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手笔 中国台湾著名教育学家贾馥茗教授集数十年教学经验,择取教育名著精华,精要简述教育学理念,并结合新时代现状,兼顾东西方教育实践,为当代教育拨开迷雾,使研习者和读者大受其益。
破除流弊 着眼于教育的本质,并结合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教育思想,以破除当代教育的种种弊端。在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思想之中,它具有厘清迷思的指导作用,同时亦是一种有力的补充。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当今教育该走向何方?作者搜索二十余年,发现根据《中庸》似乎可以推究出中华文化中教育的本质。在本书中,作者怀抱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情怀,为未来的教育之路提供有益的思考。
贾馥茗(1926— ),河北青县人,中国台湾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学家,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获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教育博士学位,出任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教授,潜心教育学术研究,著作宏富,其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两岸教育学界。
《大学入门丛书》编辑旨意
简体版出版记言
再版序
自序
前言:从现象探讨本质
第—章从人开始
第—节生命历程
一、生理缺陷待弥补
二、发展阶段须适应
三、环境的力量
第二节自我期望的心理
一、自我期望中之“我”与“他”的作用
二、自我期望与自我作为
三、与自己比较或与人竞争
第三节意志力
一、意志的复杂性
二、意志的力量
三、主宰与自制
第四节追求意义和人生价值
一、追求自然现象意义的初步
二、追究道理
三、人生价值
第二章人性论点
第—节人性善恶之说
第二节人性内涵
一、自然之性
二、基本情感
三、欲求和情感并在
四、官能
五、心理作用
第三节从人的作用着眼
第三章率性修道
第—节率人性
一、导发潜能之善
二、善用可塑性
三、排除不良习染
四、确定方向
第二节修人道
一、人道命意
二、修道准则
第三节修己成人
一、成己者的条件
二、成人之道
第四章人道上承天道
第—节天道自然
一、自然现象
二、天道概念
第二节天道作用
一、生物之机
二、成物之德
三、变化莫测
四、通于圣人
第三节天道精神
一、诚——至精唯—
二、仁——博济无私
第四节人道配天道
一、知与行有不足
二、知必彻行必果
三、人道勿违天道
第五章人道教育要旨
第—节原则
一、坚持学习的“主动意向”
二、培养“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
三、为学习者创造人的价值生命
四、由本至末
第二节以发展人性为本
一、顺人情
二、重实践
三、立楷模
第三节以培养生活能力为基
一、幼年活动的生活倾向
二、生活能力的试探与练习
第四节因材施教
一、各种能力发展并重
二、随时纵横相通
第五节把握教育的适应性与不变性
有关教育的论述,早已非常宏富,但从学术系统的论述看,尚很少见“教育学”的完整系统。作者多年前就在追寻教育的根源,存在于心中的问题,主要的是:“人类为什么要有教育?”即是想对教育的“所以然”找出一个“从根本处”可以说得通的理由。这个想法似乎属于哲学领域中“形而上学”的探讨。
窥诸哲学家对形而上的探讨,基本上出自可见的某些“现象”,从而加上臆测,各自有其道理,却都难做定论。因为形而上的不可见,宇宙原始更非“后代人”所能“据实”验证。追究“教育原始”的困难,与之相同。作者初版的《教育的本质》,便是这种状况。只能说是“一得之愚”,说者姑妄言之,听者就姑妄听之罢了。
不过作者想尝试建立“教育学”的体系之心始终未变。作者心目中的“教育学”,应该包括形而上学(本质)、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以及方法。教育的本质在探讨教育的根源,认识论在认识教育,伦理学在探讨人的道德修养,美学在说明教育之美及人的审美修养,方法则述说教育方法如何运用。《教育的本质》出版后,又印行了《教育认识论》和《教育伦理学》,至于《教育美学》与《教育方法》则正在撰写中。
现《教育的本质》即将再版,因而将原著加以修正补充,仍然秉持原意,认为人基于“生而为人”的特征,有“修道”的必要,修道是人“自己”的义务,但须有人导之引之,是为教育之所由生。人所要修的道,称为“人道”。而人道乃由推演“天道”而来,因为天道化生万物,人也是万物之中的一类,也可以说“人是秉天道而生”,只是人特别禀赋了“天道精神”,这是和其他物类的不同之处。这一点差别,使人又有了另一种义务,即是在修己之外,还要“善群”,还要“参天地之化育”,以发扬天道,如此便成了“人道通于天道”。于是“修人道以配天道”,便是教育“由本至根”,将人和天地贯通起来的任务。
人不是天生就能达到这个境地的,需要“学”才能知能行,“学”则需要“教”,是“一贯”的道理。故而再事说明。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籍,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放”的快餐式读物,而是像一位良师益友,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去翻阅,都会带来新的领悟。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工具,一套审视世界的全新透镜。每一次重读,我都能从那些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更深远的意义,它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已经渗透到了我对日常工作和家庭教育的态度之中。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逻辑推演严密,但又极富文学色彩。有些段落读起来简直像诗歌一般优美,充满了哲思的韵味。这在学术性读物中是比较难得的,它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深度和严谨性的要求,也让普通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会沉浸其中,享受文字带来的美感。这种知性与感性并存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活力的配色,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厚重与前瞻性。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被它的书名所吸引的,它似乎触及到了一个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深层议题——教育的真正含义。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也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总觉得这样的实体书,带着油墨的香气,才能更好地承载那些需要我们静心研读的思想火花。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我原有的一些教育观的挑战与重塑。以往总觉得教育是关于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但读完之后,我开始更深层次地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它是否更关乎于个体生命潜能的激发,还是社会责任感的建立?作者似乎提供了一种更为宏大和包容的视角,引导读者跳出既有的框架,去审视教育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多重维度。
评分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思想的漫步,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不疾不徐,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让人醍醐灌顶的观点。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教育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洞察力,它不像有些理论那样高高在上,而是真正扎根于现实的土壤,让你在阅读时仿佛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教育场景在眼前缓缓展开。这种亲切感,让抽象的教育理念变得触手可及,也更容易引发我个人的共鸣和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