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名医经典 远离风湿痛
定价:30.00元
售价:24.0元,便宜6.0元,折扣80
作者: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风湿科专科分会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7837047
字数:
页码:1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名医经典·远离风湿痛》围绕上海市医学会百年华诞主题“源梦百年,聚力同行”,整理风湿病领域的科普知识,梳理并系统总结历年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科普活动,结合现今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公众的健康需求,编撰风湿病科普分册,发挥风湿病学会专科分会及专家的**性和影响力,为大众提供值得信赖的医学保健读本。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重视关节痛,不放过早期关节炎征兆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延长,拓展生命宽度,提高生活质量尤为现代医学工作侧重的目标。对于获得优质生活质量来说,学会预防保健日趋重要。
风湿类疾病是一种以骨骼、肌肉和关节受累为主,同时可出现全身多脏器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除治疗外,预防和保健(功能锻炼)是应对该类疾病的“招牌措施”,亦是极为关键的重要措施。古语云“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理有固然,预防的作用窥见一斑。因此,生活中重视关节痛等身体微恙,从中发现各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早期征兆,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方可把病症及早“扼杀”在摇篮里。
关节痛是指关节部位的一种不适感觉,可以描述为刺痛、钝痛、刀割痛、跳痛、烧灼感等,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它可以伴或者不伴发任何可见的异常关节表现。引起关节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损伤、炎症、过敏反应、退化性疾病等。但关节痛多见于风湿病,是风湿病临床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甚至几乎是所有风湿科门诊患者多见的主诉。
关节炎重点在“炎”字,主要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关节炎性疾病,包括感染、创伤、免疫以及其他因素。临床上关节炎的典型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皮温升高和功能障碍。但是,并非所有关节炎患者都同时具备以上各种表现。因此,通常认为,关节痛是关节炎的早期表现,而关节肿胀和/或功能障碍应是关节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几乎所有的风湿免疫性疾病都可伴发关节炎症,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这需要结合关节炎症临床表现、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来加以鉴别各类疾病,也只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地阻止风湿免疫性疾病对机体的进一步破坏,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风湿性疾病中,常见的引起关节疼痛的疾病主要是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
骨关节炎是以软骨变形、硬化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常见于负重或活动较多的关节,如膝、髋、手(远端指尖关节、腕掌关节)、足(跖趾关节、足跟)、脊柱(颈椎及腰椎)等,表现为局部的关节疼痛和压痛,休息时好转,活动后加重,影像学表现为软骨下骨质硬化、软骨下囊性变及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等。
类风湿关节炎则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表现为以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双腕等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多发性、持续性关节炎,晨僵明显,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影像学表现以侵蚀性改变为主。
尽管关节炎与关节痛不同,但关节痛则几乎是各种关节炎患者的主诉之一,也是各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早期征兆。若出现突发剧烈疼痛、长期反复发作、持续、多发、难以缓解以及伴有全身性表现等情况的时候,必须及时到风湿科就诊,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医学书籍那种密密麻麻、令人望而生畏的刻板印象。编辑在章节划分上显然是下了苦心的,大量的留白设计,让每一段文字都有了呼吸的空间,阅读节奏被自然地控制住,不会有那种被信息流淹没的压迫感。更令人称道的是图文的配合,一些关键的病理结构或治疗流程图,并非简单粗暴的插图,而是采用了手绘风格的线条图,线条流畅且富有艺术感,既保证了科学的精确性,又提升了整体的美学价值。比如在描述某些复杂的穴位走向时,辅助的图示清晰到让人过目不忘,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人,也能迅速建立起空间概念。我发现,作者似乎有意地引导读者,让知识点以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方式呈现,每完成一个小节,都会有一个精炼的小结,像是一个小小的“知识锚点”,确保读者没有遗漏任何核心信息。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路径,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教材”,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进行一对一的私塾学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封面上那深沉的墨绿色调,立刻给人一种沉稳、专业的信赖感,仿佛历史的厚重感透过纸张都能触摸到。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行鎏金的字体,古朴又不失现代感,清晰地勾勒出“名医经典”这四个字,让人不禁对内文的权威性充满期待。拿到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质地相当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白纸,而是略带纹理的米白色纸张,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印刷的清晰度,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如同激光雕刻般锐利,这细节的处理,让我确信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是下足了功夫的。我常常在想,一本好的医学书籍,除了内容扎实外,载体本身的质感也同样重要,它代表着对知识的尊重,而这本册子,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匆匆忙忙印刷出来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之作,即便只是摆在书架上,也散发着一种低调的智慧光芒。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句,而不是囫囵吞枣。
评分我平日里对阅读的专注度并不算高,很容易被手机或者其他琐事打断,但这本书却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将我的注意力牢牢地吸附在纸面上。这种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引用的案例选取,它们并非那些遥不可及的“神乎其神”的记录,而是非常贴合生活实际的、充满烟火气的医案。每一个案例的叙述都极具画面感,从初诊时的愁容满面到后期的康复,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病患家属的焦虑如何与医者的耐心相抗衡,这些细节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而更像是一场场引人入胜的“现场观摩”。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诊室里的陈设,闻到那淡淡的药草香气。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我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从一个更宏观、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复杂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本专业书籍,更像是一部记录了无数个生命转折点的“微型史诗”。
评分与其他工具书放在一起时,这本书的气场显得尤为独特。它没有炫耀式的后记或冗长的附录,结构非常紧凑,内容提炼得极为精粹。我喜欢它在处理一些传统理论时所采取的“存旧与扬新”的平衡姿态。它忠实地保留了古代医家观察病灶的独到视角和智慧结晶,但同时,在对这些经典进行阐释时,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医学的一些逻辑框架进行辅助解释,使得古老的智慧不再显得高深莫测,而是更容易被当代读者所接受和消化。这种“古为今用”的处理方式,展现了编纂团队极高的学术功力和对传承责任的深刻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复印历史,而是赋予了历史新的生命力和解释系统。这种严谨而又充满智慧的编校风格,让人感到这份知识的重量和经过时间考验的可靠性,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底层逻辑,让我们能够建立起自己对该领域知识体系的信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层面。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跨越时代的对话。它不像某些当代医学著作那样,充斥着过于前沿和晦涩的专业术语,虽然其内容无疑是经典的,但语言风格却出奇地贴近人心,仿佛能听到当年那位德高望重的医者在耳边轻声细语地讲解。尤其是在论述一些流传已久的基础方剂的配伍逻辑时,作者(或整理者)没有简单地罗列药材清单,而是深入剖析了“君臣佐使”的哲学思想,将冰冷的中药组合赋予了生动的生命力和精妙的平衡艺术。我甚至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对生命的敬畏之心,那种不是将病人视为病例,而是视为一个需要整体调理的“小宇宙”的仁厚态度。这种人文关怀的力量,是现代快节奏医疗中越来越稀缺的“维生素”,它提醒着我们,医学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仁术”。每次读到关于医者修养的部分,都让我停下来,深思良久,那种被精神力量充盈的感觉,是任何速成技巧无法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