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定价:43.00元
作者:王赟馨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4427641
字数:
页码:1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主要内容包括引言,唐代体育的表现形式,唐代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唐代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唐代体育文化的特征,唐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参考文献,后记。
目录
引言
节 古代体育发生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缘由
第三节 唐代体育开展的时代特征
章 唐代体育的表现形式
节 射猎
第二节 球戏
第三节 角抵与技巧
第四节 博弈
第五节 乐舞
第六节 宴会活动
第七节 斗鸡
第八节 童嬉
第九节 节俗活动
第二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
节 唐代体育的物质文化
第二节 唐代体育的精神文化
第三节 唐代体育的制度文化
第四节 唐代体育的民俗文化
第五节 唐代体育的心态文化
第三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
节 儒家思想的基础作用
第二节 佛道思想的推进作用
第四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特征
节 军事体育与娱乐体育并重
第二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开放融合性
第三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创新性
第五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价值
节 体育文化与唐人
第二节 体育文化与唐代社会
第三节 体育文化与唐代军事
第四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王赟馨,女,1983年3月生,文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吉林体育学院讲师。2001年9月考入吉林师范大学,2005年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到吉林体育学院工作至今;2006年9月和2008年9月,先后于吉林大学师从中国古代文学学者孟兆臣先生、沈文凡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于2012年12月取得文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池建教授,致力于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体育与文学的研究。2014年9月-2015年7月,作为访问学者赴台湾师范大学学习交流;2016年8月-11月,参加吉林省青年业务干部和骨干教师教学法研修班,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进修。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现已出版学术专著《唐代游艺与诗歌》,主持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游艺体育文化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唐代射猎文化刍议》《唐代射猎诗研究》等。
文摘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关于弹棋的起源,至少存在三种说法。一是仙家之戏,由东方朔进于汉武帝,《太平御览·工艺部》卷七五五“弹棋”条引《弹棋经序》日:“弹棋者,仙家之戏也。昔汉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蹴鞠者,盖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侍臣东方朔因以此艺进之,帝就舍蹴鞠,而上弹棋焉。”二是刘向为汉武帝所作,晋傅玄《弹棋赋序》日:“汉武帝好蹴鞠,刘向以为蹴鞠劳人体竭人力,非所宜,乃因其体而作弹棋以解之。”不过,刘向出生时汉武帝已薨十年,此说明显有误。三是曹魏时宫廷妆奁之戏,《弹棋经后序》日:“自后汉冲、质以后,此艺中绝,至献帝建安中,曹公执政,禁阑幽密,至于博弈之具,皆不得妄置于宫中,宫人因以金钗玉梳戏于妆奁之上,即取类于弹棋也。及魏文帝受禅,宫人所谓更习弹棋焉,当时朝臣名士无不争能,故帝与吴季量书日:‘弹棋,间设者也。’”其制难以确考。
从《弹棋经后序》的记载可以看出,汉冲帝、质帝以后,弹棋之艺中绝,曹操执掌政权,更是严厉禁止。到魏文帝时,弹棋才重新兴盛。
唐代,弹棋大兴,喜爱并精通弹棋的大有人在,还有名手大家,“唐顺宗在春官日,甚好之,时有吉逵、高武、崔同、杨同愿之徒,悉为名手,后有窦深、崔长孺、甄颙、独孤辽亦为亚焉,至于长庆之末,好事之家,犹见有局尚多解者。“《唐国史补》又载:“如弹棋之戏甚古,法虽设,鲜有为之,其工者,近有吉逵、高越首出焉。”
关于唐代弹棋的形式,《酉阳杂俎》有云:“今弹棋用棋二十四,以色别贵贱,棋绝后一豆。”弹棋二十四子,以颜分。柳宗元的《序棋》描述更为详细:“予病其确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得木局,隆其中而规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者日”上“,贱者日‘下’,咸自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房于是取二毫,如其第书之。既而抵戏二人,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则皆栗焉惛焉,亦鲜克以中。其获也,得朱焉则若有余,得墨焉则若不足。”卢谕亦有《弹棋赋》:“观乎局之为状也,下方广以法地,上圆高以象天。起而能伏,危而不悬。四隅咸举,四达无偏。居中谓之丰腹,在末谓之缘边。棋之为数也,各一十二汇。其始布也,各以其类,乃分其位,环合相承,栉比为次。”由此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弹棋棋盘中间隆起,下方上圆,象征天地,棋子二十四枚,双方各十二,分朱、墨二色,以击触的方式进行。
对其游戏形式,唐人诗歌中也有较为清晰的描写,韦应物《弹棋歌》:“园天方地局,二十四气子。刘生绝艺难对曹,客为歌其能,请从中央起。中央转斗破欲阑,零落势背谁能弹。此中举一得六七,旋风忽散霹雳疾。履机乘变安可当,置之死地翻取强。不见短兵反掌收已尽,唯有猛士守四方。四方又何难,横击且缘边。岂如昆明与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神安志惬动十全,满堂惊视谁得然。”这首诗描写了弹棋的形制,棋局上圆下方,法天地之象,二十四枚棋子如二十四节气。又如李颀《弹棋歌》:“崔侯善弹棋,巧妙尽于此。蓝田美玉清如砥,白黑相分十二子。联翩百中皆造微,魏文手巾不足比。缘边度陇未可嘉,鸟跛星悬危复斜。回飙转指速飞电,拂四取五旋风花。坐中齐声称绝艺,仙人六博何能继。一别常山道路遥,为余更作三五势。”以上两篇表现了弹棋者技巧之纯熟,技艺之高超,还可以看出一些弹法,或从中央隆起部分开始,或沿棋盘边缘直击,或从斜角弹出,全看棋盘中的棋子分布情况而定,技艺高超者可以一子击中对方六七子,指法快速有力,精妙绝伦。
到了宋代,弹棋之戏渐以失传,《梦溪笔谈》载:“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其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隆起。”可见,弹棋在唐代很流行,当时还有专门的棋谱,宋时则罕有为之者。
……
序言
最近在整理我的阅读清单时,注意到一些关于地域文化或特定历史时期的专题研究,这类书往往能提供一个极度聚焦的视角,让人在宏大叙事之外,找到历史的“微观粒子”。这本书既然聚焦于“唐代体育文化”,我好奇它是否能跳脱出单纯的“体育史”范畴,而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唐代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比如,体育活动是如何与当时的哲学思潮、宗教信仰(如佛教的传入与影响)以及文学艺术(诗歌、绘画中对运动场景的描绘)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一个优秀的文化研究,绝不会将文化元素孤立看待。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够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文化图景,让唐代的运动场景不仅仅是技术动作的罗列,而是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审美情趣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能找到一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与民间生活紧密相关的体育习俗,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因为它触及了历史的“温度”。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从书名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想必是为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唐代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同仁准备的。我通常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挖掘出特定时代社会肌理的文本。想象一下,在那个万邦来朝、气象万千的大唐盛世,人们的日常活动、乃至那些影响社会风气的体育活动,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如果能细腻地描摹出彼时的竞技场面,比如马球的激烈、角抵的粗犷,以及女子在特定场合的参与情况,那该是多么引人入胜的画面。我期待它能提供详实的史料支撑,而不是空泛的论述。比如,它是否能够揭示出不同阶层的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差异性?宫廷的娱乐与市井的欢愉是否能找到清晰的界限与交融点?研究体育文化,本质上是在研究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窥见唐人自信、开放乃至有些许浪漫主义色彩的生活哲学。那种穿透时空的对话感,才是阅读这类专业书籍的最大乐趣所在。
评分我个人对那些涉及“制度”与“礼仪”的文化研究特别感兴趣。唐朝作为一个高度成熟的封建王朝,其社会结构和行为规范无疑是极其严谨的。那么,体育活动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纯粹的娱乐消遣,还是被纳入了某种教化、选拔乃至军事训练的体系之中?我设想,书中也许会涉及到唐代的“武举”制度与日常体能训练之间的衔接点,这对于理解唐朝尚武之风的成因至关重要。此外,礼仪的探讨也很关键,比如观看比赛时的规制、对获胜者的奖赏方式,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权力结构和价值取向。如果作者能像一个精密的考古学家一样,从残存的文献碎片中重构出这些制度的脉络,那就太棒了。这不再是简单的故事讲述,而是一次对古代社会运行逻辑的精密推演。
评分从市场角度来看,学术专著往往受众面较窄,但其深度和专业性是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我猜测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会是典型的学术风格,可能包含大量的注释和参考引文。对于像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某一特定领域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种厚重感本身就是一种保证。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部对唐代体育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能提出一些具有原创性的论点,比如,它是否能证明唐代体育文化在某些方面对后世产生了特定的、但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影响?或者,它能否在国际学术对话中,为中国体育史的研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立足点?期待看到那些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凝练而成的真知灼见,能够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那个辉煌时代更深层次的窗户。
评分说实话,研究中国古代体育的学者常常面临一个共同的困境:史料的零散与语焉不详。很多关于“乐”与“戏”的记载,往往被放置在杂记、笔记或者诗人闲暇的记录之中,缺乏系统性。因此,这本书的学术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如何梳理和整合这些分散的信息。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在史料辨伪和解读上的真本事。比如,对于一些描绘武打场面的诗句,如何区分其是写实记录,还是文学夸张?这种“解释的艺术”是衡量一部严肃学术著作的关键。如果作者能够清晰地划分出哪些是确切的史实,哪些是基于推测的构建,并明确指出研究的局限性,那么这本书的严谨性就会让人信服。这种对史料的敬畏和审慎态度,远比华丽的辞藻来得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