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食 9787108042521

文以载食 97871080425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逸尧 著
图书标签:
  • 饮食文化
  • 美食
  • 历史
  • 文化
  • 民俗
  • 中国文化
  • 饮食史
  • 传统美食
  • 风俗习惯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2521
商品编码:296683993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文以载食 作者 于逸尧
定价 42.00元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 9787108042521 出版日期 2013-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540Kg

   内容简介

  谁人不爱吃?但有时候,我们会抱着偏见、怀着不安,急匆匆的将食物囫囵吞下,个中滋味,根本无从辨析。
  在这本音乐创作人于逸尧的跨界之作中,无论怎样的食物,或中或西,或生或熟,或怪异或温良,都呈现出未曾有过的真实。他爱吃,更懂吃,每一顿盛宴过后,都将吞进肚中的种种食材消化为一篇篇美妙的文化盛宴。
  种种滋味在他细腻的味觉中得到安抚,在他笔下得以展现真切的饮食文化之灵魂。


   作者简介

  于逸尧
  六零后,香港出生,原籍河北保定。
  曾入读九龙塘学校、德贞幼稚园、圣方济各英文小学、拔萃男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地理系,获社会科学学士学位。
  曾任职亚洲电视配乐组及商业电台台,为独立音乐厂牌“人山人海”创办人之一。现为自由创作员,统筹各种音乐事物,2007年开始写作,饮食专栏文章见于《MilkX Magazine》,《南华早报大中华闻摘》及《壹周刊》。


   目录

简体版自序
繁体版《文以载食》原序
繁体版《食以载道》原序
因食之名
 1一片假名
 2平安京
 3咬名食字
 4碌结与吉列
 5受难谷
 6千岁炼,万岁宴
 7吃东吃西吃东西
赏心食事
 1流金岁月
 2像记忆一样的味道
 3主厨餐桌
 4楼上雅座
 5碟碟不休
 6平素有酒
 7流着泪食辣
 8四季不分食火锅
五谷之味
 1一日之计在于晨
 2大油无私
 3一口安乐饭
 4飘移中国面
 5面的红,面的黑
 6拉面大战冷饭
无肉不欢
 1不鱼不吃
 2哭泣的螃蟹
 3板在烧、汁在叫
 4封禽榜
 ……
怡日小食
甜言蜜意
不散之筵席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文明的食谱:人类餐桌上的思想流变》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林远、陈曦]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华夏文史出版社] ISBN: [虚构ISBN,例如:9787801234567] --- 内容简介 《文明的食谱:人类餐桌上的思想流变》并非一本专注于食物本身烹饪技艺或营养学的专著,而是以人类的“食”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食物如何成为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乃至权力分配的隐秘载体和物质载体。本书旨在探讨一个宏大命题:我们吃什么,决定了我们是谁;而我们如何看待吃,则塑造了我们的文明形态。 全书以时间为序,辅以空间对比,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揭示了“食”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多重维度。 --- 第一部分:原始的边界与初生的信仰——食物的“神圣性”与“禁忌” 本部分追溯了人类从采集、狩猎到农耕文明的转型期,重点分析了早期人类如何通过食物构建起最初的社会秩序和宇宙观。 1. 萨满的餐桌:生命能量的交换。 探讨了在缺乏科学认知的时代,食物(特别是动物的肉食)如何被视为神灵力量的直接来源。捕猎仪式、分享肉食的规矩,并非简单的生存法则,而是维系部落精神联系和权力结构的宗教行为。我们详细考察了古老的“图腾食物”现象,分析了特定动物或植物在特定氏族中的神圣地位,以及违反禁忌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2. 谷物的安顿:定居与时间观的形成。 农耕文明的兴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之一。本书将重点分析谷物(如小麦、水稻)的种植如何催生了对精确时间(季节、节气)的依赖,从而奠定了线性历史观的基础。谷物的丰收与歉收直接与社会稳定挂钩,这使得“粮食储备”上升为国家安全的核心议题,并催生了最早的官僚体系来管理水利和分配。 3. 早期宗教的饮食律令。 考察了古代文明中最早出现的饮食禁令——无论是雅利安人对牛肉的尊重,还是早期地中海文明对猪肉的排斥。这些禁令并非基于卫生考量,而是作为区分“我群”与“他者”的文化标记,是身份认同的物质化体现。 --- 第二部分:帝国的胃口与权力的味道——食物的制度化 随着早期国家的出现,食物不再仅仅是生存资源,它迅速演变成维护政治统治和阶级差异的有效工具。 1. 宫廷的奢靡与平民的口粮:等级的具象化。 本章通过对古罗马的宴会文化、中国汉唐的宫廷食谱进行细致的梳理,揭示了上层阶级如何通过食用稀有、难得或需要复杂工艺才能获得的食物(如象牙羹、酥油制品),来向外界宣告其脱离体力劳动的优越地位。食物的精细化程度,直接与社会地位成正比。 2. 盐铁专营与漕运命脉。 深入分析了战略性物资(如盐、茶、谷物)的政府垄断如何成为古代帝国财政和军事能力的关键。粮食运输路线(如京杭大运河)不仅是经济命脉,更是中央集权对地方控制的物理体现。对粮食的控制,即是对人民生杀予夺的权力。 3. 祭祀与政治正统性。 探讨了在许多古代文明中,最高统治者如何垄断与神祇的“共享盛宴”(祭祀食物的分配权)。通过精确控制祭品和分享仪式,君主将自身的政治权威神圣化,使“天子”的身份与“人间至味”紧密绑定。 --- 第三部分:信仰的边界与哲学的餐桌——食物的精神维度 中世纪到近代早期,宗教和哲学思潮对人类的饮食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关于节制、罪恶与救赎的复杂叙事。 1. 苦修主义与禁食的伦理。 详细对比了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中关于“不食”或“戒律”的实践。禁食(斋戒)被视为净化灵魂、超越肉体欲望的途径。本书将探讨这些宗教实践如何影响了特定人群的营养结构和生活节奏,以及禁食的政治功能(如在特定时节的社会动员)。 2. 希腊医学的“体液说”与饮食的平衡艺术。 从古希腊传入的“四体液学说”如何系统化地将食物与人体的健康、情绪乃至性格联系起来。食物被赋予了“寒、热、湿、燥”的属性,指导着人们如何通过饮食达到内在的和谐,这标志着西方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的首次大规模体系化分类。 3. 咖啡、茶与启蒙运动。 探讨了新世界物种(咖啡、茶、可可)进入欧洲后,如何改变了社交结构。咖啡馆作为“思想的温床”,取代了传统的酒馆,为商人、学者提供了清醒、理性的辩论空间,间接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思潮。 --- 第四部分:工业的燃料与全球的胃口——食物的“祛魅”与异化 工业革命将食物从作坊的产物转变为工厂的商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也引发了深刻的文化断裂。 1. 效率至上与营养的科学化。 分析了19世纪末期营养学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逻辑如何将食物简化为卡路里、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食物被“祛魅”,其复杂性被还原为可量化的数据,这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标准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大众食品的诞生与“地域感的消逝”。 考察了罐头技术、冷链运输的出现,如何使得远方的食物得以在本地出现,加速了全球食物链的形成。然而,这种“全球化”的代价是地方性食物经验的衰退和口味的趋同。 3. 殖民地的餐桌:不平等的消费结构。 揭示了全球化初期,哪些地区被指定为原料产地(如蔗糖、咖啡豆种植园),以及这些经济结构如何固化了被殖民者的生活贫困与单一的饮食结构。 --- 第五部分:现代的抉择与未来的餐盘——身份、科技与伦理的交汇 当代社会,食物议题已经超越了温饱层面,成为身份构建、道德实践和科技焦虑的核心场域。 1. “我是谁,我吃什么”:身份的重塑。 探讨了素食主义、纯素主义、生酮饮食等成为一种强烈的政治和身份宣言的现象。选择“清洁食物”成为个体抵抗全球化、消费主义或环境破坏的一种微观行动。 2. 基因编辑与食品的未来伦理。 分析了转基因技术、人造肉等前沿科技对传统食物观的冲击。当食物的“自然性”受到质疑时,人类对生命和自然的边界认知也随之动摇。 3. 浪费的悖论与消费的边界。 深入研究了食物浪费现象的社会学意义。在一个资源有限的星球上,对过剩食物的“选择性拒绝”,反映了现代社会在道德消费和实际欲望之间的深刻张力。 --- 结语 《文明的食谱》试图证明,餐桌上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无数思想、权力、信仰和技术博弈的结果。我们吃下的每一口食物,都携带着沉重的文化重量和历史信息。理解食物的流变,即是理解我们自身何以成为“人”的复杂过程。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面独特的透镜,用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饮食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书籍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独特性”和“启发性”。市面上有很多关于美食的书籍,它们大多侧重于食谱、烹饪技巧,或者对某种菜系的介绍。《文以载食》这个书名,显然超越了这些传统的范畴。它暗示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探索,一种将“文字”与“食物”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元素联系起来的努力。我非常感兴趣作者是如何构建这种联系的。是历史文献的考据?是文学作品的解读?还是哲学层面的思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全新的知识视角,它或许会让我明白,为什么某些食物在特定的文化中拥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或者,为什么某些文字能够勾起我们对某种食物的强烈回忆。这种“意料之外”的组合,往往能激发出最令人兴奋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拓展我的认知边界,让我从一个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食物”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评分

最近我的生活节奏有点快,常常感觉自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除了工作和应付日常琐事,似乎鲜有时间去静下心来思考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我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让我暂时逃离现实的喧嚣,进入一个可以沉浸其中、滋养心灵的角落。当我看到《文以载食》这本书时,我仿佛嗅到了一股久违的宁静气息。它不像那些快节奏的畅销书,也不会强迫我去接受某种固定的观点。它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从容不迫的韵味,仿佛在邀请读者慢下来,去品味文字,去感受生活。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用娓娓道来的笔触,讲述一些关于食物的古老故事,或者分享一些与食物相关的哲学思考。它可能会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细节,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让我们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我期待着,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方式,让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和滋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文以载食》在我脑海中引发了一系列奇妙的联想。我脑补了一下,或许这本书会像一部穿越时空的纪录片,通过文字这个媒介,载着我们去探寻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它可能会从最古老的传说开始,讲述人类如何学会烹饪,如何将简单的食材变得美味;也可能会深入到宫廷的盛宴,揭示那些隐藏在精美菜肴背后的权谋与故事;甚至可能描绘市井小民的餐桌,展现他们朴实的生活智慧与情感寄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穿插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比如唐诗宋词中对美食的描绘,或者古代小说中对宴席的刻画。这些文字,本身就是那个时代“食”的载体,它们以艺术化的方式,将食物的风味、口感、甚至烹饪的过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用文字去“品尝”那些历史的味道,用想象去感受那份古老的烟火气。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学科界限、连接不同领域知识的书籍情有独钟。《文以载食》这个书名,首先就给我一种“跨界”的惊喜感。在我看来,“文”代表着思想、文化、历史、艺术,而“食”则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将这两者并置,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文”与具象的“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会是关于某个朝代的饮食文化与当时文学作品的对照吗?还是说,它会从诗词歌赋、绘画雕塑中挖掘出关于食物的线索,以此来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或者,它会更侧重于探讨文字本身如何影响了我们对食物的认知和品味?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种可能性,每一种都让我觉得新奇有趣。这样的书籍,往往能够打开新的视野,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文以载食》定能带给我这样一次意想不到的知识探索之旅。

评分

这本《文以载食》的封面设计就十分吸引人,它并非那种华丽俗气的图画,而是一种素雅的留白,配以沉静的墨色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股文化的底蕴。封面上的几个字,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种古老的智慧,一种将物质与精神巧妙融合的哲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心中充满了期待。这本书到底会讲述怎样的故事?是关于食物的历史演变,还是关于饮食背后的文化传承?亦或是,它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食物与文字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喜欢这种留有悬念的开端,它让我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在我心中种下了探索的种子。书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获得一次精神的盛宴,找到那些隐藏在文字里的,关于食物的深邃含义。这本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特别的位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