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15堂创意绘画课—形体的探索与表现-W |
| 作者 | 【西】吉玛·嘉丝奇,琼瑟 ·阿什辛 |
| 定价 | 5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299836 |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西班牙绘画基础经典教程中的一本,以“面向自然的艺术,面向创新的创作”为主题,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指引读者要用美术的方式去感受、想象和创造,并将教会你如何去探索各种绘画的造型,学习不同的表现技法,发挥个人的艺术风格。 |
| 作者简介 | |
| 吉玛·嘉丝奇和琼瑟·阿什辛都是从事绘画教学和创作的视觉艺术家,均毕业于巴塞罗那大学,获美术学学士学位,各自都曾多次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参展。自1955年,他们在一个试验集体艺术创作的文化协会中以“CREART”为名联合创作。本教程中的每一种创意方法都来自于他们在巴塞罗那艺术研究院任教授期间主持的绘画工作室教学经历。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更多西班牙绘画基础经典教程系列丛书:1.101个绘画创作技法2.101个画创作技法3.101个油画创作技法4.101个水彩画创作技法5.15堂创意绘画课—线条的造型与表现-W 6. 15堂创意绘画课—空间的塑造与表现-W7. 15堂创意绘画课—色彩的描绘与表现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打破常规、挑战传统的艺术形式充满好奇。最近,我接触到了一本关于“跨界艺术的实验与融合”的书籍。这本书并没有提供明确的创作方法,而是通过展示不同领域艺术家如何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大胆的结合与创新,来探索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书中对于“边界模糊”的艺术状态的描述,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认为,绘画就是绘画,雕塑就是雕塑,但这本书告诉我,当这些形式相互碰撞、融合时,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它鼓励我去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尝试将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元素组织在一起。我开始思考,我是否可以尝试用绘画的手法去“雕刻”画面,或者将二维的画作转化为三维的装置,甚至是利用声音来“讲述”画面的故事。这种开放式的创作理念,让我摆脱了对单一媒介的依赖,也让我的作品变得更加多元和富有层次。我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画作中,融入一些具有触感或听觉效果的材料,或者将静止的画面与动态的影像结合,来创造一种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这种跨界的尝试,不仅拓宽了我的创作视野,也让我的作品在视觉之外,能够引发观者更多的感官联想和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旅行者,我总喜欢在旅途中收集那些能够反映当地文化风情和历史沉淀的视觉符号。最近,我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关于“地域文化符号的视觉演绎”的画册。这本书并非直接的教学书,而是通过展示不同地区艺术家如何将当地的传统图腾、建筑特色、民俗风情等转化为具有现代审美意味的视觉语言,来揭示文化符号的生命力。书中对于“在地化”创作的解读,让我深思。我一直以为,创作就应该是普适的,但这本书告诉我,最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情感和文化根基。它不仅仅是画出“好看”的画面,更是通过视觉化的语言,传递一种情感,一种归属感。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创作,是否过于流于表面,而未能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我尝试在新的作品中,主动去寻找那些能够代表我所熟悉环境的元素,并思考如何用新的视角去解读它们。比如,我会观察家乡老建筑上的雕花,思考它们在现代语境下的意义;或者去倾听当地的民谣,尝试将那种特有的韵律感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这种方式,让我的创作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表达,更是与我成长的土地产生了更深的连接。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对艺术创作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苦于如何在绘画中突破瓶颈,让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最近,我偶然翻阅到一本关于“形体探索与表现”的画册,虽然书中内容并非我直接需要的教材,但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以及如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视觉元素的方式,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例如,书中有一章详细阐述了光影在塑造物体体积感中的关键作用,不仅仅是简单地交代明暗,更是通过对光线方向、强度以及物体表面材质的细腻描绘,让二维平面上的形象仿佛拥有了三维的触感。这种对“看”与“画”之间关系的深入剖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观察世界的方式。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画不出立体感,并非是技巧不足,而是观察得不够深入,未能真正理解光线是如何“雕刻”出形体的。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教授绘画技法,但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引导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形体”本身。我开始尝试在素描时,不再仅仅关注轮廓,而是主动去感知光源,分析高光、亮部、暗部、反光和投影,并试图用更具表现力的笔触去捕捉这些微妙的变化。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但效果却十分显著,我的素描作品在体积感和空间感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评分我一直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能够触动观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起情感的共鸣。最近,我读到了一本探讨“情绪色彩在艺术中的应用”的书籍。这本书并没有教授具体的调色技巧,而是通过分析大量经典画作,揭示了艺术家如何运用色彩的冷暖、明暗、饱和度来营造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影响观者的心理感受。书中对于“象征性色彩”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比如,红色不仅仅是颜色,它可以代表热情、危险、爱;蓝色则可以是忧郁、宁静、希望。这种对色彩背后心理学原理的深入挖掘,让我对色彩的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画画时,更多的是关注色彩的“好看”,而忽略了它所承载的情感信息。这本书引导我开始思考,我想要通过画面传达怎样的情绪,然后去选择最能表达这种情绪的色彩组合。我开始尝试在写生时,不仅仅关注物体的固有色,而是去捕捉当时环境的整体色调,以及它所带给我的感受。比如,在阴雨天描绘公园,我会选择更偏冷、饱和度较低的色彩,来表现那种宁静甚至略带忧郁的氛围;而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则会大量运用明亮、温暖的色调,来烘托欢快轻松的心情。这种对情绪色彩的敏感度提升,让我的作品在视觉冲击力之外,更增添了一份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激发想象力、触碰内心深处情感的艺术作品情有独钟。最近,我接触到了一本以“想象力的边界”为主题的艺术评论集,它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创作技巧,而是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们如何突破常规、创造出独特艺术语言的深入分析,来探讨想象力的本质。书中关于“偶然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以及艺术家如何拥抱未知、从无序中发现秩序的论述,对我启发很大。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创作有时过于刻板,缺乏那种“惊喜”的感觉,而这本书恰恰点醒了我,原来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源于艺术家对偶然因素的巧妙运用和大胆探索。它鼓励我去尝试不同的媒介,不设限制地去进行实验,甚至是在创作过程中,也允许自己“犯错误”,因为每一次看似的“错误”,都可能成为通往全新表达方式的契机。我开始在自己的画作中,刻意地引入一些不确定性,比如尝试用随机的笔触来铺陈色彩,或者将一些非传统的材料融入画面,来观察它们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这种开放式的创作态度,让我摆脱了对“完美”的执念,也让我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更加自由、生动的状态,仿佛画布上的每一个元素都在诉说着一个未被预设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