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 社會科學 書籍

“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 社會科學 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華民族認同
  • 民族主義
  • 曆史討論
  • 社會科學
  • 1939年
  • 文化認同
  • 中國近現代史
  • 政治思想
  • 學術研究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蔚藍書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1998
商品編碼:23232176396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 社會科學 書籍
作者:馬戎
定價:89.0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
ISBN:9787509791998
印次: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小16開

  內容簡介

在中國抗日戰爭的1939年,曆史學傢顧頡剛先生在《益世報?邊疆周刊》上發錶瞭一篇題為《中華民族是一個》的文章,後引發瞭關於“中華民族”定義的激烈爭論。直至今日中國的“民族構建”究竟應當以“中華民族”為單元,還是以56個“民族”為單元,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真正解決。本書匯集瞭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發錶的重要論文以及對當年那場爭論進行迴顧的文章,希望讀者能夠瞭解當年那場大爭論的原貌並思考應如何理解今天中國的民族問題。   

  目錄
如何認識“民族”和“中華民族”
  ——迴顧1939年關於“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討論(代導言)【馬 戎】
“中國本部”一名亟應廢棄【顧頡剛】
中華民族是一個【顧頡剛】
讀瞭顧頡剛先生的“中華民族是一個”之後【張維華】
論邊疆教育【吳文藻】
《來函》【白壽彝】
中華民族與迴教【孫繩武】
關於民族問題的討論【費孝通】
堅強“中華民族是一個”的信念【馬 毅】
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顧頡剛】
來函兩封【魯格夫爾】
名詞的討論——關於“國傢,民族,華北,華南”等【方 豪】
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顧頡剛】
用曆史的觀點對魯格夫爾先生說幾句話【徐虛生】
再論中華民族與迴教【孫繩武】
雲南沒有民族問題【陳碧笙】
關於“中華民族是一個”【鬍體乾】
緻硃傢驊、杭立武【傅斯年】
論所謂漢族【楊嚮奎】
國族政策與民族研究之分類與關係【楊成誌】
論中華民族與民族主義——讀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以後【翦伯贊】
我為什麼寫“中華民族是一個”?【顧頡剛】
如何可使中華民族團結起來?——在伊斯蘭學會的講演詞【顧頡剛】
顧頡剛先生百年祭【費孝通】
關於“中華民族是一個”學術論辯的考察【周文玖 張錦鵬】
民族意識與國傢觀念:抗戰前後關於“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論爭【黃天華】
吳文藻與民國時期“民族問題”論戰【王炳根】
民族自覺與符號認同:“中華民族”觀念萌生與確立的曆史考察【黃興濤】
徘徊到糾結:顧頡剛關於“中國”與“中華民族”的曆史見解
  ——讀《顧頡剛日記》隨劄之一【葛兆光】
隻有一個中華民族——民國時期改廢國內各族稱謂的曆史考察【婁貴品】
? ?

  編輯

在中國抗日戰爭*艱苦的1939年,曆史學傢顧頡剛先生在《益世報?邊疆周刊》上發錶瞭一篇題為《中華民族是一個》的文章,明確提齣中國隻存在一個“中華民族”,而把中國的漢、滿、濛、迴、藏等群體都稱為“民族”,是帝國主義分化和瓦解中國的策略和陰謀,僞滿洲國即是一例。文章發錶後引發瞭關於“中華民族”定義的激烈爭論。有人支持,有人反對。費孝通先生曾撰文明確錶示不同意見。當年那場圍繞“中華民族是一個”的爭論已經過去70多年,今天中國固然沒有麵臨帝國主義侵略和瓜分的直接威脅,但一些地區民族關係的發展趨勢令人擔憂。中國的“民族構建”究竟應當以“中華民族”為單元,還是以56個“民族”為單元,直至今日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真正解決。本書匯集瞭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發錶的重要論文以及對當年那場爭論進行迴顧的文章,希望讀者能夠瞭解當年那場大爭論的原貌並思考應如何理解今天中國的民族問題。
 




《血與火的抉擇:1939,民族認同的煉爐》 書籍簡介 1939年,盧溝橋的槍聲已響兩年有餘,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遍華夏大地,中華民族正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然而,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民族危亡的共同敵人並沒有完全消弭內部的分歧,反而激發齣瞭一場圍繞“中華民族是一個”的深刻、復雜且意義非凡的社會大討論。本書並非直接探討1939年那場特定討論的細節,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這場討論的深層曆史語境、思想根源、社會動因以及它對塑造當代中國民族認同的深遠影響,意在勾勒齣在戰火硝洗下,一個古老民族如何重新審視自我,凝聚力量,走嚮新生的思想圖景。 一、 曆史洪流中的時代之問 1939年,中國正處在抗日戰爭的艱苦相持階段。前綫的炮火轟鳴,後方的流離失所,構成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呼聲,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民族危難催生齣的時代之問。在此之前,中國經曆瞭兩韆多年的封建王朝,地域、方言、習俗的差異,以及晚清以來列強侵略造成的“國將不國”的恐慌,使得“民族”的概念,尤其是一個統一、強大的“中華民族”的自覺,尚未完全成型。 本書將迴溯至1939年之前,梳理中國近代以來民族思想的萌芽與發展。從晚清嚴復、梁啓超對西方民族主義的引進與本土化,到辛亥革命推翻帝製,建立“五族共和”的初步嘗試,再到五四運動時期新文化對民族意識的啓濛,一係列思想解放的浪潮,都在為“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著探索和奠定。然而,這些探索往往伴隨著內部的張力:究竟什麼是“中華民族”?是狹隘的漢族中心論,還是包容所有中華兒女的廣義概念?是基於共同血緣,還是基於共同命運與文化?這些問題,在1939年,在民族存亡的巨大壓力下,被再一次推到瞭風口浪尖。 二、 戰火紛飛中的思想激蕩 1939年的中國,不同政治力量、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迴應著民族的挑戰。國民黨政權作為當時的執政者,雖然提齣“抗戰到底”的口號,但其內部關於民族政策、抗戰戰略的討論,依然存在著復雜的考量。而共産黨,則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同時,更加強調“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並將抗日戰爭提升到民族解放的高度,呼喚著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 除瞭這兩大政治力量,本書還將考察其他社會群體在1939年這場思想激蕩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知識分子群體,他們是民族意識的敏銳捕捉者和積極傳播者。他們在報刊、雜誌、書籍中發錶大量文章,探討民族起源、民族性格、民族前途,為“中華民族是一個”提供瞭豐富的理論支撐和情感喚醒。他們的討論,既有對曆史的迴顧與反思,也有對現實的針砭與呼籲,更有對未來的憧憬與構想。 同時,本書也會關注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與民族情感。在遭受日寇蹂躪的土地上,無數中國人為瞭生存而掙紮,他們的苦難與抗爭,正是“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最生動的注腳。從東北的抗日聯軍到四川的川軍齣川,從沿海的漁民到內地的農民,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詮釋著對傢國的忠誠與對民族的認同。這場討論,並非僅僅是精英階層的思想遊戲,更是滲透到社會肌理,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情感與行動。 三、 概念的重塑與認同的凝聚 “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討論,本質上是對“中華民族”這一概念進行一次深刻的重塑與再定義。在1939年,這個概念不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稱謂,或是一個曆史上的模糊概念,而是成為凝聚人心、團結抗敵的精神旗幟。 本書將深入剖析這場討論中齣現的幾種主要觀點和思潮。例如,一些學者強調“五族共和”的理念,主張將漢、滿、濛、迴、藏等各民族納入“中華民族”的範疇,強調平等與融閤;另一些人則可能側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將共同的文化傳統視為民族認同的核心;還有一些觀點可能更側重於對日寇侵略的共同反抗,將民族生存的危機感作為凝聚民族力量的直接動力。 在探討這些思想觀點的同時,本書將著重分析這場討論是如何從理論的層麵,逐漸走嚮社會實踐,最終凝聚成強大的民族認同力量的。這種力量,體現在韆韆萬萬的中國人,不分地域、不分階級、不分黨派,為瞭共同的目標——驅逐日寇,保衛傢園——而團結起來。這種認同,不是被強加的,而是被戰火淬煉,被共同的苦難與抗爭所喚醒和鞏固。 四、 曆史的迴響與當代的啓示 1939年圍繞“中華民族是一個”展開的大討論,雖然其直接的討論內容可能已被淹沒在曆史的塵埃中,但其産生的深遠影響,卻貫穿至今。本書認為,這場討論是理解當代中國民族認同形成的關鍵環節。它為新中國成立後,將中華民族的團結與統一提升到國傢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奠定瞭重要的思想基礎。 通過對1939年這場思想激蕩的迴顧與梳理,本書旨在讓讀者深刻理解,一個民族的認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曆史的洪流中,在時代的挑戰下,不斷被塑造、被定義、被強化的。1939年的討論,正是中華民族在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自我認知與精神重塑的節點。它告訴我們,麵對外部的壓迫與挑戰,一個民族最強大的力量,往往源於內心的覺醒與高度的團結。 本書將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豐富的曆史史料,呈現1939年那場思想巨浪的時代脈絡與思想火花。它並非是對特定討論文本的復盤,而是對一個偉大民族在生死關頭,如何思考自身、凝聚力量、走嚮復興的深刻洞察。通過對這段曆史的迴溯,本書希望引發讀者對民族、國傢、文化以及曆史的更深層思考,認識到在曆史的關鍵時刻,思想的激蕩與認同的凝聚,是何等的重要。這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迴響,更是對當下與未來,具有深刻啓示的寶貴財富。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那種近乎學究式的嚴謹與冷靜,但其行文的張力卻足以牽動每一個對民族史有興趣的讀者。它絕非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和批判性思維,纔能跟上作者構建的復雜論證鏈條。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似乎對“統一性”與“多樣性”之間的張力有著獨特的洞察力,在分析1939年論戰時,他巧妙地穿插瞭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錶述差異,比如南方知識界的關注點與北方抗戰主戰場民眾的情緒反應,二者如何在一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框架下實現聚閤與張力並存。這種細膩的比較和對照,避免瞭將曆史簡化為單綫發展的綫性敘事。它迫使我們跳齣後世的定論,去體驗1939年那個時刻人們的睏惑與掙紮。對一些關鍵的理論傢——那些我們現在可能隻記住瞭他們政治立場的學者——在理論形成初期的思想蛻變過程的描繪,也極其精彩,展現瞭思想在時代洪流中如何被鍛造、被重塑。

評分

這本《中華民族是一個》的齣版,無疑在當代學術界投下瞭一顆重磅炸彈,它將我們帶迴瞭那個風雨飄搖的1939年,去重新審視和解構當時圍繞“中華民族”概念所展開的那些深刻、復雜甚至充滿矛盾的論辯。我首先被其宏大的曆史視野所吸引,作者似乎並未滿足於簡單的史實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知識分子群體、政治派彆乃至民間輿論在麵對民族危機時,對於“我們是誰”這一根本性問題的哲學思辨與政治實踐。那種緊張感,那種在內憂外患中對民族認同的迫切探求,仿佛透過文字的屏障撲麵而來。書中對當時報刊、秘密文獻和個人通信的細緻梳理,揭示瞭“民族”一詞在那個特定曆史關口所承載的巨大能指和多重意涵,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或血緣的集閤,更是一場關於生存、未來與意識形態的激烈角力。特彆是對一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聲音的挖掘,使得整個圖景變得異常立體和富有層次感,讓人不禁思考,如果當時的聲音能有更多流傳,曆史的走嚮是否會增添更多變數。這種對曆史語境的精準把握和對復雜人性的刻畫,是此書最引人入勝之處。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高明,它不是平鋪直敘的年代史,而更像是一場層層遞進的“思想偵探劇”。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老到的導演,在不同的章節中設置瞭不同的高潮和轉摺點,緊緊扣住“1939”這個時間錨點。例如,在迴顧瞭年初的幾次重要學術會議辯論後,筆鋒突然轉嚮戰時宣傳機器如何“官方化”和“標準化”民族敘事的過程,這種對比製造齣一種強烈的戲劇張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話語權”轉移的關注,探討瞭在國傢生存優先的背景下,那些原本充滿學術思辨的“民族構成”討論,是如何一步步被更有力的政治口號所取代。這種從“思辨”到“實踐”的路徑分析,揭示瞭危機時期知識生産的殘酷現實:理論的生命力有時必須服從於政治的即時需求。讀到此處,我感到一種深刻的無力感,但同時也為作者能夠如此清晰地還原這種動態的權力轉移過程而感到由衷的敬佩。

評分

總體而言,這是一部極具顛覆性和啓發性的作品,它迫使我們對“民族主義”這個詞匯進行更為精密的解剖,而不是簡單地貼上標簽。作者的貢獻在於,他不僅復原瞭1939年的“大討論”,更重要的是,他為我們提供瞭一套分析工具,用以審視任何一個處於身份認同危機中的現代社會。那種對曆史細節的執著,與對宏大理論框架的批判性反思完美結閤,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既紮實又充滿思想的流動性。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齣更高質量的問題:在曆史的十字路口,我們究竟是如何選擇成為“我們”的?這種對曆史建構過程的細緻展示,對於理解當代任何一個新興或重塑中的民族身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藉鑒意義。

評分

從裝幀設計到引用的參考文獻來看,這都屬於重量級的學術專著,但其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成功地將嚴肅的社會科學研究,轉化成瞭一種具有強烈代入感的曆史重構。作者在描述那些激烈的筆戰時,所使用的詞匯和句式都充滿瞭那個時代的硝煙味,仿佛能聞到舊式紙張被反復翻閱的酸腐氣息。我注意到,書中對“邊緣民族”在1939年“中華民族”論述中的角色定位,進行瞭深入且充滿同情心的考察。這部分內容挑戰瞭許多既有的、過於宏大的曆史框架,展示瞭在構建統一的民族身份認同時,往往需要付齣哪些群體被遮蔽的代價。這種對“被遺忘者”的迴歸性書寫,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價值深度,讓“中華民族”的概念不再是一個抽象的符號,而是一係列復雜、甚至痛苦的群體協商與妥協的結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