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7月1日)
丛书名: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
平装: 36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303165002, 9787303165001
条形码: 9787303165001
商品尺寸: 22.6 x 16.5 x 2 cm
商品重量: 476 g
品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章绪论
节行为改变技术概述
一、行为
二、行为改变技术
三、行为改变者的道德自律及信条
第二节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领域
一、教育和教学方面
二、儿童行为塑造和改变方面
三、医学和临床心理学方面
四、组织行为管理方面
五、社区心理学方面
六、个人问题的自我管理方面
第三节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简史
一、国外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概况
二、我国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基础
节反应性条件反射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及理论
二、制约与反制约的经典实验
三、沃尔普的临床实验
四、反应性条件反射与行为改变技术
第二节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一、斯金纳的动物操作条件反射实验
二、反应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比较
第三节认知行为改变理论
一、认知行为改变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认知行为改变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
二、“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
三、间接强化在学习行为中的作用
四、观察(认知)决定学习的观点
五、观察学习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三章行为的观察、记录与评估
节行为观察
一、观察法概述
二、行为改变技术中的观察
第二节 行为记录
一、选用合适的记录方法和记录工具
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观察信度的检验
一、常用的观察信度检验方法
二、观察信度的计算方法
三、提高观察信度的有效途径
第四节行为评估
一、行为评估概述
二、行为评估的形式
三、行为评估的方法
第五节行为的观察、记录与评估应用案例分析
第四章实验设计
节行为改变实验方法概述
一、行为改变实验方法的基础
二、行为改变的基本实验设计模式及其特点
三、行为改变实验方法的三个基本阶段
四、行为改变实验数据的常用记录方式——图表
第二节倒返实验设计
一、倒返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二、倒返实验设计的不同模式
三、有效运用倒返实验设计的注意事项
四、倒返实验设计的效果评估
五、倒返实验设计案例分析
第三节多项基线设计
一、多项基线设计的原理
二、多项基线设计的类型
三、有效运用多项基线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逐变标准设计
一、逐变标准设计的原理
二、逐变标准设诛的特点及应用
三、有效运用逐变标准设计的注意事项
四、逐变标准设计案例分析
第五章行为改变技术的系统步骤
节界定问题行为
一、把握问题行为的类型
二、正确评量问题行为
三、遵循问题行为评量原则
第二节探究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
一、探究问题行为的三大要素
二、注意机体变项对行为的前因后果的影响
第三节制定行为改变方案
一、确定目标行为和终点行为
二、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三、选用适当的行为改变策略
四、确定实验设计模式
五、创设有利的训练情境
六、安排实施方案的日程表
第四节实施行为改变方案
一、正式实施行为改变方案前的准备
二、实施行为改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三、实施行为处理后的行为改变效果评估
第六章强化原理
节强化原理概述
一、强化的含义
二、强化的分类
三、强化物
第二节强化的程序
一、固定比例强化
二、可变比例强化
三、固定间隔强化
四、可变间隔强化
五、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
第三节强化原理应用案例分析
一、正用
二、误用
第七章塑造原理
节塑造原理概述
一、塑造的含义
二、塑造的特点
第二节塑造原理的运用
一、运用塑造原理的意义
二、行为塑造的实施步骤
三、运用行为塑造的注意事项
四、行为塑造的实施原则
第三节塑造原理应用案例分析
一、正用
二、误用
第八章渐隐原理
节渐隐原理概述
一、渐隐的含义
二、渐隐的优点
三、渐隐与塑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渐隐原理的运用
一、运用渐隐原理的意义
……
第九章链锁原理
第十章模仿学习原理
第十一章代币制与行为契约
第十二章类化原理
第十三章惩罚原理与厌恶疗法
第十四章消退原理
第十五章系统脱敏法
第十六章认知行为改变理论
参考文献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行为改变技术》具有以下特点:理论介绍强调前瞻性,但写作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案例选择强调本土化、科学化和可操作性。全书共16章。《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行为改变技术》的大纲由重庆师范大学李祚山制订,洛章的撰稿者为:重庆师范大学李祚山、重庆市第三十七中金泽勤、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雷小燕、第三军医大学刘晶、重庆师范大学陈小异(第六章)、湖南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王丽平、重庆师。范大学唐春、重庆市长寿区健康教育所赵均,金泽勤、陈小异博士对《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行为改变技术》进行了前期统稿,由李祚山和陈小异博士共同统稿和定稿。
《行为改变技术(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具有以下特点:理论介绍强调前瞻性,但写作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案例选择强调本土化、科学化和可操作性。全书共16章。
本书的大纲由重庆师范大学李祚山制订,洛章的撰稿者为:重庆师范大学李祚山、重庆市第三十七中金泽勤、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雷小燕、第三军医大学刘晶、重庆师范大学陈小异(第六章)、湖南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王丽平、重庆师。范大学唐春、重庆市长寿区健康教育所赵均,金泽勤、陈小异博士对本书进行了前期统稿,由李祚山和陈小异博士共同统稿和定稿。
这本书在内容组织和逻辑结构上,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遵循了一种非常清晰且循序渐进的思路,从基础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例如,在介绍“动机”这个概念时,作者先是梳理了不同学派关于动机的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Deci和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等等,然后才开始探讨动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比如学习动机、工作动机等。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的心理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发现,书中的每一章都像是为下一章打好了基础,知识点之间的衔接非常自然流畅。此外,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研究案例和实验设计,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心理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以及研究结果是如何支持或挑战现有理论的。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社会影响”的章节,它们揭示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是如何受到他人和群体的影响的。这本书让我对人类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一种沉稳而又带有学术气息的蓝色,搭配着醒目的白色字体,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正经的学术著作。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它的厚度所吸引,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预示着内容一定相当丰富。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章节标题,比如“心理诊断与评估”、“人格发展”、“社会认知”等等,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尤其是“社会认知”这一块,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人是如何看待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对于理解他的行为至关重要。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入门读物,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这本书的目录看上去就像一座精心搭建的知识殿堂,一步步引导读者去探索心理学的奥秘。书本的纸质也很好,摸起来有种柔韧的质感,印刷清晰,字迹也比较大,读起来眼睛不会轻易疲劳。我特别喜欢这种排版方式,看起来既舒服又专业,不像有些书那么拥挤,让人望而却步。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更系统、更牢固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为我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严谨而不失生动,充满了智慧的闪光点。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一些精辟的论述所打动,仿佛瞬间点亮了我心中某个一直困惑的角落。例如,在论述“人格”的形成时,作者不仅仅罗列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更巧妙地引入了“基因-环境交互作用”这一概念,并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其复杂性。我记得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我们并非简单地受环境塑造,也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而是在两者之间不断舞动,如同在棋盘上走出的每一步,都既受棋子限制,也受玩家智慧驱动。”这种富有哲理的表述,让我对“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此外,书中还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实验的经典案例,比如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阿希的从众实验等,这些案例的呈现方式既忠实于科学事实,又充满了戏剧性,引人入胜。它让我不仅理解了理论,更感受到了心理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它在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之间的巧妙平衡。它并没有止步于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的阐释,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这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在讲述“学习理论”时,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还深入分析了这些理论如何被应用于教育、培训、甚至行为矫正等领域。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部分,书中介绍的关于如何培养感恩、乐观和幸福感的技巧,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书中所介绍的一些小技巧,比如每天写下几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或者在遇到挫折时,尝试从积极的角度去解读。我发现,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确实在悄悄地影响着我的情绪和心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一种提升生活品质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对话。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描述,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每个概念时,都会引用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在讨论“依恋理论”时,作者并没有仅仅给出抽象的定义,而是详细地描述了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在童年期以及成年后的具体表现,甚至还提到了这些依恋模式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这样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理论的内涵,并且能够轻易地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我发现,书中的很多观点都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例如,在讲到“认知偏差”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常常因为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做出不理智的判断。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盲点,也为我提供了一种审视和调整自己思维方式的方法。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探索和成长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