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交通广播解析
定价:32.00元
作者:徐泓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01
ISBN:9787301067833
字数:315000
页码:2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广播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成就尤为突出。在其下属的七个系列台中,北京交通台更是一面旗帜。北京交通台牢牢锁定“动众”这个目标听众群,以及时性、服务性、娱乐性、互动性为核心,全面地改造了节目内容。自2000年起连续4年刷新了全国广播媒体单一频率广告年收入的纪录,并于2001年在全国广电系统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一切构成了令人瞩目的“FM103.9现象”。
今年(2003年)是广播发展年,又恰好是北京交通台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北京大学财经新闻研究中心选择北京交通台作为专题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交通台十年成功案例的研究,论证与回答当代媒体经营管理的四个前沿课题:广播媒体如何在平面媒体与电视媒体的强烈挤压中,调整功能与受众定位,从低谷中寻求突围;广播频道专业化的理念与实施;广播媒体的赢利模式及其经营管理如何实现流程化运作与制度管理的企业化、标准化。
目录
定位篇:广播的优势
几度崛起 广播曲线
解放“眼球” 听觉媒体
应运而生 广播 交通
对象专业 内容综合
内容篇:节目的魅力
服务为本 纲举目张
资讯立台 专业制作
广播优势 推出
娱乐渗透 平民风格
主持当家 明星包装
线性播出 精品意识
赢利篇:经营的智慧
广告代理 出奇制胜
行业代理 三大战役
品牌建设 多种经营
管理篇:制度的力量
广电创举 ISO9001认证
制度先行 规章
科学管理 体制创新
企业文化 凝聚人心
质量认证 国际接轨
良性循环 持续运作
人物篇:不可复制的资本
汪良 领导要贡献思想和政策
王秋 善于学习 长于管理 勇于
秦晓天 在稳步改革中实现创新
陈炳岩 多点支撑搭账篷
宋林祥 交管局与交通台是双赢合作
刘思伽 投入的说事 开心的聊天
罗兵 广播是让我高兴的事
李莉 对着话筒是快乐的
杨洋 光辉从细节中体现
高朝东 文化人中的粗人 粗人中的文化人
王为 幽默源自智慧和底蕴
王佳一 你我让城市动起来
调查篇:市场决策的基础
北京交通台听众调查分析报告(A卷·节录)
北京交通台听众调查A、B卷人群比较分析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开任何一本关于特定领域媒体研究的著作,最吸引我的往往是作者是如何构建起他的分析框架的。徐泓这个名字,在广播界想必是有一定分量的,如果他能从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北京交通广播的节目形态进行一次彻底的“解剖”,那绝对是干货满满。我设想这本书里会有一章专门讲“听众画像与内容定制”,因为交通广播的听众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依赖,你不可能用播报天气的方式去播报连续剧。它需要的是一种陪伴感,一种“老朋友”的语调。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论证这种“陪伴感”的构建机制,是主持人语气的选择,还是信息筛选的哲学?会不会涉及到对危机公关的案例分析?比如,极端天气或重大交通事故发生时,广播电台如何在一片混乱中迅速整合信息,并以最冷静、最有效的方式传达给公众,这不仅仅是播报新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复杂的社会、技术、人文因素融合在一个清晰的分析结构中,那么它就超越了一本普通的媒体介绍,而成为了一本实用的城市传播学教材。我非常好奇,它是否触及了广播频率资源稀缺背景下的竞争策略。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更倾向于那些行文流畅、不故作高深的著作。如果这本书能做到将深奥的传播学理论,用北京听众最熟悉的“京味儿”语言娓娓道来,那就太棒了。想象一下,作者用一种带着点儿幽默感的方式,去剖析那些看似枯燥的交通数据背后的社会心理学:为什么大家总爱听别人抱怨堵车?这是一种集体的宣泄还是信息交换的刚需?我希望书中能有对特定主持风格的精彩模仿和点评,指出他们是如何通过声音的细微差别来引导情绪的。如果作者能将自己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融入笔端,使得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关切,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行业分析报告,而是一部献给“北京交通”的情书。这需要作者具备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才能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共鸣和亲切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是次要的,但对于一本深度解析的书来说,也反映了作者对读者的尊重。我期望看到清晰的图表和数据支撑,毕竟“解析”二字,就意味着严谨的量化分析。比如,在讨论收听率的时候,是不是有详细的曲线图对比不同时段、不同节目的表现?在解析节目内容时,是不是有词频分析或情感倾向的统计?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听众反馈渠道(如热线电话、网络留言)的数据挖掘成果,那将极大地提升其学术价值。我猜想,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一定进行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问卷发放。如果书中能分享一两个关于“如何处理突发听众投诉”的经典案例,并分析背后的公关策略,那对所有从事公共服务类媒体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总而言之,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光说不练的理论书,而是一本有血有肉,数据翔实的“内部报告”。
评分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史有那么一点点兴趣的旁观者,我对这类书籍的“历史纵深感”要求很高。北京交通广播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半部北京城市化进程的侧面史。想想看,从最早的“马路诗人”时代,到如今充斥着高科技导航和智能交通系统的今天,广播是如何适应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佐证,展示那些曾经的标志性播音员和他们带来的时代烙印。也许书中会收录一些早期的录音片段描述,或者是一些老听众的口述历史,那样会更有温度。如果它仅仅是罗列了近几年的节目单,那未免太浅薄了。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帮我们理解,为什么在高清视频和即时通讯充斥生活的今天,人们仍然愿意打开那个频率。这种粘性,一定源于一种深植于城市基因中的依赖。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探讨电波的“穿透力”,它能穿过钢筋水泥的阻隔,直接抵达驾驶者的心房,这是一种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
评分这本关于北京交通广播深度剖析的书,虽然我手头暂时没有,但光是冲着这个选题和作者的名字,我就能想象出它蕴含的丰富信息量。北京交通广播,那可不是一般的电波,它承载着这座超大型城市每日的脉动和呼吸。我常常在早晚高峰期,被那些精准到分钟的交通路况信息所拯救,它们如同城市的神经中枢,实时反馈着哪里拥堵,哪里畅通。这本书,想必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节目内容的罗列上,而是会深入挖掘这种“城市之声”是如何建立起与数百万通勤者之间的信任和粘性。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研究背后的运营逻辑、技术革新,以及在海量信息洪流中,如何保持内容的权威性和亲民性。一个优秀的交通广播,它需要的不仅是麦克风前的声音,更是幕后无数技术人员和编辑们对城市交通图的了如指掌。这本书如果能揭示出那些我们听众看不到的“幕后英雄”如何运作,那将是极具价值的行业洞察。我尤其期待看到对于新媒体融合的探讨,毕竟现在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传统广播如何在这个时代保持其独特的生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