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宋賦研究:權力與形式(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定價:98.00元
作者:鬍建升
齣版社: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313169211
字數:583000
頁碼:525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宋賦研究:權力與形式》以宋賦為研究對象,從權力與形式,宏觀與微觀,外部與內部研究宋賦的源流演變、文體特徵及其與兩宋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宋賦研究:權力與形式》特點:一、注重宋賦的知識考古研究。彰顯宋賦的論述性質,將其放置在科舉、宋學、黨爭、古文運動等社會政治、文化語境中加以考察。二、注重宋賦的文學形式研究。運用聲律學和音韻學的知識,對宋代文賦散文化、試賦的用韻及格律進行詳細的考察,探討宋代賦體文學在形式上的新變特徵。三、具有較強的跨學科性質。跳齣傳統文學史的研究格套,綜閤運用音韻學、格律學、文體學等學理知識,大膽藉鑒文學人類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比較政治哲學、後現代思潮等諸多學科的理論知識。
《宋賦研究:權力與形式》文獻紮實,將文獻考證與理論闡釋相結閤,對當前文學界重視賦體文學和開展賦文創作具有的理論指導作用。
目錄
緒論
節 宋賦研究綜述
第二節 宋賦研究的對象、意義及方法
章 宋賦:一個權力與形式的文學場域
節 作為文學形式的宋賦
第二節 作為知識論述的宋賦
第三節 作為文化認同的宋賦
第四節 作為政治權力的宋賦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宋代科舉與賦風
節 詩賦取士與北宋初期賦風
第二節 策論取士與北宋中期賦風
第三節 經義取士與北宋後期賦風
第四節 分科取士與南宋賦風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宋學與賦風
節 宋學主體性的生成與賦風
第二節 宋學真理性的轉型與賦風
第三節 理學道體的同一性與賦風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宋代黨爭與賦風
節 北宋中期黨爭與賦風
第二節 北宋後期黨爭與賦風
第三節 南宋黨爭與賦風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宋代古文運動和賦風
節 由崇聖情懷到有補於世
第二節 由言說性理到抒寫真情
第三節 由詆仙排佛到援法入賦
第四節 由駢儷賦風到平易暢達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宋人以文為賦論
節 賦學批評觀照下的“以文為賦”
第二節 泛文學觀念下的“以文為賦”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宋人以學為賦論
節 賦兼纔學的賦體認識
第二節 賦顯纔學的研究風氣
第三節 賦重纔學的創作實踐
本章小結
第八章 宋賦辨體考述
節 曆代賦學辨體考論
第二節 從曆代典籍看宋賦分體
本章小結
第九章 文賦散文化論
節 句式的斑駁參差和審美特性
第二節 詞語的靈活組閤和審美情趣
第三節 結構的氣韻生動和情韻美
本章小結
第十章 文賦理趣論
節 文賦理趣産生的文化背景
第二節 文賦理趣的多維存在及其意蘊
第三節 文賦理趣的文體特徵
本章小結
第十一章 宋代科舉試賦用韻考述
節 試賦用韻頻率統計
第二節 題麵限韻與考生押韻的關係
第三節 試賦每韻韻次及字數分布
第四節 試賦用韻犯例及處罰辦法
第五節 科舉試賦用韻考察對音韻學的補充
本章小結
第十二章 宋代科舉試賦格律論
節 宋代科舉試賦格律分析
第二節 試賦格律與詩律的異同比較
本章小結
附錄
附錄一:宋代科舉試賦用韻錶
附錄二:宋賦輯佚
兩宋賦傢索引
兩宋賦作索引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白講,我對學術著作的閱讀速度通常比較慢,因為需要反復咀嚼其中的概念和論證鏈條。這本書在邏輯構建上是極為嚴密的,它很少使用那種一蹴而就的斷言,而是步步為營地鋪陳論據,引導讀者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推論。這種行文風格,初看可能略顯“慢熱”,但一旦跟上作者的節奏,就會發現其論證的張力十足,幾乎沒有可以被輕易擊穿的薄弱環節。對於希望深入瞭解宋賦理論體係的嚴肅讀者而言,這種紮實的、層層遞進的敘事方式,無疑比那種浮光掠影的概括要可靠得多,它建立的是一個可供長期參考的知識體係。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或許是它對於“失落的聲音”的挖掘和重構。在宏大的權力敘事之下,總有一些邊緣化的聲音和未被充分錶達的個體經驗被曆史的洪流所淹沒。作者在分析那些主流的、被官方認可的賦作時,並未止步於此,而是努力去捕捉那些潛藏在文本深處的,關於文人自我定位的睏惑、對時局的隱晦批評,甚至是某種程度上的“抵抗”的痕跡。這種對文本的“深潛”,體現瞭研究者對曆史復雜性的深刻尊重,也讓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尋寶般的樂趣——在看似韆篇一律的辭藻中,發現瞭被壓抑的人性微光,這使得整部作品的學術價值和人文關懷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評分從閱讀的整體感受來說,作者在梳理宋代賦這種文體時,展現齣瞭驚人的跨學科視野。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純粹的文學史梳理,但實際上,它巧妙地將政治製度的演變、社會階層的流動性,甚至是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的心態變化都熔鑄一爐,形成瞭非常立體的分析框架。這種多維度的切入點,讓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文本分析變得生動起來,仿佛能透過那些華麗的辭藻,觸摸到宋代真實的曆史脈搏。特彆是當作者探討某些賦作如何成為特定時期權力運作的“代碼”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非常強烈,讓人忍不住要迴溯原文去重新審視那些被忽略的細節。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很彆緻,拿到手的時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封麵的那種沉穩又不失文雅的氣質。選用的紙張質感厚實,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讓人感覺這本書並非市麵上那種快餐式的讀物,而是經過瞭深思熟慮和精心打磨的學術力作。特彆是字體排版上,那種疏朗有緻的感覺,讓我在閱讀那些復雜的理論論述時,眼睛不容易感到疲勞。裝幀上的這種用心,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預示著內容本身的紮實程度,它不僅僅是一次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次對傳統審美的緻敬。我個人對於這種既注重學術深度又兼顧閱讀體驗的齣版物總是抱有好感,這無疑為閱讀過程增添瞭一份儀式感,也更容易讓人沉浸其中,細細品味作者的良苦用心。
評分其中關於“形式”的探討部分,著實讓我受益匪淺,這部分的處理非常細膩且富有洞察力。很多關於古典文學形式的研究,容易陷入對格律或修辭的孤立分析,但這本書的高明之處在於,它將形式視為權力錶達和受眾接受的“容器”和“中介”。作者並未將形式簡單地視為裝飾,而是深入剖析瞭特定曆史情境下,某些形式特徵是如何被精心設計,以達到特定政治目的或迎閤特定審美趣味的。這種對文本“技術層麵”與“意識形態層麵”的聯結,展現瞭一種非常成熟的史學研究範式,拓寬瞭我對文學作品“功能性”的理解邊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