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饮食文化史/专题史系列丛书
定价:38.00元
作者:赵荣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2080632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专题史系列”之一。总结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理论”(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主张、孔孟食道)和“五大特性”(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的历史传承性、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提出了“饮食文化圈”和“饮食文化层”的理论,追溯了中国饮食审美思想的历史发展,考察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酒文化、茶文化、麦文化、菽文化、饮食滋味、饮食风俗、饮食礼节等,概述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基本上勾画了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概貌。
目录
章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历史发展的基础理论
  一、“饮食文化”与“饮食文化史”的含义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
  三、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第二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历史
  一、“饮食文化圈”理论的明确
  二、中国饮食文化区位形成的历史原因
  三、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概况
第三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一、“饮食文化层”理论的认定
  二、饮食文化层的历史概况
第四章 中华民族酒文化
  一、酒的起源 
  二、百药之长 
  三、酒店
  四、酒文学
  五、中国历史上的酒人 
  六、酒德
  七、酒礼
  八、酒道 
  九、酒令
第五章 中华民族茶文化
  一、茶的源流 
  二、茶品
  三、制茶
  四、藏茶 
  五、点茶与候汤 
  六、茶水
  七、饮法 
  八、斗茶
  九、陆羽与《茶经》
  十、茶与士 
  十一、茶与佛 
  十二、茶道
  十三、茶德 
  十四、茶文学 
  十五、采茶盛况
  十六、茶法与茶政 
  十七、茶宴与茶社 
  十八、茶馆
第六章 中华民族麦文化
  一、麦之始 
  二、麦饭的历史 
  三、粉食之始
  四、酵法之利用
  五、点心的由来
  六、汤饼与面条
  七、馄饨与饺子 
  八、胡饼名实 
  九、河漏
第七章 中华民族菽文化
  一、菽的驯化
  二、大豆的营养
  三、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大豆制品
  四、豆腐的出现
  五、豆腐制品
  六、豆腐的东传朝鲜、日本
第八章 中国人对食味的历史追求
  一、咸味调料
  二、酸味调料
  三、甜味调料
  四、苦味调料
  五、辛香味调料
  六、鲜味调料
  七、涩味
第九章 中华民族饮食民俗的历史特征
  一、厚重的民族食俗文化
  二、中国传统节令食俗
第十章 中国传统食礼的历史演变
  一、先秦时代的食礼
  二、孔子认定的食礼
  三、中国封建时代的食礼 
第十一章 中国饮食审美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的历史特征
  二、中国饮食审美思想的社会族群类型
第十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一、东北及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食俗 
  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食俗
  三、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食俗
  四、华东及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食俗
后记
作者介绍
赵荣光(1948—),男,浙江工商大学教授,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认证委员会首席专家、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饮食文化研究》(美国国际联盟)杂志编委会主任。从事中国饮食史、饮食文化研究与教学累三十年,有《中国古代庶民饮食生活》、《天下家衍圣公府食单》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版信息,作者赵荣光,上海人民出版社,书名《中国饮食文化史/专题史系列丛书》,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对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更是关于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甚至是哲学思想的载体。而“专题史”这个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会仅仅是简单罗列食材和菜谱,而是会围绕某个特定主题,进行深入的历史性探讨。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从某个角度切入,比如中国古代的“食医”文化,探讨食物在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又或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习俗,分析不同节日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独特食俗。这种聚焦式的研究,往往能提供更加精辟的见解和更加丰富的细节,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饮食文化是如何与社会发展、人际关系、乃至精神信仰紧密相连的。赵荣光教授的名字,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声誉,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品质充满信心,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国饮食文化深层奥秘的窗口。
评分我对《中国饮食文化史/专题史系列丛书》这本书的出现感到非常惊喜。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都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认为饮食文化是理解一个民族最直观、最生动的窗口。这本书的作者是赵荣光,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让我对内容的质量充满了信心。尤其“专题史”的定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通史,而是会深入挖掘饮食文化的某个特定维度,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分析。我设想,它或许会专注于研究中国古代宫廷饮食的变迁,从选材、烹饪、宴请的细节,到背后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阶层;又或者,它会聚焦于某种地域性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比如川菜、粤菜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汲取地域特色,融合外来影响,最终形成独特风貌的。这种专题性的梳理,往往能够揭示出饮食文化背后更深层的历史逻辑和文化动因。赵荣光老师的学术声望,加上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专业出版能力,都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充满期待,相信它会成为我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美食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内涵。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明的国家,其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光是想想那些历代流传下来的菜肴、烹饪技法,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礼仪,就觉得内容一定非常丰富。从古至今,中国人的餐桌上发生过多少变化?又有哪些食材、烹饪方式成为主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的专题史系列丛书定位,让我预感它会深入剖析饮食文化的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个方面,而非泛泛而谈。赵荣光老师的名字,也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充满了期待。上海人民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出版社,其出品的书籍质量通常很有保障,这让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也更加放心。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本书将如何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寻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
评分我之前对中国饮食文化一直有着模糊的认知,总觉得它庞杂而难以梳理。这次看到《中国饮食文化史/专题史系列丛书》这本书,作者赵荣光,上海人民出版社,这几个信息组合在一起,让我的兴趣陡增。我尤其对“专题史”这个概念很感兴趣。这意味着这本书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而是会聚焦于饮食文化的某个细分领域,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讨。比如说,它可能会重点讲述某个朝代的宫廷饮食,或者是某个地域的特色风味,甚至是某种特定食材(比如茶、酒)的演变史。这种专题性的研究,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洞察和更清晰的脉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点,让我能够站在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赵荣光老师的学术背景,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实力,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有了很高的期望,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从而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中国饮食文化史/专题史系列丛书》,作者是赵荣光,出版社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时,我内心涌现出一种强烈的想要了解的冲动。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的饮食之中。中国人对于“吃”这件事的讲究,从古至今都有着独特的哲学和美学。这套丛书的“专题史”定位,让我觉得它会非常深入地切入饮食文化的某个方面,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梳理。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入手,比如唐宋时期,分析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食材来源、烹饪方式,甚至是餐桌礼仪的演变。又或者,它会聚焦于某一类饮食,例如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从茶叶的种植、制作,到饮茶的方式、茶具的演进,再到茶与文学、艺术、社交的联系,这种专题性的研究,无疑会比一般的历史介绍更加详实和有深度。赵荣光教授的名字,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信誉,都让我相信这本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视角,去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瑰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