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蔬食真味/健康爱家系列
:39.80元
作者:李韬,总主编:汉竹
出版社:江苏科技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3778136
字数:200千字
页码:1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用精神的信仰创作,以物质的挑剔选材,真正还
原蔬食的本真滋味:蔬食,并非清苦,食素更不是寡
淡,那是清冽又丰富,简单又多彩的味觉享受和生命
欣喜。
从“时年至味”到“蔬食寻源”,再到“素味在
江湖”,李韬老师行走美食之路,遍访地道食材,沿
途的心灵风景,万般变化到返璞归真,集结成册:从
口蘑、黑松露、琥珀桃胶、大海的昆布,山珍海味终
有其归属;四川人的泡菜坛子到武夷山的“五夫白莲
”,江湖放眼皆是美味。而土豆、松花蛋到姜艾……
食材带着彼时与此地的人和事,走过作者心间,也会
温暖你的心房。
伴随食材记忆,李韬著的《蔬食真味》特别呈现
三十多道食客们口碑推荐的“中式米其林”菜谱。大
厨们手作的蔬食里,“削数片玉,渍百花香”的山药
又能煨炖成独味,“月浸瑶池”的萝卜和五谷同碗,
用暖意解你心中缱绻。典雅如白茶慕斯以茶入慕斯,
中式口感的米其林式甜点。亲和又如酒酿年糕甜汤桂
香扑鼻,甜沁心底。更有平易近人的茶泡饭、煎蛋面
……以鲜美醇厚之味打开你源源不断的记忆。
蔬食之外,更有茶悟。在“禅心与茶”中,韬老
师娓娓道出对茶的了悟。捧一杯茶、撷一味茶果,一
席茶,那清香流动的壶中天地,人间忘川,静观众妙
之心,览世间。
食物来自山川湖海,我们则愿意囿于昼夜、厨房
和爱。
目录
壹 时至年味
糜子
悠悠迷思
竹笋
邂逅一场美好的缘分
酱油炒饭
活在记忆里的味道
腊八粥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美味
年糕,年糕
年年高
白萝卜
当家菜
炒琪
泥巴里面出美味
金针菜
悠悠寸草心
腐乳
用往事来酿
荞面灌肠
一碗吃饱,不想家
糯米山药
吃货的美味
煎蛋面
怀念初时的相遇
烧仙草
我爱的芳草香味
山西老陈醋
屋里有余粮,院里有醋坛
茶泡饭
平淡的幸福一口吃完
白茶慕斯
入口皆洁香
贰 蔬食寻源
鸡蛋
熏着吃,味*浓
口蘑
你到底从哪里来
白米饭
找寻一碗**记忆
蘑菇
挂糊的温度
竹荪
冰花玉络一相逢
松茸
岁时大赏
黑松露
中国人这样对付它
素高汤
只为这一碗坚持
酱爆藕条
得之泰然
昆布
锁住大海的柔软
水煮宫廷蚕豆
一层层了悟
桃花胶
且带三分喜气
土豆
朴素的*先生
松花蛋
你不懂的优雅
苦笋
与美文配,同古风存
茶籽油
茶茶皆不同
秋葵
比我还高的蔬菜
姜艾
和合乡羊
叁 素味江湖
泡菜
四川人的坛子,无所不能泡
五夫莲子
素面朝天的本真
紫苏梅饼
有君伴凉宵
西塘芡实糕
软糯之中见风骨
豆腐琼瑶浆
三顿不吃心就慌
娘惹菜
咖喱控的小幸福
牛油果
**营养能量块
腊八豆
拯救“中国胃”
纳豆
寂静之后安于现实
豆瓣酱
守得住寂寞
喜马拉雅岩盐
一把;争化尘嚣的力量
寿司
为了保存食物而产生的美味
藜麦
吉印加的能量
罗汉大烩菜
肆 禅心与茶
寻缘
辣炒豆腐干
坦诚相见
白茶
心中慰藉,愈久弥香
六堡茶
找了二十年的槟榔香
白芽奇兰
一场相遇
铁观音
似从前,观音韵
烟正山小种
桐木关的烟云,心间留美
下午茶
十六点钟开始的优雅
野生红茶
合心合意的好运气
涌溪火青
坚守二十个小时的雅债
星野玉露
异国播散的茶香
茶果
配茶正讨喜
作者介绍
序言
看到这个标题《蔬食真味》,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肯定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素食主义宣传册子,无非是教你如何抵制肉食,强调蔬菜的益处,那种苦口婆心的说教我实在提不起兴趣。我原本对美食的理解是丰富多彩的,肉类带来的那种饱满的口感和深邃的层次感是蔬菜难以比拟的。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做好了被无聊内容轰炸的准备。然而,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似乎并没有试图把我变成一个坚定的素食者。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不是关于“不吃什么”,而是关于“能发现什么”。我发现作者似乎对食材的本质有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敬畏感,没有过多渲染道德高地,而是专注于如何激发食材本身最纯粹的味道。那种描述不同地区特有蔬菜生长环境的段落,读起来像是一篇篇优美的地理散文,让我对厨房里的那些普通食材,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尊重感。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佳,它巧妙地平衡了知识的深度和阅读的流畅性。作者似乎深知,过度堆砌专业术语会劝退普通读者,因此,每当涉及复杂的生物学知识或地域风俗时,总能迅速过渡到一个生动的个人故事或一段优美的感悟。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对植物学研究不甚感兴趣的读者,也能被深深地吸引进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像是一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关于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美与智慧的哲学小册子。读完后,我没有立刻冲去厨房尝试那些复杂的料理,反而是在阳台上静静地观察了几株盆栽,思考着它们默默生长的力量,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由阅读引发的内省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健康食谱”的想象。它的视觉语言是极简而富有禅意的,大量使用留白和手绘的植物解剖图,营造出一种宁静、沉思的氛围。阅读它,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安静的植物博物馆,而不是拥挤的厨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烹饪过程时所使用的那种诗意而又克制的语言。例如,描述如何用极低温度慢炖根茎蔬菜时,文字里流淌出的那种耐心和期待感,让我仿佛真的能感受到热力在缓慢地改变食物的结构。这种将烹饪提升到冥想层面的处理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放松和治愈。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食谱那样急功近利,而是鼓励读者慢下来,去体会每一个步骤中时间与温度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花哨的菜谱——事实上,菜谱的部分反而显得克制而精简——而在于它对“风土”的执着记录。我一直以为,烹饪不过是技术和调味的叠加,直到我读到其中关于某一种古老豆类的生长周期和土壤矿物质含量的分析时,我才意识到,我们对食物的认知是多么的肤浅。作者似乎花了数年时间,走访了无数偏远的农场和山村,记录那些几乎要失传的耕作方式。这种对“源头”的追溯,使得书中的文字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生命力。它不是一本教你做饭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食物“生命史诗”的编年史。那种对土地和季节的敏感度,让我反思自己日常购买食物时的那种粗暴和功利性,我开始重新审视货架上那些被标准化生产的蔬菜,思考它们失去了什么。
评分说实话,我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因为我是一个坚定的美食爱好者,对任何试图“简化”餐饮体验的尝试都抱有警惕。我期待看到这本书在面对复杂味觉体验时会如何自圆其说。但有趣的是,作者并没有试图用素食去模仿肉类的口感,这正中我的下怀。相反,它专注于挖掘那些我们日常忽略的鲜味(Umami)的细微差别,比如蘑菇发酵后的深度,或者特定菌类在不同湿度下风味的微妙变化。那些描述处理海藻和菌菇的段落,简直像是一部微观化学实验报告,充满了精准的观察和细腻的描述。它没有用夸张的语言去说“比肉好吃”,而是用一种近乎学术的严谨性,展示了植物世界所能达到的风味复杂度,这对我这个追求极致口感的人来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思考维度,让我对“美味”的定义进行了极大的拓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