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定价:88.00元
作者:高嵘 屈国锋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15497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十世纪初,正当现代体育运动在中国传播普及、体育师资极度缺乏、急需体育人才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于1917年应运而生。作为开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先河的学府,其体育专修科建立伊始,便历史性地担当起引导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重任。
在北师大体育系初创时期,体育系充分利用地处古都文化名城、依托北师大综合院校的有利条件,汇集外学者,聘请多位外知名学者任教,将西方体育的先进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奋发图强,严谨治学,培育英才,努力传播和普及现代体育运动。经过艰苦的十余年奋斗,北师大体育系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在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体育学术思想和运动竞技等多方面带动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如今,北师大体育系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历程,开拓和见证了中国体育运动的振兴发展之路,为中国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内容提要
2017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体育学科100周年,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15周年的一年。值此双重喜庆之际,编写组在体育与运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九十年发展史》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史》的编写,这是对百年学科的一份献礼。
本书通过历史篇、人物风采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侧面客观而忠实地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对体育学科一百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更是希望能够借此以史为鉴,激励体育学科师生继续努力奋斗、严谨治学,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和“守正创新、坚卓致远”的院训,在教学、训练、科研和运动竞技等方面皆更上层楼,再创辉煌。
一部北师大体育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甚至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拼搏、在绝望中坚守、在黑暗中探索、在顺境中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历代师大人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为祖国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目录
目 录
章 萌芽初创(1902—1922)… …………………………………… 1
第二章 奠基领航(1923—1937)… …………………………………… 30
第三章 砥砺前行(1937—1949)… …………………………………… 76
第四章 凤凰涅槃(1949—1976)… …………………………………… 94
第五章 继往开来(1976-2001)… ………………………………… 131
第六章 创新发展(2002年至今)… ………………………………… 146
教 师… ……………………………………………………………… 187
毕业生… ……………………………………………………………… 218
附 录… ……………………………………………………………… 244
后 记… ……………………………………………………………… 364
作者介绍
高嵘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先后主编和参编教材和有关著作10多部;并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并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2011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成员。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国高等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副主席。
屈国锋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1997年6月至2007年8月留学日本,于筑波大学体育科学系攻读体育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9月起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从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武术史,武术文化思想,武术教学,中外武术比较研究,体育史,体育思想史。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和社会武术的教学训练和指导工作。在外发表论文、著作等十余篇(部)。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书籍,光是翻阅它的封面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一直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学府,它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塑造出自己的独特精神和学科体系的。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些筚路蓝缕的创业年代,也见证了辉煌时期的蓬勃发展。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他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鲜活的人物故事和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史变得引人入胜。尤其是一些早期体育教育理念的引入与本土化过程的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新思潮时的探索与挣扎,那种精神上的碰撞和思想上的交锋,读来令人深思。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学科历史的梳理,更是一部微观的近现代中国教育思想变迁的缩影,展现了教育工作者们对体育精神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文献资料可靠性和考据深度的读者,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所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考证之严谨,足见作者下了多少苦功。翻阅目录和注释部分就能感受到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尤其是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争议性事件,作者处理得非常客观和审慎,既没有一味地褒扬,也没有过分地苛责,而是基于翔实的史料,呈现出历史的复杂性。对于我这样对体育史研究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书中揭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和细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一些既定历史结论的形成过程。这种“去神圣化”的、还原历史本貌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极高,绝对是研究相关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版式安排也颇具匠心,体现出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拿到实体书时,那种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排布,都让人感到舒适和专业。阅读体验上,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即使是跨越了数十年的历史跨度,逻辑链条也始终清晰可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几代杰出体育教育家学术思想传承和发展脉络的梳理。那些名字,对于局外人或许陌生,但通过作者的笔触,他们的贡献和人格魅力跃然纸上,让人肃然起敬。他们是如何在资源匮乏的年代,用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的智慧,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这一过程的描绘极富感染力,让人不禁思考,在当今物质条件优越的时代,我们是否还保有那份纯粹的教育理想和探索精神。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担心它会是一本学院派气息过浓、术语堆砌的“工具书”,但很快我的顾虑就被打消了。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注重叙事的张力和细节的描摹,读起来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仿佛置身于那些发生过的场景之中。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几次重大历史转折期,学校体育工作如何紧密结合国家需求、服务社会变革的那些章节。书中详尽地记载了不同时期教育政策的调整对体育学科建设带来的直接影响,无论是课程设置的改革,还是师资队伍的培养方向,都体现了教育与国运的紧密相连。那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笔法,非常耐人寻味。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体育教育绝非仅仅是强身健体那么简单,它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塑造和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重任,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坦率地说,这类纪实性、学术性的书籍通常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读,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让人不自觉地想一口气读完。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深奥的教育理念,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案例“翻译”给了普通读者。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对“体育精神”内涵的不断演变和深化过程的捕捉。从早期的军事体育思想,到后来的竞技体育荣耀,再到如今强调的健康、全人教育理念,每一次转变都与国家和民族精神风貌的塑造息息相关。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从一个独特的高等教育侧面,去观察和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是如何一步步走来,并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找自身定位的。这是一部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史学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