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教学法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廖乃雄 |
| 出版社: | 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10961103 |
| 出版年份: | 2005年7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44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16元 |
| 实际重量: | 159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项目一家居空间设计基础
任务一了解家居空间设计风格
思考题
任务二了解家居空间设计程序
思考题
任务三了解家居空间设计常用尺寸
思考题
项目二室内方案设计专题之商品住宅设计
任务一掌握商品住宅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思考题
任务二商品住宅设计案例分析
思考题
项目三室内方案设计专题之别墅设计
任务一掌握别墅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思考题
任务二别墅设计案例分析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前言
章三种不同类型的理论应用
节音乐教化论
第二节学习方法论
第三节结构论
第二章音乐教学学的构成分析与综合
节分析
一、何时、何地
二、谁——主题、客体与本体
三、为什么——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四、什么
五、怎么
第二节综合
第三章音乐的本质与接受途径
节音乐的本质
一、非概念性
二、无形性
三、时间性
第二节接受音乐的途径
一、诉诸于听觉
二、诉诸于动觉
三、诉诸于视觉
四、诉诸于感觉
五、诉诸于知觉
第三节从事音乐的方式
一、被动的承受
二、能动的接收与审美鉴赏
三、省思
四、表述
五、实践
六、移植
七、创作
第四章音乐教学的立意与原则
节立意的原则
一、人学的原则
二、自然、真实的原则
三、德学和美学统一的原则
四、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原则
五、全面教化的原则
第二节执教的原则
一、审美的原则
二、直观的原则
三、模仿的原则
四、启发的原则
五、游戏的原则
六、原本性(元素性)的原则
七、适应性的原则
八、发现性、创造性学习的原则
九、自做的原则
十、合作的原则
十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章音乐学习的阶段论
节学前音乐教育阶段(6岁前)
第二节小学音乐教育阶段(6一10岁)
第三节初级中学的音乐教育阶段(10一14岁)
第四节中学的音乐教育阶段(15一18岁)
第五节成年阶段(18—60岁)
第六节老年阶段(60岁以上)
第六章音乐教学内容的主轴
节以何为目的
第二节以何为依据
一、五种不同的音乐语言
二、六种不同部类的音乐
第七章定向视野中的音乐教学
节以音乐艺术作品定向的音乐教学
第二节以科学定向的音乐教学
第三节以学生定向的音乐教学
第四节以行为定向的音乐教学
第五节以音乐定向的音乐教学
第八章音乐教学的目的、主要环节和关键
节音乐素质的培养和音乐教学的目的
一、效能
二、素质
三、教学目的
第二节主要的关键与措施
一、树立正确、先进的理念
二、建设尽可能高质量的、全面的教材
三、全方位、高标准的定向師资培养
第九章学校音乐教学的范围与项目
节学校音乐教学的范围
第二节学校音乐教学的项目
一、审美体验
二、听觉
三、歌唱
四、语言
五、动作
六、节奏
七、识谱与记谱
八、唱、奏实践
九、即兴唱、奏
十、创作
十一、省思、分析和释义
十二、音乐与综合艺术
第十章作为工程的学校音乐教学与教材建设
节科门斯基的教育学原理及其对音乐教学的启示
第二节对待音乐的五种行为方式
第三节教材建设
第十一章音乐的教与学及其方法
节教音乐
一、明确目的
二、细加分析
三、严密计划
四、具体要求
五、机动反应
六、客观、科学地总结与评估
第二节学音乐
一、学习动力
二、学习条件
结语
音乐教学有各种各样的、的方法,但都是在不同的目的驱使和理念指导下所采用的手段。只问、只见其手段,而不问、不见其目的和本质,说明它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少人开口闭口谈论奥尔夫教学法或柯达依教学法,而认识不到、更把握不住它们作为音乐教育体系的实质和真谛,在匈牙利如今往往改用柯达依哲学(Kodaly Philosophy)一词,来取代以往被人们惯称的柯达依方法(Kodaly Methode)。仅从方法着眼来探究、学习或应用这些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体系,难免停留于皮毛。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操性、对纯理论不耐烦的人,所以当我翻开《音乐教学法》时,其实内心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的。最初的章节,涉及大量的乐理基础和教学目标设定,我本来担心会像过去读过的某些书籍一样,陷入无休止的术语解释中。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很快地将理论与音乐实例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如何教授“和声进行”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枯燥的四部和声规则,而是选取了巴赫赋曲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现场“解剖”,展示了这些规则是如何在伟大的作品中自然生长的。这种“见树又见林”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此外,书中对“音乐审美培养”的讨论,也让我深受启发。它提出,审美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鉴赏课,而是从基础的“旋律的流畅性”和“音色的细腻感知”开始培养的。书中提供的那些小练习,比如闭上眼睛辨认不同乐器的音色组合,简单却直击要害。这本书的文字组织非常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在绘制蓝图,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每增加一层内容,都似乎是建立在对前一层更扎实的理解之上,让人感到每翻一页,自己对音乐教学的理解就加深了一层。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书架上,光是它的名字——《音乐教学法》——就带着一种庄严的学术气息,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我首先被它封面那种略显朴素的设计所吸引,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似乎想用内容本身说话。打开扉页,作者“廖乃雄”这几个字,在音乐教育界想必是赫赫有名的,这更增加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我一直觉得,好的音乐教学法不应该只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应该是一座连接抽象乐理与鲜活实践的桥梁。我翻阅其中关于“节奏训练”的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细腻,他没有止步于传统的节拍器练习,而是引入了肢体律动和即兴创作的元素。比如,书中提到如何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响来理解复杂的复节奏,这个点子非常新颖,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非常接地气,仿佛廖老师本人正坐在我对面,用他多年的教学经验,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排版也值得称赞,符号和文字的穿插自然流畅,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清晰地展示了教学步骤,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概念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情感表达在教学中的地位”所持的观点,他认为技术训练是骨架,而情感灌注才是血肉,缺失了任何一方,音乐的教学都将是跛足的。这本书,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教育哲学的宣言,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会“听”和会“感受”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彰显了作者在音乐教育领域积累的深厚功力,它不是一本短期内可以快速翻完的书,而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时常翻阅的工具书和思想库。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技术障碍突破”的专门章节。很多音乐学习者在面对高难度技巧时,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教学者也常常苦于找不到有效的“破冰点”。廖老师在这部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他如何将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技术难关,拆解成十几个微小的、可被量化的步骤。他强调的“刻意练习”理念,在这里得到了非常人性化的阐释,即练习不是重复,而是有针对性的、带有反馈机制的修正过程。书中对不同乐器(尤其是钢琴和声乐)在技巧训练上可能遇到的共性和特殊性问题,都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这对于多才多艺的综合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帮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拿起自己的乐器进行实验,作者提出的方法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架设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晦涩的学术研究与充满挑战的日常课堂,是每一位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心里是带着点忐歉的,因为我对音乐理论的学习一直都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总觉得那些抽象的音程、调式在我脑中无法形成具象的画面。然而,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尤其是其对于“听觉训练”章节的处理,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使用那些拗口的术语来吓唬人,而是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耳朵游戏”来引导我们。比如,书中设计了一套渐进式的听辨练习,从最基础的音高对比,逐步过渡到对复杂和声色彩的敏感度培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深谙学习者的心理障碍,他总能在你快要感到枯燥时,插入一小段历史典故或者某位音乐家的轶事,让你暂时从理论的泥潭中抽身,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享受。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进行深度对话。书中对于“如何处理学生的学习惰性”这一实际问题给出的建议,更是充满了实战智慧,他强调的“正向反馈”和“小胜利积累”策略,非常具有操作性,而不是空谈口号。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将高深的音乐认知科学,转化成了教师可以立即运用的教学工具箱。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让人惊叹,绝非市面上那些流于表面的教学指南可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扎实可靠,这大概是老牌学院出版社的底气所在。纸张的厚度和油墨的色彩还原度都相当不错,即便是反复翻阅过程中,书页也保持着良好的平整度,没有出现松散的迹象。内容上,我最先关注的是其中关于“集体教学与个体差异化”的论述。在如今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一个大班级里,既保证教学进度的统一性,又能兼顾到那些天赋异禀或相对滞后的学生,是所有一线教师的痛点。这本书没有给出“万能钥匙”,但它提供了一套非常严谨的评估框架和模块化教学方案。它详尽地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并据此推荐了相应的教学材料和互动模式。阅读这部分时,我仿佛在参加一场高端的教育研讨会,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每一步推导都有坚实的教育学或心理学理论作为支撑。特别是他对“非正式评估”的强调,提醒我们不要过分依赖期末考试,而应该将日常的课堂反应视为更重要的教学反馈指标。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内敛而精确的,很少出现情绪化的表达,所有的建议都经过了审慎的考量,给人一种极度可靠的感觉,是案头常备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