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解读异常行为 机械工业出版社

心理: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解读异常行为 机械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布鲁斯 F. 彭宁顿Bruce F. Pe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认知神经科学
  • 异常行为
  • 心理疾病
  • 精神障碍
  • 临床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行为科学
  • 心理健康
  • 诊断与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2992
商品编码:2948781481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解读异常行为

定价:49.00元

作者:【美】 布鲁斯 F. 彭宁顿(Bruce F. Penning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1115729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心理: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解读异常行为》是神经科学“大神级”专家彭宁顿新颖之作,揭示行为的脑神经模型,心理学专业人员必读经典之一。这本著作从神经科学视角告诉我们,拥有异常行为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自古以来,心理学对异常行为的解释都是非常吸引人的,特别是在个体层面上:
他为什么看到不存在的事物或听到莫须有的声音?
她为什么总说自己的父母是冒名顶替者?
他为什么说左腿不是自己的?


延伸阅读:
《心理学(原书第3版)》
《穿西装的蛇》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内容提要


《心理: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解读异常行为》这本著作从神经科学视角告诉我们,拥有异常行为的人是如何生活的。而揭示这些异常行为的奥秘,将深刻地挑战我们的自我信念以及对自我行为的控制。本书将探查以上提到的以及其他典型的异常行为,以揭示我们究竟是如何加工信息的。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什么解释是可能的。
(2)有哪些障碍。
(3)什么成为自我。
本书的创新之处则在于它尝试将同一组模型应用于三种不同类型的障碍:
神经障碍(neurological disorders)
精神障碍(psychiatric disorders)
神经发展障碍(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作者试图应用这些模型解释三种类型的障碍(神经、精神和神经发展)在不同领域的神经心理功能:知觉、注意、语言、记忆、动作选择、情感管理、社会认知和认知以及整体功能。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神经科学读物。

目录


目录
Contents 目 录
前言
致谢
部分 什么解释是可能的 //1
章 科学的解释 //2
第2章 神经科学,置身于科学与哲学的历史中 //7
第3章 功能定位争论的历史 //16
重现的定位争论 //18
轮:等位性与颅相学 //19
第二轮:等位性和皮层中枢 //22
第三轮:单语言中心对多语言中心 //22
第四轮a:图者及其批评者 //23
第四轮b:质量作用与图者 //24
第五轮:双分离辩论 //25
结构和功能网络 //30
第4章 大脑是如何计算的 //33
第5章 异常行为的经典模型和当代模型 //43
减法 //43
中断 //44
多重缺陷 //45
失衡 //46
异常可塑性 //47
环境剥夺 //49
由扩散损伤引起的吸引子动力学改变 //50
连通性改变 //51
第二部分 有哪些障碍 //55
第6章 知觉障碍 //56
知觉障碍的定义 //56
知觉障碍的脑机制 //57
知觉障碍的典型发展 //63
知觉障碍的障碍 //64
人脸识别是模块化的吗 //65
第7章 注意障碍 //73
注意障碍的定义 //73
注意障碍的脑机制 //74
注意障碍的典型发展 //78
注意障碍的障碍 //80
第8章 语言障碍 //84
语言障碍的定义 //84
语言障碍的脑机制 //88
语言障碍的典型发展 //88
获得性语言障碍 //96
言语和语言发展障碍 //100
语言损害 //102
阅读障碍 //104
语音障碍 //107
认知重叠的证据 //108
第9章 记忆障碍 //110
记忆障碍的定义 //110
记忆障碍的脑机制 //115
记忆障碍的典型发展 //118
记忆障碍的障碍 //122
0章 行为选择障碍 //126
行为选择障碍的定义 //126
行为选择 //127
执行功能 //129
行为选择障碍的脑机制 //130
前额功能的理论 //131
行为选择障碍的典型发展 //132
前额叶皮层障碍 //134
神经障碍 //134
抽动秽语综合征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39
精神分裂症 //142
1章 状态管理障碍 //145
状态管理障碍的定义 //145
状态管理障碍的脑机制 //146
状态管理障碍的典型发展 //153
状态管理障碍的障碍 //155
身体状态 //158
隐性情感指数 //158
内隐的趋避学习 //159
内感受 //159
情绪评价与调节 //160
认知控制 //161
2章 全球性障碍 //162
全球性障碍的定义 //162
全球性障碍的脑机制 //162
全球性障碍的典型发展 //163
全球性障碍的障碍 //163
智力残疾综合征 //164
综合征 //170
第三部分 什么成为自我 //175
3章 如何联系自我与大脑 //176
自我是基于生物的 //178
自我在大脑中的多重方面 //179
大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和自我加工 //181
附录A 人类新皮层区域 //183
附录B 在线资源 //185
术语表 //187
参考文献 //197

作者介绍


布鲁斯 F. 彭宁顿  博士,丹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获得John Evans教授的学术名誉。主导了丹佛大学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获得了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颁发的Research Scientist,MERIT,and Fogarty奖,还是美国科学进步协会和心理科学协会的会员。学术造诣深厚,发表过多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并著书立作,其学术作品除本书外还有《诊断学习障碍(第2版)》(Diagnosing Learning Disorders,Second Edition)和《小儿神经心理学(第2版)》(Pediatric Neuropsychology, Second Edition)等。

文摘


序言



《心智的奥秘:超越传统认知的科学探索》 导言:一场关于“我”的深刻革命 我们是谁?我们如何思考、感受、记忆?是什么让我们做出选择,又是何种力量驱使我们行动?自古以来,人类便不断追问这些关于“心智”的终极问题。哲学、宗教、文学,无数智慧的火花在此汇聚,试图描绘出人类内在世界的复杂图景。然而,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一种全新的视角正在深刻地重塑我们对心智的理解——它不再是玄而又玄的哲学思辨,而是可被观测、可被测量、可被解析的科学谜题。 《心智的奥秘:超越传统认知的科学探索》是一部旨在引领读者踏上一场引人入胜的心智探索之旅的书籍。它将传统认知科学的深厚积累与前沿的脑科学发现相结合,用严谨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人类思维、情感、意识以及行为的运作机制。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邀请读者一同深入探索心智的边界,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定式,并重新思考“我”的本质。 第一章:认知的基石——信息处理的艺术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首先聚焦于“认知”这一核心概念。传统认知科学将心智比作一台精密的计算机,不断接收、处理、存储和输出信息。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比喻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我们将从基本的感知觉系统入手,解析我们如何从外部世界捕捉信息,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通道将其转化为大脑能够理解的信号。 紧接着,我们将探讨注意力机制的奥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而大脑却能以惊人的效率筛选出最重要的信息。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注意力,以及它们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会了解,注意力不仅是信息的“门卫”,更是意识产生的关键要素之一。 随后,我们还将深入研究记忆的复杂性。从短暂的瞬时记忆到长期储存的知识与经验,记忆是我们构建自我身份和理解世界的基础。本书将区分不同类型的记忆(如工作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并探讨它们在大脑中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我们将思考,记忆并非静态的数据库,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被重塑的过程,这为我们理解遗忘、错误记忆乃至创伤记忆提供了科学的视角。 第二章:思维的火花——推理、决策与问题解决 认识到认知的基本机制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驱动我们行为的“思维”。本章将深入剖析人类推理能力的演变,从简单的逻辑演绎到复杂的归纳总结。我们将学习不同类型的推理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以及它们在大脑中的神经基础。 决策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环节。从选择晚餐吃什么,到做出重大的人生决定,每一个选择都牵动着我们的大脑。本书将引入行为经济学的概念,解释我们为何常常做出“非理性”的选择,以及情绪、偏见和启发法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将了解,许多看似随机的决策背后,其实存在着可预测的认知模式。 问题解决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无论是科学研究中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挑战,我们都依赖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应对。本章将探讨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从试错法到启发式搜索,并分析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如工作记忆的灵活性、思维的开放性以及元认知能力。我们还将思考,创新思维的产生,往往源于对既有知识的重新组合与突破。 第三章:情感的洪流——情绪的神经科学与心理动力 人类并非纯粹的理性生物,情感是塑造我们体验、驱动我们行为的强大力量。本章将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揭示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我们将探索大脑中负责处理情绪的关键区域,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以及它们如何与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相互作用,共同调控我们的情绪状态。 我们将深入研究各种基本情绪(如恐惧、快乐、愤怒、悲伤)的神经编码与表达方式。本书将解释,情绪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与我们的认知评估、生理反应和行为倾向紧密相连。我们将理解,情绪在我们的生存与社会交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并引导我们做出相应的反应。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情绪调节的机制。面对强烈的情绪波动,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管理它们?我们将学习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例如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等,并了解这些策略在大脑中的神经基础。理解情绪的运作原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让我们更 empathetically 地理解他人。 第四章:意识的谜团——主观体验的科学边界 意识,是人类最神秘、也最引人入胜的现象之一。我们如何拥有主观体验?我们如何感受到“我是我”?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哲学家和科学家的问题。在本章中,我们将审视当前意识研究的前沿进展,并探讨几种主要的意识理论。 我们将讨论“困难问题”——即解释物理过程如何产生主观体验。本书将介绍一些有趣的实验,例如“中国房间”思想实验,以及它们如何挑战我们对智能和意识的直观理解。我们还将探索意识的发生条件,以及是否存在不同层次或类型的意识。 此外,我们将触及意识的失常状态,如梦境、冥想、以及某些神经损伤导致的精神状态改变。通过分析这些异常状态,我们可以反过来更深入地理解正常意识的功能与结构。本书将强调,意识并非一个单一的实体,而是多种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涌现结果。 第五章:学习与适应——心智的可塑性与成长 人类的心智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惊人的可塑性,能够通过学习和经验不断地进行重塑和发展。本章将聚焦于学习的神经机制,从基础的学习模式(如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到更复杂的学习(如社会学习、概念学习)。 我们将深入探讨大脑的可塑性,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如何根据经验而改变。本书将介绍神经可塑性的不同形式,以及它们在个体发展、技能习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将了解,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大脑结构的深刻重塑。 此外,我们将讨论适应与变化。在快速发展的世界中,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学习的能力,并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本书将探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实践和反思来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和适应能力。 第六章:社会心智——连接你我之间的纽带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心智发展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本章将探讨“社会心智”——即我们理解他人意图、情感和信念的能力。我们将深入研究“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在人际交往中的核心作用。 本书还将探讨共情(empathy)的神经基础,以及我们为何能够感同身受他人的痛苦与喜悦。我们将分析从众、偏见、以及群体行为等社会心理现象,并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最后,我们将思考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社会互动来构建自我。理解社会心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群体 dynamics,并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语:心智的未来——持续探索的征程 《心智的奥秘:超越传统认知的科学探索》的旅程即将结束,但关于心智的探索,却永无止境。本书所呈现的,只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一个快照,未来仍有无数的谜团等待我们去解开。 本书旨在启发读者对自身心智的深刻思考,鼓励大家以科学的视角去审视“我”的构成,以及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我们希望,通过这场认知与神经科学的深度对话,读者能够培养一种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去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去拥抱个体成长的无限可能,并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探索心智的无垠疆域。 未来,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以及更加精密的脑成像技术,必将为我们提供更强大的工具,去揭示心智更深层次的奥秘。但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对“心智”的追问,将永远是人类最根本的求知欲望之一。愿本书能成为你踏上这场非凡探索之旅的引路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定位非常明确,它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而是更倾向于为对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解读。我尤其看重它在“解读”这一动作上所能提供的价值。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复杂的神经科学理论和纷繁的异常行为现象之间,清晰地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例如在脑成像技术、基因研究、计算神经科学等方面的最新发现,并能有效地将其应用于解释异常行为。同时,我希望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谨,引用充分,能够让我信服其科学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关于异常行为的科学模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发展过程,甚至为可能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启示。它能否让我看到,那些在我们看来难以理解的心理困境,在科学的 lens 下,也能被清晰地解析,并揭示其潜在的规律。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目录,我感到非常惊喜,它涵盖了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到强迫症、人格障碍等一系列重要的异常行为。这让我觉得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非常有条理,并且力求全面。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的解读方式。我理解的认知神经科学,是通过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来理解心理过程,而“异常行为”则是心理过程的偏差表现。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例如,它会如何解释想象中的幻觉,是基于大脑的感知处理区域的异常活动吗?又或者,抑郁症患者的思维定势,是否与前额叶皮层负责执行功能的区域有关?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科学原理。此外,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也相当可观,这预示着内容不会是浅尝辄止,而是有足够的深度去探讨每一个主题。我希望它能够引领我进行一次深入的认知探索,帮助我建立一个更清晰、更系统化的异常心理学知识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将“心理”这一宏大而复杂的领域,与“认知神经科学”这一前沿的科学工具相结合,并聚焦于“异常行为”这一引人深思的现象。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体现在它能否为我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人类行为。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于“为什么”的解释。例如,对于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冲动行为,书中能否从大脑的奖励系统、冲动控制机制等方面给出科学的解释?对于一些长期的、难以改变的思维模式,是否也能够在神经可塑性、学习记忆机制等方面找到答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那些看似“不正常”的行为,其实都有其内在的、可以被科学解释的生物学基础。我更希望它能帮助我打破一些对于“正常”与“异常”的刻板印象,培养一种更具同理心和科学精神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心理多样性。它能否让我从根本上理解,异常行为并非是“非黑即白”的绝对判断,而是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失调的结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采用了一种深邃的蓝色背景,上面是简洁而有力的书名“心理: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解读异常行为”,旁边辅以一些抽象的脑部神经元线条图案,给人一种专业、严谨又不失神秘感的感觉。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瞥见它的,第一眼就被它的标题所吸引。“异常行为”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丝引人入胜的意味,而“认知神经科学视角”则承诺了更深入、更科学的解读,这让我非常期待。我平时对心理学和大脑运作的奥秘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超出常规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很感兴趣,比如一些罕见的精神疾病、极端的个性表现,或者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令人费解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我一直认为,理解这些异常行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性本身,以及如何帮助那些深受困扰的人们。这本书的副标题“解读异常行为”更是点明了其核心内容,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堆砌的教科书,而是一本能够解答疑惑、提供深刻洞见的读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真正地将复杂的神经科学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并有效地应用于解释那些令人困惑的异常心理现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被它扎实的排版和高质量的纸张所打动,翻阅时手指触及纸张的细腻触感,以及印刷的清晰度,都让人觉得是一本用心制作的读物。我对这本书最大的好奇点在于,它能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到兼顾。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已知异常行为的现象,然后套用一些神经科学的术语,而是能够真正地深入到大脑的运作机制,从分子、细胞、网络等多个层级去剖析异常行为的根源。比如,对于抑郁症,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其可能涉及的神经递质失衡、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异常,甚至是基因层面的易感性。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涵盖广泛的异常行为范畴,而不仅仅局限于几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一些相对“边缘”的异常行为,比如强迫症、成瘾行为、甚至是一些极端人格特质,如果也能从中得到科学的解释,那这本书的价值无疑会大大提升。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或观点,挑战我之前对某些异常行为的既有认知,让我对心理世界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