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 社会科学 书籍

“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 社会科学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民族认同
  • 民族主义
  • 历史讨论
  • 社会科学
  • 1939年
  • 文化认同
  • 中国近现代史
  • 政治思想
  • 学术研究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蓝书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1998
商品编码:23232176396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 社会科学 书籍
作者:马戎
定价:89.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09791998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小16开

  内容简介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1939年,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益世报?边疆周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文章,后引发了关于“中华民族”定义的激烈争论。直至今日中国的“民族构建”究竟应当以“中华民族”为单元,还是以56个“民族”为单元,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本书汇集了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发表的重要论文以及对当年那场争论进行回顾的文章,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当年那场大争论的原貌并思考应如何理解今天中国的民族问题。   

  目录
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
  ——回顾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代导言)【马 戎】
“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顾颉刚】
中华民族是一个【顾颉刚】
读了顾颉刚先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之后【张维华】
论边疆教育【吴文藻】
《来函》【白寿彝】
中华民族与回教【孙绳武】
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费孝通】
坚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信念【马 毅】
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顾颉刚】
来函两封【鲁格夫尔】
名词的讨论——关于“国家,民族,华北,华南”等【方 豪】
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续)【顾颉刚】
用历史的观点对鲁格夫尔先生说几句话【徐虚生】
再论中华民族与回教【孙绳武】
云南没有民族问题【陈碧笙】
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胡体乾】
致朱家骅、杭立武【傅斯年】
论所谓汉族【杨向奎】
国族政策与民族研究之分类与关系【杨成志】
论中华民族与民族主义——读顾颉刚《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后【翦伯赞】
我为什么写“中华民族是一个”?【顾颉刚】
如何可使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在伊斯兰学会的讲演词【顾颉刚】
顾颉刚先生百年祭【费孝通】
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辩的考察【周文玖 张锦鹏】
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抗战前后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争【黄天华】
吴文藻与民国时期“民族问题”论战【王炳根】
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黄兴涛】
徘徊到纠结:顾颉刚关于“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解
  ——读《顾颉刚日记》随札之一【葛兆光】
只有一个中华民族——民国时期改废国内各族称谓的历史考察【娄贵品】
? ?

  编辑

在中国抗日战争*艰苦的1939年,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益世报?边疆周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文章,明确提出中国只存在一个“中华民族”,而把中国的汉、满、蒙、回、藏等群体都称为“民族”,是帝国主义分化和瓦解中国的策略和阴谋,伪满洲国即是一例。文章发表后引发了关于“中华民族”定义的激烈争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费孝通先生曾撰文明确表示不同意见。当年那场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争论已经过去70多年,今天中国固然没有面临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的直接威胁,但一些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令人担忧。中国的“民族构建”究竟应当以“中华民族”为单元,还是以56个“民族”为单元,直至今日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本书汇集了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发表的重要论文以及对当年那场争论进行回顾的文章,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当年那场大争论的原貌并思考应如何理解今天中国的民族问题。
 




《血与火的抉择:1939,民族认同的炼炉》 书籍简介 1939年,卢沟桥的枪声已响两年有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遍华夏大地,中华民族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然而,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民族危亡的共同敌人并没有完全消弭内部的分歧,反而激发出了一场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深刻、复杂且意义非凡的社会大讨论。本书并非直接探讨1939年那场特定讨论的细节,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这场讨论的深层历史语境、思想根源、社会动因以及它对塑造当代中国民族认同的深远影响,意在勾勒出在战火硝洗下,一个古老民族如何重新审视自我,凝聚力量,走向新生的思想图景。 一、 历史洪流中的时代之问 1939年,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相持阶段。前线的炮火轰鸣,后方的流离失所,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呼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民族危难催生出的时代之问。在此之前,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地域、方言、习俗的差异,以及晚清以来列强侵略造成的“国将不国”的恐慌,使得“民族”的概念,尤其是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华民族”的自觉,尚未完全成型。 本书将回溯至1939年之前,梳理中国近代以来民族思想的萌芽与发展。从晚清严复、梁启超对西方民族主义的引进与本土化,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五族共和”的初步尝试,再到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对民族意识的启蒙,一系列思想解放的浪潮,都在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着探索和奠定。然而,这些探索往往伴随着内部的张力:究竟什么是“中华民族”?是狭隘的汉族中心论,还是包容所有中华儿女的广义概念?是基于共同血缘,还是基于共同命运与文化?这些问题,在1939年,在民族存亡的巨大压力下,被再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 二、 战火纷飞中的思想激荡 1939年的中国,不同政治力量、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着民族的挑战。国民党政权作为当时的执政者,虽然提出“抗战到底”的口号,但其内部关于民族政策、抗战战略的讨论,依然存在着复杂的考量。而共产党,则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更加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并将抗日战争提升到民族解放的高度,呼唤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除了这两大政治力量,本书还将考察其他社会群体在1939年这场思想激荡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民族意识的敏锐捕捉者和积极传播者。他们在报刊、杂志、书籍中发表大量文章,探讨民族起源、民族性格、民族前途,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情感唤醒。他们的讨论,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也有对现实的针砭与呼吁,更有对未来的憧憬与构想。 同时,本书也会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与民族情感。在遭受日寇蹂躏的土地上,无数中国人为了生存而挣扎,他们的苦难与抗争,正是“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最生动的注脚。从东北的抗日联军到四川的川军出川,从沿海的渔民到内地的农民,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着对家国的忠诚与对民族的认同。这场讨论,并非仅仅是精英阶层的思想游戏,更是渗透到社会肌理,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感与行动。 三、 概念的重塑与认同的凝聚 “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本质上是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进行一次深刻的重塑与再定义。在1939年,这个概念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称谓,或是一个历史上的模糊概念,而是成为凝聚人心、团结抗敌的精神旗帜。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场讨论中出现的几种主要观点和思潮。例如,一些学者强调“五族共和”的理念,主张将汉、满、蒙、回、藏等各民族纳入“中华民族”的范畴,强调平等与融合;另一些人则可能侧重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将共同的文化传统视为民族认同的核心;还有一些观点可能更侧重于对日寇侵略的共同反抗,将民族生存的危机感作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直接动力。 在探讨这些思想观点的同时,本书将着重分析这场讨论是如何从理论的层面,逐渐走向社会实践,最终凝聚成强大的民族认同力量的。这种力量,体现在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不分地域、不分阶级、不分党派,为了共同的目标——驱逐日寇,保卫家园——而团结起来。这种认同,不是被强加的,而是被战火淬炼,被共同的苦难与抗争所唤醒和巩固。 四、 历史的回响与当代的启示 1939年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展开的大讨论,虽然其直接的讨论内容可能已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却贯穿至今。本书认为,这场讨论是理解当代中国民族认同形成的关键环节。它为新中国成立后,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提升到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通过对1939年这场思想激荡的回顾与梳理,本书旨在让读者深刻理解,一个民族的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时代的挑战下,不断被塑造、被定义、被强化的。1939年的讨论,正是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自我认知与精神重塑的节点。它告诉我们,面对外部的压迫与挑战,一个民族最强大的力量,往往源于内心的觉醒与高度的团结。 本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历史史料,呈现1939年那场思想巨浪的时代脉络与思想火花。它并非是对特定讨论文本的复盘,而是对一个伟大民族在生死关头,如何思考自身、凝聚力量、走向复兴的深刻洞察。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溯,本书希望引发读者对民族、国家、文化以及历史的更深层思考,认识到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思想的激荡与认同的凝聚,是何等的重要。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回响,更是对当下与未来,具有深刻启示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出版,无疑在当代学术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它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风雨飘摇的1939年,去重新审视和解构当时围绕“中华民族”概念所展开的那些深刻、复杂甚至充满矛盾的论辩。我首先被其宏大的历史视野所吸引,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知识分子群体、政治派别乃至民间舆论在面对民族危机时,对于“我们是谁”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哲学思辨与政治实践。那种紧张感,那种在内忧外患中对民族认同的迫切探求,仿佛透过文字的屏障扑面而来。书中对当时报刊、秘密文献和个人通信的细致梳理,揭示了“民族”一词在那个特定历史关口所承载的巨大能指和多重意涵,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或血缘的集合,更是一场关于生存、未来与意识形态的激烈角力。特别是对一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声音的挖掘,使得整个图景变得异常立体和富有层次感,让人不禁思考,如果当时的声音能有更多流传,历史的走向是否会增添更多变数。这种对历史语境的精准把握和对复杂人性的刻画,是此书最引人入胜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不是平铺直叙的年代史,而更像是一场层层递进的“思想侦探剧”。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演,在不同的章节中设置了不同的高潮和转折点,紧紧扣住“1939”这个时间锚点。例如,在回顾了年初的几次重要学术会议辩论后,笔锋突然转向战时宣传机器如何“官方化”和“标准化”民族叙事的过程,这种对比制造出一种强烈的戏剧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话语权”转移的关注,探讨了在国家生存优先的背景下,那些原本充满学术思辨的“民族构成”讨论,是如何一步步被更有力的政治口号所取代。这种从“思辨”到“实践”的路径分析,揭示了危机时期知识生产的残酷现实:理论的生命力有时必须服从于政治的即时需求。读到此处,我感到一种深刻的无力感,但同时也为作者能够如此清晰地还原这种动态的权力转移过程而感到由衷的敬佩。

评分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极具颠覆性和启发性的作品,它迫使我们对“民族主义”这个词汇进行更为精密的解剖,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标签。作者的贡献在于,他不仅复原了1939年的“大讨论”,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用以审视任何一个处于身份认同危机中的现代社会。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与对宏大理论框架的批判性反思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既扎实又充满思想的流动性。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究竟是如何选择成为“我们”的?这种对历史建构过程的细致展示,对于理解当代任何一个新兴或重塑中的民族身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近乎学究式的严谨与冷静,但其行文的张力却足以牵动每一个对民族史有兴趣的读者。它绝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才能跟上作者构建的复杂论证链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似乎对“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张力有着独特的洞察力,在分析1939年论战时,他巧妙地穿插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表述差异,比如南方知识界的关注点与北方抗战主战场民众的情绪反应,二者如何在一个共同的“中华民族”框架下实现聚合与张力并存。这种细腻的比较和对照,避免了将历史简化为单线发展的线性叙事。它迫使我们跳出后世的定论,去体验1939年那个时刻人们的困惑与挣扎。对一些关键的理论家——那些我们现在可能只记住了他们政治立场的学者——在理论形成初期的思想蜕变过程的描绘,也极其精彩,展现了思想在时代洪流中如何被锻造、被重塑。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引用的参考文献来看,这都属于重量级的学术专著,但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社会科学研究,转化成了一种具有强烈代入感的历史重构。作者在描述那些激烈的笔战时,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式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硝烟味,仿佛能闻到旧式纸张被反复翻阅的酸腐气息。我注意到,书中对“边缘民族”在1939年“中华民族”论述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深入且充满同情心的考察。这部分内容挑战了许多既有的、过于宏大的历史框架,展示了在构建统一的民族身份认同时,往往需要付出哪些群体被遮蔽的代价。这种对“被遗忘者”的回归性书写,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价值深度,让“中华民族”的概念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系列复杂、甚至痛苦的群体协商与妥协的结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