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店出售二手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选购!所购图书满29元包邮(新疆 西藏 青海,宁夏,甘肃及港澳台除外)一般当日16:00前下单,当日发货(发货时间周一至周六,如遇法定假日,发货时间顺延至假期后的工作日),有特别着急的客户请您谨慎下单。本店默认发韵达快递,从河北燕郊发货,一般同城次日达,外阜3-5日达。 关于二手图书的品相问题:本店一般默认八成新以上的二手图书才会出库发货,如有个别书达不到标准或者光盘丢失的情况,我们会在发货前与您联系。(二手图书品相因每个人的标准有差异,所以请追求完美的客户谨慎下单)。因为是多平台销售,故有小几率缺货情况出现,如有此等情况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如需帮助请给我们联系咨询,我们会及时回复,并根据您的下单时间安排发货。客服在线时间:周一至周六,早9点到晚6点。
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心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41.60元
作者:金盛华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040277241
字数:820000
页码:517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10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在版完整体系的基础上,重新表述了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社会心理学(第2版)》基本理论基础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并强化了该理论在各论深层解释体系上的贯穿。第2版内容保持了原书18章社会心理学主干的本体知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社会心理学概论(包括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三章)、社会心理发展(包括社会化,态度及其测量两章)、认知社会心理学(包括社会知觉,刻板印象与归因,自我概念和价值取向四章)、社会互动(包括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助人行为,侵犯行为五章)及社会影响(包括从众、依从和服从,劝导与态度改变,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合作、竞争与冲突四章)。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社会心理学(第2版)》适合用作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科书,也是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有高度引用价值的专业参考书。
目录
部分 社会心理学概论
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社会心理发展
第四章 社会化
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
第三部分 认知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八章 自我概念
第九章 价值取向
第四部分 社会互动
第十章 沟通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第五部分 社会影响
第十五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第十六章 劝导与态度改变
第十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第十八章 合作、竞争与冲突
关键词中英文对照表
英文人名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金盛华,1957年生,江苏盐城人,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留学美国、法国,受聘美国纽约布法罗大学心理学系任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社会心理学理事长、世界卫生组织(WHO)项目顾问,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项目顾问等职。提出了“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和“经验一体悟教育论”,出版《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等著作16种,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全国学术演讲听众达数十万人次。
文摘
序言
【二手】社会心理学 第2版 第二版 金盛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核心概念、重要研究方法和经典实验。作为一本结构严谨、内容翔实的教科书,它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人类在社会情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本书的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更新和补充,融入了近年来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使其更具前沿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一部分:社会心理学导论与研究方法 本部分将为读者构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框架,阐释其研究对象、核心问题以及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我们会探讨社会心理学是如何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和塑造我们对社会世界的认知。 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回顾社会心理学从哲学思考到科学研究的演变历程,介绍早期先驱的贡献以及学科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把握其学科特性和研究范式的变迁。 核心概念与研究范式: 深入解析“社会性”、“社会影响”、“社会认知”、“社会互动”等核心概念,明确社会心理学关注的独特视角。介绍描述性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等主要研究范式,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研究方法与伦理考量: 详细阐述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法、实验设计(如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强调在研究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以及统计分析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必须关注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如知情同意、隐私保护、避免伤害等,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人道性。 跨文化视角: 认识到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普遍性与局限性,探讨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社会行为、认知模式和社会规范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第二部分:社会认知 本部分聚焦于人们如何理解、解释和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社会信息。我们将探讨人们如何形成印象,如何对事物做出归因,以及这些认知过程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社会表征与印象形成: 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构建对他人和自身的社会表征,包括刻板印象、偏见和群体认知的形成机制。分析自动化认知过程(如原型启发)和控制化认知过程(如审慎思考)在印象形成中的作用。 归因理论: 深入探讨人们在解释行为原因时所遵循的心理机制。介绍费德勒的协变模型、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等经典理论,分析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观察者偏差等常见的归因偏差。理解归因过程对于理解人际关系、成就动机以及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态度及其形成与改变: 定义什么是态度,以及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分析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多种因素,如认知失调理论、说服过程(如源、信息、渠道、受众等因素的影响)和群体压力。 认知失调与自我辩护: 详细阐述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解释当个体的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会产生不适感,并会主动寻求减少这种不适感。分析自我辩护在维持自我价值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识别和应对认知失调。 第三部分:社会互动 本部分将深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包括吸引、关系、沟通、攻击性行为以及亲社会行为。 社会吸引与人际关系: 探讨影响人们相互吸引的因素,如邻近性、相似性、互补性、外貌吸引力以及相互喜欢。分析亲密关系的形成、发展和维持,介绍依恋理论在解释成人关系中的应用。 沟通与说服: 审视非语言沟通(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语言沟通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分析说服的心理机制,了解哪些因素能够提高说服的有效性,并识别常见的说服策略。 攻击性行为: 考察攻击性行为的定义、类型(如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及其根源。介绍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挫折-攻击假说、社会学习理论等关于攻击性行为的解释。探讨减少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策略。 亲社会行为: 关注利他行为、助人行为等积极的社会互动。分析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如移情、道德推理、社会规范以及情境因素。探讨“旁观者效应”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促进和鼓励亲社会行为。 第四部分:群体过程 本部分将聚焦于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以及群体本身的运作机制。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探讨个体在他人存在时,其绩效可能提高(社会促进)或降低(社会懈怠)的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群体决策与从众: 研究群体决策的特点,如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分析它们如何影响决策的质量。深入探讨从众现象,介绍阿希的从众实验,分析从众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领导与权力: 考察领导者的特质、行为风格以及领导的有效性。分析权力在群体互动中的作用,以及权力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群体冲突与合作: 探讨群体冲突的根源,如资源竞争、身份认同等。分析减少群体冲突和促进群体合作的社会心理学策略,如“群体间接触理论”。 第五部分:社会认同与社会影响 本部分将更深入地探讨社会认同的形成,以及个体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广泛影响。 自我概念与社会认同: 探索“自我”的本质,以及自我概念是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深入分析社会认同理论,理解个体如何通过认同群体来构建自身的身份。 偏见与歧视: 详细阐述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心理和社会根源。分析偏见的形成机制,如内群体偏爱、外群体攻击,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减少偏见。 服从与顺从: 研究人们在权威影响下表现出的服从行为。介绍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分析服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探讨顺从的各种策略,如“登门坎”技巧。 媒体与流行文化的影响: 分析现代媒体,如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对个体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探讨流行文化如何影响社会规范和群体认同。 第六部分: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部分将展示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健康心理学: 运用社会心理学原理来理解健康行为、疾病的心理因素以及心理干预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 探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的行为,以及如何利用社会心理学知识来促进环境保护。 法庭心理学: 分析证人证词的可靠性、陪审团的决策过程以及犯罪心理学等。 组织心理学: 将社会心理学应用于工作场所,研究员工动机、团队协作、领导力以及组织文化等。 社会问题干预: 探讨如何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来解决贫困、暴力、歧视等复杂的社会问题,并设计有效的干预方案。 本书的每一章都力求通过清晰的理论阐述、生动的案例分析和经典的实验介绍,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社会心理学的全面认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洞察社会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因,并为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目标: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掌握社会认知、社会互动、群体过程等关键领域的知识。 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审视社会信息,形成科学的判断。 认识到社会心理学在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旨在成为读者踏入社会心理学世界的一扇大门,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已有一定基础,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有益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