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曾国藩全集 批牍 |
| 作者 | 曾国藩 |
| 定价 | 48.00元 |
| 出版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02111864 |
| 出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批牍》是旧时高级官员对下级官员来文的批示公文。曾国藩写作批牍的对象,有省级文职高官布政使以至道台、太守与县令、县丞,有省级武职高官提督以至总兵、副将与参将、游击,也有平民百姓、讼棍地痞;有的是军纪督察,有的是官风纠察,有的是官德教导,有的是军务指示,还有税务征收、漕粮催缴以及洋务交涉、教案处置与海防筹划。这里有经验体会、失误与不足,也可由此一窥世相百态、官场故事。 |
| 作者简介 | |
|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高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完人”,被梁启超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县),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高峰,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高谥号。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 |
| 目录 | |
| 批牍 卷一 咸丰三年正月起至八月长沙行辕钦命帮办团防查匪事务 咸丰三年八月以后衡州行辕 卷二 咸丰八年戊午岁十二月起江西行辕 咸丰九年己未岁九月起湖北行辕 咸丰九年己未岁十一月起宿松行辕 咸丰十年庚申岁七月起祁门行辕 咸丰十一年辛酉岁四月起东流行辕 咸丰十一年辛酉岁十一月起安庆行辕 卷三 同治二年癸亥岁十月起安庆行辕 同治三年甲子岁正月起安庆行辕 同治三年甲子岁八月起金陵督辕 同治四年乙丑岁五月起北征行辕 同治五年丙寅岁正月起北征行辕 卷四 同治五年丙寅岁八月起北征行辕 同治六年丁卯岁正月北征行辕 同治六年丁卯岁正月十八起徐州行辕 同治六年丁卯岁四月起金陵督辕 同治七年戊辰岁五月起金陵督辕 同治八年二月起至九年七月止直隶督辕 卷五 江督署吏科 江督署礼科 江督署兵科 江督署刑科 卷六 江督署刑科 江督署江西科 江督署通商科 |
| 编辑推荐 | |
|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以书生身份而克平乱世,戎马倥偬间亦为学不倦,并在事业和学问上都取得成功的人屈指可数,而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他解太平军之危,救清廷与累卵之间;有家书传世,著书立说,一改桐城派的枯淡之弊。然而又有晚年对天津教案的处置不力。这一切使其文韬武略、传奇一生始终为人们评说纷纭,也使他成为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号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集中体现就是这套《曾文正公全集》。《曾国潘全集》由曾国藩的35位门人编校而成,收录了曾国藩一生主要的学问精华,包括奏稿、批牍、书札、文集、诗集、日记、杂著、十八家诗钞、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鸣原堂论文、求阙斋读书录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位“千古*完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实践,语言平实易懂,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心得。全集的编辑者在原文的基础之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力图将曾国藩的人格魅力地呈现出来,将曾国藩的学问传于后世。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尤其体现在对具体事务处理方式的展现上。我发现,很多在现代职场和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难题,都能在其中找到古人处理的范例和原则。比如,关于团队的管理、下属的考核与激励,以及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如何保持原则和清醒的头脑。这些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扎根于实际案例的血与泪的总结。翻阅这些记录时,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办案、治军、理财时所特有的那种硝烟味和墨水味。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管理学的视角,更加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链条。对于那些致力于在自身领域做到极致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操作层面的智慧,远超一般的励志口号,而是真正教你如何“做事”的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到手上的时候,首先感觉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重量,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度花哨的装饰,那种深沉的色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触感温润,印刷的字体清晰适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可以看出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对于阅读经典著作来说至关重要。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淡淡清香似乎都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仪式感。要知道,很多当代出版物为了追求速度和成本,往往在装帧上显得有些廉价,但《曾国藩全集》的这个版本,明显是在尊重文本、尊重读者体验上下了苦功的。每次翻阅,都像是与一位前辈进行着一次郑重的会面,这样的实体书,是值得珍藏在书架上,随时取阅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艺术品。
评分我对阅读历史人物传记或文集有着一种近乎执念的偏爱,而那些真正能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字,往往是那些不加修饰的、最真实的记录。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在正文之外,似乎还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无论是注释的安排,还是篇章之间的间隔,都显得井井有条,绝不拖泥带水。我注意到,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典故和地方俚语,编者处理得相当得体,既没有大段大段地打断阅读流畅性去解释,也没有简单地忽略,而是在不影响整体阅读节奏的前提下,用精准的注解点亮了那些知识的盲区。这使得我能够专注于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思想精髓,而不是被琐碎的考据工作所困扰。这种精心的编排,体现了对原著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读者学习需求的精准把握,让人感觉作者和编者是真正懂得如何“说话”的。
评分从文献汇编的角度来看,这个版本的编校质量,真的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我尝试对比了几处关键的引文,发现其校对的严谨性令人赞叹。在处理古代文献时,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意义的巨大偏差,尤其是在涉及条文和奏折的场合。这个版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保持了极高的文本准确性,这对于进行深度研究或者引述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保障。我能感受到,这背后是大量细致的、近乎枯燥的文献比对工作。没有这种基础的严谨性,再宏大的思想也可能因为文本的模糊性而失色。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既能满足普通读者阅读兴趣,又能经得起专业人士审视的优秀出版物,体现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
评分作为长期关注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人来说,阅读这类鸿篇巨著,最期待的便是那种思想的穿透力。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一种极强的“被审视”感。它没有采取那种浪漫化的叙事手法,而是将一位复杂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挣扎、他的决策逻辑,以近乎冷峻的笔触展现出来。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我常常在某一句话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意味,体会那种在巨大的时代压力下,一个肩负重任的知识分子所必须具备的理性与担当。这种阅读体验并非轻松愉快的消遣,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淬火”。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思考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的边界与价值。这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是任何肤浅的解读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