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
定价:59.00元
作者:童欣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115846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为“心灵的非语言表达方式”,艺术作品是人类对受到压抑的欲望和恐惧的隐喻式宣泄,其创作也具有精神疗愈的价值。因此,绘画心理分析不应局限于标准化的绘画心理分析测试工具,而应以相关常模为基础,将分析材料扩大至专业和非专业创作者的所有艺术作品,探究其中蕴含的人类共性。本书是对这一目的的有益尝试,作者依托中央美院资源,所选取的既有艺术大家的知名作品,也有普通美院学生的即兴创作。创作者的层次结构保证了读者能够真切地体会绘画心理分析对各类艺术作品的普适性价值,辅以自由联想为主的分析过程描绘,也有助于再现绘画心理分析治疗的细节和全貌。
内容提要
“心灵的非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工具一样,都是信息的载体,但对个体而言,它们包含的信息更为丰富,也更为隐秘。以图画为例,每一幅画作本身都是对个体潜意识的“投射”,都是对压抑的自我的释放,都包含了个体丰富的情感信息。而绘画的过程则把个体意识不到的信息带入意识之中,通过意识与潜意识的对话,促成个体人格的更新和转化。本书以绘画心理分析应用为宗旨,综合运用各经典绘画心理分析测试工具,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两大方面对不同作品及不同创作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
目录
前 言
绪 论
章 绘画心理分析理论基础
节 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
一、人格结构理论
二、本能理论
三、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四、弗洛伊德理论与绘画创作
第二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一、分析心理学的人格结构理论
二、原型和情结
三、空间象征
四、荣格理论与绘画创作
第三节 其他心理流派
一、行为主义取向
二、格式塔取向
三、大脑偏侧化理论
四、人本主义取向
第二章 绘画心理分析相关概念
节 绘画应用于心理健康的实践发展
一、绘画心理治疗的发展
二、绘画心理测验和分析的发展
第二节 绘画心理分析的作用
一、适用面更广泛
二、信息含量更大
三、治疗作用
第三节 绘画的形式
一、具象画——主题明确,形象具体
二、抽象画——主题明确,形象抽象
三、不限定画——不限定绘画主题和表现形式
第四节 绘画心理分析的种类
一、静态分析
二、动态分析
第五节 绘画分析的原则
一、动静结合原则
二、由远及近原则
三、少评价、多觉察原则
四、正向积极原则
第三章 静态分析
节 静态分析要点
一、分析顺序
二、分析层面
三、适用条件
第二节 绘画色彩分析
一、色彩对人的影响
二、绘画色彩四要素
三、基于原型的色彩象征意义
四、色彩使用参考标准
五、名家色彩案例分析
第三节 绘画构图分析
一、构图对人的影响
二、绘画构图三要素
三、空间象征意义研究
四、构图配置参考表
五、名家构图案例分析
第四节 绘画内容分析
一、人物象征分析
二、动物象征分析
三、植物象征分析
四、建筑物象征分析
五、景观象征分析
六、抽象图形象征
七、名家绘画内容案例分析
第五节 绘画笔触分析
一、笔触风格分析
二、名家绘画笔触案例分析
第六节 静态分析案例
一、案例一
二、案例二
三、案例三
四、案例四
五、案例五
六、案例六
七、案例七
第四章 动态分析
节 绘画创作过程的分析
一、绘画顺序
二、时间或停顿
三、涂改或推翻重画
第二节 特征词联想技术
一、词语联想技术
二、特征词联想技术
三、案例分析
第三节 画面联想技术
一、联想分析法
二、画面联想技术
三、案例分析
第五章 以画疗心——曼陀罗绘画
节 荣格的自性化学说
一、生活中的对立面
二、对立面的整合
第二节 曼陀罗绘画——自性的表述
一、曼陀罗绘画的作用
二、曼陀罗绘画的实践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童欣
2009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后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年来综合运用各类常规心理咨询方法技术,以美术院校的专业优势为依托,让绘画艺术成为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重要助力。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平时更偏爱一些写实类的文学作品,对这种偏向理论和分析的书籍,总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翻开之后,我意外地发现它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枯燥。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开头,但我已经感觉到作者在内容编排上花了不少心思。它似乎并非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论文集,而是试图用一种更贴近读者的方式来讲述绘画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我看到书中提到了很多不同的绘画元素,比如线条、色彩、构图等等,并且对这些元素可能代表的心理意义进行了初步的阐述。这让我联想到,平时我们随手涂鸦的图像,可能真的藏着我们潜意识的秘密。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社会文化因素对绘画心理分析的影响,比如不同文化背景下,某些颜色或符号的象征意义是否会产生差异。另外,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儿童绘画心理分析的章节,对我这种有孩子的家长来说,就非常有价值了。毕竟,了解孩子在绘画中的表达,对于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和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
评分我刚拿到《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这本书,还没有细读,但仅仅是浏览一下,就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艺术心理学的介绍,但大多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这本书的名字和它的内容似乎要深入得多。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引导我们去“解读”一幅幅画作,不仅仅是停留在审美层面,而是要去挖掘它们背后隐藏的心理信息。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讲解一些经典的绘画心理分析理论,比如通过孩子的“房树人”测验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者通过成年人的一些自由绘画来分析他们的潜意识冲突。我对于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与绘画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追寻画外之音”的目的,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如果能教会我如何从色彩、线条、构图等看似无关紧要的绘画元素中,发现一个人内心的情感、需求、恐惧甚至潜藏的才能,那将是一次多么奇妙的探索之旅。
评分最近入手的这本《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着实让我耳目一新。作为一名对艺术表现形式一直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绘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和思维的载体。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想要探究“画外之音”的愿望。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消化书中的内容,但光是目录里出现的那些关键词,比如“投射”、“象征”、“原型”等,就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想。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浅出地剖析,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用明亮的色彩,而另一些人则偏爱暗淡的色调;为什么有些人画风奔放,而有些人则细腻严谨。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通过分析名人的画作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者是通过一些临床上的案例,来展示绘画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我总觉得,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看不见的“小人”,而绘画,或许就是这个“小人”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这本书,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去“倾听”这些绘画中的“声音”,理解那些隐藏在笔触之下的情感密码。
评分手里这本《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看似遥远的绘画世界与深邃的心理学领域。我一直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而绘画,作为一种原始而直观的表达方式,或许能成为我们窥探这个角落的窗口。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有吸引力,它暗示了我们不仅仅要看画,更要“听”画,去捕捉那些画作本身可能无法直接言说的信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不同绘画风格、不同绘画元素背后所蕴含的心理意义。比如,为什么有些人会偏爱使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情感需求?为什么有些人习惯于画一些具象化的物体,而另一些人则热衷于抽象的线条组合?我非常想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分析性的工具和视角,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画面中的不平凡。
评分我最近偶然翻到了一本叫做《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的书,虽然我还没有仔细研读,但是从封面和目录来看,我感觉这本书可能非常有深度。我平常就对心理学和艺术结合的领域很感兴趣,所以这本书的名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人画出的每一笔,每一个色彩的选择,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是我们平时可能意识不到的,甚至是自己都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这本书的副标题“追寻画外之音”,就非常巧妙地点出了这一点,让我对探索画作背后隐藏的心理密码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介绍一些分析绘画的理论框架,比如弗洛伊德或者荣格的精神分析在绘画中的应用,又或者是格式塔心理学如何解读画面元素的组合。我也期待书中能有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对照着学习,看看别人是如何通过一幅画来解读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方法,比如如何引导他人绘画,以及如何从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人的画作中解读出不同的信息,那就更完美了。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非常好,感觉它能够打开我新的认知维度,让我对人类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