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 社会科学 书籍 |
| 作者: | 马戎 |
| 定价: | 89.0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50979199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1939年,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益世报?边疆周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文章,后引发了关于“中华民族”定义的激烈争论。直至今日中国的“民族构建”究竟应当以“中华民族”为单元,还是以56个“民族”为单元,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本书汇集了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发表的重要论文以及对当年那场争论进行回顾的文章,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当年那场大争论的原貌并思考应如何理解今天中国的民族问题。 |
| 目录 | |
| 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 ——回顾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代导言)【马 戎】 “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顾颉刚】 中华民族是一个【顾颉刚】 读了顾颉刚先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之后【张维华】 论边疆教育【吴文藻】 《来函》【白寿彝】 中华民族与回教【孙绳武】 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费孝通】 坚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信念【马 毅】 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顾颉刚】 来函两封【鲁格夫尔】 名词的讨论——关于“国家,民族,华北,华南”等【方 豪】 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续)【顾颉刚】 用历史的观点对鲁格夫尔先生说几句话【徐虚生】 再论中华民族与回教【孙绳武】 云南没有民族问题【陈碧笙】 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胡体乾】 致朱家骅、杭立武【傅斯年】 论所谓汉族【杨向奎】 国族政策与民族研究之分类与关系【杨成志】 论中华民族与民族主义——读顾颉刚《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后【翦伯赞】 我为什么写“中华民族是一个”?【顾颉刚】 如何可使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在伊斯兰学会的讲演词【顾颉刚】 顾颉刚先生百年祭【费孝通】 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辩的考察【周文玖 张锦鹏】 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抗战前后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争【黄天华】 吴文藻与民国时期“民族问题”论战【王炳根】 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黄兴涛】 徘徊到纠结:顾颉刚关于“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解 ——读《顾颉刚日记》随札之一【葛兆光】 只有一个中华民族——民国时期改废国内各族称谓的历史考察【娄贵品】? ? |
| 编辑 | |
在中国抗日战争*艰苦的1939年,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益世报?边疆周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文章,明确提出中国只存在一个“中华民族”,而把中国的汉、满、蒙、回、藏等群体都称为“民族”,是帝国主义分化和瓦解中国的策略和阴谋,伪满洲国即是一例。文章发表后引发了关于“中华民族”定义的激烈争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费孝通先生曾撰文明确表示不同意见。当年那场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争论已经过去70多年,今天中国固然没有面临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的直接威胁,但一些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令人担忧。中国的“民族构建”究竟应当以“中华民族”为单元,还是以56个“民族”为单元,直至今日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本书汇集了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发表的重要论文以及对当年那场争论进行回顾的文章,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当年那场大争论的原貌并思考应如何理解今天中国的民族问题。 |
这本《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出版,无疑在当代学术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它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风雨飘摇的1939年,去重新审视和解构当时围绕“中华民族”概念所展开的那些深刻、复杂甚至充满矛盾的论辩。我首先被其宏大的历史视野所吸引,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知识分子群体、政治派别乃至民间舆论在面对民族危机时,对于“我们是谁”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哲学思辨与政治实践。那种紧张感,那种在内忧外患中对民族认同的迫切探求,仿佛透过文字的屏障扑面而来。书中对当时报刊、秘密文献和个人通信的细致梳理,揭示了“民族”一词在那个特定历史关口所承载的巨大能指和多重意涵,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或血缘的集合,更是一场关于生存、未来与意识形态的激烈角力。特别是对一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声音的挖掘,使得整个图景变得异常立体和富有层次感,让人不禁思考,如果当时的声音能有更多流传,历史的走向是否会增添更多变数。这种对历史语境的精准把握和对复杂人性的刻画,是此书最引人入胜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不是平铺直叙的年代史,而更像是一场层层递进的“思想侦探剧”。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演,在不同的章节中设置了不同的高潮和转折点,紧紧扣住“1939”这个时间锚点。例如,在回顾了年初的几次重要学术会议辩论后,笔锋突然转向战时宣传机器如何“官方化”和“标准化”民族叙事的过程,这种对比制造出一种强烈的戏剧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话语权”转移的关注,探讨了在国家生存优先的背景下,那些原本充满学术思辨的“民族构成”讨论,是如何一步步被更有力的政治口号所取代。这种从“思辨”到“实践”的路径分析,揭示了危机时期知识生产的残酷现实:理论的生命力有时必须服从于政治的即时需求。读到此处,我感到一种深刻的无力感,但同时也为作者能够如此清晰地还原这种动态的权力转移过程而感到由衷的敬佩。
评分总体而言,这是一部极具颠覆性和启发性的作品,它迫使我们对“民族主义”这个词汇进行更为精密的解剖,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标签。作者的贡献在于,他不仅复原了1939年的“大讨论”,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用以审视任何一个处于身份认同危机中的现代社会。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与对宏大理论框架的批判性反思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既扎实又充满思想的流动性。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究竟是如何选择成为“我们”的?这种对历史建构过程的细致展示,对于理解当代任何一个新兴或重塑中的民族身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近乎学究式的严谨与冷静,但其行文的张力却足以牵动每一个对民族史有兴趣的读者。它绝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才能跟上作者构建的复杂论证链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似乎对“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张力有着独特的洞察力,在分析1939年论战时,他巧妙地穿插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表述差异,比如南方知识界的关注点与北方抗战主战场民众的情绪反应,二者如何在一个共同的“中华民族”框架下实现聚合与张力并存。这种细腻的比较和对照,避免了将历史简化为单线发展的线性叙事。它迫使我们跳出后世的定论,去体验1939年那个时刻人们的困惑与挣扎。对一些关键的理论家——那些我们现在可能只记住了他们政治立场的学者——在理论形成初期的思想蜕变过程的描绘,也极其精彩,展现了思想在时代洪流中如何被锻造、被重塑。
评分从装帧设计到引用的参考文献来看,这都属于重量级的学术专著,但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社会科学研究,转化成了一种具有强烈代入感的历史重构。作者在描述那些激烈的笔战时,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式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硝烟味,仿佛能闻到旧式纸张被反复翻阅的酸腐气息。我注意到,书中对“边缘民族”在1939年“中华民族”论述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深入且充满同情心的考察。这部分内容挑战了许多既有的、过于宏大的历史框架,展示了在构建统一的民族身份认同时,往往需要付出哪些群体被遮蔽的代价。这种对“被遗忘者”的回归性书写,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价值深度,让“中华民族”的概念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系列复杂、甚至痛苦的群体协商与妥协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