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食 9787108042521

文以載食 978710804252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於逸堯 著
圖書標籤:
  • 飲食文化
  • 美食
  • 曆史
  • 文化
  • 民俗
  • 中國文化
  • 飲食史
  • 傳統美食
  • 風俗習慣
  • 社會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42521
商品編碼:2966839938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4-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文以載食 作者 於逸堯
定價 42.00元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 9787108042521 齣版日期 2013-04-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32開 商品重量 0.540Kg

   內容簡介

  誰人不愛吃?但有時候,我們會抱著偏見、懷著不安,急匆匆的將食物囫圇吞下,個中滋味,根本無從辨析。
  在這本音樂創作人於逸堯的跨界之作中,無論怎樣的食物,或中或西,或生或熟,或怪異或溫良,都呈現齣未曾有過的真實。他愛吃,更懂吃,每一頓盛宴過後,都將吞進肚中的種種食材消化為一篇篇美妙的文化盛宴。
  種種滋味在他細膩的味覺中得到安撫,在他筆下得以展現真切的飲食文化之靈魂。


   作者簡介

  於逸堯
  六零後,香港齣生,原籍河北保定。
  曾入讀九龍塘學校、德貞幼稚園、聖方濟各英文小學、拔萃男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地理係,獲社會科學學士學位。
  曾任職亞洲電視配樂組及商業電颱颱,為獨立音樂廠牌“人山人海”創辦人之一。現為自由創作員,統籌各種音樂事物,2007年開始寫作,飲食專欄文章見於《MilkX Magazine》,《南華早報大中華聞摘》及《壹周刊》。


   目錄

簡體版自序
繁體版《文以載食》原序
繁體版《食以載道》原序
因食之名
 1一片假名
 2平安京
 3咬名食字
 4碌結與吉列
 5受難榖
 6韆歲煉,萬歲宴
 7吃東吃西吃東西
賞心食事
 1流金歲月
 2像記憶一樣的味道
 3主廚餐桌
 4樓上雅座
 5碟碟不休
 6平素有酒
 7流著淚食辣
 8四季不分食火鍋
五榖之味
 1一日之計在於晨
 2大油無私
 3一口安樂飯
 4飄移中國麵
 5麵的紅,麵的黑
 6拉麵大戰冷飯
無肉不歡
 1不魚不吃
 2哭泣的螃蟹
 3闆在燒、汁在叫
 4封禽榜
 ……
怡日小食
甜言蜜意
不散之筵席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文明的食譜:人類餐桌上的思想流變》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林遠、陳曦]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例如:華夏文史齣版社] ISBN: [虛構ISBN,例如:9787801234567] --- 內容簡介 《文明的食譜:人類餐桌上的思想流變》並非一本專注於食物本身烹飪技藝或營養學的專著,而是以人類的“食”為切入點,深入剖析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食物如何成為社會結構、哲學思想、宗教信仰乃至權力分配的隱秘載體和物質載體。本書旨在探討一個宏大命題:我們吃什麼,決定瞭我們是誰;而我們如何看待吃,則塑造瞭我們的文明形態。 全書以時間為序,輔以空間對比,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食”在人類文明演進中的多重維度。 --- 第一部分:原始的邊界與初生的信仰——食物的“神聖性”與“禁忌” 本部分追溯瞭人類從采集、狩獵到農耕文明的轉型期,重點分析瞭早期人類如何通過食物構建起最初的社會秩序和宇宙觀。 1. 薩滿的餐桌:生命能量的交換。 探討瞭在缺乏科學認知的時代,食物(特彆是動物的肉食)如何被視為神靈力量的直接來源。捕獵儀式、分享肉食的規矩,並非簡單的生存法則,而是維係部落精神聯係和權力結構的宗教行為。我們詳細考察瞭古老的“圖騰食物”現象,分析瞭特定動物或植物在特定氏族中的神聖地位,以及違反禁忌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2. 榖物的安頓:定居與時間觀的形成。 農耕文明的興起是人類曆史上最深刻的結構性變革之一。本書將重點分析榖物(如小麥、水稻)的種植如何催生瞭對精確時間(季節、節氣)的依賴,從而奠定瞭綫性曆史觀的基礎。榖物的豐收與歉收直接與社會穩定掛鈎,這使得“糧食儲備”上升為國傢安全的核心議題,並催生瞭最早的官僚體係來管理水利和分配。 3. 早期宗教的飲食律令。 考察瞭古代文明中最早齣現的飲食禁令——無論是雅利安人對牛肉的尊重,還是早期地中海文明對豬肉的排斥。這些禁令並非基於衛生考量,而是作為區分“我群”與“他者”的文化標記,是身份認同的物質化體現。 --- 第二部分:帝國的胃口與權力的味道——食物的製度化 隨著早期國傢的齣現,食物不再僅僅是生存資源,它迅速演變成維護政治統治和階級差異的有效工具。 1. 宮廷的奢靡與平民的口糧:等級的具象化。 本章通過對古羅馬的宴會文化、中國漢唐的宮廷食譜進行細緻的梳理,揭示瞭上層階級如何通過食用稀有、難得或需要復雜工藝纔能獲得的食物(如象牙羹、酥油製品),來嚮外界宣告其脫離體力勞動的優越地位。食物的精細化程度,直接與社會地位成正比。 2. 鹽鐵專營與漕運命脈。 深入分析瞭戰略性物資(如鹽、茶、榖物)的政府壟斷如何成為古代帝國財政和軍事能力的關鍵。糧食運輸路綫(如京杭大運河)不僅是經濟命脈,更是中央集權對地方控製的物理體現。對糧食的控製,即是對人民生殺予奪的權力。 3. 祭祀與政治正統性。 探討瞭在許多古代文明中,最高統治者如何壟斷與神祇的“共享盛宴”(祭祀食物的分配權)。通過精確控製祭品和分享儀式,君主將自身的政治權威神聖化,使“天子”的身份與“人間至味”緊密綁定。 --- 第三部分:信仰的邊界與哲學的餐桌——食物的精神維度 中世紀到近代早期,宗教和哲學思潮對人類的飲食習慣産生瞭深遠影響,塑造瞭關於節製、罪惡與救贖的復雜敘事。 1. 苦修主義與禁食的倫理。 詳細對比瞭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中關於“不食”或“戒律”的實踐。禁食(齋戒)被視為淨化靈魂、超越肉體欲望的途徑。本書將探討這些宗教實踐如何影響瞭特定人群的營養結構和生活節奏,以及禁食的政治功能(如在特定時節的社會動員)。 2. 希臘醫學的“體液說”與飲食的平衡藝術。 從古希臘傳入的“四體液學說”如何係統化地將食物與人體的健康、情緒乃至性格聯係起來。食物被賦予瞭“寒、熱、濕、燥”的屬性,指導著人們如何通過飲食達到內在的和諧,這標誌著西方理性思維對自然現象的首次大規模體係化分類。 3. 咖啡、茶與啓濛運動。 探討瞭新世界物種(咖啡、茶、可可)進入歐洲後,如何改變瞭社交結構。咖啡館作為“思想的溫床”,取代瞭傳統的酒館,為商人、學者提供瞭清醒、理性的辯論空間,間接推動瞭啓濛運動的思潮。 --- 第四部分:工業的燃料與全球的胃口——食物的“祛魅”與異化 工業革命將食物從作坊的産物轉變為工廠的商品,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效率,也引發瞭深刻的文化斷裂。 1. 效率至上與營養的科學化。 分析瞭19世紀末期營養學的興起,以及資本主義邏輯如何將食物簡化為卡路裏、蛋白質和碳水化閤物。食物被“祛魅”,其復雜性被還原為可量化的數據,這為大規模工業化生産和標準化提供瞭理論基礎。 2. 大眾食品的誕生與“地域感的消逝”。 考察瞭罐頭技術、冷鏈運輸的齣現,如何使得遠方的食物得以在本地齣現,加速瞭全球食物鏈的形成。然而,這種“全球化”的代價是地方性食物經驗的衰退和口味的趨同。 3. 殖民地的餐桌:不平等的消費結構。 揭示瞭全球化初期,哪些地區被指定為原料産地(如蔗糖、咖啡豆種植園),以及這些經濟結構如何固化瞭被殖民者的生活貧睏與單一的飲食結構。 --- 第五部分:現代的抉擇與未來的餐盤——身份、科技與倫理的交匯 當代社會,食物議題已經超越瞭溫飽層麵,成為身份構建、道德實踐和科技焦慮的核心場域。 1. “我是誰,我吃什麼”:身份的重塑。 探討瞭素食主義、純素主義、生酮飲食等成為一種強烈的政治和身份宣言的現象。選擇“清潔食物”成為個體抵抗全球化、消費主義或環境破壞的一種微觀行動。 2. 基因編輯與食品的未來倫理。 分析瞭轉基因技術、人造肉等前沿科技對傳統食物觀的衝擊。當食物的“自然性”受到質疑時,人類對生命和自然的邊界認知也隨之動搖。 3. 浪費的悖論與消費的邊界。 深入研究瞭食物浪費現象的社會學意義。在一個資源有限的星球上,對過剩食物的“選擇性拒絕”,反映瞭現代社會在道德消費和實際欲望之間的深刻張力。 --- 結語 《文明的食譜》試圖證明,餐桌上的每一次選擇,都是人類文明曆史長河中無數思想、權力、信仰和技術博弈的結果。我們吃下的每一口食物,都攜帶著沉重的文化重量和曆史信息。理解食物的流變,即是理解我們自身何以成為“人”的復雜過程。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麵獨特的透鏡,用以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行為背後的深層邏輯。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我的生活節奏有點快,常常感覺自己像一個高速運轉的機器,除瞭工作和應付日常瑣事,似乎鮮有時間去靜下心來思考一些有深度的問題。我渴望能有一本書,能夠讓我暫時逃離現實的喧囂,進入一個可以沉浸其中、滋養心靈的角落。當我看到《文以載食》這本書時,我仿佛嗅到瞭一股久違的寜靜氣息。它不像那些快節奏的暢銷書,也不會強迫我去接受某種固定的觀點。它的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從容不迫的韻味,仿佛在邀請讀者慢下來,去品味文字,去感受生活。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用娓娓道來的筆觸,講述一些關於食物的古老故事,或者分享一些與食物相關的哲學思考。它可能會將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細節,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讓我們重新發現生活中的美。我期待著,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能夠找到一種與自我對話的方式,讓心靈得到片刻的休憩和滋養。

評分

我對書籍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獨特性”和“啓發性”。市麵上有很多關於美食的書籍,它們大多側重於食譜、烹飪技巧,或者對某種菜係的介紹。《文以載食》這個書名,顯然超越瞭這些傳統的範疇。它暗示著一種更深層次的探索,一種將“文字”與“食物”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元素聯係起來的努力。我非常感興趣作者是如何構建這種聯係的。是曆史文獻的考據?是文學作品的解讀?還是哲學層麵的思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全新的知識視角,它或許會讓我明白,為什麼某些食物在特定的文化中擁有特殊的象徵意義,或者,為什麼某些文字能夠勾起我們對某種食物的強烈迴憶。這種“意料之外”的組閤,往往能激發齣最令人興奮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拓展我的認知邊界,讓我從一個更廣闊的維度去理解“食物”和“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跨越學科界限、連接不同領域知識的書籍情有獨鍾。《文以載食》這個書名,首先就給我一種“跨界”的驚喜感。在我看來,“文”代錶著思想、文化、曆史、藝術,而“食”則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最直接的感官體驗。將這兩者並置,本身就充滿瞭張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文”與具象的“食”有機地結閤在一起的。它會是關於某個朝代的飲食文化與當時文學作品的對照嗎?還是說,它會從詩詞歌賦、繪畫雕塑中挖掘齣關於食物的綫索,以此來展現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或者,它會更側重於探討文字本身如何影響瞭我們對食物的認知和品味?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無數種可能性,每一種都讓我覺得新奇有趣。這樣的書籍,往往能夠打開新的視野,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從而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文以載食》定能帶給我這樣一次意想不到的知識探索之旅。

評分

這本《文以載食》的封麵設計就十分吸引人,它並非那種華麗俗氣的圖畫,而是一種素雅的留白,配以沉靜的墨色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股文化的底蘊。封麵上的幾個字,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一種古老的智慧,一種將物質與精神巧妙融閤的哲學。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它,心中充滿瞭期待。這本書到底會講述怎樣的故事?是關於食物的曆史演變,還是關於飲食背後的文化傳承?亦或是,它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解讀食物與文字之間那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喜歡這種留有懸念的開端,它讓我的想象力得到瞭充分的發揮,也在我心中種下瞭探索的種子。書的紙張質感也相當不錯,觸感溫潤,散發著淡淡的油墨香,這對於一個熱愛閱讀的人來說,無疑是錦上添花。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獲得一次精神的盛宴,找到那些隱藏在文字裏的,關於食物的深邃含義。這本書,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在我心中占據瞭一個特彆的位置。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文以載食》在我腦海中引發瞭一係列奇妙的聯想。我腦補瞭一下,或許這本書會像一部穿越時空的紀錄片,通過文字這個媒介,載著我們去探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它可能會從最古老的傳說開始,講述人類如何學會烹飪,如何將簡單的食材變得美味;也可能會深入到宮廷的盛宴,揭示那些隱藏在精美菜肴背後的權謀與故事;甚至可能描繪市井小民的餐桌,展現他們樸實的生活智慧與情感寄托。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穿插一些文學作品中的描寫,比如唐詩宋詞中對美食的描繪,或者古代小說中對宴席的刻畫。這些文字,本身就是那個時代“食”的載體,它們以藝術化的方式,將食物的風味、口感、甚至烹飪的過程,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仿佛置身其中,用文字去“品嘗”那些曆史的味道,用想象去感受那份古老的煙火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