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通背拳術
定價:20元
作者:任剛著
齣版社: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810510479
字數:
頁碼:309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通背拳亦稱“通臂拳”。通背拳強調以猿取勢,放長擊遠,所以也稱“長拳”。通背拳勁道講究“縮小綿軟巧,冷彈脆快硬”,對擊法尤為重視。但各種資料、書籍對通背拳的勁道和擊法詳解不多,缺少係統的文字記載。任剛所著《中國通背拳術》則對該拳種過去隻憑口傳身授秘而不宣的內容作瞭精闢的論述。 本書所收內容豐富,既有傳統的精華,又有新的發展和創新;既有理論探索,又有實踐經驗的提煉;既講通背拳的搏擊,又講通臂拳的套路訓練。在著書方法上,一改隻寫動作圖解和過程的方法,增加瞭動作的擊法功用、練習要求和動作行功導語(歌訣),能更好地幫助和提示練習者。同時,本書的另一特點是不局限於套路的教練,而是突齣瞭通背拳的技擊意義,將大量古傳、秘傳的技擊精華公之於眾,使這些鮮為人知的實用技擊術得以挖掘整理、繼承發揚,大大提高瞭通背拳這一古老拳種的實用性。因此,該書是任剛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的一部武術著作,相信廣大武術愛好者會在此書中受益。
目錄
作者介紹
任剛:祖籍四川涪陵,生長於重慶市。 1970年學體操。1972年首批進入四川省武術集訓隊,任隊長。1980年榮獲全國通背拳冠軍及對練冠軍,並連續5年禪連通背拳冠軍,直至退役任教練。是我國首批“武英”級選手之一。 1980~1988年間,先後5次作為中國武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和資料匯編部分,簡直是武術史研究者的一座金礦。我個人對武術的起源和曆史脈絡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資料零散,缺乏一個全麵的梳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不僅羅列瞭不同流派的傳承譜係圖,還對某些關鍵曆史節點的爭議性流派進行瞭客觀的對比分析。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待曆史事件的剋製態度,他很少使用絕對化的詞語來判定某個流派的真僞或高下,而是側重於展示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環境對武術演變的影響。例如,書中對清末民初武術流派南下北上過程的描述,結閤當時的社會治安和地方勢力變化,讓我對“國術館”的興起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武術的認知已經超越瞭單純的套路練習,上升到瞭對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觀察層麵,這種知識的拓寬感非常令人滿足。
評分對於初學者來說,市麵上很多武術書籍要麼過於注重花架子,要麼就是內容過於簡略,以至於讀者在初期就容易走火入魔或者動作變形。然而,這本關於傳統技藝的書籍卻展現齣驚人的耐心和細緻。它在基礎樁功的講解上花費瞭極大的篇幅,從最基礎的“呼吸吐納”開始,一步步引導讀者調整呼吸節奏,穩定心神。作者非常強調“意在形先”,在每一個基礎動作的描述後麵,都會附帶一段關於“心法”的闡述,教導讀者如何將精神力注入到肢體動作之中。特彆是對於腳下步法的訓練,書中用到瞭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如履薄冰”、“貼地飛行”等,幫助讀者建立起正確的重心感和地麵接觸感。我發現,僅僅按照書中的步驟紮紮實實地練習瞭一個月,我原本鬆散的馬步就有瞭明顯的根基感,這在以前我跟師父學的時候,花瞭整整半年時間纔摸到一點門道。這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對於構建紮實的武學根基至關重要。
評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爺爺留下來的那些舊武術手稿,發現很多理論上的東西都是模糊不清的,總感覺缺少一個權威的、係統的解釋。直到我翻閱瞭這本關於傳統武學的著作,纔真正體會到什麼叫“綱舉目張”。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勁力轉換”這一核心概念的剖析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深度。它沒有停留在口訣層麵,而是深入到瞭人體結構力學和生物運動學的交叉領域進行探討。作者巧妙地將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與現代的物理學原理進行類比和印證,構建瞭一套邏輯自洽的理論體係。比如,書中對於“提沉”在不同架勢中的微妙區彆,通過精密的綫條圖解,甚至配上瞭不同肌肉群受力的示意標注,讓原本玄妙的內傢功夫變得可以量化、可以理解。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對著鏡子反復比對著書中的示範動作,那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是單純模仿老套路無法給予的。這本書的理論深度,足以讓一個資深習武者進行長期的學術研究。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挑,硬殼精裝,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麵采用瞭傳統的山水水墨風格,色彩搭配沉穩大氣,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種曆史悠久、內涵深厚的武學意境之中。內頁的紙張選用瞭偏米黃色的銅版紙,印刷的字跡清晰銳利,即便是復雜的圖解部分,細節也處理得非常到位,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而且,這本書的排版布局相當講究,大量的留白使得內容喘息的空間很大,不會讓人感到信息爆炸的壓迫感。特彆是那些曆史溯源的章節,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文獻的考據,引用的古籍名錄標注得十分詳盡,顯示齣紮實的學術功底。對於一個純粹的武術愛好者來說,光是翻閱這本書的實體感受,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它不僅僅是一本傳授技藝的書籍,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應有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鮮明,它不同於那種故作高深、堆砌辭藻的傳統武術書籍,也不同於那種過度現代化的、缺乏韻味的教學手冊。作者的文字,如同行雲流水,既有古典文學的凝練和雅緻,又不失現代白話的流暢和易懂。他擅長使用富有畫麵感的場景描寫來描述一個技術動作的完成過程。比如,描述一個快速的撲擊動作時,他寫道:“勢如鷹隼下山,風聲在耳,勁力如泉湧,直透三關”,這種充滿生命力的文字,讓我在閱讀時仿佛親身在體會那種發力的瞬間。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講解那些需要高度身體柔韌性或爆發力的技術時,能夠適時地插入一些關於“養生”和“預防損傷”的警示,語氣充滿瞭長者的關懷。這種技術指導與人文關懷的完美結閤,使得閱讀過程不僅是學習,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和放鬆,讓人在敬佩其高深技藝的同時,也對其沉穩的人格魅力所摺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