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医生的忠告 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定价:29.80元
作者:刘克玲,陶金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34422317
字数:
页码:3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健康对我们是*宝贵的。健康不能靠高科技,不能靠药物,*好的医生是自己,*好的药物是时间,*好的心情是宁静,*好的运动是步行。
美国白宫的保健医生给布什开处方,要求夫妻之间多话聊,每周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不低于15个小时,每天要有2个小时,包括共进一次晚餐或者午餐。节假日,要和家人出去度假,夫妻之间要手牵手。
内容提要
人的健康与寿命取决于多种因素:60%取决于生活方式;15%为遗传因素;l0%为社会因素;8%为医疗条件:7%为气候因素。由此看来,我们能左右自己健康与否的可改变因素竟占六成,也可以说,“生命在自己手中,健康由自己掌控”。
本套书汇集了数十位医学专家、博士导师、心理学家的几十年行医经验,针对国人的体质、健康状况等,浅显易懂地从保健、养生、医疗等方面,引导人们关注健康,从小处入手,排除错误观念,真正做自己的医生。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为精妙,它不像有些作品那样,急于把所有观点一股脑地抛出来,而是采用了一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作者似乎深谙心理学,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用最不经意的一句话,击中你内心深处那些隐秘的困惑。我阅读时常常会有一种“啊,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这种感觉的出现,往往是在故事的转折点,或者是在某个看似平淡的场景描述之后。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语言风格非常贴近生活,读起来仿佛是邻家智者在跟你促膝长谈,充满了烟火气,但每一个字眼后面又都蕴含着深厚的阅历和洞察。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叙述结构,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完了整个心路历程,读完合上书本时,会留下一种意犹未尽的余韵,而不是读完一本“工具书”后的干瘪感。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忠告”,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滤镜。读完之后,我开始用一种更加审慎和多维的角度去审视我过去的一些决定和人际关系。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而是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谈及健康和幸福的关系时,那种近乎诗意的表达,将身体的维护上升到了精神自由的基础层面。这种将科学、人文甚至一点点美学融入一体的写作风格,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富有层次感。它不像是一本说教式的指南,更像是一次深入自我对话的旅程,每一次重读,都能在不同的心境下,挖掘出新的感悟,显示出文本背后深厚的生命体验积淀,让人由衷地感到不虚此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一点,是它在处理“个人选择与社会期望”这一永恒主题时的那种力度和平衡感。很多关于自我实现和幸福的探讨,很容易滑向极端,要么是鼓吹完全的自我中心,要么是过度强调责任和牺牲。但“医生的忠告”却提供了一种更为成熟和坚韧的视角。它承认环境的制约,也肯定了个体能动性的边界,但最终落脚点还是回归到个体如何在这个夹缝中,找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中道”。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你要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帮你拆解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那些心理上的绊脚石。这种由内而外的赋权,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来得实在有力,它真正触及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迷失感”和“被裹挟感”,让人读完后,内心会有一种重新校准罗盘的踏实感。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似乎是围绕着几种常见的人生困境来构建框架的,但处理方式却一点都不刻板。比如,关于时间管理的那一部分,它没有推荐那些花哨的APP或者流程图,而是从“如何看待拖延的本质”这个心理层面入手,分析了我们为什么会逃避重要的事情。这种深挖根源的做法,远比表面的技巧分享要有效得多。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案例时的克制与精准,那些插叙的小故事,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传奇,恰恰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片段,但经过作者的提炼和解读,立刻焕发出了新的意义。这种“大道至简”的叙事手法,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使得那些看似宏大的哲理,能够轻易地穿透日常的琐碎,直达人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搭配上烫金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摸起来滑腻的纸,而是带着一点点粗粝感的,让人感觉很踏实。内页的排版也做得很有心思,字体的选择和行距都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划分上的匠心,每一章的标题都像是一句引人深思的箴言,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充满了对未知内容的期待。这种细致入微的用心,从书籍的每一个物理细节都能体现出来,足见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所倾注的诚意。坦白说,现在很多书籍只是把内容堆砌起来,但在“医生的忠告”这本书上,我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这对于一个重度阅读者来说,无疑是加分项,也让我更愿意把它郑重地收藏在书架上,而不是仅仅当作快消品来对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品味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