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宋赋研究:权力与形式(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定价:98.00元
作者:胡建升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313169211
字数:583000
页码:525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宋赋研究:权力与形式》以宋赋为研究对象,从权力与形式,宏观与微观,外部与内部研究宋赋的源流演变、文体特征及其与两宋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宋赋研究:权力与形式》特点:一、注重宋赋的知识考古研究。彰显宋赋的论述性质,将其放置在科举、宋学、党争、古文运动等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二、注重宋赋的文学形式研究。运用声律学和音韵学的知识,对宋代文赋散文化、试赋的用韵及格律进行详细的考察,探讨宋代赋体文学在形式上的新变特征。三、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质。跳出传统文学史的研究格套,综合运用音韵学、格律学、文体学等学理知识,大胆借鉴文学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比较政治哲学、后现代思潮等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
《宋赋研究:权力与形式》文献扎实,将文献考证与理论阐释相结合,对当前文学界重视赋体文学和开展赋文创作具有的理论指导作用。
目录
绪论
节 宋赋研究综述
第二节 宋赋研究的对象、意义及方法
章 宋赋:一个权力与形式的文学场域
节 作为文学形式的宋赋
第二节 作为知识论述的宋赋
第三节 作为文化认同的宋赋
第四节 作为政治权力的宋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科举与赋风
节 诗赋取士与北宋初期赋风
第二节 策论取士与北宋中期赋风
第三节 经义取士与北宋后期赋风
第四节 分科取士与南宋赋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学与赋风
节 宋学主体性的生成与赋风
第二节 宋学真理性的转型与赋风
第三节 理学道体的同一性与赋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党争与赋风
节 北宋中期党争与赋风
第二节 北宋后期党争与赋风
第三节 南宋党争与赋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古文运动和赋风
节 由崇圣情怀到有补于世
第二节 由言说性理到抒写真情
第三节 由诋仙排佛到援法入赋
第四节 由骈俪赋风到平易畅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人以文为赋论
节 赋学批评观照下的“以文为赋”
第二节 泛文学观念下的“以文为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宋人以学为赋论
节 赋兼才学的赋体认识
第二节 赋显才学的研究风气
第三节 赋重才学的创作实践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宋赋辨体考述
节 历代赋学辨体考论
第二节 从历代典籍看宋赋分体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文赋散文化论
节 句式的斑驳参差和审美特性
第二节 词语的灵活组合和审美情趣
第三节 结构的气韵生动和情韵美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文赋理趣论
节 文赋理趣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文赋理趣的多维存在及其意蕴
第三节 文赋理趣的文体特征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宋代科举试赋用韵考述
节 试赋用韵频率统计
第二节 题面限韵与考生押韵的关系
第三节 试赋每韵韵次及字数分布
第四节 试赋用韵犯例及处罚办法
第五节 科举试赋用韵考察对音韵学的补充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宋代科举试赋格律论
节 宋代科举试赋格律分析
第二节 试赋格律与诗律的异同比较
本章小结
附录
附录一:宋代科举试赋用韵表
附录二:宋赋辑佚
两宋赋家索引
两宋赋作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讲,我对学术著作的阅读速度通常比较慢,因为需要反复咀嚼其中的概念和论证链条。这本书在逻辑构建上是极为严密的,它很少使用那种一蹴而就的断言,而是步步为营地铺陈论据,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推论。这种行文风格,初看可能略显“慢热”,但一旦跟上作者的节奏,就会发现其论证的张力十足,几乎没有可以被轻易击穿的薄弱环节。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宋赋理论体系的严肃读者而言,这种扎实的、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无疑比那种浮光掠影的概括要可靠得多,它建立的是一个可供长期参考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别致,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封面的那种沉稳又不失文雅的气质。选用的纸张质感厚实,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让人感觉这本书并非市面上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精心打磨的学术力作。特别是字体排版上,那种疏朗有致的感觉,让我在阅读那些复杂的理论论述时,眼睛不容易感到疲劳。装帧上的这种用心,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内容本身的扎实程度,它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对传统审美的致敬。我个人对于这种既注重学术深度又兼顾阅读体验的出版物总是抱有好感,这无疑为阅读过程增添了一份仪式感,也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细细品味作者的良苦用心。
评分其中关于“形式”的探讨部分,着实让我受益匪浅,这部分的处理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很多关于古典文学形式的研究,容易陷入对格律或修辞的孤立分析,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将形式视为权力表达和受众接受的“容器”和“中介”。作者并未将形式简单地视为装饰,而是深入剖析了特定历史情境下,某些形式特征是如何被精心设计,以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迎合特定审美趣味的。这种对文本“技术层面”与“意识形态层面”的联结,展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史学研究范式,拓宽了我对文学作品“功能性”的理解边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或许是它对于“失落的声音”的挖掘和重构。在宏大的权力叙事之下,总有一些边缘化的声音和未被充分表达的个体经验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作者在分析那些主流的、被官方认可的赋作时,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努力去捕捉那些潜藏在文本深处的,关于文人自我定位的困惑、对时局的隐晦批评,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抵抗”的痕迹。这种对文本的“深潜”,体现了研究者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尊重,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寻宝般的乐趣——在看似千篇一律的辞藻中,发现了被压抑的人性微光,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学术价值和人文关怀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从阅读的整体感受来说,作者在梳理宋代赋这种文体时,展现出了惊人的跨学科视野。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文学史梳理,但实际上,它巧妙地将政治制度的演变、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甚至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的心态变化都熔铸一炉,形成了非常立体的分析框架。这种多维度的切入点,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文本分析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透过那些华丽的辞藻,触摸到宋代真实的历史脉搏。特别是当作者探讨某些赋作如何成为特定时期权力运作的“代码”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强烈,让人忍不住要回溯原文去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