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在国内甚至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方兴未艾的监控式警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证方法的运用为主线,综合运用法学、警察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本书将构建起中国监控式警务学说的框架,探讨其对于侦查破案、逮捕犯罪嫌疑人的重大意义,同时关注其使用成本,对侦查程序的正当性带来挑战,以及对公民的自由、隐私和其他权利构成的威胁。
目录
第一章公共视频监控的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视频监控
一、系统要素与基本功能
二、监控镜头的技术特征
三、从模拟技术到数字化技术的监控系统
第二节公共视频监控的目标与理论
一、CCTV的目标
二、全景敞视主义
三、威慑理论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初步分析
一、调研地区与方法
二、一个初步的数据分析:天网监控对犯罪预防的有限作用
第二章公共视频监控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第一节CCTV在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
一、初始发展阶段(1967~1993年)
二、迅速发展阶段——城市挑战赛(1994~22年)
三、22年后的趋势
四、监控探头数量
五、CCTV在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
第二节CCTV在美国的发展
第三节CCTV在澳大利亚的发展
第四节CCTV在加拿大的发展
第五节公共视频监控在中国的发展
一、社会监控的产生与发展
二、天网监控的产生与发展
三、我国CCTV系统现状
第六节小结
第三章天网监控运行机制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天网监控系统的管理
一、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二、监控室管理者与操作者的角色、职责与能力
三、管理规程制度及其运行
四、问题分析
第三节天网监控系统的运用
一、日常巡查
二、事后查询
三、问题分析
第四节小结
第四章天网监控与刑事司法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不同诉讼阶段天网监控运用效果分析
一、不同诉讼阶段的效果对比
二、侦查立、破案阶段的作用
三、后续诉讼阶段的作用
第三节天网监控在刑事诉讼中的功能性作用
一、各种功能性作用对比
二、辨认、识别犯罪嫌疑人
三、跟踪犯罪嫌疑人及涉案车辆行动轨迹
四、发现其他证据线索
五、辅助审讯
六、证实犯罪
第四节问题分析:两类监控的运用及其制约性因素
一、不同类型天网监控的适用概况
二、不同种类监控画面质量对天网监控功能的影响
第五章警察对天网监控的态度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警察对CCTV的实践
二、CCTV对警察办案工作量的影响
三、警察对CCTV的态度
第二节研究方法和样本
一、研究方法
二、样本描述
第三节研究发现
一、对天网的实践
二、认知与评价
三、天网的效用
四、影响性因素
第四节结论
一、对天网的实践
二、认知与评价
三、天网的效用
四、影响性因素
第六章公众对天网监控的态度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公众对CCTV的支持度
二、公众对CCTV技术特征的认知
三、CCTV与公共安全感的提升
四、CCTV与公民权(隐私权)的限制
第二节研究方法与样本
一、研究方法
二、样本描述
第三节研究发现
一、认知与评价
二、支持程度及影响因素
三、不支持程度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结论
一、对天网的认知
二、对天网的支持度及假设性感知
结语
附录
美国公共视频监控中的隐私权保护——司法、行政与立法之困局
一、导论
二、司法机关对于公共视频监控的态度
三、举步维艰的立法实践
四、形式化的行政监管
五、结论
美国权力分立制度对公共视频监控中隐私权保护的影响
一、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对公民权利的威胁及美国监管困局
二、司法机关
三、立法机关
四、行政机关
五、结论
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对《公共视频监控》在刑事司法领域的探讨尤为关注。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示了视频监控在证据收集、犯罪侦查、司法审判等环节中的重要作用,更深刻地剖析了其在程序正义、人权保障等方面带来的挑战。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视频证据在定罪量证据中的权衡,以及如何防止其被滥用以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于“无罪推定”原则与监控证据的张力,以及如何在保障公共安全与维护个体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书中提出的观点十分具有启发性。我曾遇到过因视频证据不完整或存在瑕疵而导致案件陷入僵局的情况,阅读本书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和审查视频证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不同司法体系下监控证据采信标准的比较分析,也为我拓宽了视野,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法律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对话平台,促进了我们对这一新兴技术在法律实践中应用的深入思考。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以为它会是一篇关于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科普读物。然而,当我翻开它,才发现其深度远超我的想象。作者们以一种极为严谨的研究态度,将公共视频监控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社会、法律和伦论框架下进行审视。书中对于监控技术伦理边界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全景视野”与“最小化原则”的冲突,以及如何界定“公共空间”的界限,都引发了我强烈的思考。我原以为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本书让我认识到,技术的设计、应用及其带来的后果,都与人类的价值观和权力结构息息相关。书中关于“算法偏见”的讨论,以及其可能对特定群体造成的歧视性影响,更是让我警醒。这让我意识到,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公共视频监控领域的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深入剖析了这一复杂议题的多重维度。从技术运作的底层逻辑,到其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再到公众与警方对此的态度变化,作者们呈现了一幅全面而深刻的画卷。书中对于监控技术本身的介绍,并非停留在表面的“是什么”,而是细致地解读了“如何运行”,包括其演进过程、不同类型监控设备的特性,以及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的流程。这一点对于我这样对技术本身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极具吸引力。我原本以为会是枯燥的技术说明,但作者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工程原理融入到宏观的社会议题讨论中。例如,在谈到人工智能在视频分析中的作用时,书中就详细阐述了图像识别、行为分析等技术的原理,并探讨了这些技术在提升破案效率、预防犯罪方面的潜力。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讨论印象深刻。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如何避免滥用和泄露,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而本书恰恰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视角。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们在梳理公共视频监控的运行机制时,不仅仅停留在硬件和软件的层面,而是将其与社会治理、国家权力、公民权利等议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监控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工具”的论述,它提供了看待这一现象的全新视角。从历史的角度看,监控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它在不同时代扮演的角色。书中对于“后真相时代”与视频监控证据可靠性的关联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实与虚假界限模糊,而经过技术处理的视频证据,其真实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信息,更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去质疑、去探索,去理解公共视频监控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它对公众和警方面对公共视频监控所持态度的细致描绘。作者们没有简单地将公众简单划分为“支持者”或“反对者”,而是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和访谈,呈现了态度背后复杂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因素。对于公众而言,既有对提升安全感、便利性的期待,也有对隐私泄露、被过度监视的担忧。这种矛盾心理的呈现,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社会对于技术应用的一种普遍心态。而对于警方而言,书中则探讨了在执法实践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合规,如何应对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如何构建更透明、负责任的监控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信任”这一概念的探讨,警民之间信任的建立,是公共视频监控能够有效运行的基石。本书提供的数据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认知差异,并为改善警民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