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 9787550276697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 97875502766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译者: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美食
  • 文化
  • 生活
  • 饮食文化
  • 餐桌礼仪
  • 伦理
  • 思考
  • 西方哲学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76697
商品编码:296247834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

:56.90元

售价:41.5元,便宜15.4元,折扣72

作者:(英)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译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02766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好吃·联合京城*餐厅,精美特辑生动再现经典料理。 好看·《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作家朱利安·巴吉尼畅谈饮食哲学。 16位明星大厨,22道经典菜品,附送52页全彩四色印刷精美料理特辑。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不但告诉你身而为人应该怎么“吃”,而且教你思考怎么“活”。 有机种植、动物福利、公平贸易、节食减肥……所有关于饮食的纠结逐个破解。 沈宏非、陈晓卿、黄磊、朱虹、姚新中、欧阳应霁、殳俏、张际星,联合重磅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提要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讲述了饮食的哲学,人是一种会吃、会思考、会享乐的动物,而餐桌正是我们可以同时做这三件事的地方。为什么食物对我们那么重要?我们和食物的关系是什么?我们选择要吃什么,其实涉及人性的本质层面:动物性、感官、社会、文化、创造性、情绪和知性。对饮食的认真思考,需要考虑到和自然的关系,和其他动物的关系,和其他人的关系,以及和我们自己的关系。所以说,关于饮食的思考,其实也涉及如何做个有德行的人,以及决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作者深入饮食传统和文化,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哲学思考,探讨的部分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吃素比吃肉慈悲?吃得越清淡越好?

跨国大企业等于万恶资本家?

纯手工制作比机器量产好?传统古法胜过创新料理?

把食物吃完才不算浪费?吃到饱可以吃但不能带走?减重关乎意志力?

……

针对上述反思,《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将一一加以辩证与厘清。

href='#'>


目录

主编有话说 我所享受的吃的美德

中文版序 吃,深刻的哲学体验

前言 生活是为了吃饭,还是吃饭为了生活?

部分 采集

如果你不知道它从何而来,也就不知道它是什么。

01 敢于求知

02 别一味自足

03 时间的果实

04 有机

05 屠宰也有关爱

06 公平贸易

07 大即是无良?

第二部分 烹饪

一顿饭开始得可远比下筷子早。

08 撕掉食谱

09 传统的真谛

10 高科技的实践智慧

11 例行公事不无聊

12 慷慨撒上一撮盐

第三部分 人如其不食

你不吃的东西,同样塑造了你这个人。

13 抵挡自助早餐的诱惑

14 减肥的自控力

15 不反弹的意志力

16 禁食

第四部分 好好食

牲口给料,人吃饭;只有知性的人才知道怎样吃。

17 认真对待盘中餐

18 知好也知歹

19 米其林餐桌的美德体验

20 每餐饭都是一段光阴

21 一人食

22 欢宴的喜悦

23 及时行乐不快乐

结语 好好吃,好好生活

译者后记


作者介绍

哲学博士,英国知名哲学普及畅销图书作家,《哲学家杂志》共同创办人,多家报刊特约撰稿人,包括《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新政治家》等,还担任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固定嘉宾。著有畅销书《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简单的哲学》《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等。

他的书总是能切中当代人的思想和伦理困惑,以生动的故事或语言作为思想实验场景,为人们提供多种哲学选择的可能性,打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另辟险峰。《卫报》称:“他拥有一颗清明的心智,这让他在哲学普及书籍的领域中格外杰出。”

文摘


序言



沉思的厨房:从日常餐桌到世界尽头的哲学漫步 一部关于食物、文化与存在意义的深度探索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具有学术气息的作者名,例如:艾莉丝·温特菲尔德]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一个信誉良好的虚构或真实出版社名,例如:黎明之光文丛/牛津大学出版社] ISBN:[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与原书ISBN不冲突的编号,例如:9781567890123] --- 内容提要: 《沉思的厨房:从日常餐桌到世界尽头的哲学漫步》并非一本烹饪指南,亦非单纯的饮食文化史。它是一次横跨人类文明史、深入探究“吃”这一基本行为背后的复杂哲学命题的宏大叙事。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渊博的学识,将餐桌——这个我们最熟悉、最日常的场所——转化为一个多维度的思想实验室。本书旨在剥离现代人对食物的肤浅认知,重构我们与自然、社会、伦理乃至时间的关系。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如何进食,决定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如何体现在一顿精心准备的晚餐中,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在味觉体验中的失效与重构,再到后现代主义对“真实食物”概念的解构,作者将哲学思辨融入到具体的食物场景中,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 --- 第一部分:食欲的形而上学——本能、欲望与自由意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饥饿与饱足的生物学基础,并将其提升到哲学的高度。 1. 原始的呼唤与文明的构建: 作者考察了人类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定居农业社会,食物获取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类的宇宙观。饥饿不再仅仅是一种生理需求,而是驱动社会组织、劳动分工乃至神话构建的第一动力。我们如何“驯化”了自然,同时也如何被我们所驯化的食物反向驯化? 2. 欲望的谱系:从饕餮到克制: 探讨了西方哲学中对“过度”(Pleoneksia)与“节制”(Sophrosyne)的长期辩论,并将其应用于饮食领域。书中详尽分析了伊壁鸠鲁学派的适度享乐主义与斯多葛学派的禁欲主义在餐桌上的表现。现代社会中,从极端节食到病态暴食,这些现象被视为自由意志在面对无限供给时的哲学困境。 3. 气味、记忆与时间: 借鉴普鲁斯特的“玛德琳时刻”,本书探讨了嗅觉和味觉如何成为最直接通往无意识的通道。食物不仅仅是物质的摄入,它更是记忆的载体。作者在此处引入了海德格尔对“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的论述,指出“品尝”是我们在世界上最基础、最本体论的介入方式之一。 --- 第二部分:餐桌上的伦理学——共存、牺牲与环境责任 本部分将焦点从个体转向群体,探讨了食物在社会互动和道德责任中的角色。 1. 共享的仪式与社会粘合剂: 进食的“公共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特征之一。本书详细分析了从古希腊的“共食”(Symposium)到宗教仪式的圣餐,餐桌如何成为权力结构、身份确认与社群边界构建的核心场所。谁被邀请,谁被排除在外,食物的分配即是正义的分配。 2. 宰杀的难题:生命的价值与餐桌上的暴力: 这是全书最具争议性也最深刻的一章。作者直面人类食物链底层的残酷事实——为了延续自身生命,我们必须结束他者的生命。书中对比了以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等级制为基础的肉食观,以及对动物权利的现代批判(如彼得·辛格的功利主义视角)。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当我们回避血腥的宰杀现场时,我们是否也回避了我们作为捕食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 3. 风土的政治学:本地性与全球化: 探讨了“风土”(Terroir)概念的哲学内涵。风土不仅是气候和土壤,它代表了一种地方性的知识体系和时间感。全球化带来的标准化食物,如何消解了地方的独特意义?本书呼吁重新审视“本地食物”运动,将其视为抵抗文化同质化的一种存在主义姿态。 --- 第三部分:烹饪的现象学与后现代的解构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当代,分析技术、艺术与食物之间的张力。 1. 厨艺的本质:从技艺到创造: 烹饪被视为一种介于科学(精确的化学反应)与艺术(即兴的创造)之间的“实践智慧”(Phronesis)。本书考察了专业厨师的工作状态,将之比作艺术家在工作室中的沉思,探讨了“完美的一餐”在何种程度上是可达到的、以及这种追求是否本身就带有某种虚无主义的色彩。 2. 营养学的僭越:当数字统治了味道: 批判了现代营养学将食物过度量化和工具化的趋势。当卡路里、宏量营养素成为评价食物的唯一标准时,食物的感官体验、文化意义乃至愉悦感被边缘化了。作者认为,这种“科学至上”的饮食观,是对人类完整感官体验的一种阉割。 3. 模因、美食博主与虚拟的盛宴: 审视社交媒体时代食物图像的泛滥。食物照片(Food Pornography)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真实体验?视觉上的“完美”是否已经取代了味觉上的满足?作者通过考察网络文化中对“网红食物”的追逐,揭示了消费主义如何将个体化的进食行为异化为一种集体的、表演性的符号消费。 --- 结语:重返餐桌——带着觉知去进食 《沉思的厨房》的最终目的,是邀请读者重新“面对”自己的食物。作者总结道,哲学思考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更多的理论负担,而是为了加深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投入。当我们理解了手中的面包如何连接了古代的农耕、远方的劳工、以及我们自己内在的欲望与道德困境时,每一顿饭都将不再是简单的能量补充,而成为一次深刻的、关乎存在的对话。 本书适合: 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美食评论家,以及所有对生活本质抱有好奇心、渴望将日常行为提升到深层反思层面的普通读者。 主题关键词: 饮食哲学、伦理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消费主义批判、存在主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正在思考食物的“正义”问题,这本《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的书名,让我觉得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在我看来,食物的正义不仅包括获取食物的权利,更包括获得安全、健康、有尊严的食物的权利。书中是否会从经济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当前食物分配不均、资源浪费等问题?我猜想,作者可能会探讨“生产者的美德”,即如何确保农作物和牲畜的生产者能够获得公平的报酬,如何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而不是让他们成为被剥削的一方。同时,也会关注“消费者的美德”,比如如何理性消费,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如何选择那些对环境和社会负责任的食物。更进一步,如果这本书能引导我们思考“共享的美德”,即在食物短缺的地区,如何通过人道主义援助和可持续发展项目,让更多人拥有食物,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越个人的阅读体验,成为一种社会关怀的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更加关注食物背后的人文关怀,认识到每一次进食,都可能与全球的某个角落息息相关,从而激发我们做出更明智、更富有同情心的选择。

评分

对于《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美德”这个词。在现代社会,我们谈论美德似乎越来越少,它好像成了一种过时的概念。但我想,在饮食这个领域,美德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可能会从品尝食物的“味觉美德”入手,比如如何用心去品味食物的层次,体会食材的原味,而不是一味追求重口味和加工食品。接着,或许会延展到“分享的美德”,餐桌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场所,更是情感交流的平台,如何优雅地分享食物,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在共餐中建立和谐关系,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我还在思考,书中是否会触及“节制的美德”,在食物极大丰富的今天,如何抵制贪食的诱惑,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律和智慧的体现。再者,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更远,对食物的“来源美德”进行思考,比如了解食物的种植、养殖过程,尊重生产者,减少食物浪费,这是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重新审视我们的饮食方式,确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它不仅仅关乎身体健康,更关乎精神的滋养和人格的塑造。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让我在今后的饮食生活中,能够更加有意识,更加有节制,更加有品味,也更加有温度。

评分

这本《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单看书名,就已经勾起了我无穷的遐想。我一直觉得,吃饭这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其实蕴含着大学问。从古至今,无论是神话传说中对食物的崇拜,还是宗教仪式中对饮食的规定,亦或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独特餐桌礼仪,都无不体现出食物与人类精神世界的紧密联系。这本书的副标题“餐桌上的哲学思考”更是点睛之笔,让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把我们日常的用餐体验,提升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哲学审视。我预想,书中或许会探讨食物的来源与生产,引发关于公平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也可能深入剖析进食的行为本身,思考欲望、节制与满足之间的平衡;甚至可能触及到分享与共餐的社交意义,以及食物如何构建家庭、社群乃至国家认同。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否带我重新认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生命故事和文化密码,从而让我在每一次用餐时,都能多一份感恩,少一份浪费,多一份觉察,少一份机械。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相当别致,那种简约又不失质感的风格,让人感觉它不是一本普通的食谱,而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的艺术品。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为我的餐桌增添不少哲学色彩。

评分

这本书的哲学意味,让我联想到很多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想象一下,当我们在用餐时,作者会不会引导我们去思考“饿”与“饱”的哲学?饥饿是生存的基本动力,但过度的饱足又可能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负担。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如何理解食物满足的真正意义,这背后蕴含着对人生欲望和满足的深刻洞察。我还会猜想,书中是否会探讨“餐桌上的沉默”与“餐桌上的喧哗”所代表的不同文化语境和人际关系。有时候,沉默的进食是一种专注和享受,有时候,热闹的交谈则是情感的升华。这两种状态如何在餐桌上找到平衡,又分别传递着怎样的信息,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社会学和哲学观察。而且,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从“食物与记忆”这个角度切入。很多时候,某种食物的味道能够瞬间勾起我们童年美好的回忆,或者一段难忘的经历。食物仿佛是一种时间的载体,承载着我们的过去。作者会如何将这种感性的体验,升华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探讨食物与个体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之间的微妙联系,这是我非常期待的。如果能读到关于食物如何成为我们人生叙事一部分的论述,那将是一次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但又觉得这本书会赋予它更现代、更丰富的内涵。我脑海中浮现出,作者是否会从“食物与身体的对话”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常常忽略身体发出的信号,机械地摄入食物,而身体实际上在与我们沟通,它需要什么,什么时候需要。这本书是否会倡导一种更加“倾听身体”的饮食哲学,将进食过程从一种本能反应,提升到一种有意识的身体互动?我还会期待,书中是否会探讨“餐桌上的时间感”。食物的制作需要时间,等待的食物也承载着期待,而进食本身,有时也是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方式的体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本书是否会提醒我们,放慢脚步,享受用餐的过程,让食物的美味和哲学思考,都得以充分舒展?更让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否会从“食物与艺术”的视角出发,将食物的烹饪、摆盘、甚至餐具的选择,都看作是一种艺术创作,通过对食物美的追求,来提升生活的品质和审美品位。如果这本书能够将美食、哲学、艺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融为一体,那将是一本真正能够滋养心灵的读物,让我从日常的饮食中,品味出更深刻的生命哲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