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王赟馨 9787564427641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王赟馨 97875644276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赟馨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
  • 体育文化
  • 历史
  • 研究
  • 中国古代史
  • 文化史
  • 体育史
  • 学术著作
  • 王赟馨
  • 博士后文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427641
商品编码:295168077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定价:43.00元

作者:王赟馨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4427641

字数:

页码:1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主要内容包括引言,唐代体育的表现形式,唐代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唐代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唐代体育文化的特征,唐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参考文献,后记。

目录


引言
节 古代体育发生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缘由
第三节 唐代体育开展的时代特征

章 唐代体育的表现形式
节 射猎
第二节 球戏
第三节 角抵与技巧
第四节 博弈
第五节 乐舞
第六节 宴会活动
第七节 斗鸡
第八节 童嬉
第九节 节俗活动

第二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
节 唐代体育的物质文化
第二节 唐代体育的精神文化
第三节 唐代体育的制度文化
第四节 唐代体育的民俗文化
第五节 唐代体育的心态文化

第三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
节 儒家思想的基础作用
第二节 佛道思想的推进作用

第四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特征
节 军事体育与娱乐体育并重
第二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开放融合性
第三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创新性

第五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价值
节 体育文化与唐人
第二节 体育文化与唐代社会
第三节 体育文化与唐代军事
第四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王赟馨,女,1983年3月生,文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吉林体育学院讲师。2001年9月考入吉林师范大学,2005年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到吉林体育学院工作至今;2006年9月和2008年9月,先后于吉林大学师从中国古代文学学者孟兆臣先生、沈文凡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于2012年12月取得文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池建教授,致力于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体育与文学的研究。2014年9月-2015年7月,作为访问学者赴台湾师范大学学习交流;2016年8月-11月,参加吉林省青年业务干部和骨干教师教学法研修班,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进修。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现已出版学术专著《唐代游艺与诗歌》,主持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游艺体育文化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唐代射猎文化刍议》《唐代射猎诗研究》等。

文摘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关于弹棋的起源,至少存在三种说法。一是仙家之戏,由东方朔进于汉武帝,《太平御览·工艺部》卷七五五“弹棋”条引《弹棋经序》日:“弹棋者,仙家之戏也。昔汉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蹴鞠者,盖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侍臣东方朔因以此艺进之,帝就舍蹴鞠,而上弹棋焉。”二是刘向为汉武帝所作,晋傅玄《弹棋赋序》日:“汉武帝好蹴鞠,刘向以为蹴鞠劳人体竭人力,非所宜,乃因其体而作弹棋以解之。”不过,刘向出生时汉武帝已薨十年,此说明显有误。三是曹魏时宫廷妆奁之戏,《弹棋经后序》日:“自后汉冲、质以后,此艺中绝,至献帝建安中,曹公执政,禁阑幽密,至于博弈之具,皆不得妄置于宫中,宫人因以金钗玉梳戏于妆奁之上,即取类于弹棋也。及魏文帝受禅,宫人所谓更习弹棋焉,当时朝臣名士无不争能,故帝与吴季量书日:‘弹棋,间设者也。’”其制难以确考。
  从《弹棋经后序》的记载可以看出,汉冲帝、质帝以后,弹棋之艺中绝,曹操执掌政权,更是严厉禁止。到魏文帝时,弹棋才重新兴盛。
  唐代,弹棋大兴,喜爱并精通弹棋的大有人在,还有名手大家,“唐顺宗在春官日,甚好之,时有吉逵、高武、崔同、杨同愿之徒,悉为名手,后有窦深、崔长孺、甄颙、独孤辽亦为亚焉,至于长庆之末,好事之家,犹见有局尚多解者。“《唐国史补》又载:“如弹棋之戏甚古,法虽设,鲜有为之,其工者,近有吉逵、高越首出焉。”
  关于唐代弹棋的形式,《酉阳杂俎》有云:“今弹棋用棋二十四,以色别贵贱,棋绝后一豆。”弹棋二十四子,以颜分。柳宗元的《序棋》描述更为详细:“予病其确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得木局,隆其中而规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者日”上“,贱者日‘下’,咸自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房于是取二毫,如其第书之。既而抵戏二人,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则皆栗焉惛焉,亦鲜克以中。其获也,得朱焉则若有余,得墨焉则若不足。”卢谕亦有《弹棋赋》:“观乎局之为状也,下方广以法地,上圆高以象天。起而能伏,危而不悬。四隅咸举,四达无偏。居中谓之丰腹,在末谓之缘边。棋之为数也,各一十二汇。其始布也,各以其类,乃分其位,环合相承,栉比为次。”由此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弹棋棋盘中间隆起,下方上圆,象征天地,棋子二十四枚,双方各十二,分朱、墨二色,以击触的方式进行。
  对其游戏形式,唐人诗歌中也有较为清晰的描写,韦应物《弹棋歌》:“园天方地局,二十四气子。刘生绝艺难对曹,客为歌其能,请从中央起。中央转斗破欲阑,零落势背谁能弹。此中举一得六七,旋风忽散霹雳疾。履机乘变安可当,置之死地翻取强。不见短兵反掌收已尽,唯有猛士守四方。四方又何难,横击且缘边。岂如昆明与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神安志惬动十全,满堂惊视谁得然。”这首诗描写了弹棋的形制,棋局上圆下方,法天地之象,二十四枚棋子如二十四节气。又如李颀《弹棋歌》:“崔侯善弹棋,巧妙尽于此。蓝田美玉清如砥,白黑相分十二子。联翩百中皆造微,魏文手巾不足比。缘边度陇未可嘉,鸟跛星悬危复斜。回飙转指速飞电,拂四取五旋风花。坐中齐声称绝艺,仙人六博何能继。一别常山道路遥,为余更作三五势。”以上两篇表现了弹棋者技巧之纯熟,技艺之高超,还可以看出一些弹法,或从中央隆起部分开始,或沿棋盘边缘直击,或从斜角弹出,全看棋盘中的棋子分布情况而定,技艺高超者可以一子击中对方六七子,指法快速有力,精妙绝伦。
  到了宋代,弹棋之戏渐以失传,《梦溪笔谈》载:“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其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隆起。”可见,弹棋在唐代很流行,当时还有专门的棋谱,宋时则罕有为之者。
  ……

序言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一场穿越千年的探索 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致力于为体育史研究提供宝贵的文献。而《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作为其中的一部力作,无疑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窥探盛唐体育文化的大门。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唐代的体育项目,而是深入剖析了体育文化在唐代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以及艺术审美等多个层面的交织与影响,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生动鲜活的唐代体育文化画卷。 一、 体育的社会功能:强身健体与政治教化 在唐代,体育不仅仅是休闲娱乐的方式,更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首先,强身健体是体育最直接的意义。从帝王将相到普通民众,都认识到健康的体魄是支撑社会运转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唐朝统治者尤其重视军事实力,而骑马、射箭、角抵(摔跤)等军事体育项目,不仅是士兵训练的必备技能,也是选拔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唐六典》等官方文献中,对军事体育的训练和考核有着详细的规定。马球运动的盛行,更体现了贵族阶层对骑射技巧的推崇,同时也成为检验其军事素养的一种方式。 其次,体育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教化手段。通过组织体育竞赛和活动,可以增强民众的凝聚力,培养尚武精神,激发爱国情怀。朝廷会定期举办如围场射猎、龙舟竞渡等大型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伴随着盛大的仪式和庆典,成为展示国家实力、凝聚民心、宣扬统治者德政的平台。皇帝亲自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更是对体育的重视和推广,能够有效地引导社会风气。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就以其武功卓著而闻名,他的体育活动与其政治生涯紧密相连,起到了表率作用。 二、 体育与日常生活:渗透各阶层的运动乐趣 唐代体育文化并未局限于宫廷和军队,而是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连接不同阶层的重要纽带。 宫廷与贵族: 宫廷是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各种新兴体育项目的发源地。除了前文提到的马球,蹴鞠(古代足球)在唐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朝皇室成员、贵族女子对蹴鞠尤为喜爱,宫廷中常有专门的蹴鞠场,并且举办过规模宏大的蹴鞠比赛。唐玄宗时期,宫廷中流行的一种名为“占板”的蹴鞠游戏,展现了其精湛的技艺和艺术性。此外,骑术、射礼、投壶等也都是宫廷贵族常见的体育项目。 平民与市井: 体育并非贵族的专利,广大民众也积极参与其中。各种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如在节日庆典中,舞狮、舞龙、杂技表演等深受喜爱。摔跤、拔河、石锁、健身操等运动在市井巷陌也十分流行,成为普通民众锻炼身体、调节生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乡村地区,农闲时节的体育活动更是丰富多样,如赛马、田径类游戏等,既能放松身心,又能增进邻里情谊。 女性参与: 与以往朝代相比,唐代女性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展现出更为开放和自信的社会风貌。除了前面提到的蹴鞠,一些女性也乐于骑马、射箭。唐代壁画和雕塑中,不乏女性骑马、习武的形象,这在其他朝代是较为罕见的。这种女性参与体育的现象,反映了唐代社会相对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三、 体育与思想文化:儒释道的影响 唐代的体育文化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紧密相连,儒、释、道等主流思想对体育的观念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 儒家强调“礼”、“仁”、“中庸”,这种思想体现在体育中,便是注重体育的仪式感和规范性。例如,射礼不仅仅是射箭,更包含了一整套的礼仪规程,强调射手的品德和修养。孔子“六艺”中的礼、射、御、书、数、乐,其中“射”和“御”便是重要的体育项目,体现了儒家对德育与体育结合的重视。 道家思想: 道家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为唐代体育的养生和健身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道家推崇的导引术、吐纳术等,便是以模仿自然、调和呼吸为主要手段的健身方法,强调通过肢体运动和精神调养达到身心和谐。一些道士也擅长武术,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融入到武术的练习中,形成了独特的道家武术风格。 佛教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兴盛,也对唐代体育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佛教强调“身心一致”,对身体的净化和锻炼有一定的关注。一些寺院也会组织僧人进行体育锻炼,如行禅、舞狮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融入了当时的体育文化之中。 四、 体育与艺术审美: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 唐代高度发达的艺术成就,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描绘体育活动的珍贵图像和文字资料。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唐代审美情趣的生动体现。 绘画: 唐代绘画中,体育题材屡见不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仕女蹴鞠图》等,生动地描绘了贵族妇女骑马、运动的场景,展现了唐代女性的健美姿态和优雅风韵。壁画中的体育场景,如墓室壁画中的马球、角抵等,则更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体育活动和社会风貌。 雕塑: 唐代雕塑,尤其是陶俑,更是形象地再现了唐代各行各业的人物形象,其中也不乏体育项目的人物。如陶马、陶骑俑、角抵俑等,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体育的普及和人们对体育的热情。 文学: 唐代诗歌中,也大量出现了与体育相关的描写。如杜甫的“射人如射寇,炮声有时落”,白居易的“少年骑马欲回头”,李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都通过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体育项目的激烈、矫健和磅礴的气势。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体育活动,更赋予了体育以艺术的生命力。 五、 体育器材与技术:传承与发展 唐代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器材的不断改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弓箭: 弓箭作为重要的军事和狩猎工具,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弓的种类、箭矢的制作工艺都有所进步,射箭技术也日益精湛。相关的射术训练方法和比赛规程也逐渐完善。 马匹与马具: 唐朝盛产良马,马术得到了高度发展。马具的改进,如马鞍、马镫的普及,为骑马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和便利,使得骑术更加精妙。马球运动对马匹的要求更高,促进了马匹的选育和训练。 蹴鞠: 蹴鞠在唐代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蹴鞠技艺。如“白打”蹴鞠,强调个人技术和花样;“筑球”蹴鞠,则更侧重于团队配合和对抗。蹴鞠用球的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使其更具弹性。 结语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一书,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细致的入微,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唐代体育文化的璀璨图景。它不仅展现了唐代人民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更揭示了体育文化在构建社会秩序、影响思想观念、塑造艺术审美等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体育如何超越纯粹的身体活动,成为一个时代精神与社会活力的缩影。通过对唐代体育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辉煌的时代,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智慧,启迪当下的体育发展。这本书无疑是体育史研究领域的一份重要贡献,值得每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体育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整理我的阅读清单时,注意到一些关于地域文化或特定历史时期的专题研究,这类书往往能提供一个极度聚焦的视角,让人在宏大叙事之外,找到历史的“微观粒子”。这本书既然聚焦于“唐代体育文化”,我好奇它是否能跳脱出单纯的“体育史”范畴,而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唐代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比如,体育活动是如何与当时的哲学思潮、宗教信仰(如佛教的传入与影响)以及文学艺术(诗歌、绘画中对运动场景的描绘)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一个优秀的文化研究,绝不会将文化元素孤立看待。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够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文化图景,让唐代的运动场景不仅仅是技术动作的罗列,而是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审美情趣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能找到一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与民间生活紧密相关的体育习俗,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因为它触及了历史的“温度”。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从书名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想必是为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唐代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同仁准备的。我通常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挖掘出特定时代社会肌理的文本。想象一下,在那个万邦来朝、气象万千的大唐盛世,人们的日常活动、乃至那些影响社会风气的体育活动,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如果能细腻地描摹出彼时的竞技场面,比如马球的激烈、角抵的粗犷,以及女子在特定场合的参与情况,那该是多么引人入胜的画面。我期待它能提供详实的史料支撑,而不是空泛的论述。比如,它是否能够揭示出不同阶层的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差异性?宫廷的娱乐与市井的欢愉是否能找到清晰的界限与交融点?研究体育文化,本质上是在研究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窥见唐人自信、开放乃至有些许浪漫主义色彩的生活哲学。那种穿透时空的对话感,才是阅读这类专业书籍的最大乐趣所在。

评分

我个人对那些涉及“制度”与“礼仪”的文化研究特别感兴趣。唐朝作为一个高度成熟的封建王朝,其社会结构和行为规范无疑是极其严谨的。那么,体育活动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纯粹的娱乐消遣,还是被纳入了某种教化、选拔乃至军事训练的体系之中?我设想,书中也许会涉及到唐代的“武举”制度与日常体能训练之间的衔接点,这对于理解唐朝尚武之风的成因至关重要。此外,礼仪的探讨也很关键,比如观看比赛时的规制、对获胜者的奖赏方式,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权力结构和价值取向。如果作者能像一个精密的考古学家一样,从残存的文献碎片中重构出这些制度的脉络,那就太棒了。这不再是简单的故事讲述,而是一次对古代社会运行逻辑的精密推演。

评分

从市场角度来看,学术专著往往受众面较窄,但其深度和专业性是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我猜测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会是典型的学术风格,可能包含大量的注释和参考引文。对于像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某一特定领域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种厚重感本身就是一种保证。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部对唐代体育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能提出一些具有原创性的论点,比如,它是否能证明唐代体育文化在某些方面对后世产生了特定的、但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影响?或者,它能否在国际学术对话中,为中国体育史的研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立足点?期待看到那些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凝练而成的真知灼见,能够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那个辉煌时代更深层次的窗户。

评分

说实话,研究中国古代体育的学者常常面临一个共同的困境:史料的零散与语焉不详。很多关于“乐”与“戏”的记载,往往被放置在杂记、笔记或者诗人闲暇的记录之中,缺乏系统性。因此,这本书的学术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如何梳理和整合这些分散的信息。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在史料辨伪和解读上的真本事。比如,对于一些描绘武打场面的诗句,如何区分其是写实记录,还是文学夸张?这种“解释的艺术”是衡量一部严肃学术著作的关键。如果作者能够清晰地划分出哪些是确切的史实,哪些是基于推测的构建,并明确指出研究的局限性,那么这本书的严谨性就会让人信服。这种对史料的敬畏和审慎态度,远比华丽的辞藻来得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