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体育博士文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 以“达瓦孜”为个案
定价:28.00元
作者:刘洋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64419806
字数:
页码:1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体育博士文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 以“达瓦孜”为个案》以“达瓦孜”为个案,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运用文化变迁等理论,在梳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侧重就“达瓦孜”保护与传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揭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传承方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的主要因素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进展
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进展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的框架思路
4 分析与讨论
4.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研究
4.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困境
4.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达瓦孜”个案研究
4.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B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C 调研相关图片
个人简历
作者介绍
刘洋,男,汉族,1979年出生,新疆乌鲁木齐人。2012年6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13年8月-2014年1月赴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访学。现就职于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和体育产业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横向课题4项,参与国家社科等课题5项,参编著作3部,科研成果获奖8项。
文摘
《中国体育博士文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 以“达瓦孜”为个案》:
其次,“达瓦孜”的存在满足了人们娱乐的需要。从仪式表演的气氛中可以看出,“达瓦孜”存在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娱乐性。一般说来,民族体育活动着重于人的情感满足和身心需要,它并不是以浓厚的文化修养和深邃的思想等条件要求来应对大众,而是消遣性、游戏性、自娱自乐的活动方式来迎合大众,使参与其中的人们不要具有高水准的文化素质条件,就直接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等抒发和宣泄。正因为“达瓦孜”的这一功能,使它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吸引了很多的人参与。可以说,一次“达瓦孜”活动的举行,就已成为了较大的民族盛会。在“达瓦孜”举行的时候,维吾尔族等各族群众都从西面八方赶来,甚至是方圆几十里的地方,络绎不绝的走到会场里,兴奋的观看艺人的表演,在当时的场面非常壮观。
此外,“达瓦孜”的存在满足了人们教育功能的需要。“达瓦孜”的教育功能的显著特点是非强制性。“达瓦孜”通过形式丰富、娱乐性较强的活动来吸引大众可以实现其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开发智力和体力的功能。也许正因为它的娱乐性和非强制性,使它具有发挥强大的教育潜能,正好可以弥补少数民族地区正规教育的不足。由于大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把生活的技能传给下一代过程中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对体力和心力方面的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在很长时间里的主要内容,在没有文字和书本的时代,靠身体活动来摹仿,因而产生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少数民族地区利用竞技、游戏、歌舞等形式进行传统教育,它是把教育变为需求的主动行为。“达瓦孜”作为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其包含着维吾尔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德育、美育的需求。另外,“达瓦孜”起源的传说不仅体现了维吾尔族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丑恶事物的鞭挞,而且也展示了维吾尔族的勇敢才智。可以看出,传说中的吾保里沙夫在不断影响着维吾尔族生活的文化氛围,也使人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了教育,巩固了维吾尔民族文化的传统内容。
4.3.1.5传统“达瓦孜”发展的途径
从传统“达瓦孜”发展的沿革中就能看到,传统“达瓦孜”发展的途径是以家庭式传承为主要手段。
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原始社会经济形态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达瓦孜”的传承与人类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维吾尔族是典型的家长制民族,在新疆维吾尔族的大多数家庭中至今仍保持着严格的家长制,由男性长者为一家之主,具有支配权,家庭成员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都由家长做主安排。”家长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方式相承袭来的,一般为“父死母继、母死长子继”。而在维吾尔族家庭里基本上也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一般为“子由父教,女由母教”。可以说,在新疆少数民族的职业观念里“子继父业”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维吾尔族的“达瓦孜”早也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得以传承下去的,一些维吾尔族的儿童从小就通过耳濡目染家族中的“达瓦孜”活动,长大了就不断学习和参与到“达瓦孜”的表演和训练中去,特别是在重要节庆活动中,他们都可以从长辈身上学习到“达瓦孜”表演的一些技能。例如:近代阿迪力·吾守尔“达瓦孜”家族的传承人物艾买提汗,1889年出身于洛浦县白玉巴扎的依格孜吾斯唐村,他就继承了“达瓦孜”家族的历史传统,从小跟父亲伊拜不拉·阿吉木与哥哥木沙卡热木学习“达瓦孜”的技艺,曾跟随父亲的“达瓦孜”团队在新疆的东部、北部等表演各种“达瓦孜”技巧,在当时的“达瓦孜”表演群体中具有的影响。
……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试图构建一座连接历史深处与未来图景的桥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核心难题在于如何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同时,赋予其适应未来社会结构和传播媒介的能力。选择“达瓦孜”这一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意义的案例,无疑是极具策略性的,因为它的特殊性更容易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我期待作者在讨论保护路径时,能大胆提出一些具有颠覆性的观点,比如,在数字时代,达瓦孜的“体验性”能否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部分替代或辅助传承?或者,如何通过建立跨区域的非遗联盟来共同分担保护的压力?更深层次上,这本书关乎的其实是中国人如何看待自身的文化遗产,以及我们愿意付出多少代价去维护这份独特的身份认同。这是一次对地方性知识的深度挖掘和对文化责任的庄严承诺,其学术价值和文化使命感是毋庸置疑的,它要求我们带着敬畏之心去阅读,并思考我们自身与传统文化的连接点。
评分初次翻阅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立刻让人明白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田野调查报告与政策建议的结晶。作者对“路径研究”的强调,暗示了全书的核心在于解决“如何做”的问题,而非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描述上。这对我这样一个关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我猜想,书中一定详尽地梳理了达瓦孜这项运动的历史变迁、技艺传承的代际断裂点,以及当前在社会结构变迁下面临的生存危机。更重要的是,它必然会提出一套多维度的干预策略——或许涉及到教育体系的融入、旅游开发的合理边界、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持机制。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例如,为了让达瓦孜的技艺不失传,是否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但标准化是否又会削弱其非物质遗产的“活态性”和“偶发性”?书中对这种张力的平衡探讨,想必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阅读此类书籍,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走进了中华文化肌理深处那条鲜为人知的河流,去感受那些被现代生活遗忘的脉动,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从读者的直觉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必然是严谨且层层递进的。开篇或许会建立起体育非遗保护的理论基础和政策背景,将达瓦孜置于更广阔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去定位。随后,主体部分必然是深入到达瓦孜个案的“解剖”过程:从其起源、技艺特点、到其传承群体的社会经济状况。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测量“保护成功率”或“保护有效性”的。在研究路径时,通常需要引入量化和质化的分析工具,这本书是否巧妙地结合了这些方法?比如,通过分析近二十年来参与达瓦孜表演人数的变化、收入结构的变化,来反推保护政策的实际效果。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得本书超越了纯粹的理论思辨,而更像是一份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蓝图。对于关心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如何融入全球化视野的读者来说,书中关于文化传播与活化的讨论,也一定能提供新的启发,它让我们思考,如何让那些身处偏远、濒临消亡的宝贵遗产,以一种体面而持久的方式,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发声。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感和学术的严谨性,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它聚焦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一宏大主题,并且巧妙地选择了“达瓦孜”这样一个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深度的个案进行剖析。我尤其好奇作者刘洋是如何将宏观的理论框架与微观的文化实践相结合的。想象一下,那些在特定地域传承了数百年,承载着人们集体记忆和生活智慧的体育活动,在现代化浪潮面前如何挣扎求存?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去审视那些“活着的文物”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理论上可行的拯救路径。我期待看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而是那种带着人类学视角和文化地理学视野的深入分析,比如,在社区层面,普通民众如何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去?政府的干预尺度应该如何把握,才能既不破坏其原有的生命力,又能有效抵御商业化和城市化的侵蚀?对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学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提供了一种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研究模型,它让我们看到,保护工作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需要扎根于具体文化土壤的精细工程。这种结合了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的著作,无疑是近年来学术出版中的一股清流,值得所有关心文化传承的人细细品读。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系列——“中国体育博士文丛”,本身就为读者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期待值。博士文丛意味着其内容经过了最严格的学术检验和前沿观点的碰撞,绝非市面上那些蜻蜓点水的文化普及读物可比。特别是选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细分领域,说明作者有着清晰的学术定位和专业的知识储备。我尤其关注“达瓦孜”这一特定文化符号在当代语境下的意义重构。它可能不仅仅是一种极限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一种与自然和自身身体对话的古老仪式。我推测,刘洋博士或许会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剖析达瓦孜中蕴含的风险认知、勇气文化以及社区认同的构建过程。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珍贵的田野记录,比如口述史料或罕见的影像资料的文字转述,那将极大地增强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写给专业人士看,但也足以让有心人窥见文化遗产保护复杂性的典范之作,它的价值在于揭示了复杂系统中的关键节点和有效杠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