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通背拳术
定价:20元
作者:任刚著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810510479
字数:
页码:309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通背拳亦称“通臂拳”。通背拳强调以猿取势,放长击远,所以也称“长拳”。通背拳劲道讲究“缩小绵软巧,冷弹脆快硬”,对击法尤为重视。但各种资料、书籍对通背拳的劲道和击法详解不多,缺少系统的文字记载。任刚所著《中国通背拳术》则对该拳种过去只凭口传身授秘而不宣的内容作了精辟的论述。 本书所收内容丰富,既有传统的精华,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践经验的提炼;既讲通背拳的搏击,又讲通臂拳的套路训练。在著书方法上,一改只写动作图解和过程的方法,增加了动作的击法功用、练习要求和动作行功导语(歌诀),能更好地帮助和提示练习者。同时,本书的另一特点是不局限于套路的教练,而是突出了通背拳的技击意义,将大量古传、秘传的技击精华公之于众,使这些鲜为人知的实用技击术得以挖掘整理、继承发扬,大大提高了通背拳这一古老拳种的实用性。因此,该书是任刚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一部武术著作,相信广大武术爱好者会在此书中受益。
目录
作者介绍
任刚:祖籍四川涪陵,生长于重庆市。 1970年学体操。1972年首批进入四川省武术集训队,任队长。1980年荣获全国通背拳冠军及对练冠军,并连续5年禅连通背拳冠军,直至退役任教练。是我国首批“武英”级选手之一。 1980~1988年间,先后5次作为中国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资料汇编部分,简直是武术史研究者的一座金矿。我个人对武术的起源和历史脉络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资料零散,缺乏一个全面的梳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不仅罗列了不同流派的传承谱系图,还对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的争议性流派进行了客观的对比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待历史事件的克制态度,他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词语来判定某个流派的真伪或高下,而是侧重于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对武术演变的影响。例如,书中对清末民初武术流派南下北上过程的描述,结合当时的社会治安和地方势力变化,让我对“国术馆”的兴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武术的认知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套路练习,上升到了对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观察层面,这种知识的拓宽感非常令人满足。
评分对于初学者来说,市面上很多武术书籍要么过于注重花架子,要么就是内容过于简略,以至于读者在初期就容易走火入魔或者动作变形。然而,这本关于传统技艺的书籍却展现出惊人的耐心和细致。它在基础桩功的讲解上花费了极大的篇幅,从最基础的“呼吸吐纳”开始,一步步引导读者调整呼吸节奏,稳定心神。作者非常强调“意在形先”,在每一个基础动作的描述后面,都会附带一段关于“心法”的阐述,教导读者如何将精神力注入到肢体动作之中。特别是对于脚下步法的训练,书中用到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如履薄冰”、“贴地飞行”等,帮助读者建立起正确的重心感和地面接触感。我发现,仅仅按照书中的步骤扎扎实实地练习了一个月,我原本松散的马步就有了明显的根基感,这在以前我跟师父学的时候,花了整整半年时间才摸到一点门道。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对于构建扎实的武学根基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采用了传统的山水水墨风格,色彩搭配沉稳大气,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历史悠久、内涵深厚的武学意境之中。内页的纸张选用了偏米黄色的铜版纸,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图解部分,细节也处理得非常到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相当讲究,大量的留白使得内容喘息的空间很大,不会让人感到信息爆炸的压迫感。特别是那些历史溯源的章节,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文献的考据,引用的古籍名录标注得十分详尽,显示出扎实的学术功底。对于一个纯粹的武术爱好者来说,光是翻阅这本书的实体感受,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传授技艺的书籍,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鲜明,它不同于那种故作高深、堆砌辞藻的传统武术书籍,也不同于那种过度现代化的、缺乏韵味的教学手册。作者的文字,如同行云流水,既有古典文学的凝练和雅致,又不失现代白话的流畅和易懂。他擅长使用富有画面感的场景描写来描述一个技术动作的完成过程。比如,描述一个快速的扑击动作时,他写道:“势如鹰隼下山,风声在耳,劲力如泉涌,直透三关”,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字,让我在阅读时仿佛亲身在体会那种发力的瞬间。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讲解那些需要高度身体柔韧性或爆发力的技术时,能够适时地插入一些关于“养生”和“预防损伤”的警示,语气充满了长者的关怀。这种技术指导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使得阅读过程不仅是学习,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放松,让人在敬佩其高深技艺的同时,也对其沉稳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爷爷留下来的那些旧武术手稿,发现很多理论上的东西都是模糊不清的,总感觉缺少一个权威的、系统的解释。直到我翻阅了这本关于传统武学的著作,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纲举目张”。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劲力转换”这一核心概念的剖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它没有停留在口诀层面,而是深入到了人体结构力学和生物运动学的交叉领域进行探讨。作者巧妙地将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与现代的物理学原理进行类比和印证,构建了一套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比如,书中对于“提沉”在不同架势中的微妙区别,通过精密的线条图解,甚至配上了不同肌肉群受力的示意标注,让原本玄妙的内家功夫变得可以量化、可以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着镜子反复比对着书中的示范动作,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单纯模仿老套路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足以让一个资深习武者进行长期的学术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