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翻译年鉴:2005-2006(汉英对照)
定价:298.00元
作者:中国翻译协会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119050850
字数:
页码:93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翻译年鉴2005-2006》是我国翻译史上部全面记录中国翻译行业发展现状,展现中国翻译行业*成果的大型工具书,也是中国翻译界向今年国际翻译日和明年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献礼。《年鉴》近100万字,设有法律法规、特别报道、翻译工作概览、译界出版物、译界组织机构、译界人物、大事记、资料统计、国际译界、附录等11个篇目和诸多栏目。内容丰富的栏目,几乎涵盖了2005-2006两年间我国译界重大活动、国际往来、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翻译服务、人才培训等方方面面基本情况。“资料统计”向社会公布了从1980年到2006年国家部门对我国翻译人才的各项统计。
目录
卷首语
翻译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与规范性文件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节选)
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
翻译专业职务试行条例
关于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有关问题的通知
中国翻译协会章程
中国翻译协会会员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翻译协会分支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翻译服务国家标准
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
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
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登记实施办法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持有者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实施办法
特别报道
中国翻译协会成功申办8届世界翻译大会
综述
实录
2006中国国际翻译文化周
综述
中国翻译产业上海宣言
实录
庆祝国际翻译日系列活动
庆祝2005年国际翻译日系列活动
综述
实录
庆祝2006年国际翻译日系列活动
综述
实录
翻译工作概览
翻译社会团体工作
翻译研究与翻译学科建设
翻译服务与翻译技术领域
其他领域翻译工作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
译界出版物
部分翻译专业类专著/论文集
部分翻译专业类教材/工具书
部分语言翻译类专业期刊
部分语言翻译类专业期刊论文
译界组织与机构
译界人物
中国翻译界大事记
资料统计
国际译界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年鉴,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阅其中的具体条目,但光是它的装帧和出版方的名头,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外文出版社的出品,那质量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印刷的精良程度,纸张的手感,都透露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而且,“中国翻译协会”作为主导力量,其权威性更是让人信服。我猜想,能在这样的机构主导下汇编出来的资料,其信息的准确度和覆盖面必然是行业内的顶尖水准。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了特定时期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脉络的实录。我尤其关注这种“汉英对照”的设置,这本身就体现了对国际交流的重视。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跨文化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来说,一本高质量的年鉴,其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定价,它代表着一种行业基石,是梳理过去、展望未来不可或缺的参照物。我希望能从中看到过去两年行业内重大事件的记录,以及那些推动翻译技术和理念进步的关键人物和成果的展示。
评分光看书名,我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中国翻译协会”出品,意味着它肩负着国家层面声音“走出去”和外部信息“引进来”的历史重任。二〇〇五、二〇〇六,恰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期,翻译工作在其中扮演了润滑剂和桥梁的角色。我好奇,这部年鉴如何量化或质化地呈现这种“桥梁作用”。它会不会收录一些关于国家级重大出版工程的翻译质量评估?或者,对于当时热点话题的翻译策略进行案例分析?我期待它能展现出一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精准,即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翻译工作是如何被组织、执行和检验的。这本年鉴无疑是观察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运用语言工具进行自我定位和对外沟通的绝佳窗口。
评分说实话,我更看重的是它所承载的时间跨度和行业视角。二〇〇五到二〇〇六,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已经算是一个需要“考古”的时间段了。彼时,互联网的应用尚未像现在这般深入渗透到翻译的每一个环节,许多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可能还处于一个相对传统的规范下。因此,这部年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横截面,让我们得以回溯那个“前沿”时代的行业生态。我设想,它会不会收录一些关于大型国际会议翻译服务标准制定的讨论,或者是一些新兴翻译技术(比如早期的机器翻译辅助工具)的初期应用报告?作为一名痴迷于翻译史的研究者,这种对“过去时态”的精准捕捉,比任何泛泛而谈的行业分析都要珍贵。它像一个时间胶囊,封存了当时译界精英们关注的焦点和正在攻克的难题,是理解当代翻译实践根基的钥匙。
评分从一个实际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这部年鉴的实用价值同样不容小觑。我期望它能提供详尽的统计数据和名录。比如,当年有哪些重要的翻译项目落地实施?哪些译者因为突出的贡献获得了表彰?这些信息对于学术研究和行业人脉的构建都至关重要。我猜想,它内部的分类体系一定是极为细致的,或许会按照语种、领域(文学、科技、法律等)进行划分。如果它能收录一些年度翻译理论的综述,那就更完美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检验一部年鉴是否合格的硬性指标。我希望它不要只是罗列成就,更要深入剖析成就背后的方法论。这种百科全书式的、结构严谨的编排方式,是其他碎片化信息源无法替代的,它提供的是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
评分这本书的“汉英对照”特性,让我联想到它面向的复合型读者群。它不仅服务于国内的翻译从业者和研究者,也必然是国外汉学家、跨文化研究者和国际机构了解中国翻译界动态的重要参考。因此,其内容的组织逻辑,必须同时满足中外读者的阅读习惯。我猜测,年鉴中的核心数据或重要文献摘要,都会被精心地双语呈现,以确保信息的无损传递。这种严谨的双语处理,体现了对“翻译的翻译”这一深层问题的关注。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关注那些涉及跨文化交际障碍和解决方案的记录。例如,某一特定文化概念在英译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以及国内专家是如何创新性地予以解决的。一本优秀的年鉴,应该像一面镜子,既能清晰地映照出自身的成就,也能诚实地揭示出挑战与不足,而这部年鉴,似乎就是这样一个严肃而可靠的行业记录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