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奥运中国:中外名人解读北京奥运
定价:36.00元
作者:张永恒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010066127
字数:280000
页码:2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奥运是什么?北京奥运会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在这样一种全球*的狂欢仪式中,我们该如何解读它对于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精选了北京奥运平面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奥运特刊》对何振梁、霍震霆、刘鹏、许嘉璐、吴经国、姚明、刘翔、叶乔波、张艺谋、袁和平、曾子墨、韩美林、唐师曾、张朝阳等48位与奥运有关的名人专访,并根据大众的阅读品味修改而成,他们从申奥成功的幕后故事、奥运赛场的备战风云、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创意、吉祥物诞生的曲折过程、奥运口号的征集与创作、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奥运商道、海外观潮等多角度对北京奥运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解读。
目录
“奥运风”唤醒“中国复兴梦”(代自序)
一、高端声音
1 何振梁:一生只做一件事情
2 霍震霆:一个家庭的奥运情结
3 刘鹏:既要搭好台又要唱好戏
4 许嘉璐:长城文化是人文奥运的底蕴
5 吴经国:北京奥运的“关键一票”
二、体坛星空
6 姚明:王者归来
……
三、传播力量
四、人文中国
五、奥运商道
六、风格境界
七、海外观潮
作者介绍
张永恒,2008年北京奥运平面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奥运特刊》记者,主持人文奥运。从事奥运报道以来,遍访中外奥运名人,梳理奥运给中国带来的战略机遇,深入北京奥运筹备发生现场,挖掘申奥成功幕后故事,目睹奥运赛场备战风云……在奥运这样一种全球*的狂欢仪式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似乎没有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史叙事,而是通过不同领域的“中外名人”视角,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矩阵。我翻阅了其中的几章摘要,发现它对“解读”二字的把握非常精准,它不是简单地复述某个比赛的精彩瞬间,而是试图去捕捉那种精神内核——比如,一位西方著名社会学家对开幕式中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分析,那种洞察力是局外人难以企及的。再比如,国内某位艺术评论家对奥运场馆建筑背后文化符号的挖掘,那份细腻和自豪感扑面而来。这种“群星荟萃”的解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届奥运会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一个体育事件,而是一个文化、外交和民族精神集中展示的舞台。我非常期待能深入阅读那些关于文化软实力构建的章节,看看这些大家是如何权衡东西方视角,最终勾勒出那个“北京时刻”的复杂图景。这种跨界的解读,远比单纯的体育报道要有营养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风格,透露出一种非常严谨和学术性的考量,这一点从字体和版式的选择上就能体现出来。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刻意去使用花哨的彩色插图,而是更多地依赖高质量的黑白照片和清晰的文字论述,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专注,让人能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文字所承载的思想上。我注意到,一些关键论点旁边会附带引用来源或者脚注,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和深度,表明这本书在资料搜集和引用规范上是下足了功夫的,绝对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宣传册子。对于一个对“奥运精神”背后的思想脉络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性是至关重要的。它似乎在向读者保证:我们提供的不是情绪化的赞美,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据可查的分析。这种务实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比空泛的口号更具有长久的阅读价值。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中对“人”的关注点,这比单纯谈论宏大叙事要来得更加贴近和温暖。从标题来看,“名人解读”无疑是核心,但如果能深入到他们对具体某个运动员、某个志愿者,乃至某个普通市民在奥运期间的心路历程的描述,那这本书的层次就一下子提升了。我期待看到那些侧重于微观层面的细腻笔触,例如,某位作家如何记录下城市面貌的瞬间变化,或者一位哲学家如何思考赛场上胜负背后的哲学意义——那种对个体经验的捕捉和升华,往往比对国家形象的刻画更有力量。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生动的个体命运编织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那段历史中鲜活的呼吸,那么它就真正超越了一本纪念册的范畴,成为了一部可以反复品味的社会文化史料。这种人文关怀和细节的打磨,才是真正决定一本书能否流传下去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拿在手里分量十足,明显能感觉到印刷的用心。封面那种大气磅礴的排版,虽然是关于奥运的主题,但一点都不显得俗套,反而有一种沉淀下来的历史厚重感。我特别喜欢那种留白的艺术处理,让“奥运中国”这几个字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内页的纸张触感也相当不错,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特别疲劳。而且,侧边裁切的工艺非常平整,看得出是比较精良的版本,完全对得起这个“库存尾货”的标签——如果是这个质量的尾货,那我真是捡到宝了。不过,从目录的排版来看,我猜想这本书的重点可能更偏向于历史回顾和文化解读,而不是纯粹的体育赛事记录,这正是我所期待的,希望能从中挖掘出更多关于中国如何与世界体育盛事交融的深层思考。整体来说,光是拿到手的感觉,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阅读,但仅仅是快速浏览了作者群的名单,我就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初步的判断。这份名单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乃至国际上在哲学、文学、体育史乃至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物。这种配置本身就说明了编者团队的野心和执行力,他们显然想打造一本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文献。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几位常年旅居海外的学者所撰写的篇章,他们的立场往往更加客观和超脱,能够提供一个“旁观者清”的视角来审视这次盛会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与机遇。这种多元视角汇集一册,无疑能够帮助读者跳出单一的情感叙事框架,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奥运会究竟对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国家意味着什么?它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时代证言”,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思想界对这一重大事件的集体智慧结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