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 涂玲慧 9787040278460

折扇 涂玲慧 978704027846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涂玲慧 著
图书标签:
  • 折扇
  • 涂玲慧
  • 绘画
  • 水彩
  • 技法
  • 艺术
  • 设计
  • 教程
  • 绘画技巧
  • 艺术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78460
商品编码:2958045167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折扇

定价:19.80元

作者:涂玲慧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040278460

字数:90000

页码: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套健身操是以戏曲基本功法的身段动作为源头,以开展群众健身运动为目的而创编的一套健身操。戏曲是国粹,在中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戏曲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道德教化作用、审美娱乐价值与身体锻效也正在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就其健身功能而言,戏曲健身操与广播体操、健美操、瑜珈、有氧运动等比较,其舒缓优美的节奏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使其成为社区人群喜闻乐见的健身方式。本套健身操由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涂玲慧教授设计编创。自2008年4月起在北京市丰台区12家社区进行推广、实验,反响很好,并引起了京城各家媒体的广泛关注、报道。本套健身操共分十个级别,从易到难,从徒手练习到器械配合,循序渐进。第二级《戏曲折扇操》,围绕着戏曲身段“折扇”基本功,演变出十二组动作,对全身进行折扇韵律运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折扇:时光的低语,指尖的诗篇 当轻柔的微风拂过,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总有一件器物,以其独特的神韵,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无数的故事。那便是折扇。它不仅仅是一件消暑纳凉的工具,更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一种审美的载体。它以其精巧的设计,细腻的工艺,以及融入其中的诗书画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折扇的起源与演变:从实用走向艺术的华章 折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最初的扇子,多为固定形状,如羽扇、蒲扇等,主要功能是驱散蚊虫,带来一丝凉意。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审美的不断提升,一种能够折叠收纳的扇子应运而生,这便是折扇。 相传,折扇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但真正意义上的折扇,则是在汉代逐渐发展成熟。唐宋时期,折扇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文人雅士们开始将扇面作为创作的载体,书画艺术得以在扇面上得以展现,折扇也由此脱离了单纯的实用功能,迈入了艺术的殿堂。 明清时期,是中国折扇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此时的折扇,不仅在制作工艺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在扇面艺术上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语。苏扇(苏州折扇)、杭扇(杭州折扇)、京扇(北京折扇)等各具特色的流派涌现,它们在选材、造型、骨架、扇面绘制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苏扇 以其雅致、精巧著称,尤以黑檀、象牙、玳瑁等名贵材料制作的扇骨,配以精美的缂丝、刺绣或水墨画,尽显江南文人的温润与含蓄。 杭扇 则以其轻薄、灵巧为特点,常选用竹制扇骨,扇面常为宣纸或绢,画面多为山水、花鸟,风格清新脱俗。 京扇 则更显大气、庄重,扇面常有帝王御笔,或绘制历史故事、吉祥图案,体现了皇家的气派与尊贵。 随着时间的推移,折扇的材质、造型、装饰等方面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竹、木、骨,到后来的象牙、玳瑁、檀香木,再到现代的各种新材料,折扇的制作材料越来越丰富。造型也从简单的方扇、圆扇,发展出更为复杂多样的款式。扇面艺术更是包罗万象,从传统的水墨丹青,到现代的油画、彩绘,再到精美的印花、烫金,折扇的艺术表现力不断被拓展。 二、折扇的构成与工艺: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晶 一把精美的折扇,其构成可分为扇骨和扇面两个主要部分,而每一个部分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扇骨: 扇骨是折扇的骨架,也是决定折扇质感和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扇骨通常选用坚韧耐磨的竹材,如湘妃竹、斑竹、毛竹等,经过严格的选材、蒸煮、烘干、打磨等工艺处理,使其质地均匀,不易变形开裂。名贵的扇骨还会选用象牙、玳瑁、檀香木等珍稀材质,这些材质不仅触感温润,更散发出独特的天然香气,为折扇增添了贵族气息。扇骨的制作工艺更是精益求精,每一根扇骨都要经过仔细的雕刻、打磨,使其线条流畅,弧度自然,并能在扇面展开时形成完美的“扇形”。扇骨的顶端,通常会镶嵌金属或玉石等装饰,更显精致。 扇面: 扇面是折扇的灵魂所在,是艺术家施展才华的画板。扇面材质多样,常见的有宣纸、绢、丝绸、皮质等。宣纸质地轻薄,易于吸墨,适合表现水墨写意;绢则质感细腻,色彩鲜艳,适合绘制工笔画;丝绸光泽柔美,能呈现出华丽的图案。扇面上的绘画,更是折扇艺术的精华。山水、人物、花鸟、走兽、仕女,各种题材应有尽有,或写意挥洒,或工笔细描,每一幅画都饱含着创作者的情感与意境。除了绘画,扇面还可以进行书法、题诗、印章等创作,将文字的美与画面的美融为一体,赋予折扇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折扇的制作工艺,堪称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集大成者。从扇骨的选材、加工、雕刻,到扇面的绘制、题字、装裱,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匠人有精湛的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一把折扇的诞生,往往需要经历数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汗水。 三、折扇的文化意蕴:雅致生活的情感寄托 折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早已超越了其物质属性,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雅致生活的象征: 在文人墨客的手中,折扇是他们品味与格调的体现。一把精美的折扇,配以得体的衣着,在茶楼、书斋、园林中轻轻摇动,便能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超凡脱俗的雅致氛围。它不仅是消暑的工具,更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一种生活的态度。 情感的寄托与交流: 折扇也常常成为人们传递情感的媒介。古时,士人之间常以赠扇为礼,扇面上书写的诗句、绘制的画作,都饱含着深厚的友情与敬意。情侣之间,也会赠送折扇,扇面上的图案和题词,往往暗含着爱慕之情。扇子在某些场合,甚至可以成为“定情信物”。 智慧与谋略的载体: 在中国传统戏曲和文学作品中,折扇常常是智慧与谋略的象征。例如,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深入人心,羽扇成为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标志。一把扇子在手中,可以呼风唤雨,可以运筹帷幄,可以传递信息,可以制造假象。 艺术审美的载体: 折扇集绘画、书法、雕刻、制作工艺于一体,是中华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扇面的精美画作,扇骨的细腻雕刻,都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折扇的弧形结构,也赋予了其独特的视觉美感,在光影的 interplay 中,展现出别样的韵味。 社会身份的体现: 在古代,不同的扇子材质和工艺,也能够体现出使用者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象牙、玉石等名贵材质的扇子,多为达官贵人所用,而普通百姓则多用竹扇、蒲扇。 四、折扇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古韵新生的活力 如今,虽然现代电器的普及,折扇的实用功能已大大减弱,但其作为艺术品和文化载体的价值,却愈发凸显。许多优秀的传统工艺大师,仍在传承和发扬着折扇制作的技艺,不断推陈出新,让古老的折扇焕发出新的生机。 工艺的创新与改良: 现代工艺大师们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技术。例如,使用更环保的材料,采用更精细的雕刻技术,以及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扇面创作,使得折扇在保留古典韵味的同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艺术的融合与拓展: 许多当代艺术家也开始将折扇作为创作媒介,将现代绘画、摄影、设计等艺术形式融入其中,创作出更具时代感的折扇艺术品。折扇也开始出现在各种艺术展览、时尚秀场,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文化的推广与普及: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文化机构和个人,开始致力于折扇文化的推广与普及。通过举办折扇展览、文化讲座、体验活动等,让更多人了解折扇的历史、工艺和文化内涵,吸引更多年轻人对折扇产生兴趣。 折扇,这件曾经风靡中国千年的器物,如今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件古老的物品,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是东方美学与匠心独运的完美结合。当您手中轻轻展开一把折扇,感受那份轻盈与雅致,您触摸到的,是时光的低语,是指尖的诗篇,是流淌在血脉中的东方情怀。它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繁华与韵味,也如同一位年轻的舞者,在现代的舞台上,以其古老而优雅的姿态,翩翩起舞,惊艳四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它的装帧设计,那种细腻的质感和恰到好处的重量感,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初翻开来,扉页上的那句引言便深深吸引了我,它仿佛为整本书定下了一个清雅而深远的基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之间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叙事节奏,时而舒缓如江南烟雨,时而又像山涧清泉般一泻千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于文字构建的世界里。更难得的是,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极强,无论是对某个场景光影的描摹,还是对人物微妙心理活动的刻画,都精准到位,仿佛能让人亲眼所见、亲身体会。读完之后,那种余韵久久不散,时不时会想起书中的某个片段,并在脑海中反复咀嚼,思考其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味。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绝对是近些年来阅读体验中非常出色的一部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简直是为深度阅读量身定做的。那种墨香与纸张的触感,配合恰到好处的行距,让长时间阅读的疲劳感大大减轻。内容上,它展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理解的底蕴,但又巧妙地避开了生硬的说教。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将复杂的主题,通过极其生活化、极具画面感的叙事巧妙地融入其中。我特别喜欢它在描绘环境时的那种大气与细腻的结合,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画卷,让人心生向往。而且,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略带魔幻的交错空间,让读者在现实的逻辑中,又体验了一把超脱现实的审美愉悦。我向身边所有追求精神滋养的朋友们强烈推荐,它能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内心宁静的小窗。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组织得极为巧妙,如同一个多层的蛋糕,每一层都有不同的风味和口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偶尔穿插的那些散文诗般的段落,它们像闪烁的星光,瞬间点亮了整个叙事的主线,赋予了平淡情节以诗意的升华。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独白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种克制而又饱满的情感表达,比直接的呐喊更具穿透力。而且,这本书对“时间”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非常独特,它似乎在玩弄时间的线性,让过去、现在、未来在文字中交织缠绕,带来一种迷离而又引人深思的阅读体验。这不是一本可以快速读完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用心去感受文字的脉搏和作者的情绪流动。对于寻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拓宽了不少。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对这类题材的书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可能有些故作高深或者情节老套。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文字语言功力深厚,但绝不卖弄辞藻,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用最恰当的工具去雕琢每一个段落。我尤其钟情于作者处理冲突和转折的方式,它们往往不是那种突兀的戏剧性爆发,而是水到渠成的、带着某种宿命感的必然发展,这种处理手法显得非常高级和成熟。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主角一起经历了灵魂的洗礼,对某些过往的认知产生了动摇和重塑。它不像那些追求快感的小说,它需要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哲思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被温柔而有力地触动后的平静,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收获。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差点因为某些段落的晦涩而想要放弃,但正是那股难以言喻的张力,牵引着我继续往下探索。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作者从不把话说满,而是故意留下许多解读的空间,把最终的拼图碎片交还给读者自己去完成。这种互动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最终的满足感。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解一个精巧的谜题,每解开一环,都能体会到作者布局之精妙。而且,书中的人物塑造非常立体,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其内在的矛盾和挣扎,这使得故事更贴近真实的人性光辉与阴影并存的复杂性。读完后,我的感受是复杂的,既有被故事深深震撼的激动,也有对某些未解之谜的怅然若失,但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冒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