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龙舟文化论
定价:62.50元
作者:周次保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80359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几千年来,龙不仅以它的形象活跃在我国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各个方面,而且己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深入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的心中。在诸多龙文化之中,*活跃、*形象、*普及、*有动感也*引人注目的是龙舟文化。《龙舟文化论》首先介绍了龙舟文化的发展,包括起源、龙舟文化、龙舟造型等,然后从龙舟文化的技术、竞技、竞赛、内涵、产业、发展、地域等各个层面对龙舟文化进行详细解析,*后对于龙舟文化的保护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本选题成书以后的主要针对人群为龙舟运动爱好者以及龙舟文化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周次保,男,1962年出生,中员,教授,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院长,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田径项目裁判员。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学与训练。
文摘
序言
这本《龙舟文化论》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民间习俗充满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制的宝藏!我以前对龙舟的热情大多停留在端午节看比赛的层面,总觉得那只是一项体育活动,顶多沾点纪念屈原的边。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没有满足于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层层剥开龙舟这项活动背后复杂的文化肌理。书中关于龙舟在不同地域——比如南方水乡与北方江河——所演变出的仪式差异的论述尤其引人入胜。我清晰地看到了,同一个“龙舟”符号,是如何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结构乃至社会阶层,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宗教意义和社会功能。例如,书中详细描绘了某些渔村将竞渡视为向海神献祭的庄严仪式,而另一些内陆地区则更侧重于族群间的友谊赛和农忙后的放松。这种跨区域的对比分析,使得原本看似单一的文化现象变得立体而鲜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作者如何巧妙地将人类学、民俗学甚至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融入到对具体龙舟赛场景的描摹之中,而非生硬地堆砌学术术语。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划桨的节奏,每一次锣鼓的敲击,都蕴含着祖先千百年来对风调雨顺、家族昌盛的集体祈愿。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场深度的文化溯源之旅,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二字的理解边界。
评分《龙舟文化论》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得的是它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作者在讲述那些历史悠久、近年来逐渐衰落的龙舟社团时,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惋惜与敬意。他不仅仅是记录他们如何举行仪式,更是聚焦于这些仪式如何维系着一个社区的社会凝聚力。书中描绘了那些为了筹备一次竞渡而付出的巨大心血——从招募新成员、筹集资金,到维护那艘承载着家族荣耀的旧船。这些细节充满了人情味,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是无数普通人对“集体记忆”的坚守与传承。我特别喜欢作者引用的一些老船工的口述史料,那些朴素的、夹杂着地方方言的陈述,比任何官方文献都更能触动人心。这本书最终传达的不是龙舟这项活动的优越性,而是对所有努力维护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个体和群体的深深致敬。它让我明白,文化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人们一代代手上传承、口中讲述、心底信仰中的鲜活生命体。读完之后,我不仅对龙舟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坚持”二字有了新的体会。
评分读完《龙舟文化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于其细节的扎实与叙事的流畅”。这绝不是一本空泛地谈论“文化精神”的理论书,它更像是一部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打磨出来的精美报告文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龙舟制造工艺的章节。作者似乎花了好大力气去走访了那些世代相传的船匠。他们如何选木料、如何雕刻龙首、如何上漆和开光,这些看似枯燥的技术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生命力。他不仅仅记录了“怎么做”,更深入挖掘了“为什么这样做”。比如,特定木材的选择并非全然出于力学考量,其中掺杂了大量的风水学说和图腾崇拜。此外,书中对“龙”这一意象在不同地域信仰体系中的演变也做了极其细致的梳理。从早期的图腾崇拜到后来的神格化,作者用考古发现和地方志作为支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这种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得如此紧密的写作手法,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我甚至能闻到木屑的味道,感受到船匠手掌上的老茧。这是一种罕见的、能够将冰冷的学术研究转化为温暖、可触摸的文化体验的文本力量。对于那些真正想了解一项民间活动是如何从实用工具演变为民族符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深度文本。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音乐与符号学”层面的开拓性研究。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龙舟的锣鼓声可以被如此系统地“翻译”和解读。作者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细致分析了不同地域鼓点的节奏模式,并试图将其与当地的劳作节奏、甚至军事号令进行关联。他认为,龙舟赛上的每一次击鼓,不仅仅是为了催促桨手,更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信息传递系统,它重演了古代军事集结或祭祀仪式的特定流程。这种将听觉元素量化并纳入文化分析的尝试,是极为大胆且富有成效的。此外,关于龙舟上的彩绘图案——那些龙鳞、龙须的细节处理——作者也进行了一番图像学的剖析,追溯了它们在道教、佛教乃至原始萨满教符号体系中的交叉影响。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感觉自己仿佛戴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能看到原本只是一堆色彩和形状的装饰物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符号密码和信仰系统。它提醒我们,文化传承往往体现在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感官细节之中,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将这些“被遗忘的声音和色彩”重新带回了公众视野。
评分坦率地说,我原本对“文化论”这类书籍抱持着一丝敬而远之的态度,总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理论泥潭。但《龙舟文化论》完全打破了我的预设。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富有感染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摇椅上,慢条斯理地向你讲述他走过的江湖故事。作者叙事的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采用标准的“总分总”结构,而是以一个极具戏剧性的端午节“头炷香”的传说作为切入点,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心神抓住了。接着,他便顺藤摸瓜,将主题自然地引向龙舟的起源、发展和仪式性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冲突与融合”议题的方式。他没有将龙舟文化描绘成一个静态的、完美的历史遗存,而是着重笔墨描写了现代性、商业化对传统龙舟的冲击,以及传统文化如何以一种“韧性”来适应和重塑自身。比如,现代赞助商的介入如何微妙地改变了传统竞渡的“神圣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这种对时代变迁中文化动态的敏锐捕捉,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更像是对当代文化现象的一种深刻反思。它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在不经意间让你思考很多宏大的命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