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保健学实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配套教材)
定价:29.10元
作者:姚鸿恩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040226904
字数:400000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3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体育保健学课程的配套实验教材。书中章为绪论,第二章为实验仪器设备简介(包括16种),第三章为实验部分(包括64个),另有附录7个。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实验仪器设备简介
实验仪器设备一 自动心率记录仪
实验仪器设备二 心电图仪
实验仪器设备三 台阶
实验仪器设备四 功率自行车
实验仪器设备五 电动平板
实验仪器设备六 改良式肺量计
实验仪器设备七 便携式肺量计
实验仪器设备八 便携式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一
实验仪器设备九 人体成分分析仪
实验仪器设备十 等速肌力测试系统
实验仪器设备十一 血细胞分析仪
实验仪器设备十二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实验仪器设备十三 便携式尿液分析仪
实验仪器设备十四 TDP治疗仪
实验仪器设备十五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系统
实验仪器设备十六 平衡测试仪
第3章 实验部分
实验一 运动建筑设备的一般卫生要求
实验二 游泳池水中余氯量的测定
实验三 人体一日需热量的测定
实验四 人体直立姿势检查之脊柱检查
实验五 关节活动、柔韧性检查
实验六 肌力测定
实验七 胸部检查(一)心脏听诊
实验八 胸部检查(二)肺部听诊
实验九 腹部听诊
实验十 布兰奇心功能指数测定
实验十一 PWC170试验
实验十二 安静心电图测试
实验十三 心电图运动试验
实验十四 安静与运动后脉搏、血压测定
实验十五 30秒20次蹲起试验
实验十六 哈佛台阶试验
实验十七 杜列诺夫联合功能试验
实验十八 功率自行车运动试验
实验十九 跑台运动试验
实验二十 肺活量测定
实验二十一 运动负荷后五次肺活量测定
实验二十二 屏息试验
实验二十三 肺通气量测定
实验二十四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检查
实验二十五 体育课生理负荷量评定
实验二十六 运动性疲劳判定(一)骨骼肌系统指标判断疲劳
实验二十七 运动性疲劳判定(二)神经系统、感觉功能指标判断疲劳
实验二十八 运动性疲劳判定(三)心肺功能指标判断疲劳
实验二十九 运动性疲劳判定(四)血液、尿液指标判断疲劳
实验三十 运动性疲劳判定(五)主观感觉法判断疲劳
实验三十一 止血技术实习
实验三十二 包扎技术实习
实验三十三 固定技术实习
实验三十四 伤员搬运技术实习
实验三十五 胸外心脏按压技术实习
实验三十六 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实习
实验三十七 肩、肘部运动损伤检查
实验三十八 腕、手部运动损伤检查
实验三十九 腰部运动损伤检查
实验四十 大腿、踝部运动损伤检查
实验四十一 膝部运动损伤检查
实验四十二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简易处理方法
实验四十三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简易处理方法
实验四十四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简易中药外敷疗法
实验四十五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物理治疗方法
实验四十六 保护支持带的使用
实验四十七 肩肘部伤后康复练习
实验四十八 腕、手部伤后康复练习
实验四十九 腰部伤后康复练习
实验五十 大腿、踝部伤后康复练习
实验五十一 膝部伤后康复练习
实验五十二 按摩的基本手法
实验五十三 位按摩
实验五十四 保健按摩
实验五十五 运动按摩
实验五十六 治疗按摩
实验五十七 脊柱侧凸医疗体操
实验五十八 肩周炎医疗体操
实验五十九 慢性腰腿痛医疗体操
实验六十 运动处方
实验六十一 冠心病患者运动处方
实验六十二 糖尿病患者运动处方
实验六十三 高血压患者运动处方
实验六十四 肥胖者运动处方
附录
附录一 人体活动与能量消耗表
附录二 血液、尿液化验正常值
附录三 度量衡对照表
附录四 运动损伤现场医疗保健箱医疗用品配备
附录五 治疗创伤常用中药及方剂
附录六 人体关节活动示意图
附录七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拜读了一本关于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的权威著作,它简直是运动科学领域的“圣经”!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生物力学分析的深度。它没有止步于告诉你“深蹲要膝盖对齐脚尖”,而是深入到关节的力矩、肌肉的拮抗作用以及运动链的传导效应。例如,在分析跑者常见的“胫骨疼痛”(Shin Splints)时,它不仅提到了足弓的过度内旋,还结合了小腿三头肌的张力、股四头肌的激活模式,甚至追溯到了髋关节外旋肌群的薄弱。这种“从源头追溯病因”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对动作模式的自我矫正能力。书中对慢性劳损和急性损伤的鉴别诊断流程描述得极其详尽,包含了大量基于影像学(如MRI和超声波)的案例分析,这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对损伤的严重程度有一个大致的判断。此外,康复环节的设计也极为科学,它强调了从“无痛活动”到“功能性负荷”的渐进性原则,避免了过度训练导致的二次损伤。阅读体验上,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需要反复查阅和对照自身情况进行实践,但其提供的知识密度和精确性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我的阅读兴趣最近转向了运动训练学中关于“周期化”和“负荷管理”的理论构建。我手头上的那本专业教材,对如何科学地安排一年的训练计划进行了令人惊叹的拆解。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基础期、力量期、高峰期”的划分,而是引入了更精细的宏观、中观、微观周期概念,并结合了生物适应性阈值理论(Hormesis Principle)来阐述训练负荷的“剂量-反应”关系。我尤其欣赏它对“超量恢复”窗口期的量化描述,以及如何通过追踪主观疲劳度(RPE)和客观生理指标(如静息心率变异性,HRV)来动态调整第二天的训练量。书中展示的表格和模型非常复杂,需要一定的统计学基础才能完全领会,但其严谨性毋庸置信。例如,它讨论了如何避免“平台期”的出现,即通过周期性地引入不同类型的刺激(如低强度耐力与高强度无氧的交替),以避免身体对单一刺激产生适应性锁定。这本书的风格非常硬核,充满了公式、图表和参考文献,它教给我的不是如何“训练”,而是如何“设计一个可预测且高效的训练系统”。
评分我正在研读一本关于运动心理学和运动表现提升的图书,它简直是运动员心智训练的葵花宝典。这本书的论述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把“心理”看作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通过神经科学的视角来解释诸如“心流状态”(Flow State)的产生机制——即前额叶皮层的活动降低与运动皮层的激活之间的微妙平衡。书中对“焦虑”和“压力”的区分非常精妙,指出适度的唤醒是必要的,但过度的负面预期会激活杏仁核,导致运动技能的“大脑僵化”(Choking Under Pressure)。作者提供的一系列心理技能训练方法,比如锚定技术(Anchoring)、自我对话的重塑(Cognitive Reframing)以及意象训练(Imagery Rehearsal),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和科学依据。特别是意象训练部分,它详细解释了如何激活运动皮层中的相关区域,使得“在脑中演练”的效果几乎等同于实际操作。对于我个人而言,如何管理比赛前夜的失眠、如何从一次失败的尝试中迅速抽离出来并保持积极归因,这些实践性的策略远比空泛的鼓励更有价值。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身体与心智之间的桥梁。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运动营养和体重管理的书籍,它完全颠覆了我对“节食”和“训练”之间关系的认知。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没有落入任何极端教条的窠臼,而是用大量的临床数据和长期跟踪研究来支撑其观点。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能量平衡”的讨论,它远比简单的“消耗大于摄入”要复杂得多,涉及到激素调节(如瘦素和胃饥饿素)、昼夜节律以及肠道微生物群落对营养吸收效率的影响。书中对宏量营养素的重新定义,特别是对不同类型脂肪酸在运动后炎症反应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比如,它不仅强调了蛋白质摄入的量,更细致地分析了亮氨酸等支链氨基酸在启动肌肉蛋白质合成(MPS)中的关键角色,并给出了不同训练阶段的精确配比建议。再者,作者对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讨论,也远超出了“多喝水”的范畴,它探讨了低钠血症的风险,以及运动饮料中渗透压设计的重要性,这对于耐力运动员来说,简直是救命的知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但同时又充满了说服力,每一章都像是一次严谨的学术研讨会,让人不得不信服其科学性。
评分这本关于运动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的教材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人体如何应对运动挑战充满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虽然我拿到的不是你提到的那本《体育保健学实验》,但光是阅读类似主题的深度探讨,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实践应用上的功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强度运动下能量代谢途径的清晰划分,那种从细胞层面剖析肌肉疲劳成因的叙述方式,严谨而不失生动。比如,它详细解释了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系统如何在马拉松后半程接管主导地位,以及乳酸堆积并非单纯的“毒素”,而是身体在努力适应高需求的一种中间产物。这种基于证据的解释,让我对传统的“大口喘气就是缺氧”的简单化理解彻底改观。更令人称道的是,它穿插了大量关于恢复策略的研究,比如主动恢复与被动恢复的生理差异,以及营养干预(如肌酸、咖啡因)在提升运动表现和加速恢复中的作用机制。这本书的结构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的组织结构到系统的功能适应,层层递进,非常适合那些希望不仅仅是“做运动”而是“理解运动”的读者。每一次翻阅,都像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解剖课和高级生物化学的结合实验,令人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