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手耳足简易按摩
定价:39.80元
作者:王东坡 ,汉竹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19620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健康就像储蓄,不断存钱才能富有。每天抽出10分钟,在皮肤上捏一捏、按一按,通过这些简单的方法,就能便捷地向“健康账户”上存钱。这本书,从手、耳、足入手,深入浅出地告诉你如何储蓄健康,是一本教百姓健康的书,教百姓存钱的书!
——健康运动教育专家 赵之心
如何在家进行自我保健?如何进行健康自查、尽早发现大病征兆?本书通过小小的手、耳和足,将告诉你答案。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教授 袁增福
内容提要
手耳足都是非常理想的全息胚器官,人体所有器官在这样的全息胚上都有着各自的“投影区”。通过手耳足,我们不仅可以得知相应脏器的健康状况,对它进行按摩,还可以起到相应的治疗保健作用。另外,手耳足经络穴位丰富,按摩它们可以使气血通畅、阴阳调和、消除疲劳并治疗各种相关疾病。本书以手耳足为对象,介绍了多种日常保健按摩法和常见症状、慢性疾病的按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简便易行,同时配有真人图示,便于读者学习实践。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副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医学博士 师承*老中医王琦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对中医养生保健有着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著或参编学术专著及科普著作20余部。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我一开始对“简易”这个词是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过于简单的东西难免效果不佳,或者只是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和操作广度之间的平衡把握得相当巧妙。它虽然强调简单,但它并没有完全忽略对身体不同部位的区分。比如,它会区分“工作劳累型”的手部僵硬和“季节变化引起的关节不适”的手部反应,并提供了针对性的微调方案。这种细微的差别处理,让读者明白身体反馈的复杂性,同时也教会我们如何根据自己的实时感受来微调按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更值得称赞的是,它非常负责任地加入了“禁忌与注意事项”的部分,虽然篇幅不大,但措辞非常严肃。它明确指出了哪些情况(比如急性炎症或皮肤破损)下不应进行按摩,以及力度过大可能带来的反作用。这种对安全性的强调,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的尊重和负责,而不是为了鼓吹“全民按摩”而一味鼓吹。正是这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细节,让这本书从一本“小窍门集锦”,升华成了一本可以信赖的、有边界感的自我调理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完全不像一本由专业人士撰写的书籍,反而更像是邻居家那个热心肠的大姐在跟你分享她多年摸索出来的独家秘笈。用词非常接地气,甚至偶尔会冒出一些俏皮话,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完全没有阅读技术手册的那种枯燥感。举个例子,它在描述某个穴位按下去后可能出现的“酥麻感”时,用的词汇是“像有小蚂蚁爬过”,这种生动的比喻,比起“出现电击样麻痛感”要容易理解和接受得多。而且,它在叙事上非常注重鼓励和肯定,每介绍完一个步骤,都会附带一句“做得不错,身体在告诉你它喜欢这种刺激”,这种积极的反馈机制,极大地增强了我继续实践下去的动力。我常常在练习某个部位时,因为力度掌握不好或者找不到准确的位置而感到沮丧,但翻到书上类似的提醒,那种被理解和包容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亲切、不居高临下的叙事口吻,是很多强调专业性的书籍所欠缺的。它不是在“教导”你,而是在“陪伴”你一同探索身体的奥秘,这种陪伴感,是这本书极具价值的一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封面那种淡雅的米黄色,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让人看着就觉得挺舒服的,很符合它“简易”这个定位。我本来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市面上关于身体调理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写得晦涩难懂,恨不得把所有医学术语都堆上去。然而,这本书的排版非常人性化,字号适中,行间距拉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光线不太好的时候翻阅,眼睛也不会觉得吃力。而且,它在关键部位的插图处理得特别到位,那些穴位图画得清晰明了,线条流畅,几乎不需要太多的文字解释,看图就能大致明白哪个手指应该按压哪个区域。我记得我以前学别的按摩书时,光是辨认那些穴位名称就够头疼的了,什么“合谷”、“太冲”,听着就玄乎。但这本书似乎很懂得读者的需求,它把复杂的概念简化了,比如它没有深究中医理论,而是直接告诉我们:“如果你肩膀僵硬,就揉按这个点,感觉酸胀就对了。”这种直给式的教学,对于我这种完全没有基础的“小白”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意试着按照书里的步骤给自己按了按手腕,那种按压的力度和方向的描述非常具体,不是那种含糊不清的“适度用力”,而是用到了像“拇指指腹垂直向下按压,力度保持均匀,持续十秒”这样的量化描述,这种细节的把控,极大地提升了操作的成功率。它更像是一个耐心的私人教练,手把手地指导你完成每一个动作,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医学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后续跟进和自我检测机制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只是提供了一套固定的流程,更引导读者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在每一个主要环节结束后,作者都会设置一个“自我评估点”,比如“完成这组动作后,你感觉手指的灵活性是否比开始时提高了30%?”这种引导性的提问,迫使读者不能机械地执行动作,而必须时刻关注自己身体的即时反馈。我发现自己在使用这本书的过程中,慢慢地养成了“有意识地感知”身体的习惯。以前我脖子酸了就酸了,忍忍就过去了;现在我会下意识地去想,是颈椎的问题还是肌肉紧张的问题,然后根据书中的提示进行相应的放松。这种习惯的养成和意识的提升,我认为比任何一次短暂的按摩效果都要来得长远和宝贵。此外,书中的某些章节还巧妙地嵌入了生活习惯的微小调整建议,比如如何正确地握笔,或者在接电话时如何调整手臂的姿势,这些都不是传统按摩书会涉及的内容,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肌肉负荷。正是这些不经意的“附加值”信息,让这本书的整体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惊喜的是它的实用主义精神,它完全避开了那些宏大叙事和复杂的理论体系,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日常生活中的快速放松”这个核心目标上。我过去尝试过很多养生方法,但往往需要特定的工具、安静的环境,甚至需要腾出大块的时间,这对于一个忙碌的上班族来说,简直是奢望。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教的方法几乎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比如,在漫长的会议间隙,我可以偷偷地用另一只手的食指按压虎口区域,那种轻微的刺痛感很快就能将我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拉回来,注意力也跟着集中了。更别提在通勤路上,公交车颠簸时,我就可以利用身体的晃动来辅助进行一些关节的轻微活动。书中的很多场景化应用描述得非常贴切,它不会说“请你盘腿静坐”,而是会说“当你坐在电脑前感到眼睛干涩时,可以这样做”。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放在书架上积灰的工具书,而是我口袋里的“急救箱”。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午后提神”的一章,里面介绍的几个穴位按摩,配合着书上建议的深呼吸节奏,效果比我泡速溶咖啡还要好,而且完全没有咖啡因带来的那种心悸感。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复杂的身体维护,分解成了无数个可以在碎片时间完成的微小行动,真正做到了“简易”二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