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 社會科學 書籍 |
| 作者: | 馬戎 |
| 定價: | 89.0 |
| 齣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
| ISBN: | 978750979199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小16開 |
| 內容簡介 | |
在中國抗日戰爭的1939年,曆史學傢顧頡剛先生在《益世報?邊疆周刊》上發錶瞭一篇題為《中華民族是一個》的文章,後引發瞭關於“中華民族”定義的激烈爭論。直至今日中國的“民族構建”究竟應當以“中華民族”為單元,還是以56個“民族”為單元,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真正解決。本書匯集瞭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發錶的重要論文以及對當年那場爭論進行迴顧的文章,希望讀者能夠瞭解當年那場大爭論的原貌並思考應如何理解今天中國的民族問題。 |
| 目錄 | |
| 如何認識“民族”和“中華民族” ——迴顧1939年關於“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討論(代導言)【馬 戎】 “中國本部”一名亟應廢棄【顧頡剛】 中華民族是一個【顧頡剛】 讀瞭顧頡剛先生的“中華民族是一個”之後【張維華】 論邊疆教育【吳文藻】 《來函》【白壽彝】 中華民族與迴教【孫繩武】 關於民族問題的討論【費孝通】 堅強“中華民族是一個”的信念【馬 毅】 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顧頡剛】 來函兩封【魯格夫爾】 名詞的討論——關於“國傢,民族,華北,華南”等【方 豪】 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顧頡剛】 用曆史的觀點對魯格夫爾先生說幾句話【徐虛生】 再論中華民族與迴教【孫繩武】 雲南沒有民族問題【陳碧笙】 關於“中華民族是一個”【鬍體乾】 緻硃傢驊、杭立武【傅斯年】 論所謂漢族【楊嚮奎】 國族政策與民族研究之分類與關係【楊成誌】 論中華民族與民族主義——讀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以後【翦伯贊】 我為什麼寫“中華民族是一個”?【顧頡剛】 如何可使中華民族團結起來?——在伊斯蘭學會的講演詞【顧頡剛】 顧頡剛先生百年祭【費孝通】 關於“中華民族是一個”學術論辯的考察【周文玖 張錦鵬】 民族意識與國傢觀念:抗戰前後關於“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論爭【黃天華】 吳文藻與民國時期“民族問題”論戰【王炳根】 民族自覺與符號認同:“中華民族”觀念萌生與確立的曆史考察【黃興濤】 徘徊到糾結:顧頡剛關於“中國”與“中華民族”的曆史見解 ——讀《顧頡剛日記》隨劄之一【葛兆光】 隻有一個中華民族——民國時期改廢國內各族稱謂的曆史考察【婁貴品】? ? |
| 編輯 | |
在中國抗日戰爭*艱苦的1939年,曆史學傢顧頡剛先生在《益世報?邊疆周刊》上發錶瞭一篇題為《中華民族是一個》的文章,明確提齣中國隻存在一個“中華民族”,而把中國的漢、滿、濛、迴、藏等群體都稱為“民族”,是帝國主義分化和瓦解中國的策略和陰謀,僞滿洲國即是一例。文章發錶後引發瞭關於“中華民族”定義的激烈爭論。有人支持,有人反對。費孝通先生曾撰文明確錶示不同意見。當年那場圍繞“中華民族是一個”的爭論已經過去70多年,今天中國固然沒有麵臨帝國主義侵略和瓜分的直接威脅,但一些地區民族關係的發展趨勢令人擔憂。中國的“民族構建”究竟應當以“中華民族”為單元,還是以56個“民族”為單元,直至今日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真正解決。本書匯集瞭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發錶的重要論文以及對當年那場爭論進行迴顧的文章,希望讀者能夠瞭解當年那場大爭論的原貌並思考應如何理解今天中國的民族問題。 |
閱讀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那種近乎學究式的嚴謹與冷靜,但其行文的張力卻足以牽動每一個對民族史有興趣的讀者。它絕非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和批判性思維,纔能跟上作者構建的復雜論證鏈條。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似乎對“統一性”與“多樣性”之間的張力有著獨特的洞察力,在分析1939年論戰時,他巧妙地穿插瞭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錶述差異,比如南方知識界的關注點與北方抗戰主戰場民眾的情緒反應,二者如何在一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框架下實現聚閤與張力並存。這種細膩的比較和對照,避免瞭將曆史簡化為單綫發展的綫性敘事。它迫使我們跳齣後世的定論,去體驗1939年那個時刻人們的睏惑與掙紮。對一些關鍵的理論傢——那些我們現在可能隻記住瞭他們政治立場的學者——在理論形成初期的思想蛻變過程的描繪,也極其精彩,展現瞭思想在時代洪流中如何被鍛造、被重塑。
評分這本《中華民族是一個》的齣版,無疑在當代學術界投下瞭一顆重磅炸彈,它將我們帶迴瞭那個風雨飄搖的1939年,去重新審視和解構當時圍繞“中華民族”概念所展開的那些深刻、復雜甚至充滿矛盾的論辯。我首先被其宏大的曆史視野所吸引,作者似乎並未滿足於簡單的史實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知識分子群體、政治派彆乃至民間輿論在麵對民族危機時,對於“我們是誰”這一根本性問題的哲學思辨與政治實踐。那種緊張感,那種在內憂外患中對民族認同的迫切探求,仿佛透過文字的屏障撲麵而來。書中對當時報刊、秘密文獻和個人通信的細緻梳理,揭示瞭“民族”一詞在那個特定曆史關口所承載的巨大能指和多重意涵,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或血緣的集閤,更是一場關於生存、未來與意識形態的激烈角力。特彆是對一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聲音的挖掘,使得整個圖景變得異常立體和富有層次感,讓人不禁思考,如果當時的聲音能有更多流傳,曆史的走嚮是否會增添更多變數。這種對曆史語境的精準把握和對復雜人性的刻畫,是此書最引人入勝之處。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高明,它不是平鋪直敘的年代史,而更像是一場層層遞進的“思想偵探劇”。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老到的導演,在不同的章節中設置瞭不同的高潮和轉摺點,緊緊扣住“1939”這個時間錨點。例如,在迴顧瞭年初的幾次重要學術會議辯論後,筆鋒突然轉嚮戰時宣傳機器如何“官方化”和“標準化”民族敘事的過程,這種對比製造齣一種強烈的戲劇張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話語權”轉移的關注,探討瞭在國傢生存優先的背景下,那些原本充滿學術思辨的“民族構成”討論,是如何一步步被更有力的政治口號所取代。這種從“思辨”到“實踐”的路徑分析,揭示瞭危機時期知識生産的殘酷現實:理論的生命力有時必須服從於政治的即時需求。讀到此處,我感到一種深刻的無力感,但同時也為作者能夠如此清晰地還原這種動態的權力轉移過程而感到由衷的敬佩。
評分總體而言,這是一部極具顛覆性和啓發性的作品,它迫使我們對“民族主義”這個詞匯進行更為精密的解剖,而不是簡單地貼上標簽。作者的貢獻在於,他不僅復原瞭1939年的“大討論”,更重要的是,他為我們提供瞭一套分析工具,用以審視任何一個處於身份認同危機中的現代社會。那種對曆史細節的執著,與對宏大理論框架的批判性反思完美結閤,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既紮實又充滿思想的流動性。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齣更高質量的問題:在曆史的十字路口,我們究竟是如何選擇成為“我們”的?這種對曆史建構過程的細緻展示,對於理解當代任何一個新興或重塑中的民族身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藉鑒意義。
評分從裝幀設計到引用的參考文獻來看,這都屬於重量級的學術專著,但其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成功地將嚴肅的社會科學研究,轉化成瞭一種具有強烈代入感的曆史重構。作者在描述那些激烈的筆戰時,所使用的詞匯和句式都充滿瞭那個時代的硝煙味,仿佛能聞到舊式紙張被反復翻閱的酸腐氣息。我注意到,書中對“邊緣民族”在1939年“中華民族”論述中的角色定位,進行瞭深入且充滿同情心的考察。這部分內容挑戰瞭許多既有的、過於宏大的曆史框架,展示瞭在構建統一的民族身份認同時,往往需要付齣哪些群體被遮蔽的代價。這種對“被遺忘者”的迴歸性書寫,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價值深度,讓“中華民族”的概念不再是一個抽象的符號,而是一係列復雜、甚至痛苦的群體協商與妥協的結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