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与发展(1983-2013)
定价:50.00元
作者:田麦久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64414276
字数:
页码:2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与发展(1983-2013)》旨在从思维演进的视角回顾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创立;以系统结构的理念观察项群训练理论的体系构架;用开阔发展的视野纵览项群训练理论30年的进展与应用;依科学前瞻的预测展望项群训练理论向项群理论的拓展。
全书分为5章。各章题目分别为:一章,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体系的主体构成;三章,项群训练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四章,项群训练理论平台上的主要研究成果;五章,从项群训练理论到项群理论的拓展。全书共16万字。
目录
章 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
节 项群训练理论研究思路的形成
一、从中长跑到耐力性项目共性的研究
二、从耐力性项目思维到竞技运动项目整体思维的视野拓展
第二节 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
一、科学分类的重要意义及一般常识
二、竞技运动项目分类的文献综述
三、竞技运动项目分类的研究思路
四、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标准的集汇与一级分类标准的选择
五、竞技运动项目分类的核心标准与相应的分类体系
第三节 项群训练理论体系的创建
一、创建项群训练理论的必要性
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命名
三、课题组的成立与研究工作的启动
四、项群训练理论研究成果的梯次性推出
五、《项群训练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体系的主体构成
节 项群训练理论的普适性内容
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形成与发展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三、运动员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四、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 各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四、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五、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六、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七、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八、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 项群训练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节 竞技运动项目分类体系的调整
一、关于项目分类的不同思考
二、复合性主导竞技能力概念的提出及项群分类体系的调整
三、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对抗性项群的构建
第二节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一、思维框架的构筑拓展了人们的理论视野
二、工作界面的搭建提供了便利的操作空间
三、研究平台的扩展开辟了多维的科学领域
第三节 项群训练理论在教材及专著中的应用
一、项群训练理论在竞技体育学教材和专著中的应用
二、项群训练理论在体育学基础课程教材与著作中的应用
三、项群训练理论在不同运动专项教材与著作中的应用
第四章 项群训练理论平台上的主要研究成果
节 项群训练理论的基础研究
一、关于运动项目分类的后续研究
二、关于项群训练基本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 不同项群训练理论的专题研究
一、体能主导类项群训练理论的专题研究
二、技能主导类项群训练理论的专题研究
三、技战能主导类项群训练理论的专题研究
四、技心能主导类项群训练理论的专题研究
五、冬季运动项目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
六、组合性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
第五章 项群训练理论向项群理论的拓展
节 项群认知在不同理论层面的拓展
一、项群认知在竞技体育学中的拓展
二、项群训练理论在体育学理论体系中的拓展
第二节 项群训练理论向项群理论拓展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价值
一、项群训练理论向项群理论拓展的理论基础
二、项群训练理论向项群理论拓展的科学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硬核”了,光是看着“项群训练理论”这几个字,我就知道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在某个特定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才敢于系统性地梳理和提出这样一套理论体系。我能想象,书中必然会涉及大量详实的数据分析、严谨的逻辑推导,以及对过去几十年相关领域发展脉络的梳理。对于那些身处相关行业,需要进行高阶决策或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份宝藏。他们可能长久以来都在寻找一个能够自圆其说、指导实践的“元理论”框架,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理论创立初期的历史背景描述,了解在1983年那个时间点,是什么样的契机或困境促使作者开始构建这套理论,这往往能揭示出理论最核心的驱动力和创新点。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带着研究精神去研读的专业著作,绝非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的“学术范儿”,大量图表和公式的穿插是必然的,这直接决定了它的目标读者群体。我能想象,那些习惯于快速阅读和碎片化信息摄取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吃力,但对于那些需要深入钻研细节的读者来说,这种详尽的呈现方式恰恰是信心的保证。我个人认为,这种理论书籍的价值往往体现在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地方,比如对某个术语的精确界定,或者对某个模型假设的严格论证。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划分出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争议点,并给出作者基于理论的独到解释,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历史回顾录,而是一份具有前瞻指导意义的行动指南。毕竟,理解历史的曲折,才能更好地规避未来的陷阱。这种厚重的实在感,是其他轻量级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暗示着一种“体系的闭环”——从创立到发展,再到定型,它似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生命周期叙事。对于我们这些非该领域的核心圈内人来说,阅读它更像是一次“人类知识前沿探索之旅”的观察。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在阐述理论演进的过程中,是否有意无意地与其他同期发展起来的、相似的理论进行了对话或者区分?在任何一个领域,思想的碰撞和边界的划定都是理论成熟的标志。如果书中能够明确指出“项群训练理论”与其他主流观点的核心分歧点在哪里,以及为什么在实践中作者的理论更具优势,那将极大地增强其说服力。这不仅仅是对自身理论的辩护,更是对整个领域知识版图的梳理和贡献。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自信而坦诚的学术姿态,而非故步自封的理论宣讲。
评分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发展”脉络上做得非常到位,从1983年到2013年这三十年,正是一个行业或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经历数次迭代的关键时期。我猜测书中必然会详细对比不同阶段的理论侧重点变化,比如早期可能更偏向基础构建和概念定义,而后期则转向了复杂系统的优化和前沿拓展。这种时间轴的纵深感,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科学理论是如何在实践的检验下,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那些想追溯某个思想流派的源头和演变路径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研究。我仿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在不同的实践案例中提炼共性,又如何将这些共性抽象升华为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出了“项群”这个概念,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和分析相关问题的全新方法论,这对于任何追求方法论创新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
评分最让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处理“理论的推广与应用”这一环节的。一个理论,无论多么精妙,如果不能有效地落地并产生实际效用,其生命力就会大打折扣。我推测,在2013年前后的章节中,书中一定包含了大量的应用案例分析,展示“项群训练理论”是如何指导解决实际难题的。我想看看,这个理论在面对不同规模、不同复杂度的实际场景时,其适应性和灵活性如何。是存在一个核心的、不可动摇的基石,还是说它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模块化的框架,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灵活组装?如果作者能够提供详尽的案例对比,比如理论A指导下的结果与理论B指导下的结果进行量化比较,那么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将得到空前的提升。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紧密耦合的展示,往往是区分“学院派”和“实战派”理论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