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 |
| 丛书名: | 全国高校音乐教育大系 |
| 作者/主编: | 刘再生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921951 |
| 出版年份: | 2006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440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48.00 元 |
| 实际重量: | 98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全国高校音乐教育大系: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套装共2册)》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全国高校音乐教育大系: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套装共2册)》按照上述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和各个时期的音乐形态两条主线的交错进行阐述。全书由“乐舞时代”、“歌舞伎乐时代”、“民间音乐时代”、“音乐创作时代”和“附录”(谱例、习题、参考文献)五个编目组成。史学层面纵向性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和横向性文化背景的宏观视野是历史著作的命脉;简明扼要则是教材性著作之特色。
当我把上下册并排放在桌上时,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完整性”。它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巨幅历史画卷,从远古的钟鼓之声开始,到近代的民族乐器改革与西方音乐思潮的碰撞,几乎没有留下明显的断裂感。特别是下册中对于近现代音乐的梳理,处理得尤为审慎和细致。在那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音乐的身份认同经历了巨大的冲击和重塑,作者没有简单地套用“进步”或“落后”的标签来评判,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复杂性。他们会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音乐生态的影响,也会分析民族音乐如何在新兴的教育体系中寻求自己的位置。这种对历史语境的尊重,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知识传授,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音乐文化“身份认同”的思考录。对于那些希望全面了解中国音乐发展脉络,而非仅仅停留在器乐或声乐某个分支的读者来说,这种宏观视野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在那个年代的教材里算是相当不错的了。虽然没有彩图,但黑白线条图和乐谱示例的清晰度足够满足学习需求。我记得有一次在研究某个古代乐器的形制时,对照书中的插图反复揣摩了很久,线条的粗细和比例的准确性,确实为我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特定音乐现象的解释,往往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比如,对中国传统记谱法——工尺谱的介绍,许多教材要么一带而过,要么解释得过于晦涩难懂,但这本教程却用清晰的逻辑和图示,将复杂的音高、节拍信息层层剥开,即使我之前对传统记谱法一窍不通,也能大致理解其运作原理。这体现了编者强烈的教育责任感,他们知道,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如何跨越第一道“专业术语”的门槛,是决定他能否继续深入学习的关键。这本书成功地充当了这座桥梁,让人感觉每跨出一步,都有坚实的脚手架作为支撑。
评分从使用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厚度虽然有些惊人,但其内容组织的高度逻辑性,极大地减轻了阅读负担。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也保持了一种学者特有的克制和精准,没有多余的渲染,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旨在传达最准确的概念。我曾尝试用其他几本偏向于“艺术鉴赏”的音乐读物来辅助理解,结果发现那些书虽然文笔优美,但缺乏基础的理论支撑和清晰的时间线索,反而让人更易迷失方向。相比之下,这本教程提供的扎实“骨架”,才是真正能够承载深入学习重量的结构。它更像是为学术打地基的砖石,虽然不一定光彩夺目,但其稳固性和可靠性,决定了上层建筑能否长久屹立。对于任何想要系统学习中国音乐史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基石性文本,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清晰、可靠、经过时间检验的知识导航系统。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教程”二字往往意味着枯燥和应试导向。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作者在力求体系完整的同时,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语境的阐释,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朝代、人物和曲目,更像是试图还原当时音乐产生的社会土壤。比如,在论述唐代燕乐的兴盛时,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盛世气象下音乐繁荣的描摹,虽然笔墨不多,却能让人联想到宫廷宴乐的恢宏场面。再比如,对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的区分探讨,清晰地勾勒出了社会阶层对音乐形态影响的复杂关系。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某些争议性问题时的态度——不偏激,不武断,而是客观呈现不同学者的观点,引导读者自行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培养的不是只会背诵答案的学生,而是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初级研究者。每一章的结构都设计得非常精巧,理论讲解后紧接着的案例分析,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抽象的概念立刻变得生动起来,这对于构建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评分这部书架上的老朋友,我得说,它的装帧设计颇有年代感,米黄色的纸张带着些许时光的痕迹,油墨的味道沉淀下来,闻着就觉得踏实。封面设计简约到近乎朴素,没有花哨的插图,只有清晰的字体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内容的严谨和厚重。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它那种教科书特有的板正气息所吸引。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的读物,而是像一位沉默的智者,用最直接、最梳理清晰的脉络,将中国音乐从远古的洪荒时代一直梳理到近现代的各个流派,条分缕析,毫不含糊。尤其是它对不同历史时期音乐形态的描述,总能抓住核心要点,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建立起对中国音乐发展脉络的基本框架认知。那种按部就班、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安全,知道自己每翻过一页,都是在坚实地向前推进对知识的掌握。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简明”,它没有陷入繁琐的细节泥潭,而是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让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全局,不至于迷失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