哲学,也是那个时代资源循环利用的典范。 --- 作者寄语: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记录那些宏伟的纪念碑,而在于触摸那些被人们遗忘、磨损、甚至最终被丢弃的日常之物。因为,正是这些陪伴了无数普通人度过喜怒哀乐的物件,才真正构成了北京这座古老城市不可替代的灵魂印记。” 本书融合了扎实的考古发现、详尽的物证分析以及生动的口述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立体、充满生活气息的“北京时间切片”。它邀请读者放下对宏大历史的关注,转而俯身细看脚下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去感受那份沉淀在京城百年光阴里的,真实而温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