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开始在药物滥用人员戒毒康复中探索以同伴教育的方法帮助他们戒毒康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同伴教育逐步走向成熟。《禁毒社会工作同伴教育服务模式研究——上海实践》在总结上海药物滥用人员同伴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就药物滥用人员同伴教育的发展背景、过程进行了思考,展开了同伴教育的理念、原则、内容、形式、过程、方法、运行机制、评估等基本要素。
在戒毒康复服务领域,同伴教育在西方和我国也都已经有一定的探索,但在全开放社区环境下药物滥用人员同伴教育的实践却相对少见。本书展现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同伴教育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运用于强制隔离戒毒之中,用同伴教育方法将社区戒毒康复与强制隔离戒毒链接起来,实现了社区戒毒康复与强制隔离戒毒的无缝衔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书实质上是禁毒社会工作者等多方面十年实践心血的总结,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成果。
第一章药物滥用人员同伴教育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同伴教育在禁毒领域何以可能
一、 同伴教育是应对严峻毒情的需要
二、 同伴教育是禁毒政策及其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 同伴教育是社区戒毒和康复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节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的同伴教育
一、 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制度建设
二、 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是同伴教育的制度基础
第二章 同伴教育的研究现状
第一节同伴教育的缘起
第二节同伴教育理论研究
一、 同伴教育概念界定
二、 同伴教育动力系统
三、 同伴教育应用的理论
第三节同伴教育实践研究
一、 同伴教育实施形式
二、 同伴教育成功实施的条件及步骤
三、 同伴教育实施模式
四、 同伴教育实施效果
五、 同伴教育实施的经验与问题
六、 同伴教育参与者研究
第三章药物滥用人员同伴教育的发展及其服务模式
第一节上海同伴教育服务的发展历程
一、 探索期
二、 培育期
三、 发展期
四、 发展期同伴教育服务的专业化发展特征分析
五、 上海戒毒康复同伴教育服务的总结
第二节上海同伴教育服务模式
一、 同伴教育模式的实务研究过程
二、 上海同伴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三、 上海同伴教育模式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深思,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严肃而又充满希望的气息给吸引住了。虽然我接触过不少社会工作方面的书籍,但像这样聚焦于“同伴教育”这一特定模式,并且放在一个具体案例——上海的禁毒实践——中进行深入剖析的,实在不多见。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严谨,他们并没有止步于描述一个简单的项目流程,而是试图提炼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行动模型。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于一线工作者辛勤付出的尊重,以及他们试图通过科学研究来提升服务效能的迫切愿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一段历史,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复杂社会问题如何通过创新性的、以人为本的方式去应对的绝佳窗口。我尤其期待后续能看到更多关于这种模式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干预对象上调整和适应性的讨论,那将使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佳作,对于任何关注社区矫正、药物滥用干预以及社会工作实务创新的同仁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安排非常巧妙,它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溯源,也有微观层面的案例剖析,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我个人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本土化”问题非常关注,而这本书恰恰是本土化研究的典范。它没有生硬地套用西方的干预模型,而是立足于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社会治理特点和文化背景,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禁毒支持体系。这种文化敏感性和地域适应性,是衡量一项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同伴角色在不同服务阶段(如初次接触、稳定康复期、回归社会期)的角色差异化设计,这种精细化的分层管理,体现了作者团队对服务对象需求的深刻洞察力。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对当前中国社会在处理毒品问题上的策略有了更立体、更人性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禁毒工作者的指南,也为理解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样本。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的专业对话,而非单向的信息灌输。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对同伴教育者在自我调适和职业倦怠应对方面的探讨,非常人性化,这常常是很多官方报告中会忽略的“软性”但至关重要的议题。我发现,这本书在构建服务闭环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关注了前端的教育和介入,也对后端的再融入和社会支持网络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部署。这种系统性的思维,使得“同伴教育服务模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干预手段,而是一套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社区服务领域耕耘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种参照系,让我们能够反思自己现有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激发我们去思考如何通过培养和组织具有相似经历的个体,来撬动更深层次的社会改变。这是一种充满力量、面向未来的视角。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这本关于社会工作实践的书,给我的震撼是多层次的。首先,它在叙事上非常贴近实际操作的肌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仿佛置身于上海那些充满挑战的社区服务现场,能真切地感受到社工们在处理敏感议题时所承受的压力与付出的耐心。作者对“同伴教育”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突破了我过去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刻板印象。他们是如何将那些曾经的经历者转化为赋能他人的中坚力量?这种内在驱动力的激发机制,以及如何在制度框架内保障同伴的稳定性和专业性,是书中探讨得尤为精彩的部分。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风险控制和伦理界限的章节,因为在涉及成瘾问题的干预中,这些环节的处理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难题,而是坦诚地展示了实践中的挣扎与智慧。它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做”,更是关于“为什么这样做有效”的深刻哲学思考。对于渴望将理论转化为可行策略的实践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张清晰而可靠的路线图。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学术著作往往抱持着审慎态度的读者,很多时候理论的堆砌会让人感到疏离。但这本书成功地避免了这一点。它那种扎根于具体社会土壤的论述方式,让人感到十分亲切和可靠。我尤其欣赏它在方法论上的精妙设计,它似乎是在用一种“情境化”的视角来解构禁毒工作的复杂性。想象一下,在一个高度敏感的公共卫生议题上,如何构建信任、如何进行非评判性的介入,这本书给出了非常细致的入职培训指南式的细节。我个人对于其中关于“赋权”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是空喊口号,而是通过结构化的服务流程,让受助者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问题解决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视角上的转换,对整个社会服务体系的优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项目长期效果评估的数据支撑,不过考虑到研究的难度,本书现有的成果已属不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