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太極拳
定價:19.80元
作者:孫永武
齣版社:海峽齣版發行集團,福建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33543488
字數:
頁碼:12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運動健身叢書:太極拳》針對太極拳愛好者的實際需要,根據作者多年從事武術競賽、教學的經驗,依據係統教學的原則,在太極拳的練習與運動技能形成的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從太極拳的基礎知識到太極拳的基本技法、功法的要求,從怎樣進行太極拳基本技法、功法的學練到初級套路練習等,由淺入深進行瞭係統講解。
目錄
一、太極拳概述
(一)太極拳基礎知識
(二)太極拳入門的基本要求
1.學習太極拳的總體要求
2.太極拳套路練習的基本要求
二、太極拳基本技法
(一)身體姿勢的基本要求
1.頭、頸
2.胸、背
3.腰
4.脊
5.臀
6.上肢
7.下肢
(二)基本動作
1.手型
2.手法
3.步型
4.步法
5.腿法
6.身法
7.眼法
三、太極拳基本功練習
(一)樁功練習
1.身型樁
2.步型樁
3.升降樁
4.平動樁
(二)手法基本功練習
1.擁按練習
2.摟推練習
3.架推練習
(三)步法基本功練習
1.前進步練習
2.退步練習
3.側行步(橫步)練習
(四)腿法基本功練習
(五)太極拳單式基本功練習
1.攬雀尾
2.野馬分鬃
3.摟膝拗步
4.左右穿梭
5.雲手
四、八式太極拳套路圖解
1.捲肱勢
2.摟膝拗步
3.野馬分鬃
4.雲手
5.金雞獨立
6.左右蹬腳
7.攬雀尾
8.十字手
五、二十四式太極拳套路圖解
1.起勢
2.左右野馬分鬃
3.白鶴亮翅
4.左右摟膝拗步
5.手揮琵琶
6.左右倒捲肱
7.左攬雀尾
8.右攬雀尾
9.單鞭
10.雲手
11.單鞭
12.高探馬
13.右蹬腳
14.貫耳
15.轉身左蹬腳
16.左下勢獨立
17.右下勢獨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針
20.閃通臂
21.轉身搬攔捶
22.如封似閉
23.十字手
24.收勢
附錄
1.王宗嶽太極拳論
2.打手歌
3.十三勢行功歌
4.楊澄甫太極拳之練習談
5.楊澄甫太極拳術十要
作者介紹
文摘
(3)穩柔緩勻
所謂“穩”,就是穩健。練拳時要虛領頂勁,體正氣沉,步似貓行。動作的進退轉換、虛實變化要輕柔、沉穩。所謂“柔”,就是指動作過程要輕靈、柔和,不僵不滯。所謂“緩”,就是動作速度要緩慢,要求慢中求功,但要做到緩而不滯。隻有慢,纔能更好體會手、眼、身、步、意、氣、力的內外協調統一。所謂“勻”,就是練拳時全套動作的整體速度均勻,不能忽快忽慢,要保持適當的勻速運動。
穩、柔、緩、勻在練拳過程中並不是孤立分開的,而是協調統一的,是作為一個整體貫穿於練習的全過程。因此,這就要求在動作做到輕柔、緩慢的前提下,掌握好適當的勻速運動,使整個動作過程輕靈、沉著、穩健。
(4)上下相隨
所謂“上下相隨”,不僅是指上肢、下肢及軀乾的協調配閤,還應包括手、眼、身、步及意、氣、力的整體配閤。在練習過程中,腰是運動的主宰。首先通過腰部鏇轉帶動軀乾,再由軀乾帶動四肢的運動,並使手腳的動作與眼神相互結閤,做到“一動無有不動”。如在做“左摟膝拗步”時,開步與上體微轉相一緻;推掌時眼隨手動,同時與摟手進身協調一緻,就能達到全身的協調與完整。
(5)虛實分明
“虛實分明”是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點之一。在太極拳練習中,虛實的變化始終伴隨著動作運動而存在。這裏講的虛實分明,從兩個方麵來體現:首先是身體重心的轉換要虛實分明,如重心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重心在右腿時,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在重心轉換時,應先穩定住重心,再慢慢地平穩轉移,使虛實的變化清楚、自然、柔和。其次是肢體動作配閤意念來體現虛實。如在做“摟膝拗步”時,意在右手,則右手為實,左手為虛。
要做到虛實的變化,既要清楚分明,又要連綿不斷,主要應注意肢體動作的運動要自然、舒鬆、柔和,轉換要輕靈、含蓄。隻有在穩、柔、緩、勻的前提下運動,虛實變化纔能體現齣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柔中帶剛、剛中帶柔的意境,使整個動作綿綿不斷如抽絲,勢勢相承,在運動變化中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
序言
我給朋友推薦的這本關於“中世紀手稿修復技術”的書,絕對是工藝愛好者的小眾福音。《羊皮紙上的密碼》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技術指南,不如說是一部關於時間和耐心的史詩。它詳細記錄瞭從古代采集動物皮、製作羊皮紙的每一個步驟,到後來麵對黴變、蟲蛀和墨水氧化時,古代抄寫員和後世修復師所采用的各種精巧方法。書中對“骨膠粘閤”、“礦物顔料的提煉”以及“金箔粘貼”的描述,充滿瞭對傳統工藝的敬畏。作者顯然是位經驗豐富的文物保護專傢,他不僅展示瞭“如何做”,更解釋瞭“為什麼這樣做”——背後蘊含的是對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我尤其喜歡其中對“修補者簽名”的討論,那是一種超越時代的工匠精神的傳承。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是極其沉靜的,每讀一頁,仿佛都能聞到古老圖書館裏乾燥的紙張和蠟封的氣味,它讓我們明白瞭,真正的藝術往往深藏於那些被時間遺忘的細節之中。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本關於“城市生態學”的學術專著——《混凝土叢林的呼吸》。這本書的視角非常新穎,它不從宏觀的規劃學入手,而是將城市視為一個復雜的生物係統來研究。作者用嚴謹的科學數據和模型,分析瞭城市中的熱島效應、生物多樣性廊道構建的實際效果,甚至深入探討瞭不同類型建築外牆上苔蘚和地衣的分布,以此作為衡量城市微氣候健康程度的指標。最讓我震撼的是其中關於“人工光汙染對夜行動物行為乾擾”的研究部分,數據圖錶詳實得令人發指,清晰地展示瞭人類的便利是如何無形中侵蝕其他生命的生存空間的。這本書的語言是典型的學術風格,邏輯嚴密,論證充分,讀起來需要耐心消化那些專業術語,但它帶來的知識增量是實打實的。它讓我重新審視每天踏足的街道,不再隻是一個通勤的通道,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張力與生態矛盾的復雜有機體。
評分說實話,我對當代文學的“意識流”作品一直敬而遠之,總覺得晦澀難懂,矯揉造作。《光影的迷宮》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偏見。這本小說給我的感覺不是在“閱讀”故事,而是在“體驗”一種精神狀態。作者的文字像水銀瀉地,句子之間沒有明顯的邏輯銜接,卻在情感和意象上形成瞭奇特的共振。它似乎在探討現代都市人內心深處那種被信息洪流衝刷後的碎片化感知。主角的行為邏輯常常是跳躍的,他可能在前一秒還在凝視一滴雨水,下一秒的內心獨白就跳到瞭童年夏日的迴憶,但奇怪的是,你跟著他的思維跳躍,卻能準確捕捉到他潛藏的焦慮和疏離感。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高度私密和主觀的,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自身心境的變化,捕捉到之前忽略的象徵意義。它不提供答案,隻提供一麵扭麯卻又真實的鏡子,映照齣我們自己難以言喻的內心世界。
評分這本《武道探幽》的書,說實話,入手之前我對武術理論類的書籍總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怕枯燥的矛盾心理。拿到手後,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那種行雲流水般的敘述風格吸引住瞭。它不像那種堆砌著晦澀術語的教科書,反倒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坐在你對麵,用最樸實卻又蘊含深意的語言,緩緩道齣武術修煉的內在邏輯。全書的重點似乎並不在於羅列招式,而是深挖“理”的層麵——比如“勁力的纏繞與釋放”、“意念對形體的引導”,這些概念在書中被闡述得極其透徹,配上精妙的手繪插圖,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大緻領會那種“由內而外”的修煉精髓。尤其欣賞其中關於“習武者心性修養”的那一章節,作者強調瞭耐心、謙遜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認為心性的穩定是技藝精進的基石,這一點非常發人深省,讓我對武術的理解從單純的肢體對抗上升到瞭精神層麵的追求。讀完後感覺思路豁然開朗,對於如何係統化地規劃自己的練習方嚮,有瞭清晰的藍圖。
評分我最近在鑽研的這本《兵法殘捲》簡直是本“冷門絕學”的寶庫。市麵上關於軍事策略的書籍汗牛充棟,但大多隻是對孫子兵法或特定戰役的解讀,要麼太過宏大敘事,要麼就是對曆史細節的堆砌。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聚焦於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小戰術”和“地方防禦體係”的構建。作者似乎是個癡迷於細節考證的學者,書中花瞭大量篇幅去解析古代不同地域環境下,因地製宜産生的獨特防禦工事和遊擊戰術。例如,對於山地防禦中如何利用天然屏障設置“陷阱鏈”的描述,細緻到連工具的選擇和埋設的角度都有詳細的討論。閱讀過程更像是參與瞭一場考古發掘,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曆史的煙塵和實戰的智慧。雖然讀起來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因為涉及很多古代的度量衡和地理名詞,但一旦沉浸進去,那種發現古人智慧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它提供的不是一個普適的理論框架,而是無數鮮活的、帶著泥土氣息的戰術案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