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文化学:双语教程
定价:15.00元
作者:茹秀英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811009811
字数:
页码:1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体育文化学:双语教程》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分别从体育理念文化、体育组织文化、体育赛事文化和体育视觉形象文化四个维度、分四章对体育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阐释。《体育文化学:双语教程》不但适合体育专业院校(系)本科生(三、四年级)和体育学研究生使用,同时也适合喜欢体育和英语、并立志从事体育领域对外交流及翻译的人员使用。
目录
章 理解体育理念文化
单元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玩的现象
第二单元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游戏现象
第三单元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游戏
第四单元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第五单元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情形
第二章 理解体育组织文化
单元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
第二单元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IFS)
第三单元 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NOCS)
第四单元 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OCOG)
第五单元 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IPC)
第三章 理解体育赛事文化
部分 奥运会
单元 奥运会的举办、主办城市的遴选与奥运会的参加
第二单元 奥运会比赛项目
第三单元 奥运会仪式
第四单元 夏季奥运会历史
第五单元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
第二部分 残疾人奥运会
单元 残疾人奥运会概述
第二单元 夏季残疾人奥运会历史
第三单元 冬季残疾人奥运会历史
第三部分 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
单元 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概述
第二单元 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
第三单元 冬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
第四章 理解体育视觉形象文化
单元 奥林匹克运动视觉形象文化
第二单元 北京2008奥运会视觉形象文化
作者介绍
茹秀英,1996年毕业沈阳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跨专业考取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考取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4年获博士学位。现为首都体育学院教师、副教授。
曾在北京新东方学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并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从事过同传翻译和笔译工作。曾多次担任体育学术会议和大型体育赛事的现场口译,尤其是承担了首都体育学院和悉尼科技大学联办的体育赛事管理硕士班8门课程、共计300学时的笔译和课堂口译工作。参与翻译译著《体育运动管理》一部,为主译。出版专著《国际奥委会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研究》一部,并先后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担任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大型系列节目《传奇奥运》的策划工作。
文摘
序言
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展现出一种沉稳而富有洞察力的叙事腔调。它既保持了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谨性,避免了过于口语化带来的轻浮感,但同时又通过精炼的句式和恰到好处的文学性描述,避免了传统教科书那种枯燥乏味的阅读体验。作者在阐释复杂概念时,常常会使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仿佛在与一位水平相当的同行进行深度对话,充满了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启发。这种成熟的笔法,使得即便是涉及深层次的哲学或社会学思辨内容,读者也能较快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而不是被晦涩的术语所阻碍。可以说,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的智力投入,它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读者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阅读能力。
评分这本书在案例选择和深度挖掘方面,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没有采用那些陈词滥调、人尽皆知的例子,而是搜集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时代背景鲜明且具有争议性的研究实例。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这些案例的剖析并非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文化结构、社会背景、历史变迁等多个维度进行解构。每一次案例分析都像是一次微型的学术研究报告,数据支撑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这种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让书中的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真正扎根于现实土壤之中。对于我这样的实践工作者来说,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是任何纯粹理论书籍都无法比拟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资料和延伸阅读部分,堪称是一份宝藏级的学术导航图。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文末的引注和推荐阅读列表中,囊括了大量经典且前沿的研究成果,并且进行了非常清晰的分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献罗列,更像是作者为读者精心规划的一条进阶学习路径。对于那些希望深入钻研某一特定子领域的人来说,这部分内容简直是雪中送炭,省去了大量前期信息筛选的时间。通过追踪这些引用的源头,我得以迅速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并且接触到了一些我原本不了解的学派观点。这本书的价值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延展,它不仅仅是一本独立的教材,更像是一个高质量学术社群的入口,引导读者走向更广阔的研究天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色彩饱和度很高,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字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和学术气息。内页的纸张选择了偏暖色调的米白色,字体的排版也相当考究,行距和字号的设置都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留意了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章节标题的样式、图表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质量的严格把控。我甚至注意到书脊的粘合工艺也十分扎实,感觉这本书能经受住高频率的翻阅和查阅。当然,作为一本工具书,内容的实用性是核心,但精美的外在包装无疑为学习过程增添了一种仪式感和愉悦感,让人更愿意主动去翻开它进行学习和研究。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经过了细致的打磨和编排,让人对它内在的知识体系抱有很高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构建得极其精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从宏观的概念引入,到微观的案例分析,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初读时,你会感觉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进行系统化的引导,每一步都有清晰的前因后果。特别是对一些核心理论的阐述部分,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可能遇到的难点,总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或者结构化的表格来帮助读者迅速抓住要害。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在跨学科知识融合方面的处理,它并没有将各个领域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展示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整合性的视角对于提升个人的综合分析能力非常有帮助。整体阅读下来,我感觉我的知识体系被重新梳理和强化了,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