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古代楚辞资料汇编

韩国古代楚辞资料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京大学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韩国古代文学
  • 楚辞
  • 古代诗歌
  • 韩国文化
  • 文献汇编
  • 历史文献
  • 古典文学
  • 韩国历史
  • 文化研究
  • 诗歌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956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606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东亚楚辞整理与研究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80
字数:103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东亚楚辞资料汇编》中的一部分,收录朝鲜半岛历代文献中对屈原、楚辞引用、评论、研究的相关资料,以及相关拟骚之作。此汇编资料分为上下两册,以期较为全面的展现槿域对楚辞与楚文化的受容与变容样相。

作者简介

博士,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中韩文人来往尺牍的收集、整理和研究》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项目《18世纪中韩文人交流研究》1项等。

目录

前言
例言
一、屈原類
二、宋玉及其他作者
三、楚辭
四、《離騷》
五、《九歌》
六、《天問》
七、《九章》
八、《遠游》
九、《卜居》
十、《漁父》
十一、《九辯》
十二、《招魂》
十三、《大招》
十四、《惜誓》
十五、《招隱士》
十六、《吊屈原賦》
索引
韩国古代楚辞资料汇编:导言与探索 本书《韩国古代楚辞资料汇编》并非一部简单地罗列古籍的编纂,而是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国古代文学瑰宝——楚辞——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演变及其对韩国文学产生的独特影响。我们并非要探讨楚辞在韩国的“存在”与否,而是要考察其“接受”与“转化”的过程,以及由此催生出的韩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风貌。 一、 楚辞的远播: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辐射 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浪漫主义的色彩、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深刻的情感表达,自屈原的时代起便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其独特的句式、丰富的想象、磅礴的气势以及对神话传说的吸收,使其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古代中国的文化辐射力并非仅限于其疆域之内。《诗经》的流传,《史记》的远播,都证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而楚辞,凭借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也自然而然地跨越了地域的界限,飘向了四方。朝鲜半岛,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输入地,在历史长河中,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从文字、哲学、宗教,到艺术、天文、历法,中华文化的印记深深地烙印在韩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楚辞的传入,并非偶然。我们无需赘述楚辞在中国本土如何被传承和解读,本书的关注点在于,当这颗璀璨的东方文学明珠,抵达朝鲜半岛时,它遇到了怎样的土壤,又激起了怎样的涟漪。 二、 韩国古代文学的基石: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探讨楚辞对韩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韩国古代文学本身并非一张白纸。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根基。 1. 原始歌谣与萨满教传统: 韩国古代的口头文学,如新罗时期的“乡歌”,以及早期民间流传的歌谣,都蕴含着丰富的原始宗教情感和自然崇拜。萨满教在韩国社会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其祭祀仪式、神话传说、以及与自然神灵的沟通方式,构成了韩国古代文学独特的情感和想象源泉。这些原始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歌唱和叙事,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养分。 2. 汉文化影响的接收与转化: 韩国在历史上,很早就开始接收来自中国的汉文化。汉字、儒学、佛教等思想体系和文化载体,深刻地影响了韩国的文字、政治、社会结构以及思想观念。然而,韩国文化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对其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和融化,形成独具特色的韩国文化。这种“汉化”与“本土化”的交织,是理解韩国古代文学发展规律的关键。 3. 早期文学的特征: 在汉文化大规模传入之前,韩国文学主要以口头文学为主,形式相对质朴,情感表达直接,多与宗教仪式、劳动歌谣、民间传说等相结合。随着汉字和汉文的传入,韩国文学开始出现文字记录,并逐渐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但其本土的歌唱传统和情感表达方式依然顽强地存在着。 三、 楚辞的“潜移默化”:而非“直接移植” 本书旨在考察楚辞在韩国古代文学中的“潜移默化”,而非“直接移植”。我们不应期待在韩国古代文献中找到大量直接模仿屈原《离骚》、《九歌》的作品,而应关注楚辞的某些艺术特质、思想情感、以及意象,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渠道,渗透到韩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之中,并与其本土的文学传统相结合,产生新的艺术效果。 1. “骚体”的审美追求: 楚辞以其“骚体”的句式和结构,创造了一种雄浑跌宕、情感奔放的艺术风格。这种对情感深度、想象力以及宏大叙事的追求,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韩国作家对诗歌形式和情感表达的认知。即使在形式上不完全模仿,但其所蕴含的浪漫主义精神,对个体情感的深刻挖掘,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都可能在韩国古代诗歌中找到共鸣。 2. 神话传说与象征意义: 楚辞大量吸收了中国南方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中的怪兽、神灵,以及对湘君、湘夫人等神话人物的描绘。这些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意象和故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韩国古代文学本身也拥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想象,当楚辞中那些具有普适性的神话元素和象征意义传入后,很可能与其本土的神话体系产生对接,或者在韩国作家的笔下,以新的形式出现,赋予新的象征意义。 3. 理想主义与政治抱负: 屈原的楚辞,很大程度上承载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懑。这种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和政治抱负,在许多古代文明的文学中都具有普遍性。韩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同样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环境,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贤臣良将的期盼,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这些情感的抒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受到楚辞中那种忧国忧民、积极进取的情感模式的影响。 4. 艺术表达的借鉴: 楚辞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极具特色。其运用大量的虚词、感叹词,以及色彩鲜明的比兴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意象更加生动。这种对语言艺术的探索,对后世文学的语言锤炼,无疑具有启示意义。韩国古代作家在借鉴中国文学的同时,也会注意到楚辞在语言上的创新之处,并可能在不经意间,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四、 寻踪觅迹:本书的探索路径 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尝试在韩国古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寻找楚辞“潜移默化”的痕迹。这并非一项容易的工作,因为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往往是复杂而微妙的,它可能体现在: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选择: 韩国古代诗歌中,是否存在与楚辞中类似的,如对龙、凤、神女、仙境等意象的描绘?这些意象的出现,是否与楚辞的叙事和象征意义有所关联? 情感表达的模式: 韩国古代诗歌中,对理想的追求、对离别的哀伤、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神灵的 invocations,其情感模式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与楚辞的情感表达方式有所呼应? 叙事结构的启发: 尽管直接模仿楚辞的叙事结构的可能性较低,但楚辞那种将现实与幻想交织,将个体情感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是否会在韩国古代作品中,找到一些间接的体现? 文学批评与理论的间接影响: 尽管我们可能难以找到直接将楚辞作为研究对象的韩国古代文献,但在当时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探讨中,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认知,是否间接包含对楚辞艺术特点的理解? 本书的编纂者们,通过对韩国古代诗歌、散文、以及相关历史文献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力求呈现出楚辞在韩国古代文学中,那份“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独特印记。我们并非要为韩国古代文学“增添”什么,而是要揭示其内在的、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构成元素。 五、 结语:文化的交融与新生 文化如同生命,总是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中获得新的活力。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在传播过程中,并非只是被简单地复制,而是在与异质文化的碰撞中,激发出了新的生命力。韩国古代文学,在其坚实的本土基础上,又吸收了楚辞的某些艺术精华,与本土的歌唱传统、神话传说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学体系。 《韩国古代楚辞资料汇编》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而致力于探索这段鲜为人知的文化交流史。我们希望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与辨析,为学界提供一份宝贵的研究资料,并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在不同文明之间,思想与艺术如何跨越山海,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孕育出新的繁花。这不仅是对楚辞文学价值的进一步拓展,更是对人类文化共生共荣这一宏大命题的生动注脚。本书将是一次细致的梳理,一次深入的探究,一次对文化传播的审慎观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出版,无疑为东亚文化圈的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系。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陷入那种过度“民族化”或“去脉络化”的误区。它清晰地展示了汉文化母题在朝鲜半岛的“本土化”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舶来品”或“附属品”。书中收录的某些高丽后期诗人的作品,其对楚辞意象的化用已经达到了“青出于蓝”的境界,那种融合了本土山水精神的哀怨与抒情,读来别有一番风味,甚至比某些汉代楚辞的后人模仿之作更具生命力。我常常会把这本书和一些关于汉代辞赋的权威著作放在一起对照阅读,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奇妙。它帮助我跳出了以往以“中原”为中心的视野,认识到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视野的拓展,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文学研究者都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从装帧设计、纸张选择到排版校对,这部《韩国古代楚辞资料汇编》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的极高敬意。我特别留意了那些罕见的抄本影印件的清晰度,这往往是评判一套资料汇编质量的关键点。令人欣慰的是,即使是那些历经数百年风霜的墨迹,也得到了高质量的还原,字迹的细微差别、甚至是纸张的纤维纹理都依稀可见,这对于依赖细节进行校勘的学者来说,是何等重要的信息。这本书并非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典藏品,它更像是一套需要长期、反复、精细研读的“工作母本”。我甚至为它专门购置了一个高倍的放大镜,以便更清楚地辨认那些模糊的古笔。它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和资料的稀缺性,使得它成为了我个人书房中,关于古典汉文诗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订购这套书,主要还是出于一种学术“占有欲”,希望能补齐我在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引文的权威性来源。然而,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仅仅作为“引文出处”的工具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乐府诗”和“祭文”中楚辞影响的追踪。以往的观点往往将重点放在诗歌模仿上,但这部汇编却深入挖掘了其在宗教仪式和官方祭祀文书中的应用痕迹。这种跨文体、跨语境的考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楚辞情结”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一种文学风格,更像是一种渗透在整个社会上层精英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和表达工具。编辑团队在处理那些难以辨识的古本校勘时,也显得尤为审慎和严谨,提供了多方比对的脚注,这对于考据癖来说,简直是福音。每一次比对不同的版本,都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世纪的“文字侦探游戏”,充满了发现的惊喜。

评分

这部《韩国古代楚辞资料汇编》的厚重感着实让人望而生畏,光是目录就展现了编辑团队的浩大工程量。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文献汇编,但翻开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带有温度的文化考古报告。资料的搜集极为详尽,从新罗时期的汉文诗歌残篇,到高丽时代文人雅士对屈原辞赋的模仿与借用,脉络清晰得令人惊叹。尤其是一些罕见的碑刻拓本和私人藏书中的手稿影印件,这些都是国内一般图书馆难以见到的珍品。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楚辞”这种文学体裁是如何跨越地理和语言的界限,在朝鲜半岛的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直至开出独特的“半岛之花”。它不仅是语言学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材料,对于研究古代东亚的文化交流与思想渗透,也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证基础。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不同时期学者注释的对比分析,那种层层剥茧、追本溯源的考据精神,着实令人肃然起敬。对于任何一位严肃研究中韩文学关系或者古代诗歌史的学者而言,这套书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读物,而是必须常置案头的核心参考资料。

评分

拿到这套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典雅古朴的装帧设计,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仪式感。我本是个对古代文献不甚敏感的读者,通常只会浏览一些概述性的介绍,但这部汇编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它并非简单地将文献堆砌在一起,而是做了大量的上下文梳理和背景介绍。比如,书中对某些篇章中出现的“山川意象”在本土文学中的变迁,做了非常细致的图表和对比分析,这使得即使我对古代楚辞原文的典故不甚熟悉,也能迅速把握其在朝鲜半岛文人笔下被如何“挪用”和“再创造”。这种将宏大叙事分解为可理解单元的处理手法,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流畅而富有启发性。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将晦涩的古典文献与现代读者的认知系统连接起来。我甚至觉得,即便是文学爱好者,只要有耐心啃下开头的导论部分,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知识增量,远超一般通俗读物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